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新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新进展。
归脾汤作为传统中医药方,近年来在治疗失眠方面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疗效。
文章介绍了失眠的定义、病因及常见症状,概述了归脾汤的组成、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详细探讨了近年来归脾汤在失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理学、临床试验和分子机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归脾汤;作用机制;失眠;研究进展引言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或易醒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目前,西医常用药物治疗失眠,但存在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传统中医药方作为一种悠久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归脾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归脾汤概述归脾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被证明在治疗失眠等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归脾汤的药物组成主要包括何首乌、白术、茯苓、生姜等,每味药物都具有特定的药理作用,彼此间相互配伍,形成了协同增效的药效。
二、归脾汤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情况2.1 临床疗效观察许多临床观察和案例报告显示,归脾汤对失眠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表现为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睡眠障碍、调整睡眠节律等方面。
归脾汤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表现突出。
许多失眠患者在使用归脾汤后反映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深度增加等。
这些改善不仅体现在主观感受上,还可以通过睡眠监测仪器进行客观评估,结果显示睡眠结构更加规律,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归脾汤能够缓解睡眠障碍的症状。
失眠患者常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临床观察发现,使用归脾汤治疗的失眠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这些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生活作息恢复规律,精神状态良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6-23T16:34:29.26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作者:罗国晖[导读] 在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摘要】目的:探究在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失眠症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艾司唑仑应用的同时结合奔豚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失眠病症改善情况以及相关临床治疗指征。
结果:观察组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70.2%,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同时观察组失眠症患者的住院时长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
结论:在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失眠症;效果观察失眠症作为影响睡眠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也称作睡眠维持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睡眠时间少、睡眠浅以及疲劳难消除和体力恢复较差,病情较为轻缓的为入睡困难,而在睡醒后难以继续入睡,严重者则出现彻夜难眠,患者在白天多会出现头晕头痛、乏力困倦、健忘、心悸病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带来很大影响[1]。
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失眠症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效果的探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失眠症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84例。
探究加减龙胆泻肝汤在肝郁化火型失眠症中的中西医结合效果发布时间:2023-02-28T07:35:52.309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12期作者:高峰[导读] 目的分析在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治疗中按照加减龙胆泻肝汤进行中西医治疗的效果高峰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目的分析在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治疗中按照加减龙胆泻肝汤进行中西医治疗的效果。
方法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开展探究,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患者70例为对象,双盲法均分对照组(35例,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35例,以加减龙胆泻肝汤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分析患者恢复情况。
结果对比两组夜间睡眠时间,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治疗中按照加减龙胆泻肝汤进行中西医治疗,可以促使患者失眠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有助于患者恢复。
关键词:加减龙胆泻肝汤;中西医结合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失眠症在临床一直保持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轻者有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睡眠时间短和睡眠深度浅;重者彻夜不眠为主要特征。
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大。
从临床接诊情况可知,多数患者属于肝郁化火型失眠症。
在临床治疗中,西医主要以镇静安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结合临床观察可以发现,在常规西医治疗中患者病症容易反复,用药周期较长[1-2]。
而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效果显著。
以龙胆泻肝汤为主要药方进行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本次研究就对加减龙胆泻肝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开展探究,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收治患者70例为对象,双盲法均分对照组(35例,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35例,以加减龙胆泻肝汤进行中西医治疗)。
《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失眠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其中,肝郁脾虚型失眠症因其特殊的病因病机,在临床治疗上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近年来,中医在失眠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三年内在我院接受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的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经过中医辨证施治,确诊为肝郁脾虚型失眠症。
治疗方法以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础,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药物加减。
三、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的药理及加减原则四逆散主要作用在于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六君子汤则以健脾益胃、调和脏腑为主。
二者合用,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健脾益胃,对于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药物加减,如加入安神类药物以改善睡眠质量,加入活血化瘀类药物以改善气血运行等。
四、临床效果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情绪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治疗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结果经过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情绪状态也得到很好的调整。
大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随访结果显示,治疗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好。
六、讨论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状态。
其作用机制在于调和肝脾,疏肝解郁,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优势在于其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症,不仅关注患者的睡眠问题,还从整体上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不寐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李长辉;钟灼琴;张坤木【摘要】不寐症轻者感到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重者可诱发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增加意外事故发生率,甚至会导致恶性事故的发生。
西医主要采用“镇静安眠疗法”治疗失眠症,西药以安眠药为主,对于短期失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这种治疗存在缺陷。
一是安眠药治疗失眠不宜长期服用,也就是不适合长期失眠患者。
二是安眠药治疗失眠存在局限性,其局限性和其他西药通病一样———小孩不宜服用,孕妇禁用。
近年来关于不寐症的治疗尤其是中药治疗不寐症的临床报道颇多,现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分析不寐证的中医药治疗概况,为临床治疗不寐证提供更多参考。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8【总页数】3页(P2758-2760)【关键词】不寐症;流行病学;中医药疗法【作者】李长辉;钟灼琴;张坤木【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福州350003;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福州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不寐症中医学称为“少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暝”等,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1]。
现代医学中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使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中断,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的一种症状,属于睡眠障碍和伴有精神神经性疾病的睡眠障碍中的亚型。
2003 年世界睡眠日问卷调查显示我国38.4%的被调查者存在睡眠障碍。
2006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失眠调查资料显示,成年人失眠者高达57%[2]。
国外失眠资料显示在巴西有40%人失眠,美国失眠者占35%,在英国有30%人失眠,中国失眠者高达43.5%[3]。
香港的一份调查显示女性失眠是男性的1.6倍[4]。
黄彦德主任医师运用乌梅丸治疗不寐经验摘要:不寐主要因心肝火旺、热忧心神、脾肾虚亏、寒湿内生所导致的上热下寒之证,临床上主要运用“清上温下”“攻补兼顾”“和调阴阳”治疗方法,而以乌梅丸治疗该病,强调不寐和情志失衡有一定关联性,治疗无法依托于药物,改善病患的情绪也至关重要,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患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黄彦德;不寐;乌梅丸在中医领域中,失眠也被称作为“不寐”,具体指入睡困难和睡眠连续困难,且对日间功能带来不利影响的常见病症。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1],成年人满足失眠诊断的比重达到10%-15%,而超过40%的人们都有失眠的经历,有少数病患失眠病程超过5年,如若演变成长期失眠,治疗难度随之升高,无法在短期见效,且治疗容易反复发作。
黄彦德主任医师作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原发性高血压病分会常务委员,也是信阳市中医药学常务副会长,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卫生系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先进个人、信阳市名医、信阳市首届名中医、信阳市拔尖人才。
黄彦德主任医师从医数十年,博览群书,善于深思,辨证古今,擅长运用经方验方进行不寐治疗,特别是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证、厥阴证类效果良好。
笔者随师临证,略有心得,现将所学内容进行如下汇报。
1.不寐的发病原因分析各个阶段不同名医对于不寐的见解不尽相同,直至今天,对于不寐发病原因的探索,主要以单个或者两个脏腑的学说较为多见,黄彦德根据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直至当前发展现状,认为不寐主要以寒热错杂型为主,其中心肝火旺、热扰心神、脾肾虚亏、寒湿内生的上热下寒型比较常见。
1.1心肝火旺与热扰心神黄彦德主任医师曾强调,“现阶段,社会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学业压力与日俱增,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而“怅泱不得眠”,这也是早期对情志导致不寐的主要描述。
情志惆怅,日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损耗肝阴,五心烦热而不得眠;或者急躁易怒,肝气上行,肝火上炎,加之喜爱辛辣食物,内生为火,火性炎上,促使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用药方案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的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接诊的86例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展开分析,利用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右佐匹克隆治疗,研究组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症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疗效与西药基本相当,安全性更高,具有适用价值。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痰热内扰;失眠症失眠症是指因患者受个体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持续睡眠困难,并影响日常社会功能正常开展的睡眠障碍。
最新研究发现[1-2],失眠症不仅是一种独立病症,更可与其他疾病共病,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与竞争的不断加剧,失眠症人群日益扩大,众多患者受学习、工作、生活等多重压力的影响,其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
如任其疾病发展,更会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例如,患者在清醒时情绪紧张、焦虑、烦躁、活动能力下降等,给自身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同时,伴随免疫力的下降,更易催患其他疾病的发生。
目前,临床医学尚未完全阐释人体睡眠机制的运作以及失眠症的发病机制。
在临床治疗上,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代表的西药治疗尽管能够很大程度上快速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但因其药物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依赖性[3],导致用药风险普遍存在,患者自身用药依从性也不高,致使病症无法根治。
中医学将失眠症归于“不寐”、“不得卧”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失眠症多因病者劳逸失调、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所致,使得五脏失调,阴阳失和,发为不寐[4]。
中医结合实践治疗经验以及持续研究“不寐”的病因病机学说,将其不断总结分型,其中,痰热内扰型是其常见的不寐乃作。
本文参考国内中医学报道并结合实际,对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分别采用中西医药物施以治疗,重点阐述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失眠症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作者:李文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9期
【摘要】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它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
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及
睡眠深度的不足,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物理疗法等。笔者对目前的中西
医治疗失眠的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选择治疗 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失眠症;西药;中医;中西医结合
睡眠是维持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只有在具有良好睡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保护
生活质量,完成各种社会活动。如果患睡眠障碍性疾病不及时控制将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
病理生理变化,诱发更严重的躯体和心理疾病;失眠症[1]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它是以
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
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及睡眠深度的不足。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日益加剧,
失眠的发病十分普遍,患者轻者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眠,
这种患病率的不同与个体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和体验不同有关。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抑郁等症。因此合理治疗失
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1 非药物治疗
1.1 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 首先让患者了解一些睡眠卫生知识,消除失眠带来的恐惧,
帮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根据自己的习惯安排好合理的睡眠时
间,尽量不要饮酒、饮浓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持之以恒,促进身心健康,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对于比较严
重的失眠患者可进行睡眠行为的控制,有睡意时方上床睡觉,并避免午睡。晚餐要清淡。不要
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书、看电视等。晚上尽量不要参加宴会、朋友聚会、唱歌等引起
紧张或兴奋的活动。睡前2 h避免做剧烈的体育活动。另外,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努力减
少噪音,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各种外在因素。
1.2 物理疗法 除了睡眠教育和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以外,还有很多的治疗方法,如:中医的
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对失眠均有一定的作用。另外现代医学中借助于某些物体或医疗
仪器进行的物理疗法,如:水疗、电睡眠、导平仪治疗等,都对失眠有治疗作用。
2 药物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 西药治疗 治疗失眠症的药物主要包括第一代巴比妥类、第二代苯二氮卓类及第三代非
苯二氮卓类,第一代巴比妥类药物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第二代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
广泛的治疗失眠药物,此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具
有安全性高,耐受性较好的催眠药。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停药反跳和记忆力下
降,但短期应用不会出现药物依赖性。此类药物依据药物半衰期可分为3类,①短效类,其半
衰期小于6 h,常用的药物三唑仑主要用于入睡困难和醒后难以入睡。②中效类,半衰期6~
24 h,常用药物 阿普唑仑,主要用于睡眠浅,易醒和晨起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者。③长效类,半
衰期24 h以上,常用的代表药物有地西泮,常用于早醒。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包括佐匹克
隆、唑吡坦等药物,起效快,半衰期短,次晨没有宿醉症状,药物依赖和停药反跳少等优点,
是目前推荐为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
2.2 中药治疗 失眠症中医属于“不寐”范畴,发病原因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
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致。治
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虚证补其
不足,(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
减),清心安神。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王雷芳
[2]
对失眠症用西药、中药及多种物理疗法治疗失眠结果显示总有效达到95%。陈明
森[3]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120例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观察组不良
反应少于对照组,并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症值得临床推广。
目前,对于重症失眠症的治疗多采用上述各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其中应以睡眠卫生教育和
心理治疗为基础,中西医结合、辅以一种或几种物理疗法,增强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且
多数报道证实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一种(中医或西医)治疗。因此,综合治疗重症失眠症
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9.
[2] 王雷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44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6(8):12,
46.
[3] 陈明森.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失眠症120例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21):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