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第五章艺术美第二节各类艺术审美特征(人卫版)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9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的分类为帮助考生们掌握更多关于《审美》科目的知识点,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重要知识点:艺术的分类,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重点解析1.谈谈对艺术技巧作用的看法。
答:艺术操作也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态化和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
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
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
艺术操作既然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我们就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和技巧。
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就会沦为匠艺。
比如有些广告画,就技能和技巧角度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其中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动与生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
2.艺术分类的主要原则。
答:艺术类型的划分标准尽管千差万别,但仍有内在的规律可循。
从总体上来看,美学家们在划分艺术类型的时候,大致依据三种标准:第一种标准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亚氏等的分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第二种标准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莱辛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就是此类。
第三种标准则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有些美学家把艺术划分为静态艺术与动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依据的就是这一标准。
3.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
时间艺术——音乐、戏剧。
建筑——主要是材料、形式结构与周围环境。
雕塑——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
首先是物质材料,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第五章艺术论(⼀) 对⼏种艺术定义的简要考察 (⼀)从艺术起源⾓度定义的] (1)游戏说,⾸先是⼜康德提出来的,以后由席勒,斯宾塞等⼈发展加以完善的 (2)集体⽆意识说,是由瑞⼠⼼理学家荣个体出来的 (⼆)从艺术本质⾓度定义的 (1)模仿说,是古希腊是⼈们界定义书的普遍观点 (2)表现说,西⽅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落,表现说于是兴起 (3)有意味的形式说,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4)符号说,当代美国哲学家朗格提出,艺术是⼈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种⾮逻辑⾮抽象的符号 (三)从艺术功能⾓度定义的 (1)载道说,最早可追溯到空⼦,⽽唐代⽂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 (2)娱乐说,娱乐可以分“⾃娱”和“娱⼈”,清代戏剧家李鱼提出的。
艺术品与⾮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制品⽽不是⾃然物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 (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 (1)抽象思维是对世界的各种现实关系的理性认识与概括,属认识论范畴。
⽽意象思维对世界的掌握主要不是理性认识与概括,⽽属⼼理学范畴 (2)抽象思维运⽤的是概念,判断,推⼒等理性逻辑⼯具,以导向纯粹的理性,⼀般,普遍,抽象为特征,意象思维则恰恰相反,是中医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意象运思为特征 (3)抽象思维⽬的在求“真”,意象思维⽬的在求“美” (4)抽象思维的成果是理性认识和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意象思维的成果则是他所创造的凝定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 艺术品与⾮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和创造,⾮艺术的⾃然物和⼈⼯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 (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门类和品种,并是⼈类物质和精神⽣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来意在世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第五章美的具体形态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优美和壮美一、优美和壮美:两种不同形态的美(1)优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依次出现:自然景色:杭州西湖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维纳斯(2)壮美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
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壮美的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感受。
画面:依次出现:掷铁饼者、高山大河、海洋二、优美和壮美的区别优美和壮美没有质的区别,但从量的方面可以作如下的区分。
1.空间形体的大与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量上的强与弱。
4.性质上的刚与柔。
5.式上的规则与奇特。
第二节崇高一、崇高的特点及审美特征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画面:依次出现:自然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二、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章第一节艺术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和结构。
特征(尺度和标准):1.非功利性:动机2.想象力:超越性3.自由意志:创作态度4.独异性:不可重复和不可替代5.艺术情境:审美活动发生中,审美主客观相互激发的境遇6终极:形而上的,为确证和完善生命存在若没有以上几点,为非艺术作品。
第一章第二节审美既是一种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
非审美与审美活动无关,是通过概念来理解的认识活动。
审美和非审美都是以判断的形式实现的。
审美生成条件:审美主体具备必要的审美领悟力和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经验储备。
审美客体具有审美属性和审美潜质,有资格成为审美对象。
审美境遇: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激发,生成的情境。
第二章第一节能指:符号、意象所指:情感和意义艺术世界是一个由符号(象征)和意义(情感)共建的符码系统。
能指是能感到的那些形象性或图示性,可以感知的部分;所指是一个相对隐秘和深奥的信息,是认知部分。
所谓自然生成是两者融合。
艺术的基本元素: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第三章第三节优美与崇高优美总是以和谐的方式呈现,因此,优美引发的审美效果,通常以一种平衡或平静的情绪反应,一种安详的、幸福的审美愉快。
崇高总是不可避免地引入对抗和冲突,因此,崇高引发的审美效果,通常是震撼或是惊悚的情绪反应,一种躁动的、复杂的审美愉快。
(优美可以细分:单纯、和谐、匀称、轻盈eg:莫扎特P48 图中国诗词的体现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晴川历历汉阳树…等。
崇高是主体的一种精神奇遇,一种感性和理性的对抗。
eg:贝多芬从审美接受心理的角度说,崇高是受挤压和受威胁的愉快感。
)第三章第五节滑稽与荒诞古代的滑稽:宫廷弄臣的能言善辩、诙谐有趣现代的滑稽:智力上的缺陷、不协调、不一致荒诞的建构有其特殊的方式。
(第一,表现的是人与自己赖以生存的最基础的环境或条件的疏离和错位,从根本上否定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分离的境遇。
浅谈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审美特征作者:王飞燕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8期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生活中不缺美好的事物,缺的只是我们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这些美好的事物。
不管艺术怎样分类,我们都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因为所有的艺术门类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任何艺术也都是形式与内容、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不是只有一种形式和一种内容。
艺术之间的联系是绝对的,区别是相对的。
本文主要从艺术分类的意义、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两个方面出发,以横向和纵向为基准,来谈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这一切都离不开生活和艺术、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审美特征;表现艺术;再现艺术;语言艺术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32-01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这句话提出了艺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就像各类艺术一样,不能孤立的把它们分开来看。
在中国,李泽厚先生也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而民俗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的展品经常混同,也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线是异常模糊的。
艺术之所以难以界定,还由于现代派艺术作品的千奇百怪,不可捉摸……一位音乐家4分3秒的完全沉默,毫不弹奏,也称艺术品……所有这些,都使艺术和非艺术的划分非常困难。
①一、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反映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然而只有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作艺术品。
(一)表现的艺术1.建筑:建筑也是静态的表现艺术,和工艺品一样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
它通过对空间、比例、形体结构布局,以及装饰、色彩、图案等制造出一种情调,侧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现。
如巴洛克建筑强调实体与空间的运动感和豪华感,通过富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舞台般的梦幻效果。
护理美学(上篇)第六章艺术美一、艺术美的含义与本质(一)艺术美的含义艺术之美来源于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创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而产生审美反映、审美需求和审美创造的必然产物,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融会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技法,艺术美就必然存在于其中。
(二)艺术美的本质美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审美意识的感官反映,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和物态化成果。
1.以现实生活为创作基础艺术美是艺术家在现实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
社会活动实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现实生活孕育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
2.以物态化形式呈现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不是抽象的存在,它必须通过人们可以感受到的物态化的形式―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将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创造用物态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艺术美的特征(一)具有典型性艺术美塑造典型形象需经社会层面的整体把握,以个性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性。
艺术是对生活形象的捕捉、再现与创造,通过把富有典型意义的个别事物加工成丰富多彩、个性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这种形象所显示的生活内容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富有情感性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受的体现,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的和谐统一。
感情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因此,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真挚的自然流露,并且自然地融化在作品形象之中。
(三)寓于理想化美具有一种诉诸理想的性质。
人们对美的追求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
因此,人们总是不满足现实生活中已有的美,而要不断地追求更好、更高的审美对象。
这种理想的审美对象通常只能由艺术作品来塑造,艺术作品可以从一定程度满足人们对完美的追求,所以,艺术美是人们审美过程中理想化的产物。
(四)作品的永久性人类祖先借助艺术作品的“纪录”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艺术之作,无论从古希腊到远古东方文化延续至今,那些经典的诗歌、绘画、雕塑、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工艺品等,无不令后人感受到这些艺术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护士与美授课教案第一节普通美学基础(三)艺术美1.定义是各种艺术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美,是艺术家按照美的法则,运用先进的审美观点,审美理想,借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创造出来的蕴含着社会本质规律,人们理想愿望,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象。
分为语言艺术(诗歌、小说、散文等),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等),综合艺术(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是人未满足心灵的审美渴求而专门产生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它必须是“美”的。
艺术美具有无穷的魅力,动人心弦、令人陶醉、脍炙人口、流传不朽。
艺术美是艺术家能动创造的结果(主观性),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性)。
2.艺术美的特征(1)情感性:艺术是以情动人,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渗透着情感色彩。
艺术美必须靠动人以情才能发挥它的美育作用,不含情感因素就不能打动人心。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具有情感,也就是去了艺术的魅力。
所以情感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融入个人的强烈情感,而使得作品充满了感情。
断臂维纳斯自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的一座庙堂里发掘出来后,他的美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情感,令多少人陶醉。
那安详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美感。
那丰腴饱满的身躯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
这个稀世珍品不仅以其线条显示出女性的美,而且还蕴涵着某种人生理想。
人们欣赏它,是接受美的洗礼。
(2)形象性:艺术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对世界的人是和改造,到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
形象本意是指具体可感的人和物的形体相貌。
艺术形象是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经过加工、提炼、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
如语言艺术是以写人为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一个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深刻反映了旧中国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对妇女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