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doc8[整理版]8页word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8
选择一、单项1、从企业文化管理角度来看,下面哪一项不是企业文化的内容。
(C 企业激励)2、(A企业整体价值观念)是企业的基本信念、追求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念。
3、企业文化是个多元的体系,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观察,可以概括出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从属特征。
下面哪一项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C超前性)4、按现实性和预见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C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
5、按共性和个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D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
6、企业文化的(B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
7、“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需要“的观点是属于。
(BX理论)8、把企业文化划分为强人文化、拼搏与娱乐文化、赌博文化和过程文化,是按什么来划分的(A市场角度)。
9、从事飞行员工作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甚至要冒生命危险,这样引起的焦虑是(C次生性焦虑)10、以下不属于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的是(D社会性)。
11.主要解决办企业是为了什么,企业追求什么样的目标、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进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企业文化的哪项内容?(A企业整体价值观念)12、下面哪项企业价值观不是从纵向系统考察的?(D社会价值观)13、企业正向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是企业精神基本内涵的哪一方面?(A 主体内容)14、下面哪一种不是企业精神的取名方式?(D 外延扩展命名式)15、“别具一格,勇于创新”体现了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什么原则?(A个性化原则)16、CI战略的核心和灵魂是什么?(A企业理念识别)18、公司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形成的公司文化称为(B企业守业文化)。
19、“加强质量管理”体现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的哪种精神?(D严细精神)20、突出个人能力和强调理性主义,是哪个国家的文化特征(A美国)21、下面哪种不是欧洲国家的文化特征?(B亲和一致的精神)22、下面哪种种作用不是企业楷模所表现的作用?(C主体作用)23、“工作效率高,有进取心”反映了企业家哪哪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能力?(B特征方面)24、不为各种荣誉所动心,不为各种仕途所吸引,只求办实业。
《企业文化》导言一、单项选择题1、企业文化理论就是(C)美国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示,总结、比较日、美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P1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2、以泰罗、法约尔与韦伯等为代表的学派就是(B)。
P4A、管理理论学派B、组织技术学派C、行为科学学派D、管理科学学派3、以梅奥、马斯洛与赫兹伯格等为代表的学派就是(C)。
P4A、管理理论学派B、组织技术学派C、行为科学学派D、管理科学学派4、以巴纳德、西蒙等为代表的学派就是(D)。
P4A、管理理论学派B、组织技术学派C、行为科学学派D、管理科学学派二、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四本书被公认为企业文化理论的奠基之作。
(ABCD)P1A、《Z理论》B、《日本企业管理艺术》C、《企业文化》D、《成功之路》E、《追求卓越的管理》2、企业文化的学科性质包括(BCD)。
P2A、科学B、年轻C、边缘D、实践E、系统3、企业管理变化的三大趋势就是(ACE)。
P3A、理念的“人性化”B、方式的“科学化”C、方式的“软性化”D、目标的“明确化”E、目标的“社会化”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将文化整个概念用于企业管理、研究企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人就是(B)。
P18A、美国的泰罗B、美国的巴纳德C、法国的法约尔D、美国的威廉、大内2、《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的作者就是(D)。
P19A、美国的泰罗B、美国的巴纳德C、法国的法约尔D、美国的威廉、大内3、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就是(C)。
P20A、《Z理论》B、《日本企业精神支柱》C、《企业文化》D、《追求卓越的管理》二、多项选择题1、下面属于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包括(BCE)。
P17A、个人决策制B、终身雇佣制C、缓慢晋升制D、工作固定制E、工作轮换制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就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企业文化的特征称为(A )。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美国企业管理创新“四重奏”—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简介在总结日本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并与美国成功及失败企业相比较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先后出版了四本以论述企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学著作,这四本批判色彩相当浓重的著作被称为美国管理“创新四重奏”。
这四本著作拉开了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旧的管理模式批判的帷幕,掀起了一股以走向新管理方式为特征的世界性的企业文化浪潮。
这些著作的出版也就被公认为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
一、《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该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拍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
1981年2月出版。
本书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美企业管理的不同特点,并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如下图)。
“7S”是指企业管理中的七项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和共有价值观。
前三项为硬性要素,后四项为软性要素。
七项因素的英文单词都是字母S打头,故称“7S”模式。
作者认为,美国企业管理非常重视三个硬性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
但轻视后四个软性因素,即: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
日本企业固然重视三个硬要素,同时也在四个软要素上下功夫。
本书指出,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差异是在对企业价值观和人的看法上。
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
日本企业家总是尽心尽力地向职工讲述企业的基本信念,使个人价值追求同企业价值追求相一致,建立起全体员工共享的价值观。
美国企业家大多不能深入地以精神价值观作为号召,和以细致入微的同化过程来团结职工。
在对人的看法上,美国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把职工看成达到自己目标的客体,是被动受制的工具,是没有人性的“可以互换的生产零部件”。
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则认为人既是供使用的客体,也是应该给予尊重的主体。
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他们的人员,重视管理人员发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并将这种技能传授给他们的接班人。
企业文化著作推荐书目1、[美]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
2、[美]托马斯·J.彼得斯、小罗伯特·H.沃特曼:《成功之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
3、[美]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美]理查·巴斯卡、安东尼·艾索斯:《超越西方》,(《日本企业管理艺术》)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5、[美]H.沙因:《企业文化与领导》,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9年版。
6、[德]E.海能:《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7、[美]谢恩:《公司文化导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8、[美]劳伦斯·米勒:《美国精神》,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9、[日]松本厚治:《企业主义》,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10、[美]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11、[美]约翰·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12、[美]詹姆斯·钱皮:《改革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Price Waterhouse公司:《21世纪CEO的经营理念》,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4、[日]盛田昭夫:《日本·索尼·AKM》,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1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午版。
16、[美]杰克琳·谢瑞顿、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企业文化的书籍有哪些每一个优秀的企业,背后都会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相关书籍有什么?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企业文化的书籍,希望对你有帮助。
企业文化的书籍1.[日] 松本厚治:《企业主义》,企业管理出版社.2.[美] 约翰·科特:《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华夏出版社。
3.[美] 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4.[美] 托马斯·J.彼得斯、小罗伯特·H.沃特曼:《成功之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美] 詹姆斯·钱皮:《改革管理》,上海译方出版社.6.[美] Price Waterhouse公司:《21世纪CEO的经营理念》,华夏出版社.7.[日] 盛田昭夫:《日本·索尼·AKM》,经济管理出版社.8.[美]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一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9.[美] 威廉大内:CZ理论—一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0.[美]杰克琳·谢瑞顿、詹姆斯·L.斯特恩:《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上海人民出版社.11.[美]阿里·德赫斯:《长寿公司》,经济日报出版社12.[美]劳伦斯·米勒:《美国精神》,工人出版社.13.[德]E.海能:《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知识出版社.14.[美]汤姆·彼得斯、南希·奥斯汀:《志在成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5.[美]阿尔夫·钱德尔:《经营未来》,企业管理出版社.16.[美]约榆·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华夏出版社。
企业文化形考作业一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6207202 参考资料形考作业一试卷总分:100任务一单选题(共15题,共60分)1.(4分)企业文化特质改变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叫( )。
A、企业文化传播B、企业文化冲突C、企业文化选择D、企业文化变革参考答案:D2.(4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斯.迪尔和麦肯齐咨询公司顾问爱伦.肯尼迪合著的()一书,是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
A、《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B、《日本企业管理艺术》C、《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D、《美国企业管理艺术》参考答案:A3.(4分)按现实性与预见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
A、东方模式和西方模式B、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C、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D、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参考答案:B4.(4分)以企业最高目标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属于( ) 企业文化。
A、成熟型B、竞争型C、目标型D、传统型参考答案:C5.(4分)按时间的继承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 )。
A、东方模式和西方模式B、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C、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D、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参考答案:C6.(4分)G.梅奥通过著名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人定位成“社会人”。
A、X理论B、Y理论C、霍桑实验D、情绪理论参考答案:C7.(4分)在中国古代,文化是指()。
A、文治教化B、德育教育C、风俗习惯D、思想行动参考答案:A8.(4分)企业的运营与管理受到“两只手”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无形之手”是指()。
A、价值规律B、文化规律C、企业规律D、变革规律参考答案:B9.(4分)按空间分布特性可以把企业文化模式划分为()。
A、东方模式和西方模式B、实际模式和目标模式C、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D、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参考答案:A10.(4分)被称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四座里程碑”的是( )。
A、科学管理B、行为科学C、现代管理D、企业文化参考答案:D11.(4分)企业文化的价值包括()A、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B、社会价值C、经济价值D、企业价值参考答案:A12.(4分)我国文化学家庞朴认为:企业文化即()。
判断题1.企业文化理论是8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总结、比较日、美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错)2.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3.1980年,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发表的《在经济衰退中进行管理》一文,初步奠定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
(对)4.以人为本的管理萌芽于日本的土壤,但开花结果却在美国。
(错)5.成熟型企业文化是一种个性突出且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类型。
(对)6.企业文化是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即多数员工的“共识”。
(对).7.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海尔的管理哲学中带有较浓厚的泰罗科学管理色彩。
(对)8.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三座里程碑。
(错)9.企业伦理道德规范处于企业文化结构的表层。
(错)10.约束功能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对)11.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
(对)12.企业文化积累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 对)13. 企业文化传播是企业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整合的直接条件。
( 对 )14.企业文化理论是80年代初期日本学者在受到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启发,总结、比较日、美企业管理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B.错误)15.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A.正确)8.1980年,在《哈佛商务评论》上发表的《在经济衰退中进行管理》一文,初步奠定了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
(A.正确)9.以人为本的管理萌芽于日本的土壤,但开花结果却在美国。
(B.错误)19.约束功能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A.正确)20.企业文化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第三座里程碑。
(B.错误)21.成熟型企业文化是一种个性突出且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类型。
(A.正确)22.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现象。
(A.正确)20.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A.正确B.错误 B21.员工形象是企业劳动者的整体形象,它包括管理者形象和一线员工形象。
企业文化相关书籍文献
以下是一些有关企业文化的重要书籍和文献:
1. 《企业文化的编写与组织构成》- 埃德加·H·谢恩
这本书是研究企业文化和组织发展的经典之作,提供了细致的研究,揭示了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2. 《从优秀到伟大》- 吉姆·柯林斯
这本书通过对11家美国企业的研究,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培养健康的企业文化来实现长期的高绩效。
3. 《企业文化与领导力》- 肯尼思·H·布兰切德
该书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探讨了企业文化和领导力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帮助领导者在企业中建立和塑造积极的文化。
4.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尽管不是专门关于企业文化的书籍,但这本书提供了有关大众心理学和集体行为的重要观点,对于理解企业文化中的群体机制和动力非常有帮助。
5. 《创新的艺术》- 托尼·丹尼格
该书提供了一种从创新和设计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文化的方法,讨论了如何在企业中营造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文化。
6. 《服务的本质》- 马特·莱昂尼、卡尔·贝尔德曼、斯科特·韦斯特
这本书探讨了建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和策略来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
7. 《企业之魂》- 大前研一
该书主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人与价值观的关系,并通过真实案例揭示了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
以上是一些有关企业文化的重要书籍和文献,它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和实践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指导。
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过程_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过程_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做为战败国的日本不但迅速恢复了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的经济,而且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一些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后来居上,在许多行业和部门对美国企业的传统优势提出挑战,意欲取而代之。
竞争形势的逆转,迫使一些美国企业放下平素老大自居的架子,反过来研究学习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有的甚至想搞拿来主义,把日本企业的做法照搬到自己工厂中套用,但实际效果都事与愿违;在日本企业灵验的方法在美国企业中却行不通。
失败的教训促使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和解析日本经验,他们逐步认识到: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得益于技术水平、机器设备这类物质要素,而且包含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国民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这些发现,引起了美国企业管理和经济理论界对本国企业状况及其外部环境的深刻反思。
以美日企业管理对比为起点,后来被称为“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在美国展开并形成了相当规模。
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被称做企业文化“四重奏”的四部著作,它们是美国学者对日本优秀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理论总结,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系统化和全面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第一部是威廉?大内所著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该书提出:不能在工作时间内把工人视为机器,此外才把他们当成人,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坦诚相见、信任亲密的人际关系。
第二部是由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该书提出了企业成功的七个要素,即:结构、战略、制度、作风、最高目标、人员和技能,这就是著名的“7S”模式。
书中强调要改变传统思维,使被管理者成为管理中的主体。
第三部是由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成功公司的经验》。
本书提出:企业应建立有个性特色的行为方式,书中列出了美国培育新型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八大原则。
第四部著作《企业文化》为泰伦斯?迪尔和爱伦?甘乃迪合著。
企业文化自测1-10答案题目如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自测1企业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
( )正确的答案是“错”。
马斯洛的《激励与个人》一书是泰勒制阶段的产物。
(判断题)正确的答案是“错”。
企业文化着眼欲2/3比重的有形管理。
(判断题)正确的答案是“错”。
传统管理更多地着眼占1/3的有形管理。
(判断题)正确的答案是“对”。
德鲁克认为:日本的成功在于他们正确地解决了企业的行为准则问题。
(判断题)正确的答案是“对”。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判断题)正确的答案是“对”。
企业文化理论最早从()年提出。
正确答案是:1980最早将文化概念用于企业管理中的是()。
正确答案是:巴纳德和塞尔茨尼克海尔集团的()案例被列入哈佛案例库。
正确答案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的出版,把企业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正确答案是:丹尼尔?雷斯()的《Z理论》一书揭示了形成日美管理模式差别的原因。
正确答案是:威廉?大内美国企业精神一书是()撰写的。
正确答案是:劳伦斯?米勒企业文化是一门()学科。
正确答案是:年轻的实践性边缘学科企业文化理论的初步奠定者是()。
正确答案是:比尔?安伯纳西《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一书的作者是哪位?()正确答案是:特雷斯?迪尔和爱伦?肯尼迪被公众认为企业文化的奠基之作为()。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Z理论, 企业文化, 成功之路,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管理变化的三大趋势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理念人性化, 管理科学化, 目标社会化威廉?大内认为日本企业文化管理的精髓是()。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讲求信任, 微妙性, 人际间的亲密性发达国家的公司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经营国际化, 跨国合作化, 文化一体化企业文化出现前的三个理论学派是()。
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美国企业管理创新“四重奏”—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性著作简介在总结日本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并与美国成功及失败企业相比较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先后出版了四本以论述企业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管理学著作,这四本批判色彩相当浓重的著作被称为美国管理“创新四重奏”。
这四本著作拉开了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旧的管理模式批判的帷幕,掀起了一股以走向新管理方式为特征的世界性的企业文化浪潮。
这些著作的出版也就被公认为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标志。
一、《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该书作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拍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
1981年2月出版。
本书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日美企业管理的不同特点,并且提出了著名的‘7S”管理模式(如下图)。
“7S”是指企业管理中的七项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和共有价值观。
前三项为硬性要素,后四项为软性要素。
七项因素的英文单词都是字母S打头,故称“7S”模式。
作者认为,美国企业管理非常重视三个硬性要素,即:战略、结构、体制。
但轻视后四个软性因素,即:人员作风、技巧、共有价值观。
日本企业固然重视三个硬要素,同时也在四个软要素上下功夫。
本书指出,日美两国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差异是在对企业价值观和人的看法上。
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价值观。
日本企业家总是尽心尽力地向职工讲述企业的基本信念,使个人价值追求同企业价值追求相一致,建立起全体员工共享的价值观。
美国企业家大多不能深入地以精神价值观作为号召,和以细致入微的同化过程来团结职工。
在对人的看法上,美国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把职工看成达到自己目标的客体,是被动受制的工具,是没有人性的“可以互换的生产零部件”。
日本企业管理人员则认为人既是供使用的客体,也是应该给予尊重的主体。
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他们的人员,重视管理人员发展人力资源的技能,并将这种技能传授给他们的接班人。
作者在结论中指出:美国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德国人,而是自身管理文化的限制。
二、《Z理论—美国企业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
1981年出版。
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
威廉·大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机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他从1973年开始专问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
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O世纪7O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
作者因此提出,美国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
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
A型组织的特点为:1.短期雇用;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3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4.明确的控制;5.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7局部关系。
相反,他认为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管理特色不同,他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J型组织具有如下特点: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6.对-件工作集体负责;7.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大内不仅指出了A型和J型组织的各种特点,而且还分析了A型组织和J型组织典型的美、日文化传统差异,所以,他明确指出,日本的管理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到美国去。
为此,他提出了“Z型组织”的观念,认为美国公司借鉴日本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可学习日本管理方式的长处,比如“在Z型公司里,决策可能是集体做出的,但是最终要由一个人对这个决定负责。
而这与典型的日本公司(即J型组织)做法是不同的,在日本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对某种特殊事情担负责任,而是一组雇员对一组任务负有共同责任。
他认为,与市场和官僚机构相比,Z型组织与氏族更为相似,并详细剖析了Z型组织的特点。
考虑到由A型组织到Z型组织转化的困难,大内给出了明确的13个步骤,认为这个变革过程一般应这样进行: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关注企业宗旨;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4.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7.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8.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9.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职业发展道路;11.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12.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大内认为这个过程要经常重复,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十到十五年。
三、《企业文化——公司生活和礼仪》:作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
1982年7月出版。
本书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①指出企业文化的客观性及其意义。
作者指出:每一个企业——事实上是每个组织——都有一种文化。
无论是软弱的文化还是强有力的文化,在整个公司内部都发挥巨大的影响。
它实际上影响到每一件事物,由于这种影响,文化对企业的成功也有重大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是公司的最大资源。
而人不能直接用计算机报告而只能通过某种文化的微妙的提示来管理,强有力的文化是指导人行为的有力杠杆,它有助于职工更好地从事工作”塑造一种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致胜之道。
②分析企业文化的五种因素。
作者认为企业文化包含的五种因素是:企业环境、价值观、企业英雄、风俗和礼仪、文化网络;企业环境,即企业经营所处的极为广阔的社会和业务环境,作者认为,它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即“一个组织的基本概念和信仰”。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英雄,即企业的模范人物,他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者,是企业提倡员工们效法的榜样。
习俗和仪式,即企业的风俗习惯和企业文化活动。
文化网络,即传播文化的非正式渠道。
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利用文化网络培育企业价值观,巩固企业信念,增强企业凝聚力。
③将企业文化分成四种类型。
硬汉型文化,即适应高风险、快反馈的环境、具有坚强乐观精神和强烈进取心的文化模式。
工作和娱乐并重型文化,即形成于风险小、反馈快的企业的行动迅速的文化模式。
赌博型文化,又称攻坚文化、孤注一掷型文化,指的是形成于风险大、反馈慢的企业的文化模式。
按部就班型文化,指形成于风险小、反馈馒的企业的稳定保守型文化。
四、《追求卓越》,有的版本又译为《成功之路》或译为《寻求优势》,作者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1982年出版。
该书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该书批评了美国理性主义管理模式。
作者对美国现实管理中的过分强调分析、控制和决策的现象分析透彻,鞭辟入里。
他们认为,美国相当多的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不佳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不重视产品或人,而是重视某种其它事物。
这就是对从公司的象牙之塔里所作的分析的过分倚重以及对财务手段的过分信赖”。
而日本经济腾飞、企业管理成功的经验说明,“把人而不是金钱、机器或少数智者看作自然资源,这可能是这一切的关键”。
同时,作者也批判了“人际关系”学派的某些观点,申明建立企业文化理论,运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并不是要“回到人际关系”的观点去。
该书最大贡献还在于,它根据对43家优秀公司的调查分析,提出优秀公司经营管理的八项原则,也称为优秀公司八种优秀文化品质。
作者认为,凡称得上优秀公司的企业都“有一套独特的文化品质,是这种品质使他们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这八种品质是:①贵在行动;②紧靠顾客;③鼓励革新;④以人促产;⑤以价值观为动力;⑥不离本行;⑦精兵简政;⑧绝对一致和自主创造第一,贵在行动。
强调管理的流动性和“企业实验精神”,提倡“经理们巡视管理”、“周游式管理”和“看得见的管理”,经常与各类人员广泛接触,交流信息。
鼓励人们敢于实验,勇于开拓的工作态度。
第二,紧靠顾客。
出色企业“整天想的就是服务”,紧靠顾客就是要有执著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开拓市场意识和倾听用户意见意识。
第三,鼓励革新。
鼓励企业家勇于革新,容忍失败,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务实肯干的态度。
第四,以人促产。
作者认为,优秀公司总是把普通职工看作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根本源泉,而不是把资本支出和自动化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的源泉。
第五,以价值观为动力。
出色企业是靠具有连贯性的价值观体系来驱动的。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是否具有正确的先进的鲜明的价值观,关系着企业职工积极性能否发挥,企业能否稳步前进。
因此作者把重视价值观的培育这一思想贯穿全书,而且反复指出:领导人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阐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并给它注入生命力。
企业领导者首先应是倡导和保护价值观方面的专家。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第六,不离本行。
作者认为,出色公司提高生产率的着眼点在于提高质量,而不在于多行业经营。
第七,精兵简政。
出色公司一是结构简单,二是班子精干。
第八,绝对一致和自主创造(紧中有松,松中有紧)。
优秀企业在强调绝对一致的同时,允许自主创造,即紧中有松,是指充分发挥每一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下属充分的自主权力。
而松中有紧是指将体现企业宗旨的价值观紧紧把握在最高领导集团手中,并且不允许任何人损坏企业的整体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