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33
穿支皮瓣在组织器官缺损修复和再造中的应用姚刚1 周芳1 Peter C N eligan2 【摘 要】 目的 介绍5种穿支皮瓣在乳房、舌等器官再造,肿瘤切除或外伤等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 2005年6月~2006年6月,应用游离或带蒂的穿支皮瓣修复组织缺损和器官再造31例。
其中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 tero lateral th igh flap,AL T)修复头颈部恶性肿瘤16例,包括恶性黑色素瘤9例,鳞癌4例,基底细胞癌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肿瘤累及舌并行3 4舌切除再造舌3例;最大供瓣范围为26c m×15c m。
腹壁下动脉系统穿支皮瓣(deep inferi o r ep igastric perfo rato r flap,D IEP)乳房再造10例,游离横形腹直肌肌皮瓣(free tran sverse rectu s abdom in is m yocu taneou s flap,FTRAM)2例,其中9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择期再造9例,即期3例,即期再造者行保留皮肤的乳腺切除术。
臀上动脉穿支皮瓣(superi o r glu teal artery perfo rato r flap,SGA P)、臀下动脉穿支皮瓣(inferi o r glu teal artery perfo rato r flap,IGA P)再造乳房各1例。
胫后动脉比目鱼肌带蒂穿支皮瓣(po steri o r tib ial artery perfo rato r flap,PTA) 15c m×5c m修复小腿中下段缺损6c m×4c m伴骨外露1例。
供瓣区直接缝合27例,3例AL T皮瓣和1例PTA皮瓣应用刃厚皮片覆盖供瓣区。
结果 应用游离皮瓣30例,带蒂皮瓣1例。
皮瓣完全坏死1例,为AL T皮瓣修复肿瘤切除后颈部缺损,吻合血管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甲状腺上动脉,术后6d行坏死皮瓣清除,应用右侧胸大肌肌瓣加游离植皮术修复创面。
穿支皮瓣在四肢深部组织外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潘佳栋;王欣;陈宏;王扬剑;王胜伟;章伟文【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年(卷),期】2012(024)011【总页数】2页(P1203-1204)【作者】潘佳栋;王欣;陈宏;王扬剑;王胜伟;章伟文【作者单位】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第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97年,国际上每年均召开一次穿支皮瓣交流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许多以前存在争论的方面(如定义、命名等),认识也渐趋统一。
1 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穿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过深筋膜后直径仍>0.5 mm)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皮瓣的范畴。
穿支血管按起源类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肌肉血管的皮肤穿支动脉,经过深层的肌肉后再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扁平宽阔肌肉部位,如躯干和四肢的近段;另一类是肌间隙皮肤穿支动脉,经肌间隙穿过深筋膜到达皮肤,多存在于肌肉细长和四肢肌间隔的部位。
相应的穿支皮瓣在临床上按起源类型分为肌皮穿支皮瓣和肌间隔穿支皮瓣两种。
杨大平等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四肢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
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直径>0.5 mm)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
每侧上肢和下肢穿支分别多达49支和91支。
宁波市第六医院2006年4月至2010年2月行穿支皮瓣143例,均从四肢切取,术中发现在79例营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和阔筋膜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中,肌皮穿支71例,肌间隔穿支8例;余64例营养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中,肌皮穿支18例,肌间隔穿支46例,符合穿支血管在肢体分布的解剖学特点。
穿支皮瓣的类型及其临床应用本文原载于《中华创伤杂志》2017年第2期穿支皮瓣的概念由日本Koshima和Soeda[1]于1989年首先提出,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于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
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培训交流大会,但直到2003年'根特'共识[2]的发表,才引起世界学者的广泛重视。
我国的穿支皮瓣概念由张世民等[3]于2004年首先介绍。
穿支皮瓣的概念曾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论,包括其基本的定义、命名、与传统皮瓣的关系等[4]。
笔者从穿支皮瓣的概念与类型演变、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分析,探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
1 穿支皮瓣的概念及演变穿支皮瓣是以穿支血管(肌皮穿支和肌间隔穿支)为直接供血来源的轴型皮瓣。
轴型皮瓣(粗大的轴型血管)与随意型皮瓣(细小的随意型血管)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概念。
轴型皮瓣(轴型血管)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
在早期的传统皮瓣阶段,一般认为轴型血管的口径应≥1 mm才能成功进行显微外科吻合,即全身的轴型皮瓣有70余处。
穿支皮瓣概念出现后,要求穿支血管的口径应≥0.5 mm(或0.8 mm),即全身的轴型皮瓣有300余处。
现在看来,再细些的血管(≥0.3 mm)也可被称作轴型血管,因为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已能成功进行'穿支对穿支'的移植,而且再细小的血管也能作为穿支蒂皮瓣进行转移,甚至提出了'毛细血管型穿支皮瓣' [5]。
如此看来,许多以前被认为仅能切取随意型皮瓣的供区,目前均能切取轴型皮瓣了。
也就是说,虽然随意型皮瓣的供区没有减少,但轴型皮瓣的供区数目却显著增加,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肯定已远超300余处。
早期的穿支皮瓣均取自肌皮穿支血管,均不带深筋膜,但均携带上级源动脉,即穿支皮瓣是由穿支动脉和伴行穿静脉供养的皮下组织皮瓣(狭义概念)。
但临床实践的丰富多彩,使穿支皮瓣的概念获得了实际性扩展,即由穿支血管供养的一切皮瓣均属于穿支皮瓣的范畴(广义概念)。
浅析常用穿支皮瓣的临床运用周劲【摘要】穿支皮瓣的出现开创了小型轴型皮瓣时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人类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穿支皮瓣作为目前国际整形外科热点研究与应用的皮瓣,与肌皮瓣、游离轴型皮瓣相比有诸多特殊的优点:保留了肌肉组织、降低了供瓣区的并发症和功能的减弱;它的多功能性解决了临床上很多的难题;是理想的组织重建皮瓣。
如乳房再造或可获得薄皮瓣重塑创伤的外形,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后的修复。
本文浅述了穿支皮瓣的发展、常见穿支皮瓣寻找方法,几类常见穿支皮瓣手术总结等,穿支皮瓣是整形修复外科领域里一颗不可或缺的瑰宝。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476-478)【关键词】皮肤损伤;皮瓣;移植【作者】周劲【作者单位】650032云南,解放军昆明总医院附属骨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221989年Koshima等[1]首先报道了肌皮穿支血管为蒂的游离皮瓣,切取仅由1个肌皮穿支管(发自腹壁下动脉)供养且仅包含皮肤和皮下脂肪的超薄岛状皮瓣,分别修复腹股沟区和舌缺损,穿支皮瓣才逐渐在整形外科界推广。
穿支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0.5~0.8mm)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属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1]。
临床上选择穿支皮瓣要具有如下特点:(1)拥有持续稳定的血供;(2)足够的血蒂长度;(3)最少有1支口径≥0.5mm的穿支血管;(5)供瓣区能直接缝合[2]。
然而穿支血管内径细小,解剖变异较多,出现部位和口径并不恒定,因此术前对穿支血管进行检测,确定穿支血管的出现部位和口径,对术前正确选定皮瓣供区部位、类型、大小及合理设计轴型皮瓣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是确保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因此游离的显微血管组织转移也得到迅猛发展,远距离的组织移植得以实现。
从1997年开始,国外学者每年召开1次穿支皮瓣学术交流会议,讨论穿支皮瓣临床运用及前景发展,而我国至2005年在银川及2007年在昆明召开了2次全国穿支皮瓣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