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501.0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广播新闻技术发展史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
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
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
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
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
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考试大纲广播电视艺术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广播电视艺术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集合式的重要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考试科目。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从广播电视艺术现象入手探求广播电视艺术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内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发展史、广播电视艺术基本理论、广播电视艺术前沿理论、广播电视创作理论。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基本特性、基本创作规律和前沿理论动态,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广播电视艺术发展史1、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2、中国电视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3、世界广播发展简况及现状4、世界电视发展简况及现状(二)广播电视艺术基本理论1、广播电视艺术的界定2、广播艺术的分类及其界定3、广播艺术的特性4、电视艺术分类及其界定5、电视艺术的特性(三)广播电视艺术前沿理论1、广播电视艺术的创作、传播现状分析2、广播电视艺术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3、广播电视艺术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关系4、广播电视艺术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5、广播电视艺术的媒介特制与艺术特质的关系6、广播电视艺术的社会责任(四)广播电视艺术创作1、作品创作的创意与策划2、作品创作的构思与艺术手法3、作品创作的环节与规律4、作品创作的内容与形式5、作品创作的意义与社会效果6、作品创作的趋势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简答题、思考题、作品综合分析题等。
四、考试的形式及时间笔试,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
考试时间为三小时。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07广播电视语言艺术方向,除笔试外,还需提供专业展示光盘。
笔试部分占该科目成绩50%,专业展示光盘部分占50%。
专业展示光盘部分,内容为20分钟节目的视频DVD光盘或DV带,主要包括消息、通讯、主持人评述、文学作品等四部分。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摘要:我国的广播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有了初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大陆的广播事业1.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1922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发射台建在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
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月24日第一次播音,功率50瓦,呼号ECO,播送音乐和新闻(由《大陆报》提供)。
由于触犯了北洋政府的法律,被勒令停播,3个月后倒闭。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
之后中国人开始有自己官办和私营的广播电台。
广播事业也由此兴起。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开始播音,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这是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
1932年11月,新广播大楼落成,功率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广播电台。
同年,成立中央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在全国建立了20多座电台。
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电信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事业,陆续出现了一批民办电台,类型主要有:教育性电台、商业性电台、宗教性电台。
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截止1937年6月底,全国共有电台78座,总发射功率120多千瓦,其中民营电台55座,但发射功率却不及总发射功率的6%。
抗战期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斗争节节失败,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由于日寇逼近南京,1937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台停止播音,被迫迁往重庆。
1938年3月恢复了播音。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语播音。
一、广播的发展1、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把一台广播设备私运到上海,在上海设立“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中国境内广播事业之先河。
2、1933年3月,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共同广播公司一起,罗斯福——炉边谈话;被称为“广播总统”。
3、1925年,第一个世界性的广播组织——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在法国巴黎成立。
4、1932年,万国电信联盟与国际无线电联盟合并,成立国际电信联盟。
5、1970年代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开始了广播电台。
三个阶段:1初始期(1920—1945)2快速发展期(二战后—1970年代末)全球普及。
3变革期(二十世纪以来)广播发展趋向:细分节目内容,细分受众群体,拓展服务范围;趋于类型化/分众化/本地化被加强.中国的发展:第一阶段,1932年美国商人奥斯邦在上海自创“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简称奥斯邦电台。
直到1926年才在哈尔滨由刘瀚主持设立的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第二阶段:1928年7月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华民国无线电台管理条例》8月南京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开播。
第三阶段: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播事业的多元并存阶段。
1940年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
第四阶段:1947年3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1949.3月陕北电台迁入北京实质是担负起了全国性中央的任务。
二、电视的发展1、19900.8.25日巴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法国人波斯基第一次将利用电波传送图像的实验称之Teievision即广播电视简称电视。
2、1936.11.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作为世界最早正式播出的电视台。
(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
3、1939.4.30日美国在纽约世界博览会第一天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4、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被认为第一个全天的新闻频道。
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简史导论1936年11月2目,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开播,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大致经历了建国17年、文革10年、新时期、转型期等四个发展阶段。
立体声广播利用人的双耳特性,在节目中同时发出左右两个声道的信号,使收听者从收音机左右两个声道的喇叭中同时听到声音,从而得到全方位、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宣告成立,吹响了我国广播体制改革的号角,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广播行业走系列化发展道路的热潮。
1993年9月,全国范围内广播电台的系列化改革基本完成。
这是当代中国广播体制上发生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当代中国广播进入转型期发展阶段,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转型期广播文艺较此前的广播文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1.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裨补2.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极交流嬗递3.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4.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结实现1998年1月1日开始,北京音乐广播启用了计算机制作播出网络系统,全面实现系统数字化、制作网络化、播出自动化,这在全国电台尚属首家。
2002年6月,《中国歌曲排行榜》首开先河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到海外举行颁奖的媒体,首次在美国纽约举办了海外华人票选颁奖典礼。
北京音乐广播尝试构建一条产业链条,扩大盈利空间。
在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精彩的电台音乐节目,还有终端的消费产品、互联网、杂志及演出等许多方面。
2002年12月2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专业化流行音乐频道——《音乐之声》(Music Radio)正式开播。
它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立台理念为指导,在改革新阶段隆重推出的全新频道。
根据市场调查数据和人们的收听习惯,以2-3小时为单位,将全天节目划分为八个时段,设臵8个栏目:《音乐太阳能》、《音乐不塞车》、《音乐任我行》、《音乐快餐车》、《经典百分百》、《音乐过山车》、《音乐新天地》、《音乐VIP》。
中国史上的广播事业发展需要新事物,而新事物的存在必然造就发展。
自然,中国的新闻事业也不例外。
广播电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
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理论,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关于电磁波理论的确证,以及1895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的无线电接收装置的试验成功,为无限电传播奠定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
1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从天才的设想到活生生的现实;从实验室的阳春白雪到百姓家的寻常物件,在中国新闻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是前辈们一串串凝重而坚实的足迹。
随着新闻事业最早的表现形态——报刊出现后,中国的新闻事业便开始萌芽。
邸报的诞生,外报的出现,这一切都增加了中国新闻史的阅读空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新闻史上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产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史无前例;邵飘萍无限雄壮的“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民报》的在革命时代的空前意义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新闻以纸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外界事物的需求。
信息来的那么迅猛,无论是社会改革、国家革命还是经济发展,无一不时刻有着新信息的出现。
而报纸,虽然有日报的每天出新,有大容量的可观版面,但毕竟需要撰稿、编辑、印刷、出售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
在这种情况下,时代迫使人们接受一种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媒介,而广播则是这个时期欣欣向荣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运用无线电通讯的国家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秋天,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海军教官葛拉斯培养无线电报务人员。
同时购置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洋海军的舰艇上,我国开始使用无线电报。
不久,这些军用设备就推广到了商务活动领域,但是无线电广播则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期间才出现并主播得以运用的。
2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广播发展史广播事业的诞生可以大概分为六个阶段:1实验性广播电台出现;2第一批广播电台诞生;3无线电行业的利益纠纷;4广播广告的发明;5商营广播网的建立;6国际广播的出现。
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借用日本张姓华侨的资本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美资英文报纸《大陆报》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XRO,于1923年1月23日晚间首次播出节目。
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无线电台的台长刘瀚于1926年建成并于10月1日广播的电台。
创办于1928年8月1日的中央广播电台是南京国民政府创办的,1932年,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大到75千瓦,当时在亚洲是首屈一指。
据全盛时期的1947年12月统计,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广播电台共42座,全国收音机大约有100万架。
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无线电台的台长刘瀚于1926年建成并于10月1日广播的电台。
创办于1928年8月1日的中央广播电台是南京国民政府创办的,1932年,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大到75千瓦,当时在亚洲是首屈一指。
据全盛时期的1947年12月统计,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属广播电台共42座,全国收音机大约有100万架。
建国后的广播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十七年”间(1949-1966)的广播电视事业、文革中的广播电视事业(1966-1979)、改革的年代(1979-1992)、转型时期(1992-2004)。
报纸发展史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我国近代的报业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第一份国内现代报纸(也是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葡萄牙文)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新加坡)。
2 中国广播媒体发展历程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人文心态,审美价值取向的迁替嬗变,大致经历了建国十七年,文革十年,新时期,转型期和发展期五个发展阶段。
一、建国十七年(1949-1965)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
1)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革命战争时期:广播以发布新闻和时事政策教育为中心,那时的文艺尚属于边缘地位,既没有专门制作文艺节目的从业队伍,又没有固定的文艺节目栏目。
新中国成立使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的转向。
人们的心态从紧张中放松下来,在劳动和工作之余,开始需要适当的娱乐和休息,因此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广播文艺节目。
如《义勇军进行曲》,《东方红》等充满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作品。
2)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事业的基本框架新中国的广播文艺事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了广播设备技术上的不足,奠定了当代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二、文革十年(1966-1976)被政治话语权灌注的文艺广播1)在文艺节目制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艺术家体验生活的反映。
于是,所有的文艺创作首先要结合政治需要体现政治标准。
文革的政治文艺把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艺路线扭向极端,其实质是对这一在历史上有过正确指导作用的文艺路线的大反动。
2)在批判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为首要必须标准的错误观念极大影响了人们审美心里的健康发展三、新时期(1977-1985)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1)和声的魅力—调频立体声广播立体声广播利用人的双耳的特性,在节目中同时发出左右俩个声道的信号,使收音者从收音机左右俩个声道的喇叭中同时听到声音,从而得到全方位,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和临场感。
2)倾国倾城的魅力—评书、小说、广播剧连续广播声音所传达的审美内涵是广播文艺真正魅力四射的原因。
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正午时光是属于广播文艺的,如中央电视台和各地录制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高山下的花环》;评书《岳飞传》,《杨家将》,连续广播剧《三国演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