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中国广播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及各个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作品

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世界广播发展简况及现状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目录 一、绪论........................................................................................... - 2 -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 3 - 2、1第一阶段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 4 - 2、2第二阶段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 4 - 2、3第三阶段为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5 - 2、4第四阶段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 6 -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 - 7 - 四、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 9 - 五、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0 - 六、结束语 .................................................................................... - 12 - 七、参考文献 ................................................................................ - 12 -

蒙台梭利著作五种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胡纯玉译,发现孩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孩子从1岁开始,特别是在2岁左右,希望看到东西放在她所熟悉的位置上,且对每一样东西都有特定的使用方法,比如衣服就应该穿在身上,不能搭在胳膊上。如果打破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她会感到非常不高兴或沮丧,会尝试将物体归位。10 孩子才真正掌握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钥匙。15 3岁的孩子必须为他自己摆弄东西。应提供呵护孩子力量、尺寸的东西,活动应尽量真实;不需要过家家,让他尝试下厨;不需要给洋娃娃,给他一群同伴。33 孩子不用双手便无法思考,甚至还必须不停地走动,动作与思考同时进行。 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把一切留给自然,因为婴儿越是能得到自由发展,就越能形成更为协调的身体比例和更为健全的机能。38 在时机还未成熟之前,切莫强迫孩子走路,因为只要时机一到,他就会自己站立起来,自然地行走。39 儿童的权利是什么?首先应该将他们视为一个社会阶层,一个劳动者阶层,他们事实上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创造人的劳动。45 为儿童创造一个每样东西的大小都与其能力相匹配的环境,并让他生活其间,有助于发展其内在能力。50 教师的工作仅限于提供教具,示范使用方法,之后就让孩子自己展开学习之路。 尊重绝对不是连孩子的缺失和肤浅的表象也一并包容。尊重在本质上应具有以下基本原则:能够察觉出孩子不同的体能状况,鼓励孩子发展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因为它们缺乏建设性。69 要达到舒适的感觉,必须使房间的地面有一半是空着的,不放置任何东西。家具应轻便,与他们的身高、力量成比例,可移动,可清洗,有教育性。食品柜应低到孩子能用手臂够得着,有的可带小轮。脸盆大小要适合儿童盛水倒水。 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他们自己能够把握的、能居住也能玩乐的环境中。小椅子,能打得开的抽屉,小床…… 让儿童使用瓷碗、玻璃杯等易碎品,一旦破损就是在想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81 只有通过自由的交往,通过进行让孩子们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的训练,才能建立起社会化的习惯。仅仅进行应当做什么的说教,是绝不会达到培养一只的目的的。 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坚持不懈,不管他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做得一样好。 人的最基本权力,就是自我“培养”的权利。只有到了这一步,我们作为一个人才不会受压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专题名称】国民经济管理 【专题号】F10 【复印期号】2011年05期 【原文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期第1~7页 【英文标题】New Physical Features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210013 【内容提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投资导向转为创新导向的过渡阶段,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上升阶段,开放 型经济处于向资本输出阶段的过渡时期,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信息化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生态现代化处于初期后阶段, 社会发展进入利益调整期与矛盾凸现期。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world and country situation continue t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and salient features are presented in the stag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re mainly: industrialization is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ransition phas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growth, from an investment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driven transition phase, and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on rising stage, from opening economy to capital outflow transition phase, urbanization is in the acceleration phase, and information comes into moderately developed stag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an early stage,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into interest adjustment and contradictions protruding period. Only correctly grasping new phased characteristics can we hav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lea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1-0001-07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 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采 取各种有效措施,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防范与化解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 2002年前后,我国工业化总体进入中期阶段。之前,我国重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轻工业增速;之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 重型化特征更加明显。从产业集中度来看,我国重化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8年已经达到44%。重化工业对资源的过高消 耗,很大程度是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增长方式粗放造成的。但重化工业具有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的空间,也可能保持较持 久的增长状态。重化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水平并不一定就比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高,因此要促进重化工业加快从“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向“高投入、中消耗、低污染”转变。提升重化工业的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而带动整个传统产业的 升级。在重化工项目的选择上,必须坚持先进性原则,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从产业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代中 期的近60%下降到目前的不足50%。根据国际流行标准,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开 始下降,工业化进入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由51∶21∶28调整为10∶48∶42。但是,长期以来产业结构 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即不仅严重依赖第二产业,而且对第一产业依赖程度也过高;第三产业所占 比重偏小、发展滞后,远低于世界三次产业比例的平均水平(3∶28∶69)①。我国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资源环境压力加 重等问题突出,产业结构急需调整。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十一五”初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指标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后 期阶段,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对应于美国工业化初期水平,第三产业产 值占GDP比重也没有超过美国工业化初期的水平。② 这种失调现象主要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因此必须加快城市户籍 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不仅仅表现为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也存在于三大产业的内部。农业中高科 技农业所占比重较小,工业中战略性新兴工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中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同时,工业中处于 产业链末端的深加工制成品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先进、环节低端”的现象还没有根本转变,工业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产业价 值链的低端;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低度化是抑制产业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十二 五”期间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加快转变的时期。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可能提高10个百 分点,第三产业将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用现代服务业拉动先进制造业是我国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途径,必须抓早、抓紧、抓实。 二、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大量资源的高消耗,靠大批廉价劳动力的使用,靠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与积累来 实现的。近几年来,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加快转变,但是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按照国际流行的标准,科技进步贡献 率30%以下,为粗放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30-50%,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 献率50-70%,为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 已经达到42%左右,为半粗放半集约型(准集约型)增长方式阶段,处于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重要阶段。科技对农业增长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摘要: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而除此之外,各个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其各自的特征,各自有自己的精髓之处,也是这精髓之特征,书写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doc8[整理版]8页word文档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美国企业管理创新“四重奏”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简介 在总结日本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并与美国成功及失败企业相比较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先后出版了四本以论述企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学著作,这四本批判色彩相当浓重的著作被称为美国管理“创新四重奏”。这四本著作拉开了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旧的管理模式批判的帷幕,掀起了一股以走向新管理方式为特征的世界性的企业文化浪潮。这些著作的出版也就被公认为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 一、《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该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拍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1981年2月出版。 本书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美企业管理的不同特点,并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如下图)。“7S”是指企业管理中的七项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和共有价值观。前三项为硬性要素,后四项为软性要素。七项因素的英文单词都是字母S打头,故称“7S”模式。 作者认为,美国企业管理非常重视三个硬性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但轻视后四个软性因素,即: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日本企业固然重视三个硬要素,同时也在四个软要素上下功夫。 本书指出,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差异是在对企业价值观和人的看法上。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日本

企业家总是尽心尽力地向职工讲述企业的基本信念,使个人价值追求同企业价值追求相一致,建立起全体员工共享的价值观。美国企业家大多不能深入地以精神价值观作为号召,和以细致入微的同化过程来团结职工。在对人的看法上,美国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把职工看成达到自己目标的客体,是被动受制的工具,是没有人性的“可以互换的生产零部件”。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则认为人既是供使用的客体,也是应该给予尊重的主体。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他们的人员,重视管理人员发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并将这种技能传授给他们的接班人。作者在结论中指出:美国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德国人,而是自身管理文化的限制。 二、《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1981年出版。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他从1973年开始专问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O世纪7O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清晰版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梳理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先秦(商周)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目的 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各阶段检验的产品按规定的方法标识,确保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实现追溯,确保只有合格品才能转入下序或出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中检验、实验状态的控制及产品生产和出厂过程中对产品的标识。 3.引用文件 ISO 9001:2000 生产和服务提供 《质量手册》章 4.定义 无 5.职责 5.1质检科负责产品标识的制定并对与标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追溯,负责 各种检验、试验状态的判定及标识形式的制定与审批。 5.2各生产班组负责制造过程中检验状态的标识及产品标识的使用和保管。 5.3质检科负责进货及最终检验、试验状态的标识及标识的管理。 5.4仓库管理员负责库存物品检验状态的标识及标识的管理,并正确使用和 保管好各种物品标识。 6.程序内容 6.1质检科制定产品及其状态标识,相关部门使用产品及其状态标识。 6.2各种标识要求不易脱落或丢失、破碎,字迹要清楚。产品标识可以用标 签、标牌。标识的主要内容反映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或地 点、方位等。产品状态标识可用如下方式表示:标签(如合格证)、印章(如合格率、不合格品率)、区域、标牌、各种记录(如工艺流程 单)等。 6.3当产品无标识或标识不清时,由质检科会同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后补加相 应识。 6.4对供方提供的原料或本厂生产的最终产品均由质检科质检员执行《监视 和测量控制程序》,并进行相应标识。其质量记录中应对标识作相应记录。对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 6.5生产车间在制造过程完成时,应在产品包装箱内及外包装箱上按有关规 定放置产品标识。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

1.目的 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各阶段检验的产品按规定的方法标识,确保在需要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实现追溯,确保只有合格品才能转入下序或出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原料入厂到成品出厂全过程中检验、实验状态的控制及产品生产和出厂过程中对产品的标识。 3.引用文件 ISO 9001:2000 7.5生产和服务提供 《质量手册》7.5章 4.定义 无 5.职责 5.1质检科负责产品标识的制定并对与标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追溯,负责各 种检验、试验状态的判定及标识形式的制定与审批。 5.2各生产班组负责制造过程中检验状态的标识及产品标识的使用和保管。5.3质检科负责进货及最终检验、试验状态的标识及标识的管理。 5.4仓库管理员负责库存物品检验状态的标识及标识的管理,并正确使用和保 管好各种物品标识。 6.程序内容 6.1质检科制定产品及其状态标识,相关部门使用产品及其状态标识。 6.2各种标识要求不易脱落或丢失、破碎,字迹要清楚。产品标识可以用标签、 标牌。标识的主要内容反映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或地点、方位 等。产品状态标识可用如下方式表示:标签(如合格证)、印章(如合格 率、不合格品率)、区域、标牌、各种记录(如工艺流程单)等。 6.3当产品无标识或标识不清时,由质检科会同相关部门查明原因后补加相应 识。 6.4对供方提供的原料或本厂生产的最终产品均由质检科质检员执行《监视和 测量控制程序》,并进行相应标识。其质量记录中应对标识作相应记录。 对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控制程序》。 6.5生产车间在制造过程完成时,应在产品包装箱内及外包装箱上按有关规定 放置产品标识。 6.6 产品标识应具有可追溯性,当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追溯时,由质检科依据标

《教育心理学》代表性人物及著作

《教育心理学》代表性人物及著作 归纳总结: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

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用标志性产物打造优势品牌(1)

用标志性产品打造优势品牌 除了价格、渠道、广告促销、服务等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之外,产品是鞋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元素之一,那什么是标志性产品呢?标志性产品,从宏观上来看,鞋企的标志性产品有环境标志产品、真皮标志产品、免检产品标志、名牌产品标志、奥林匹克标志产品等,这类的标志性产品要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或民间组织系统评估认定产生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标志性产品指将同样的产品中细分出不同点,为企业赢得区隔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实际的销量和效益,并能为企业的所有产品带来产品知名度和声誉度的产品。标志性产品是相对于大众化产品而言的。 近几年来,不少成功的鞋企从打造标志性产品开始,除了大型企业把标志性产品当作市场创新的法宝之外,中小型鞋企更是挖空心思以求另类生存,他们都是抓住强势企业的弱势空间做足文章,打造皮鞋标志性产品,进而成为行业中的新锐品牌和市场黑马。因此,标志性产品已经成为鞋企低成本创新快速成长的利器,通过标志性产品向消费者传递了企业的品牌诉求和消费卖点,随着忠诚客户的不断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的声誉相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响应。 标志性产品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来划分,可以分为如下两种: 1、按八比二原理,标志性产品是企业产销量最大的一支产品,是拳头产品或主导产品,是最能盈利能力的产品,它能跑量,并能带动其它附加产品的销量。鞋业市场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产品上市,一旦得到市场认可,模仿者争相追随,这种产品的标志越是能得到显现。 2、标志性产品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标志,保持着企业绝对的市场占有率,是对付竞争对手的“护城河”。

标志性产品的实现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这样的流程来展开,即:产品资讯收集→产品创意研究→产品可行性分析→产品试作、打样→行销组合启动→产品宣传战→市场情报追踪并反馈 下面主要就研发、企划、服务、标志性产品的生命周期几个方面来谈谈标志性产品的整合情况: 一、标志性产品的研发期企划工作必须紧紧抓住市场细分需求来打造标志性产品,并申请相关专利,作为自己的市场独家法宝,如红蜻蜓鞋科技实验室申请了国家专利30余项,而知名鞋企康奈集团不仅拥有近20项国家专利,其产品整合的示范操作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标志性产品案例: 2006年1月7日,康奈集团经过市场调研与流行趋势的分析与把握,在营销会议上,决定把该集团利用最新制鞋技术研发而成的商务舒仕鞋系列打造成康奈的标志性产品。借助“商务舒仕”,公司06年斥资数千万元营销费用,以此作为康奈品牌全面升级的第一个重要步骤。郑莱莉表示,到07年,公司将使仅有男款的“商务舒仕”占到集团销售额的30%到40%。 2006年是康奈集团全面转型、稳步推进的一年,康奈成功推出综合运用双皮面透气、吸湿减震、鞋楦贴合三大核心技术的商务舒仕鞋,更是在业界刮出了一阵“舒适旋风”,它同时兼备正装皮鞋的庄重外观与休闲舒适的穿着感受,以“商务也舒适”为设计理念,成为业界一大亮点。它瞄准中高档消费群体,每双鞋子平均售价400元左右,向全球中高端销售市场发起冲击。商务舒仕新品日益受到市场认可。该产品拥有的三大核心技术的确让消费者享受到“拥有康奈,舒适自在”的品牌体验,目前该系列的核心技术已通过国际权威鞋业研究组织SATRA 的认证,并受到国家专利的保护。 另外业界黑马圣帝罗阑鞋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是业界有所共知的,圣帝罗阑打造鞋类研发的梦之队是许多鞋企高薪争相去挖的人才,品质始于研发设计。由此圣帝罗阑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研发设计队伍,研发部门聘请意大利专业设计师为技术顾问,并由荣获“中国轻工业(皮革行业)高级设计师”称号(全国仅4人)的资深设计师领衔运作,努力打造一流的鞋类设计团队,建设先进的鞋类研发基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 重要提示: 1、夏朝:王位世袭制 2、商朝:宗法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神权与王权结合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4、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5、汉朝: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御史大夫(监察中央) 6、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7、宋朝:二府三司制 8、元朝:行省制度 9、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高潮) 10、清朝:军机处、“改土归流”(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1、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利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自行补充)(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行补充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2、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 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自行补充): 大臣以朝议的方式参与国家决策(朝议制度)。 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4)郡县制的作用(自行补充):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二)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相关问题。其实呢,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样的提法,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那究竟什么叫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实我们说的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着与其他阶段所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等等,所有的这一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个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的这个“阶段性特征”,主要定位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所以,今天我们就共同讨论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重大意义的。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地去面对。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前啊,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很单一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被予以承认的。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通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1、请按顺序写出我们经常说的五种社会形态,其中中国古代史包括哪几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采集文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耕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会主义社会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我们教材所说的中国早期国家包括哪几个?其中在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有哪些特征或史实?(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经济包括经济形态、劳动工具改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包括:夏、商、周 政治: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政治实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 (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甲骨文祭祀蚕神;妇工;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思想: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甲古文、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请概括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特征或史实?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表现: 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和民族逐渐融合;奴隶社会瓦解,奴隶制日益崩溃,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韩非子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选官制度:世官制 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特点:精耕细作;土地制 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 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1)思想百家争鸣,出现儒、道、墨、法等学派;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3)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科技:天文《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 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与屈原;绘画:壁画,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4、秦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请按顺序写出封建 社会都经历了哪些重要的王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