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作用

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就会影响疗效。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切制对疗效的影响

一部分中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在炮制前要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但软润方法和控制处理的时间以及吸水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药材不易在水中浸泡,需采取其它方法软润;有的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否则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厚度应均匀,厚薄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易溶和难溶,以及先溶和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宜蒸气软化,或者沸10分钟,而不宜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煎后切片,醚溶性物碱损失很大,以减压蒸汽焖润法或蒸气法软化切片可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干燥很容易霉烂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加热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煮制应用较广泛。药物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抑制偏性,许多药物经炒制后可破坏酶,保存苷类成份,还可有不同程度的焦香气,可收到启脾醒胃的作用。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焦香气,而且质地疏松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内部,提高煎出效果。苦寒药物炒后苦寒之性缓和,免伤脾阳,温燥药经炒后可缓和烈性,有异味的药物炒后可矫嗅矫味,利于服用。锻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克及化石类药物,或需要制炭的植物药。锻后使药物质地酥脆,利于煎煮和粉碎,作用也会发生变化。炒、灸、煅、煮炮制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及时间。如槐花炒炭鞣质含量与温度密切相关,实验证明,槐花在170℃内受热鞣质含量可降至生品以下,若温度再高则鞣质含量极低。

辅料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归经、功效、作用趋向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疗效。中药辅料炮制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辅料发挥协同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求尽量符合治疗要求,降低和消除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辅料的选择、炮制温度和时间是炮制工艺的关键。

其他制法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尚有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方法,不仅可以直接制备新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满足临床用药需要,还可以炮制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如巴豆制霜可缓和其泄下作用。

总之,中药炮制品必须要满足临床安全有效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其毒副作用。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不仅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还是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安全的手段,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

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1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

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如:

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

1.2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1.2.1中药净制与疗效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1.2.2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切制

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

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1.2.3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

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1.2.4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医方集解》云:

“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

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达不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

1.2.5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用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的记载。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

“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

1.3炮制与药性的关系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导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

2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

2.1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

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2.2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2.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

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2.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其药性”的说法。

2.5增强药物的疗效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

“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适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有硬壳,炒后种皮破裂,有效物质就便于煎出。另一方面是药物之间相互配合起协同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菀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经蜜炙后其作用增强。再:

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分从而提高疗效。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经用酒制后,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热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疮等,即转降为升。又如柴胡入经分散(入心包、肝、胆、三焦),如果经用醋制后,就可专入肝经,让其专治肝脏疾病。

2.6矫味矫臭,以利服用动物类或其它具有腥气异味的药物,往往不被病人所接受。为了便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相应的炮制方法来去掉其不良的气味,如用酒制乌梢蛇,用醋制乳香等都是为去掉其腥味或异味。

2.7有利于保存药效和贮藏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当中,都经过干燥处理,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有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

可杀虫卵,防止孵化,亦为便于贮存。植物的种子类经过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萌发,而便于保存不易变质。含有特殊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处理,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

中药炮制学试题一及答案.

中药炮制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 C A .雷敩 B .陶弘景 C.缪希雍 D.陈嘉谟 2 长于化痰止咳,泻火解毒的甘草是 B A.甘草梢B.生甘草C.炙甘草D.麸炒甘草 3 下列关于含甙类药材炮制的叙述,何为错误的 B A? 黄芩饮片变绿色是因黄芩甙类水解所致。 B 槐花炒炭止血作用增强与芦丁增加有关。 C? 杏仁入煎“后下”是破坏苦杏仁酶保存其甙。 D? 商陆醋炙降低毒性与商陆皂甙甲减少有关。 4 去芦的药物有 A A.党参B.补骨脂C.麦冬D.五味子 5 蛤粉炒法应用的药物范围是 A A.胶类药B.动物药C.有毒药D.植物药 6 炮姜的功能偏于 D A.解表散寒B.温胃止呕C.行水消肿D.温中止血 7 醋制芫花的目的是 B A.引药入肝,疏肝理气B.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 C.增强活血止痛功能D.便于调剂与制剂 8 蜜炙黄芪多用于治疗 C A.表卫不固的自汗B.血热妄行C.气衰血虚之证D.痰热咳嗽 9 闷煅法的操作特点是 C A.一次性煅透,中间不得停火B.煅至红透,趁热进行,反复操作 C.密闭缺氧化D.高温煅至黑色 10 甘草水煮远志的主要目的是 A A.减其燥性,协同补脾益气,安神益智作用B.增强宁心安神作用 C.增强祛痰开窍作用D.增强化痰止咳作用 二配伍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A.从制B.反制C.相畏制D.相资制E.相恶制 1 酒制阳起石属于 D 2 麸炒枳实属于 E 3 白矾制半夏属于 C 4 盐制益智仁属于 B 5 胆汁制黄连属于 A A.醒脾和胃、食积不化、脘腹胀满B.健胃消食作用增强 C.消食化积力强,治食积泄泻D.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 E.化痰止咳,消食积 6 神曲炒焦后 C 7 神曲生用 D 8 神曲麸炒后 A

中药炮制 开卷

中药炮制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 性质等作用。 3.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的灰分。 4.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5.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 制方法称为炙法。 6.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复合其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 7.泛油:又称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 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8.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 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9.燀法:将降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0.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11.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 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反复研磨,从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二、填空题 1.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2.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肘,一方面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3. 炒法(根据操作及加辅料与否)有清炒法(单炒法)、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根据所用辅料 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甘草汁; 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生姜汁;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醋。 6. 麻黄茎发汗解表,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 7.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 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7%—13% 。

不同中药炮制前后功效比较

常用中药不同炮制品的功效比较 中药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才可入药,如莱菔子生升熟降,蒲黄生行熟止,首乌生泻熟补,川乌生毒熟减,苍术生猛熟缓,延胡索生效熟增,药物经过炮制加工可以减毒、增效、除杂,还可以缓和药性,达到其他目的。下面我把一些常用中药及其炮制后的功效归纳总结,以期对初学中医者更好的掌握和合理的应用中药有所帮助。 一、炒法 (一)清炒法 1.炒黄 决明子:生决明子清肝热,润肠燥,炒决明子平肝养肾,用于头痛眩晕。 莱菔子:生升熟降。生莱菔子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炒后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酸枣仁:生枣仁,治胆热嗜眠,炒枣仁治胆虚不寐。 薏苡仁:生的长于清热利湿,炒的健脾止泻。 火麻仁:生的通便,炒火麻仁补虚。 2.炒焦 山楂:生山楂活血化瘀,焦山楂消食除胀止泻,山楂炭止痢。 栀子:生栀子长于泻火。生栀子粉:外敷治扭挫伤痛。栀子仁:治热。栀子皮治表热。栀子连壳:清上焦热。栀子去壳:清下焦热。 炒栀子:清热除烦。焦栀子:适于脾胃虚弱者。栀子炭:凉血止血。 汁炒栀子:除烦止呕。 槟榔:生槟榔杀虫。炒槟榔:消食导滞,治痢疾里急后重。炒的槟榔(强),焦的(体弱)。 川楝子:生川楝子杀虫、疗癣兼止痛。焦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盐制疗疝止痛。 3.炒炭 荆芥:芥穗治表证无汗。炒荆芥治表证有汗,荆芥炭散热止血。

地榆:生地榆凉血解毒,炭止血。 蒲黄:生行血破瘀止痛,炭止血。 生: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干长于温中,治脾寒或腹部寒痛。煨肠胃之寒,炮下焦之寒,炮炭温血分之寒,止血,汁治胃寒呕吐,皮行水消肿。 藕节:生的凉血化瘀,藕节炭收涩止血。 槐花:生的清热泻火,槐花炭凉血止血。 侧柏叶:生的止咳生发,炭止血。 茜草:生的凉血化瘀,炭止血。 乌梅:生的生津、安蛔,炭止血。 (二)加辅料炒 1.麸炒 僵蚕:生僵蚕散风热,祛风定惊;麸炒化痰散结。 枳实:生枳实长于攻下,炒行气消胀。枳壳同枳实,但力不及枳实强,作用和缓偏行下焦之气。 2.米炒 党参:生党参益气生津,米炒健脾止泻,蜜炙补中益气。 3.土炒 山药:生山药多用于虚劳痰嗽及消渴,土炒补脾止泻,麸炒补脾肺肾。 白术:生白术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土炒补脾止泻,麸炒健脾益气,焦白术健脾止泻。 4.砂烫 鳖甲:生滋阴退热,醋鳖甲软坚散结。 龟甲:生龟甲滋阴潜阳,醋龟甲滋阴止血。 5.蛤粉炒 阿胶:生阿胶滋阴补血,润燥,止血。蛤粉炒治阴虚咳嗽。蒲黄炒止血。

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炮常用辅料的性味功效、作用 2.熟悉常用辅料的适用药物。 3.掌握炮制常用辅料的一般用量。 4.了解各种辅料成分、性质及质量要求等 一、含义:中药炮制辅料是指除主药以外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同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二、作用:一是与药物协同、缓和药性,去除毒性,增强药效。二是作为一种加热介质,使中药受热均匀(砂),达到炮制要求。 三、分类:液体及固体辅料 第一节常用液体辅料 主要有:酒、醋、蜂蜜、食盐水、甘草汁、黑豆汁、胆汁、麻油、花生油、羊脂油、萝卜汁、鳖血、吴茱萸汁、石灰水、鲜葱汁等。 一、酒 又称酿、盎、醇、醨、酎、醴、醅、醑、醍、清酒、米酒、美酒、粳酒、有灰酒、无灰酒1.来源及特性 (1)黄酒:以米、麦、黍等用曲酿制而成。含乙醇15%-20%,尚含糖类、有机酸、酯类、醛类、氨基酸、矿物质等。淡黄色透明液体,气味醇香。炮制辅料用黄酒。 (2)白酒烧酒:以米、麦、黍、高粱等用曲酿制蒸馏而成。含乙醇50%-70%,含有机酸类、糖类、酯类、氨基酸、醛类等成分,无色澄明液体,气味醇香。制备药酒用白酒。 (3)质量要求:透明,无沉淀或杂质,芳香气味,不应有发酵、酸败或异味出现。含醇量符合标示浓度, 甲醇≤0.04g/100ml, 杂醇油≤0.20g/100ml, 二氧化硫残留量≤0.05g/kg。黄曲霉素B1≤5ug/kg,细菌总数≤50个/ml,大肠菌群≤3个

/100ml。 2.性味、功效:甘、辛,大热。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 3. 炮制作用: (1)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2)有助于有效成分(常见的生物碱、苷类、鞣质等,与无机成分形成结晶醇)的溶出,而增加疗效 (3)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挥发而除去 4.方法:炙、蒸、煮、炖。 5.药物:黄芩、大黄、白芍、当归、白花蛇等。 二、醋 1.古称酢、醯、苦酒、米醋,习称苦酒。 2.种类:米醋、麦醋、曲醋、化学醋等 2.来源:米、麦、高粱及酒糟酿制而成。 3.成分:含醋酸4%-6%,尚有维生素类、高级醇类,有机酸类、醛类、还原糖类、浸膏质、灰分等。 4.质量要求:澄明,不浑浊,无悬浮物及沉淀物,无霉花浮膜,无“醋鳗”、“醋虱”,具醋特异气味,无其他不良气味与异味。总酸量不得低于3.5%。不得检出游离酸. 5.性味功效:酸、苦、温。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行水消肿。 6.炮制作用:引药入肝、增强疗效、助容、解毒、矫味矫臭。 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具酸性,使游离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成盐,增强溶解度而易煎出,提高疗效 具有杀菌防腐作用 能使大戟、芫花等毒性降低 可除去药物的腥膻气味:与具腥膻气味的二甲胺类结合成盐而无臭气 7.方法:炙、蒸、煮。 8.药物:延胡索、甘遂、柴胡等。 三、蜂蜜 1、来源与特性:蜜蜂采集花粉酿制而成。含果糖、葡萄糖约70%,含水分≤25%,蔗糖≤8%,含还原糖≥64.0%。尚含少量麦芽糖、有机酸、含氧化合物、酶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

中药炮制作业1

A型题: 1. 下列药物在炮制过程中,没有杀酶保苷作用的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 A.煮乌头 B.燀苦杏仁 C.蒸制软化黄芩 D.炒槐花 E.炒芥子 2. 不用煅炭法制备的饮片是: A.棕榈炭 B.血余炭 C.荷叶炭 D.干漆炭 E.蒲黄炭 3. 以下哪一项不是水处理的目的: A.缓和药性 B.便于切制 C.便于贮存 D.洁净药物 E.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4. 心与肉作用不同,须分别入药的药物是: A.麻黄 B.麦冬 C.莲子 D.贝母 E.巴戟天 5. 白矾煅制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 A.270℃~300℃ B.50℃~100℃ C.120℃~170℃ D.180℃~260℃ E.320℃~380℃ 6. 苏木切制常采用: A.锉法 B.切法 C.镑法 D.刨法 E.劈法 7. 王不留行炒爆的目的是: A.消除副作用 B.缓和药性 C.降低毒性 D.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E.降低涩性 8. 止呕应选用: A.法半夏 B.生半夏 C.清半夏 D.姜半夏 E.以上均非 9. 荆芥炒炭的操作要点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 A.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内部焦褐色 B.中火炒至棕褐色 C.武火炒至外皮发泡,焦黑色: D.中火炒至外焦黑,内焦黄色 E.中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深褐色 10. 辛夷净制加工时需除去的非药用部位是: A.心 B.核 C.枝梗 D.根 E.毛

11. 艾叶加工采用: A.制绒 B.青黛拌衣 C.揉搓 D.碾捣 E.朱砂拌衣 12. 常用酒炙的药物是:错误:正确答案为:E A.南星 B.甘遂 C.杜仲 D.半夏 E.白芍 13. 符合“相畏为制”制药原则的饮片是: A.醋炙乳香 B.酒炙大黄 C.麸炒苍术 D.生姜制半夏 E.盐炙黄柏 14. 炮制后可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善清虚热的饮片是: A.盐知母 B.盐杜仲 C.鳖血柴胡 D.酒黄柏 E.姜竹茹 15. 醋鸡内金的炮制方法为:错误:正确答案为:C A.火煅醋淬 B.砂炒醋淬 C.醋炙 D.醋煮 E.醋蒸 16. 中药科技史上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炮炙大法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经集注 D.雷公炮炙论 E.五十二病方 17. 下列药物,不宜用水飞法炮制的药物是:错误:正确答案为:E A.雄黄 B.朱砂 C.滑石 D.玛瑙 E.砒霜 18. 苍耳子加热炮制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作用部位 B.降低毒性 C.增强疗效 D.消除副作用 E.改变作用趋向 19. 生用辛热,炒炭后长于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A.干姜 B.地黄 C.当归 D.荆芥 E.地榆 20. 麸炒时每100公斤药物通常用麦麸的量为: A.30~35公斤 B.5公斤 C.10~15公斤 D.20~25公斤 E.40~50公斤 B型题: A.蒸木瓜 B.熟地黄 C.蒸黄精 D.酒山茱萸 E.蒸天麻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 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 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 水制:渍、泡、洗 水火共制:蒸、煮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4.制则(定义、举例) 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酒制大黄】

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盐制知母】 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 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麸炒枳壳、煨木香】 5)相喜为制 5.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6.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 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中药炮制学试题及答案

中药炮制学考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 A、张景岳 B、雷敩 C、张仲岩 D、缪希雍 E、李时珍 2、指出下列哪项炮制原则属于“从制”() A、胆汁制天南星 B、胆汁制黄连 C、酒制地黄 D、姜炙黄柏 E、酒制黄连 3、对含生物碱的药物,常选择何种辅料炮制以提高其溶出率() A、食醋 B、盐水 C、米泔水 D、蜂蜜 E、姜汁 4、藤黄的炮制方法是() A、姜炙 B、甘草制 C、荷叶制 D、米炒 E、麸炒 5、麸炒白术的炮制作用是() A、缓和辛燥之性,以免伤中 B、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 C、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 D、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E、炒后性偏温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6、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强筋骨、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等 作用的炮制辅料是() A、米泔水 B、甘草汁 C、黑豆汁 D、盐水 E、胆汁 7、一般药物的干燥温度是()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E、80-90℃ 8、欲发挥黄柏清上焦湿热作用,宜选用的炮制品是() A、生黄柏 B、萸黄柏 C、姜黄柏 D、酒黄柏 E、黄柏炭 9、具有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等作用的辅料是() A、食盐水 B、酒 C、生姜汁 D、甘草汁 E、米醋 10、清除骨碎补表面的绒毛的方法是() A、刷净法 B、刮除法 C、砂烫法 D、挖净法 E、火燎法 11、以100公斤药材计算,炙法中生姜的常用量是() A、5 ㎏ B、10㎏ C、10-15㎏ D、15-20㎏ E、10-20㎏ 12、欲缓和大黄泻下作用,增强活血祛瘀功效,宜选择() A、生大黄 B、大黄炭 C、蜜大黄 D、酒大黄 E、熟大黄

中药炮制试题

(一)a型题 1.宜用明煅法炮制的药材是(a) a.牡蛎 b.自然铜 c.炉甘石 d.磁石 e.棕榈 2.宜用煅淬法炮制的药材是(b) a.石决明b.代赭石c.雄黄d.白矾 e.石膏3.宜用扣锅煅法炮制的药材是(b) a.龙骨 b.干漆c.石决明d.磁石e.炉甘石 4.宜用煅后水淬法炮制的药材是(d) a.钟乳石 b.自然铜 c.蛤壳 d.炉甘石 e.花蕊石5.宜用煅后酒淬法炮制的药材是(b) a.珍珠母b.阳起石c.磁石d.石燕 e.禹余粮 6,下列除哪项外,均用明煅法炮制a a.紫石英b.钟乳石 c.龙骨d.瓦楞子e.云母石 7.磁石炮制后缓和的作用是(c) a.平肝止血 b.散瘀止痛 c.重镇安神 d.收敛固涩 e.温肾壮阳 8.自然铜炮制后增强的作用是(c)

a.收敛生肌 b.收敛止痒 c.散瘀止痛 d.平肝潜阳 e.平肝止血9.龙骨炮制后增强的作用是(b) a.清热除烦 b.收敛固涩 c.收敛制酸 d.清热燥湿 e.以上都不是 10.石决明炮制的作用是(d) a.改变药性 b.降低毒副作用 c.缓和燥性 d.使质地疏松 e.以上都不是 11.制炭后产生止血作用的药材是(c) a.藕节 b.地榆 c.棕榈

d.荷叶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除哪项外,均用扣锅煅法炮制(e) a.丝瓜络 b.灯心草 c.荷叶 d.蜂房 e.大蓟 (二)b型题 a.明煅法b.煅淬法c.扣锅煅法d.炒焦法e.炒炭法 13.炮制槟榔用(d) 14.炮制磁石用(b) 15.炮制蜂房用(c) 16.炮制龙骨用(a) 17.炮制花蕊石用(a) a.降低毒性 b.降低咸寒之性 c.凉血止血 d.收敛固涩 e.平肝止血18.石决明煅制(b)

炮制学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习题

习题 一、填空题 1.炮制的分类方法有___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炮制通则”采用了_______分类法,即分为_______. 3.辅料是除_______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炮制辅料,是指具有_______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_______或_______,或影响主药理化性质等作用。转自学易网https://www.doczj.com/doc/ae120323.html, 4.“雷公炮炙十七法”是由 _______代_______所总结,其中的“火监”是指_______,“日煞”是指_______. 5.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_______;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_______;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_______. 6.醋,最初是由米酒_______而成醋,故有_______之称,主要成分为_______,含量一般为_______. 7.酒是一种常用辅料,一般_______多用黄酒,_______多用白酒。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下述哪一项不属于酒炙的作用() A.改变药性 B.引药上行 C.矫味矫臭 D.增强补脾益气作用 E.活血通络 2.适宜盐制的药物组是() A.续断、黄柏 B.泽泻、黄柏

C.续断、柴胡 D.黄柏、厚朴 E. 杜仲、白前 3.传统炮制理论认为药物经醋制后可引药人() A.胃经 B.肝经 C.心经转自学易网 https://www.doczj.com/doc/ae120323.html, D.肺经 E.脾经 4.中药炮制学(本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 A.三类分类法 B.五类分类法 C.工艺和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 D.按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 E.雷公炮炙十七法 (二)B型题 A.稻米 B.麦麸 C.蛤粉 D.滑石粉 E.朱砂 5.三方晶系硫化物类矿物辰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e ) 6.小麦的种皮(b )

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方法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运用体会,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中药的功效与中药炮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合理运用中药炮制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药的功效。 标签:中药/功效;炮制;关系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矿物,它们或者质地坚硬、粗大,或者含有杂质、非药用部位,或者含有毒性成分等,需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入药。尤其是在服用汤剂或制备中成药时,常根据不同病症,需选用各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来炮制中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本文就中药炮制与中药功效的关系做以简要论述。 1 合理的中药炮制可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1.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有的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需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作用,使服用后不致产生不良反应。如斑蝥中的斑蝥素,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如采用米炒法可减少斑蝥素的含量来降低其毒性;乌头中含有毒性极强的乌头碱,用水浸泡后,经过蒸或者煮使其所含的双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单酯碱和乌头原碱,达到降低毒性,保持其镇静、镇痛作用的目的;金钱白花蛇的头部毒腺中含有神经毒素,并含溶血成分及血球凝聚成分,净制时除去白花蛇的头部以降低其毒性。中成药中用于寒积便秘的”三物备急丸”和治小儿乳食停积的”保赤散”,方中均用巴豆霜,而不用巴豆,因巴豆毒性剧烈,只能外用,不宜内服,经炮制去油制霜后,其泻下作用大为缓和,降低了对皮肤和粘膜组织的刺激性和毒性,才能用于内服。又如有祛风湿通经络功能的”马钱子散”、能止痛消瘀的”九分散”、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红肿热痛的”马前散”等方中的马钱子均须砂烫,降低其毒性。 1.2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养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副作用,可以用于失眠、心神不安而大便稀溏的患者。 2 合理的中药炮制可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 要提高中药的疗效,有时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炮制,调整其药性,发挥其擅长。 2.1通过炮制可增强其本身固有的疗效如”十灰丸”是由十味药物组成,皆为寒凉之性,以凉解血热为主。为了提高该方的止血效果,根据炭药止血理论,在临床配伍或制备中成药时,需将上列十味药物炒炭存性,增强收涩止血作用,故药名”十灰丸”。又如”首乌延寿片”具有养血补肝肾功能,适用于血虚体弱,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的中成药,为纯何首乌制剂,但何首乌有生用与熟用之别,生何首乌苦泄,性平兼发散,具有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作用;经黑豆汁蒸制后

中药炮制的作用

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就会影响疗效。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切制对疗效的影响 一部分中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在炮制前要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但软润方法和控制处理的时间以及吸水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药材不易在水中浸泡,需采取其它方法软润;有的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否则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厚度应均匀,厚薄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易溶和难溶,以及先溶和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宜蒸气软化,或者沸10分钟,而不宜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煎后切片,醚溶性物碱损失很大,以减压蒸汽焖润法或蒸气法软化切片可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干燥很容易霉烂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加热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煮制应用较广泛。药物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抑制偏性,许多药物经炒制后可破坏酶,保存苷类成份,还可有不同程度的焦香气,可收到启脾醒胃的作用。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焦香气,而且质地疏松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内部,提高煎出效果。苦寒药物炒后苦寒之性缓和,免伤脾阳,温燥药经炒后可缓和烈性,有异味的药物炒后可矫嗅矫味,利于服用。锻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克及化石类药物,或需要制炭的植物药。锻后使药物质地酥脆,利于煎煮和粉碎,作用也会发生变化。炒、灸、煅、煮炮制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及时间。如槐花炒炭鞣质含量与温度密切相关,实验证明,槐花在170℃内受热鞣质含量可降至生品以下,若温度再高则鞣质含量极低。 辅料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归经、功效、作用趋向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疗效。中药辅料炮制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辅料发挥协同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求尽量符合治疗要求,降低和消除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辅料的选择、炮制温度和时间是炮制工艺的关键。 其他制法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尚有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方法,不仅可以直接制备新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满足临床用药需要,还可以炮制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如巴豆制霜可缓和其泄下作用。 总之,中药炮制品必须要满足临床安全有效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其毒副作用。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不仅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中药炮制的8个目的

中药炮制的8个目的 炮制一种药材或一种炮制方法,往往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现将炮制的主要目的归纳 如下: 纯净药材,区分等级 一般中药原药材,多附着泥土、夹带沙石及非药用部分和其他异物,必须经过挑拣修治,水洗清洁,方可提供药用。如石膏挑出沙石、去净泥土、去掉芦头等。同一药物,来源不同,入药部位还需分捡入药,如麻黄(茎)、麻黄根等。再如、等贵重药材尚须分捡,区分优劣 等级。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将净选后的中药材,经过软化、切削、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药材(如片、段、丝、块等),称为“饮片”。便于准确称量、计量,按处方调剂,同时增加药材与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便于制剂。一些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石决明、等,经烧、醋淬等炮制处理,使之酥脆,同样也是为了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目的。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特别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药材,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须加热干燥,才能防止萌动变质。药材的酒制品、醋制品均有防腐作用。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一些动物药及一些具有特殊嗅味的药物,经过麸炒、酒制、醋制后,能起到矫味和矫臭的作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滑石烫刺猬皮、水漂、麸炒斑蝥等,以便临 床服用。 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如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银花水煮、草乌等,均能降低毒副作用。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如生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 血,涩精止崩。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以在特定脏腑经络中发挥治疗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杜仲经盐炒后,可增强入肾经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经醋炒后,增强入肝经的作用,便于 临床定向选择用药。

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

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 中药炮制的常用辅料属于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炮制中的一部分,希望执业药师考生认真 复习,顺利通过执业药师考试。 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加入共制的其他物质称辅料。辅料是炮制药物的条件之一。辅料的作用,除了构成炮制的某些作用外,还有火制法中用某些辅料作中间体,使药物受热均匀;水制法中用某些辅料作防腐剂,防止药物在水漂时腐烂等作用。 常用辅料有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两类。 (一)固体辅料 (1)麦麸:取干燥麦麸10斤,熟蜂蜜2斤,清水1斤,先将蜜水混合均匀,然后喷洒在麦麸中,边喷洒,边揉搓,并用半米筛筛一次。如有粘结的小团,再揉搓过筛,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置锅内用小火炒干水分取出,冷后加盖储存备用。本品性味甘平,具和中作用,炒焦后有芳香气,能健胃矫臭,常用于制健脾胃及有刺激性、腥臭气味的药物,如:炒 白术、炒僵蚕、炒肉豆蔻。 (2)米:以粳米、糯米作辅料。粳米性味甘平,能益气除烦、止泻止渴,多用于制健脾胃药物,如:米炒党参。糯米性味甘温,益气止泻,制斑螯有解毒作用。 (3)大豆:以黑大豆作辅料,性味甘平,能补肾解毒,多用于制补肾及毒性药物, 如:制首乌、制川乌。 (4)豆腐:以豆腐作辅料,性味甘寒,具清热作用,制硫黄、藤黄有解毒作用。 (5)炒:先用半米筛筛去粗炒,再用清水洗去灰泥,晒干置锅内炒热,加少量植物油拌炒,至炒稍带黑色,并现光滑时取出,储存备用。每次炒药前,须加少量植物油拌炒。

炮制坚硬药材,用砂作中间体,能使药物受热均匀,达到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溶出有效成 分,如:制马钱子、制龟板。 (6)土:灶心土、黄土均供制药用。灶心土系土灶中的焦土,以久经火炼者为佳(燃煤的灶中的土不能用),为紫色或黑褐色块状物,坚硬如石,性味辛微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黄土,即山地挖掘的洁净黄色土,性味甘平,能止痢、止血、解毒。均须碾粉备用。 多用于制补脾胃药物,如:土炒白术。 (7)滑石:系单斜晶系鳞片状或斜方柱状的天然矿石,质地滑腻,经验以白而带绿色为优,带黄色或灰色质量较差。拣去杂质,碾细水飞用。性味甘寒,利水通淋,清热解暑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作中间体砂药,能使药物受热均匀,多用于炒制韧性强的动物药, 如:制玳瑁。 (8)海蛤粉:为海产蛤类的贝壳所制成的白色粉末,性味苦咸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作中间体砂药,能使药物受热均匀,多用于炒制胶类药物,如:炒阿胶。 (9)明矾:为三方晶系明矾石的加工提炼品,无色透明,外面被白粉,能溶于水,性味酸寒,能收敛燥湿。生明矾具解毒防腐作用,常用以煮制或浸制毒性药物,如:制半夏。 (二)液体辅料 (1)蜂蜜:为白色或淡黄色至深黄色的稠厚液体,新鲜时半透明,日久色变暗,并析出颗粒状结晶。以白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粘度大,气味香甜者为佳。如蜂蜜内有杂质,须用铁丝筛过滤,气温低时可加热炼制,再进行过滤。本品性味甘平,具滋补作用,多用于制 润肺止咳及补脾药物,如:炙紫苑、炙甘草。 (2)酒:有黄酒、白酒之分,均可供制药用。用量比例,黄酒量大,白酒量小酒为淡黄色或无色的澄明液体,气味特异,有刺激性,性味苦甘辛大热,能升提药力,通经活络,多用于制行上焦及通经络药物,如:酒炒黄芩、酒洗当归。 (3)醋:为黄棕色或深棕色的澄明液体,有特异气味,性味酸苦温,能引药入肝, 解毒消痈肿,多用于制入肝经及有毒药物,如:醋炒五灵脂、醋炒芫花。

中药炮制论文

中药炮制论文姓名:班级:学号:院系:

中药炮制论文 药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但这些原生的药料大都是生药,不能直接入药。因为有的药物有毒性不能直接服用,有的因易于变质而不便久存,有的需除去非药用部分或恶劣气味。要按照其不同的药性和医疗要求进行加工或专门的技术处理,中医上对这一加工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经过炮制,清除了杂物和非药用的部分,降低了毒性和副作用,缓和或提高了药效,而且便于贮藏和制作制剂。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人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及毒性等。药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炮制对药性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是药材本身所固有的。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性和味都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盛偏衰的病变。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一般是通过口尝而得,但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其味并不明显,所以味也是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性和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性和味相配合,就造成了药物作用的差异,既能反映某些药物的共性,又能反应各药的个性。炮制常常通过对药物性味的影响,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炮制对性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二是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为

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 炮制一种药材或一种炮制方法,往往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现将炮制的主要目的归纳如下: 一、使药材清洁,保证质量 药材中常混有泥沙、虫卵、霉变品及其他非药用部位,入药前需挑除。如种子类药要去泥土、杂质,根类药去芦头,皮类药去粗皮等均是为了使药净洁,用量准确,疗效可靠;另外花椒应除椒目、麻黄应除根、莲子要去心等均是为了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确保药物质量。 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对于有毒性和刺激性的中药,通过炮制以减缓其毒副作用,特别是对乌头、附子、马钱子、半夏、巴豆、斑蝥、大戟、甘遂、芫花等毒性大和副作用剧烈的药材,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三、增强药物疗效 常言道:“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是由于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延胡索经醋制止痛效果明显增强。 四、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蜜炙则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泄药不嫌生”之说。再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因此,生用熟用各有其功。“生升熟降、生泄熟补、生猛熟缓、生毒熟减、生效熟增、生行熟止”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五、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中医对疾病的部位通常以经络、脏腑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即“生升熟降”,“酒制升提,姜制发散,醋制入肝,盐制入肾”。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植物药切成片、段、块、丝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矿物、贝壳、动物

中药炮制 复习题及答案

中药炮制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 一、A型选择题 1、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 A、汉代 B 秦代 C、周代 D、春秋、战国 E、原始社会 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C) A、雷斅 B、陶弘景 C、缪希雍 D、陈嘉谟 E、李时珍 3、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明代 E、清代 二、X型选择题 1、古代中药炮制专著有(ACE) A、雷公炮炙论 B、神农本草经 C、炮炙大法 D、雷公炮制药性解 E、修事指南 第二单元 一、A型选择题 1、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称为( A ) A、相反为制 B、相资为制 C、相畏为制 D、相恶为制 E、相杀为制 2、胆汁炙黄连属于( A ) A、从制 B、反制 C、相畏制 D、相资制 E、相恶制 第三单元 一、A型选择题 1、下列哪种药物中所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毒性和强烈的刺激性,需通过炮制处理将大部分除去( B ) A、荆芥 B、乳香 C、砂仁 D、厚朴 E、当归 2.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 ) A.槟榔碱、小檗碱等不溶于水,炮制后溶解度增大 B.石榴皮中的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故以生用为宜 C.草乌中剧毒成分乌头碱经炮制后,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 D.醋制延胡索,其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成盐,具增效作用 E.马钱子中的士的宁在炮制后转变为异士的宁 3.杏仁的炮制作用为( A ) A.促进酶解反应 B.使苦杏仁内服后迅速释放出足量的氢氰酸 C.杀酶,防止苷水解 D.可使杏仁入汤剂时,有更多的氢氰酸溶出 E.使氢氰酸量减少,降低毒性 4.不适宜于含苷类中药的是( E ) A.炮制辅料常用酒 B.水制时宜少泡多润 C.可采用烘、晒、炒等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 D.少用醋炮制 E.忌铁器 5.含苷类药物,为增强疗效,常用的辅料是( A ) A.酒 B.醋 C.水 D.盐水 E.甘草汁 6.含哪类成分的药物在加水处理时宜"抢水洗"( C ) A.生物碱 B.苷 C.挥发油 D.有机酸 E.鞣质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辅料

.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炮制辅料是指在炮制过程中应用的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其性质、成分对所炮制的药物有一定的影响,与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关系。炮制辅料的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中间传热体作用;另一个是发挥药性作用(协同或拮抗)。炮制辅料依照其应用时的形态分为“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 1.液体辅料: 酒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汁胆汁黑豆汁甘草汁米泔水其他 2.固体辅料: 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砂朱砂酒: 制药用酒为白酒和黄酒两大类,黄酒为粮食酿造而成,含乙醇15~20%,白酒为酿造后经蒸馏而成,含乙醇50~70%。炮制用酒以黄酒为主,用于酒炙、酒蒸、酒炖、酒浸淬等;白酒多用于浸泡药物。酒的性味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药物经酒制后有助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强疗效。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挥发而除去,酒有酯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臭矫味。 醋: 制药多用米醋等食用醋,含醋酸4~6%。醋制的方法有醋炙、醋蒸、醋煮、醋浸淬等。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醋具酸性能使药物中所含的游离生物碱等成分结合成盐,增加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使疗效增强。如延胡索。醋能缓和大戟、芫花等峻下逐水药的药性和降低其毒性。醋能引药入肝,增强药物疏

肝止痛作用。如柴胡。醋能和具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结合成盐而无臭气,故可矫臭矫味。如五灵脂。 蜂蜜: 为蜜蜂采集花粉酿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果糖、葡萄糖,两者约占蜂蜜的70%,尚含少量蔗糖、麦芽糖、矿物质、蜡质、含氧化合物、酶类、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炮制常用的是炼蜜。其性味甘平,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矫臭。蜜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其润肺止咳、补脾益气作用。还能矫味,缓和药性及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等。常用蜜炙的药物有甘草、麻黄、百部、马兜铃等。 食盐水: 为食盐的结晶体加水溶解,经过滤而得的澄明的液体。主要成分为NaCl,尚含少量的硫酸盐、镁、钡、氟、砷、铅等。其性味咸寒,能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臭矫味。药物经盐制后,能改变药性,增强滋补肝肾、滋阴降火、疗疝止痛等作用。常用盐制的药物有杜仲、巴戟天、小茴香、车前子等。 生xx: 为鲜姜经捣碎加水取汁或生姜切片后加水共煎去渣而得的黄白色液体。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姜辣素(姜烯酮、姜酮、姜萜酮混合物),另含多种氨基酸\粉及树脂状物。其性味辛温,能发表、散寒、止呕、化痰、解毒。药物经姜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常用姜制的药物有竹茹、草果、厚朴、半夏、黄连等。 胆汁: 为牛、猪、羊的新鲜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有特异腥臭气。 主要成分为胆酸钠、胆色素、粘蛋白、脂类及无机盐类等。胆汁性味苦,大寒。能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与药物共制后,能降低毒性和温燥之性,增强疗效。如胆南星。

中药综合知识-炮制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一)春秋战国至宋代 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在收录现存的二百八十多个医方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取商劳渍醯中;止出血者燔发;燔其艾;陈藿,蒸而取其汁等。不仅有炮、煅、细切、熬、酒醋渍等术语,并有操作过程的记载。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经? 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 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呚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纪元前问世。书中指出:“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里所指阴干暴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了。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贝子……烧”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