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
- 格式:ppt
- 大小:811.00 KB
- 文档页数:18
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1 范围本文件给出了失眠障碍的术语和定义,规范了失眠障碍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评估、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以及日常调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脑病科、神经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睡眠医学科(中心)、心血管科、老年病科、妇产科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751.2-2020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2020修订版)ZY/T001.1-94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 术语和定义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睡眠-觉醒障碍 Sleep-wake disorders同“睡眠障碍”,其核心特征是个体通常以不满意睡眠质量、周期和数量为主诉就诊,并导致日间痛苦和功能受损,包括失眠障碍、过度嗜睡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异态睡眠[5,6]。
3.2 失眠障碍 Insomnia disorders属“睡眠-觉醒障碍”范畴,指尽管有充足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但在睡眠开始、持续时间、巩固或质量方面持续存在困难,并导致某种形式的日间损害。
日间症状通常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怒、全身不适和认知障碍。
在没有日间损害的情况下报告睡眠相关症状的个体不被视为失眠障碍[5,6]。
3.3 不寐 Insomnia disorders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不易入睡,睡眠短浅易醒,甚则彻夜不眠,白天困乏,精力不济,可伴见头晕、耳鸣,健忘等为特征的神志病[7]。
4 评估和诊断4.1 评估内容充分及准确的评估是临床诊断和合理治疗的基础,临床接诊时应从主诉、睡前状况、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症状、日间活动和功能、其他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以及家族史进行信息采集,还可借助主观测评工具,包括睡眠日记、睡眠相关量表如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睡眠障碍评定(Sleep Dysfunction Rating Scale,SDRS)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The 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量表等,对睡眠状况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或通过客观测评工具,如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mul t 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进行辅助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失眠 ,这篇文章值得一看通常而言临床将失眠定义为一种存在睡眠障碍或失去睡眠能力的病症,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失眠状态,会诱发各种问题,对人体的潜在危害较大。
长期失眠被称为失眠并或失眠症,人体的休养和自然修复的过程均需通过睡眠来完成,因此,长期失眠的患者应对自身病症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本文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失眠?失眠的危害及治疗方法。
一、什么叫失眠?失眠是睡眠质量与失眠时间无法满足人体正常需求,并对日间社会功能造成影响的主观体验之一。
失眠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上,或夜间觉醒次数在2次以上,或睡眠质量差,多梦、浅眠,或凌晨早醒。
(二)总睡眠时间短于6小时。
(三)次日清晨有精神不振、头昏、乏力、嗜睡等不适感。
如果满足上述三条表现,那么便可以认为患有失眠症。
二、失眠的分类有哪些?(一)长期性失眠症长期性失眠症指患者每周有3天以上的时间处于失眠状态,而且持续时间在30天以上,临床将这种情况归为长期性失眠,长期性失眠是一种疾病表现,患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对症治疗。
(二)偶尔失眠偶尔失眠也称之为一过性失眠,该症状指患者短时间内的其余时间均可正常睡眠,仅有几天时间出现失眠情况,引起该症状的机制通常是由于患者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患者可以不用治疗或服用催眠药物。
三、失眠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虽然失眠症不属于器质性病变,但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与影响,较器质性病变更严重。
(一)长时间处于失眠状态,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进而会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
(二)长期失眠会对人的情绪、注意力、精力等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会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对于以开车为主要作业的人员来说极为危险。
(三)长期失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与身体素质下降,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速衰老。
(四)失眠还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或加重因素;还会引起功能性胃肠疾病、反流性食道炎等病症;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耳鸣、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神经性皮炎、脱发等皮肤病;造成女性月经紊乱、不孕,男性前列腺炎、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增加恶性肿瘤患病风险。
睡眠障碍中西医治疗策略1.怎么治疗睡眠障碍?2.年轻人睡不醒,老年人却睡不着,专家教你睡前妙招,巧治失眠!3.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方法4.失眠是普遍的症状,都有什么治疗方法?怎么治疗睡眠障碍?1.按摩穴位:睡前可以按摩有安眠效果的天池穴、太阳穴、安眠穴等以松弛肌肉,促进睡眠。
2.饮食调节:睡前喝一些安神补脑液、桂圆红枣茶等也是帮助睡眠非常好的方法。
还可以吃一些香蕉、牛奶、小米粥,比较常见的是热牛奶,也是常用的助眠方法。
3.维持良好的睡眠环境和习惯:如睡前4-6个小时不适合再饮用茶和咖啡等兴奋性的物质。
睡前1个小时,不做比较剧烈的脑力劳动,让大脑兴奋,不要睡前看电视,手机。
睡前3-4个小时,不做剧烈的体育运动。
此外睡前不提倡吃得过饱,或吃难以消化的食物。
4.使用药物:短期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可以服用安眠药。
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服用短效安眠药。
早醒或夜间频繁起夜的患者,可以使用中长效安眠药。
年轻人睡不醒,老年人却睡不着,专家教你睡前妙招,巧治失眠!如何治疗睡眠障碍?药物治疗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建议尽早药物干预,解决患者生活质量问题,阻断睡眠节律紊乱;慢性失眠患者建议用药物辅助心理治疗。
睡眠障碍的药物包括: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焦虑抑郁药物:米氮平、阿米替林、马来酸氟伏沙明、盐酸曲唑酮等。
抗精神病类药物:富马酸喹硫平、奥氮平。
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硝基安定等。
如果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昏、嗜睡、运动不协调等副作用,还容易导致耐药、成瘾、依赖。
如果突然停用,还会出现反跳(疾病复发或恶化)或戒断反应(如兴奋、失眠、呕吐等),建议患者与医生交流探索最佳用药方式,按需服用,每4~6周评估药物疗效。
心理治疗患者应到正规、专业机构,在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咨询师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
通过治疗,患者学习如何控制症状并发现疾病复发的早期表现。
睡眠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看法、调整睡眠习惯等来促进睡眠,是治疗睡眠障碍最为有效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发布时间:2021-08-26T08:19:56.70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8月8期作者:胡建美[导读] 在治疗失眠的时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人民医院 615600当下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加上长期饮食睡眠不规律,饮食油腻以及不爱运动等原因,失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常态,也成为了困扰大多数人的生活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出现在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年轻人失眠的情况也非常常见,其失眠状况甚至比中老年人还要严重,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学习以及生活,长期服用安眠药并不是解决这个病症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安眠药有购买限制,并且长期服用安眠药会让人对其产生依赖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失眠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不仅不能有效治疗失眠,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医治疗没有特别明显的副作用,在治疗失眠的时候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失眠是什么失眠指人经常不能正常睡眠,夜间迟迟不能入睡或者多次惊醒,睡眠程度浅半夜惊醒之后很难再次入睡,情况特别严重的可能会整晚不睡。
这会导致患者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睡眠质量很差,在白天会出现头昏、疲劳以及嗜睡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白天的精神状况。
二、失眠产生的原因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1)生活方面:{1}对于某一件或者某种事情的产生的压力过大使得精神较为紧张,迟迟难以入睡,这主要体现为工作压力以及学习压力。
{2}睡眠习惯差:部分患者昼夜颠倒,白天睡得太多,使得夜晚无法按时入睡。
同时很多患者在睡觉之前会刷短视频,或者喝茶以及咖啡等刺激性较强的饮品,使得神经一直处在一个兴奋状态,迟迟难以入眠。
{3}短期的失眠,例如出差失眠等是因为床位的舒适程度改变环境以及光线的改变等、(2)疾病方面:患有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睡眠障碍的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长期的失眠状况。
三、治疗失眠的方法(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采用的药物治疗的方法,因为失眠产生的原因较多,西药的针对性较强,针对不同的失眠原因,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种类,普通患者一般采用褪黑素进行药物治疗,褪黑素主要以雷美替胺为代表,这类药物的治疗原理是褪黑素是人体大脑中松果体腺里含有的物质,松果体素与人体的生物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内的褪黑素会逐年减少,这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婴儿的睡眠质量好并且睡眠时间长,但是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差,睡眠质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褪黑素主要治疗的是因为日夜颠倒、睡眠失调的失眠状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引言: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目标:1.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
2.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安全性。
3.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实验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案实施:1. 选择研究对象:a. 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范围为18-65岁,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b. 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心理疾病、慢性疾病以及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2. 随机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保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特征的均衡性。
3.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如睡眠药物、认知行为治疗等。
4.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中药方剂、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调配。
5. 数据采集:a. 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失眠症状的临床特征,治疗前后的失眠程度评估(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失眠严重指数等)等数据。
b. 安全性数据: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
6. 数据分析:a. 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失眠程度、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指标上的差异性。
b. 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
c. 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与比较。
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失眠指的是患者存在入睡、睡眠持续障碍,导致其无法通过正常睡眠以获取身体、心理上休息的一类病症。
本症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下降,且长期睡眠障碍也会导致患者发生精神类疾患,包括焦虑、抑郁及躁狂症等。
若患者自身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其失眠症的发生还会导致此类基础疾病出现恶化。
对于失眠症患者,临床上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干预。
当前治疗失眠症患者的方法多样,本文将向读者科普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
一、失眠症流行病学现状相关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人群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在10%~15%。
在青少年群体中,失眠症是一类常见症状,该症患者可见继发焦虑、抑郁以及肥胖等多种健康问题。
一项针对我国17261名受检者的抽样调查发现,当前有超过20%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
二、中西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一)失眠症的中医病机在我国古代医书《灵枢》中首次提到失眠之病名,本病在中医学中也被称之为“卧不安、目不暝”等。
中医理论对于失眠症的论述多,当前常用古代医家张景岳对失眠症的辩证分类,失眠症从其病性可分为虚、实两类。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器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人体之气血调和且阴阳平衡,则其神明得养,日常之睡眠质量正常。
对于失眠虚证者,其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其养,神明无主则卧坐不安;对于失眠实证者,其病因淤血、痰浊、食积之邪气所袭,困扰心神而致目不暝。
在医书《灵枢》中提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等观点,该书上认为,人体之觉醒状态与其机体阴阳盛衰存在密切相关性。
(二)失眠症的西医病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失眠症的发生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而导致昼夜节律紊乱的罪魁祸首则是人体内褪黑素水平的异常。
褪黑素是一类由大脑内松果体所分泌的物质,褪黑素分泌模式呈昼夜节律性改变,多在夜晚分泌,褪黑素可起到调节生物节律以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此外,临床研究也发现,人体内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水平与人体觉醒状态存在相关性,GABA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类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可发挥镇静、催眠以及抗焦虑等作用,从而降低大脑的兴奋活动功能。
作者简介:梁文萍(1970-),女,汉族,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
E-mail:1942099808@qq com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5例临床观察梁文萍河南省遂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遂平 463100【摘 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基于此,给予对照组针刺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归脾熟眠汤,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证候积分。
结果:治疗后,两组PSQI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归脾熟眠汤联合针刺疗法可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关键词】 心脾两虚型失眠;归脾熟眠汤;针刺疗法;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256 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3-0103-03 失眠是一种常见睡眠障碍性疾病,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后无法维持有效睡眠、睡眠质量下降等,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作息,亦可诱发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损害其身心健康[1]。
现阶段,针对该类患者,西医多通过镇静催眠、抗抑郁、抗组胺等药物帮助其控制病情进展、改善不适症状。
但由于易产生耐受性与依赖性,临床应用常受限制[2]。
鉴于此,本研究将归脾熟眠汤和针刺疗法联合应用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观察其对睡眠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
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4~57岁,平均(51 85±4 09)岁;病程1~5年,平均(3 97±0 26)年。
古今中西医谈失眠全球有近1/4,的人受到失眠困扰,我国至少有35%的人失眠。
失眠可引起精神无法集中、思考能力减退、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等,还与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那我们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学习失眠的中西医的原因,分类和预防保健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在收听过程中请大家相互尊重,请勿刷屏,有什么问题请大家和我私聊。
一:西医和现代认为的失眠原因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从心理、生理、饮食、保健、锻炼及药物治疗入手,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失眠,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如下。
减现和大家分享如下:1、身体原因:如患有消化不良、头痛、背痛、关节炎、心脏病、糖尿病、哮喘、鼻窦炎、溃疡及其他躯体疾病时,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
"精神原因。
在感觉抑郁、焦虑或生气时很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如感觉压力很大、过度忧虑、感觉紧张或焦虑、感觉悲伤或抑郁、生气。
2、生活方式:如饮用咖啡或茶叶、晚间饮酒、睡前进食或晚饭较晚造成满腹食物尚未消化、大量吸烟、睡前剧烈的体力活动、睡前过度的精神活动、白天的活动量太小、夜班工作、白天小睡、上床起床时间不规律等。
3、环境因素:吵闹的睡眠环境、睡眠环境过于明亮、污染、过度拥挤。
18%药物因素。
如类固醇,有些人服少量会失眠,大量则精神异常;气喘药如支气管扩张剂使心跳加快,兴奋神经而睡不着;另外毒品如大麻、安非他命,会影响脑胺,兴奋中枢神经,产生失眠、幻觉。
虽然慢性疾患可能无法治愈,但如能及时发现采取较好的减轻症状的方法,就能减少其对睡眠的破坏作用。
另外要学会自我调节,改正睡前饮酒、喝含咖啡因饮料、看刺激节目和阅读带刺激性的书报杂志等陋习。
4、心理情绪因素:如神经衰弱、癔病、心因性抑郁症和焦虑状态等。
不要勉强睡觉,临睡前放松心情,听听轻音乐,有助于睡眠。
从心理学的角度,着手以下几个方面:!减轻心理压力。
生活中要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遇事多和别人交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