试析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34.51 KB
- 文档页数:3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新媒体艺术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多种媒体和科技手段,以数字、网络、互动等为特点,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
在这个变革迅速的时代,新媒体艺术在美学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美学特征、美学价值及展望。
一、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1.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强调的是手工艺和感性表达,而新媒体艺术则更加注重科技手段和数字化表达。
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使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革新和超越。
这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新媒体艺术在美学上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2. 互动性与参与性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二是互动性与参与性。
相较于传统艺术作品的静态和单向性,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交互式装置,观众可以参与到作品中,与之互动、改变、甚至共同创作。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与观赏的界限,使观众不再是 passively 在作品面前接受信息,而是能积极参与与作品产生更加直接的情感共鸣。
3.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之三是多媒体的综合运用。
传统艺术作品通常依靠单一的媒介进行表现,如绘画、音乐、雕塑等。
而新媒体艺术则融合了多种媒体,通过图像、声音、视频、光影等多种艺术元素的集成,创造了更加立体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综合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表现手段,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美感和表现力。
1. 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边界新媒体艺术在美学上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它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边界。
传统的艺术形式受限于物质媒介和手工艺技术,无法实现数字化、虚拟化和互动化的艺术表现。
而新媒体艺术则通过网络、计算机、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使得艺术表现的边界不断扩展,从而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成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其中,动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绽放光彩。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动画艺术的审美性,从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心理反应及社会文化价值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融合了传统动画与现代科技,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二维手绘到三维立体,从静态图像到动态视频,动画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其特点包括:1.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实现高度逼真的画面效果,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2. 表现力丰富:通过色彩、光影、动作等元素,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3. 跨文化交流:动画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球观众共享的艺术形式。
三、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审美:动画作品通过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动作和丰富的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其视觉审美不仅体现在画面本身,还体现在画面的组合与构图中。
2. 情感共鸣:动画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塑造角色,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对作品美学的思考。
3. 创新表达:动画艺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或是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
四、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反应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受众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娱乐性吸引:动画作品以轻松、有趣的风格吸引观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2. 情感投射:观众在观看动画作品时,往往会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与角色共同经历喜怒哀乐。
3. 文化认同:动画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五、动画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论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林平来源:《艺术评论》 2014年第1期一新媒体艺术又称New Media Art,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录像艺术的发展。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尤其是商业电视艺术进入到普通家庭,新媒体艺术发展态势迅猛。
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家开始反思大众电子传媒对我们感受世界方式及艺术可能带来的影响。
精英艺术家极力反抗商业资本追求利润带来的对于大众声音的漠视。
于是录像技术诞生后,便自然而然被这些艺术家利用起来作为反抗商业电视的武器,此时期他们将这种新技术即如录像技术和媒介命名为“新媒体”,并采用与传统不同的艺术观念来运用这种“新媒体”进行创作,藉此表达这种新的媒体以及新媒体艺术对于影响人类生活的可能性的多方面思考。
[1]进入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之后,随着电子传媒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电子计算机、电子光盘和互联网,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不断变化着创作的媒材和观众。
从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到数码和网络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无不彰示着它与高科技的亲密关系。
[ 2]人们开始把建立在60年代以来的新媒体概念基础上的以电子计算机为硬件基础,以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的带有综合性的多媒介或超媒体称为“新媒体”。
这个时期的新媒体由于是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所以在艺术创作上全面出新,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观念,也改变了原先的新媒体概念;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带来深刻变革。
这种新型艺术形态我们可以称为“新媒体艺术”。
它反映了数字时代艺术家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思考相结合,探索新的艺术空间和对世界感知新方式的不懈努力。
[3]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艺术也迅速进入大众的审美接受视野,并使艺术家借助这种新型媒体来进一步实现其与大众读者的精神沟通与合作。
新媒体艺术家们适应这种超媒体艺术的特征,通过显现作品的形成过程而使观众理解和支持新媒体艺术,也为了吸引观众的接受兴趣,他们便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超媒介手段,促使观众积极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
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的艺术审美特征作者:常曦月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新媒体艺术实则是通过传统媒体以外的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型媒介,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新媒体艺术更加依赖于科学的力量,现代艺术的大环境是在向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发展,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有其必要性的,也为传统艺术带来一种新的发展可能。
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开启了新的篇章,为世人带来一种新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审美;科技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及其发展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形态并不是单一的,它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让大众频率更多地接触到它,从而对它产生更全面的认知。
(1)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是当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门类,是艺术家利用新媒体的手段方法,对艺术进行了新的表达。
数码艺术所生产的作品,大多数是通过多媒体和数码技术合成的影像。
同时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数码艺术与商业制造进行了配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2)网络艺术。
顾名思义,网络艺术就是依赖于我们非常熟悉的互联网,从而衍生出很多新的流行趋势,比如电子书籍、网游、直播等等。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艺术的种类还在不断地扩宽,有越来越多新奇的东西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3)移动媒体艺术。
移动媒体艺术包括手机视频、手游、手机社交等等。
随着智能机的普及,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甚至很多时候使用频率已经超越了电脑。
手机凭借它小巧快捷,使用感自然舒适的优势,带给了受众新的体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1.表现手法的不同。
首先,新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承载的媒介是不同的。
新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性,不再只运用纸张、画布这类单一的载体进行表现。
新媒体艺术结合了图片、文字、声音等等,带给人全方面的感官体验。
新媒体艺术包容着传统艺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改造,从而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官盛宴。
2.受众参与形式的不同。
传统艺术只带给受众成品,受众无法亲身感受艺术品的生产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被动接受。
试析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摘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和信息,也重塑了我们的感官以及感受世界的方式,并导致了艺术和审美心理的转变。
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新媒体艺术上。
震撼与沉浸感、人与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非线性以及非物质性的体验构成了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震撼;沉浸;交互;非线性;非物质性人的实践不仅改造了自然,也不断改造自身,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科技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不仅扩展了我们的知识和信息,也重塑了我们的感官以及感受世界的方式――审美感受形式也随之改变。
感性的发展催生了艺术的变化,当传统的艺术已经不足以满足这个信息传媒时代的感性需求的时候,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运用录像、计算机、视频、装置、综合媒体等表现载体,以电子、光学等新科技语言为基础,特别是使用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为基本语言的艺术。
它以多媒体性、互动性、非线性、虚拟性体现了当代审美心理诉求的新特征。
一、震撼与沉浸――多维的感官体验法国理论家里吉斯・黛布蕾从文化与媒体的关系出发,将人类社会分为书写时代、印刷时代和视听时代三个时期。
毫无疑问,从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和传播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
数字化技术和媒介的空前发展重新塑造了人的感性,使艺术产生了变迁。
单一的传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感性需求,艺术感受的形式即便不像本雅明所说的是触觉的,走向多维与综合却是不争的事实。
毫无疑问,我们的时代已经“超越了视觉阶段而日益成为多种媒体和多种感官时期”。
后现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大众文化和商业逻辑向文化生产领域的渗透,所以后现代艺术已没有现代艺术那样的精英文化特征而表现出了对大众和日常生活的关注。
正如本雅明所说,“大众想要散心,艺术却要求专心”,大众与艺术的这一矛盾在便利的机械复制时代得到了解决,伴随着复制而来的灵光的消逝,艺术借助科技带来的“震撼”效果“潜入”大众,从而满足“散心”的需求。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思想、情感,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所以,我们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的艺术探索不断打破材料和媒介的范围,而越发强调观念的表达。
在这个以数码统一信息的时代,艺术的存在形态已经从物理原子转向了比特,呈现于电子的屏幕上。
另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现代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这都促进了感官的发展,使得我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非物质性的审美体验。
今天的我们不得不穿梭于两个现实之中,在物质的现实中,我们仍然脱离不了春夏秋冬、甜酸苦辣、人间冷暖,徘徊在道德、伦理、法律的边缘;在虚拟的世界中虽然也有道德与伦理,真情与险恶,但那里仍然是一个逃离现实束缚的“网络天国”。
在这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网络天国”里,人也非物质化了——没有了身体的限制,思维与资讯成了世界的全部。
加拿大艺术家卢克·库彻斯恩2022的作品《你在哪里?360度全景》(如图5)带给人一种虚拟化的时空体验。
置身于作品中,观众如同在梦中飞翔,穿过一个多维的世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穿梭,在明亮与黑暗之间游走,在私人与公众之间转换。
沉浸其中,通过一个操纵杆在X、Y和Z三个轴中调换,进入一个以等级衡量的信息/体验空间。
处在任何等级中,观众都将遭遇到其他的居住者:有远程设备连接的活生生的事物,有提前录制好的展示在视频窗口的事物,参观者还会遇到他们自己——隐藏的摄像机会将参观者的图片融入这个构造出来的世界中。
结语20世纪以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先锋艺术家们进行了各种勇敢的探索,科技的发展无疑给这种探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本雅明曾说过:“每一种形式的艺术在其发展史上都经历过关键时刻,而只有在新技术的改变之下才能获得成效,换言之,需借助崭新形式的艺术来求突破。
”当今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独立于技术的进步,科技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媒介,扩展了艺术的表现领域,实现了以往艺术难以实现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结合了视觉艺术、数字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元素,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来呈现艺术作品。
在新媒体艺术中,美学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旨在探讨新媒体艺术与美学之间的关系,并对美学在新媒体艺术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1. 多媒体性:新媒体艺术作品常常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例如结合了影像、声音、互动等元素,呈现出复合的审美效果。
这种多媒体性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为观众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2. 互动性:新媒体艺术常常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观众可以参与到作品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体验来创造作品,这种互动性使得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作品的参与者和共创者,从而实现了更加直观和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以上这些美学特征使得新媒体艺术成为了当代艺术中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和深刻的视角。
美学作为研究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新媒体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美学理论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内在规律,为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2. 美学观念为新媒体艺术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美学观念的启发和运用,可以使得新媒体艺术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媒介上的创新,更加关注作品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内在价值,从而为新媒体艺术赋予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3. 美学研究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可以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促进新媒体艺术在创作和展示上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近年来,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呈现出了不断丰富和深入的态势。
在学术界和艺术界,针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深入讨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
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艺术界也不例外。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表现自我和创作思维的可能性。
本文将以动画艺术为例,探讨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从而理解它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审美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有着一定的不同。
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辅以多媒体和互动性,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成为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此外,新媒体艺术强调人机交互和网络共享,使得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参与性更强。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审美更加注重感知体验和互动感受。
观众在面对新媒体艺术作品时,不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传统感官进行感知,还可以参与到作品中,通过触摸、动作等方式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新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的特性和互动性,使得观众可以参与艺术创作和演绎过程,提升了艺术作品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三、动画艺术中的审美性动画艺术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艺术形式,其审美性在艺术界中备受关注。
与传统动画相比,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在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和受众参与方面有了显著变化。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使用了更多的数字化技术和特效,使得动画画面更加真实、流畅和立体。
通过新媒体的手段,动画艺术家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呈现更多元的审美效果。
比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动画世界中,感受到更加真实的艺术体验。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注重受众参与,强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通过互动性的设计,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晃动手机等方式与动画作品进行互动,创造出个性化的艺术体验。
观众的参与程度不再是单纯的被观赏者,而是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与艺术家进行互动和交流。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还开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审美风格。
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述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04期新媒体艺术有艺术审美的大特征,也有其自身的小特色,审美的过程即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并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暗示。
由林迅先生编著的《新媒体艺术》(2011年6月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一书是结合自己十余年在海外的留学经历,并在国内进行具体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成果,可谓中西合璧之作。
该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新媒体艺术”展开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且围绕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新媒体艺术产生与发展的美学渊源、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分类,新媒体的交互设计在新媒体装置艺术中的应用、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与创作的关系等板块进行梳理,可以说对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均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
特别是引入的“交互设计”概念,将艺术主体“人”和新时代的主体“物”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诠释新媒体在复合、交互、开放等方面的优势,为我们打开了新媒体艺术的视觉殿堂。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国外艺术家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使用技术,便把这项技术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开启了新媒体艺术时代。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虽然只有20余年,却可以和石油、电力等实体经济相抗衡,足以看出它未来市场的空间和潜在实力。
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画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同点在于,首先艺术表现的技术手段不同。
新媒体艺术充分发挥了个体所有的感官细胞,完全突破了原有人们对艺术作品单一、被动的体验式欣赏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问到的,鼻子嗅到的全部纳入传播的艺术轨道上来,进而激发客体对艺术的精神感官、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心灵感官。
其次是交互过程中的接触范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