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39
穿支皮瓣的类型及其临床应用本文原载于《中华创伤杂志》2017年第2期穿支皮瓣的概念由日本Koshima和Soeda[1]于1989年首先提出,是指由穿支动静脉供养的岛状皮下组织皮瓣,属于轴型血管的皮瓣范畴。
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每年召开一次穿支皮瓣培训交流大会,但直到2003年'根特'共识[2]的发表,才引起世界学者的广泛重视。
我国的穿支皮瓣概念由张世民等[3]于2004年首先介绍。
穿支皮瓣的概念曾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论,包括其基本的定义、命名、与传统皮瓣的关系等[4]。
笔者从穿支皮瓣的概念与类型演变、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分析,探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
1 穿支皮瓣的概念及演变穿支皮瓣是以穿支血管(肌皮穿支和肌间隔穿支)为直接供血来源的轴型皮瓣。
轴型皮瓣(粗大的轴型血管)与随意型皮瓣(细小的随意型血管)是相互对应的两个概念。
轴型皮瓣(轴型血管)的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
在早期的传统皮瓣阶段,一般认为轴型血管的口径应≥1 mm才能成功进行显微外科吻合,即全身的轴型皮瓣有70余处。
穿支皮瓣概念出现后,要求穿支血管的口径应≥0.5 mm(或0.8 mm),即全身的轴型皮瓣有300余处。
现在看来,再细些的血管(≥0.3 mm)也可被称作轴型血管,因为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已能成功进行'穿支对穿支'的移植,而且再细小的血管也能作为穿支蒂皮瓣进行转移,甚至提出了'毛细血管型穿支皮瓣' [5]。
如此看来,许多以前被认为仅能切取随意型皮瓣的供区,目前均能切取轴型皮瓣了。
也就是说,虽然随意型皮瓣的供区没有减少,但轴型皮瓣的供区数目却显著增加,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肯定已远超300余处。
早期的穿支皮瓣均取自肌皮穿支血管,均不带深筋膜,但均携带上级源动脉,即穿支皮瓣是由穿支动脉和伴行穿静脉供养的皮下组织皮瓣(狭义概念)。
但临床实践的丰富多彩,使穿支皮瓣的概念获得了实际性扩展,即由穿支血管供养的一切皮瓣均属于穿支皮瓣的范畴(广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