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系统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可以发出可见光的半导体器件。
它由一系列有机材料组成,具有非常特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OLED的基本结构包括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首先是基底层,它通常由玻璃或塑料材料制成,用于提供OLED的物理基础和机械支撑。
在基底层上面是透明电极层,通常使用氧化铟锡(ITO)材料制成。
透明电极层的作用是为OLED中的电流提供导电通路,并充当阳极。
在透明电极层上方是发光层,该层由有机发光材料组成。
有机发光材料是OLED的核心部分,它具有电致发光特性,可以在受到电流激发时发出可见光。
有机发光材料通常是有机化合物,如聚合物或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它们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的颜色,如红色、绿色和蓝色。
在发光层上方是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
电子传输层主要负责输送电子,而空穴传输层主要负责输送空穴。
电子和空穴在发光层相遇并复合,产生发光效应。
电子和空穴的复合会释放出能量,激发发光层中的有机发光材料发出光。
最后是阴极层,它位于OLED的顶部。
阴极层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如铝或钙。
阴极层的作用是为OLED提供电子接收电极,并将电子注入到OLED中以维持电流流动。
OLED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机制。
当电流通过OLED时,正极电流从阴极进入OLED,负极电流从阳极进入OLED。
正极电流激发空穴,负极电流激发电子,它们相遇并在发光层中复合,产生光。
由于有机发光材料的特性,这些发光材料可以自发地发出可见光,而不需要外部光源。
OLED具有许多优点,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显示技术。
首先,OLED 可以提供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宽的视角,使图像更清晰和逼真。
其次,OLED具有快速响应时间,可以实现高速动态图像的显示。
此外,OLED还具有较低的功耗和较薄的尺寸,使其在移动设备和平板电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虽然OLED具有许多优点,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OLED显示结构及发光原理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基于有机分子的发光技术,它具有极高的色彩细腻度、对比度和视角范围,被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
OLED显示结构是由一系列的有机材料薄膜组成,它们在电流作用下发出光。
下面将详细介绍OLED的显示结构和发光原理。
1. 基底层(Substrate Layer):一般是透明的玻璃或塑料基底,可提供强度和支持。
2. 阳极层(Anode Layer):位于基底层之上,主要由导电材料构成,如ITO(透明导电氧化铟锡)等。
阳极层提供正极电流以激发有机发光材料。
3. 有机发光层(Organic Emitter Layer):是OLED显示结构的核心部分。
它由有机发光材料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
发光层是OLED的主要部分,有机分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发光。
4. 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和空穴传输层(Hole Transport Layer):这两层主要负责正、负电荷的输送,并帮助控制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过程,从而产生发光效果。
5. 阴极层(Cathode Layer):位于有机发光层的顶部,由电子传输材料构成。
阴极层具有低电子亲和能力,使电子能够输送到有机发光层并与空穴复合,产生发光效果。
OLED的发光原理是通过电流激活有机发光材料,使其发射光子。
OLED中的有机发光材料是半导体材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共轭键,当给予其中一个分子一个光子激发,它将处于一个激发态。
然后,这个高能激发态分子会与一个低能激发态分子发生共振作用,将能量传递给低能激发态分子。
低能激发态分子进一步传递给阴极层,与电子复合,从而产生光子发射。
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可以控制有机发光材料的亮度。
此外,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有机分子,可以实现不同颜色的发光,例如红色、绿色和蓝色。
通过将这些颜色的OLED像素排列成一个矩阵,就可以构成彩色OLED显示屏。
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器件。
它具有自发光、薄、柔性、广色域、高对比度、快速响应等优点,因此在显示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OLED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OLED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有机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发光的特性。
OLED器件结构包括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
当施加电压时,电子从电子传输层注入发光层,空穴从空穴传输层注入发光层,通过载流子的复合发光,从而产生可见光。
OLED的发光原理与传统的液晶显示器不同,它不需要背光源,因此可以实现自发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研究工作。
当时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有机物质在电场作用下会发光,这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有机材料和器件技术的不断进步,OLED 的亮度、效率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1997年,三星电子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化的OLED显示器,打开了OLED商业化的大门。
随后,各大厂商纷纷加入到OLED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
OLED在显示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OLED主要应用于手机屏幕、电视机、电子阅读器等消费电子产品中。
相比传统的液晶显示器,OLED具有更高的色域和对比度,能够呈现出更真实、生动的图像。
同时,OLED还具有柔性、轻薄等特点,可以应用于可弯折屏幕、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另外,OLED还可以用于照明领域,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一些研究者正在探索将OLED应用于医疗、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然而,OLED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OLED的寿命较短,发光层易受潮湿和氧气的侵蚀。
其次,OLED的成本较高,目前仍然无法与液晶显示器竞争。
此外,OLED的量子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和能耗。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OLE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有机发光二极管原理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新型的发光器件,其原理基于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效应。
相比传统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大的可视角度和更低的功耗,因此在显示技术和照明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OLED的基本结构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阳极(Anode)、有机发光层(Organic Emissive Layer)、电子传输层(Electron Transport Layer)和阴极(Cathode)。
其中,阳极和阴极分别用于电流输入和电流输出,有机发光层用于发光,电子传输层用于电子的传输。
这四个部分通过层层叠加形成了一个薄膜结构。
当在OLED的阳极施加正电压,阴极施加负电压时,电子从阴极流向阳极,而正空穴则从阳极流向阴极。
当电子和正空穴在有机发光层相遇时,它们会发生复合,释放出能量。
这些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形成可见光。
有机发光层中的有机材料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对OLED的发光效果有重要影响。
OLED的发光原理主要涉及有机发光层中的激子(Exciton)和电子传输层的作用。
激子是电子和正空穴结合形成的一种激发态,具有稳定的光致发光特性。
当电子和正空穴在有机发光层相遇时,它们会形成激子,并在激子的作用下释放出能量,从而产生发光。
与无机发光二极管相比,OLED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OLED可以实现更高的亮度和更大的可视角度。
由于有机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学透明性,电子和正空穴的复合过程更容易发生,因此OLED的亮度更高。
其次,OLED可以实现更低的功耗。
由于有机材料具有较低的电子传输特性,OLED的电流密度较低,从而降低了功耗。
此外,OLED 还可以实现更薄、更轻、更柔性的设备。
有机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柔性,因此可以在弯曲的表面上制作出柔性显示器。
然而,OLED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有机材料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到湿度、氧气和光的影响,容易发生衰减和老化。
有机发光二极管原理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特殊的发光二极管,其工作原理是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电致发光现象。
相比传统的LED,OLED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宽的视角和更好的色彩表现力,因此在显示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OLED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在有机半导体材料中,通过施加电压使正负极之间形成电场,当电子和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相遇并复合时,就会释放出能量并发光。
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电致发光现象,是OLED实现显示的基础。
在OLED中,有机材料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有机材料通常是由碳、氢、氮、氧等元素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特点是柔软、可塑性强、容易加工,因此能够制成薄膜状,便于制造各种形状和尺寸的显示器件。
此外,有机材料还具有较低的功率消耗、快速响应、高对比度等优点。
OLED的结构包括多个层次,其中最基本的是发光层。
发光层是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其能带结构决定了不同颜色的发光效果。
通过控制电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调节发光层中电子和空穴的相遇概率,从而实现对发光颜色的控制。
除了发光层,OLED还包括其他关键层次,如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
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分别用于电子和空穴的输运,以确保它们能够有效地到达发光层并发生复合。
此外,还有电极层用于提供电流,以及载流子注入层用于提高电子和空穴注入效率。
在OLED中,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和复合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电极完成的,分别是阴极和阳极。
当施加正向电压时,电子从阴极注入,而空穴从阳极注入,它们在发光层相遇并复合时会产生光子,从而发光。
通过调节电压的大小和极性,可以控制电子和空穴的注入量,从而调节发光的亮度和颜色。
OLED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使得它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OLED可以实现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因此可以实现更薄、更轻、更柔性的显示器件。
其次,OLED具有较高的亮度和更宽的视角,使得显示效果更加清晰和逼真。
oled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它具有高对比度、快速响应、柔性、薄型化等特点,因此在显示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OLED有机发光材料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基本原理、材料特性、制备工艺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OLED有机发光材料是一种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发光材料,其发光原理是通过在有机材料中加入电子和空穴,使之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复合,从而产生光子。
与传统的LED发光材料相比,OLED有机发光材料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和更广泛的发光颜色范围,可以实现全彩显示。
此外,OLED还具有自发光、柔性、薄型化等特点,可以制成柔性显示器、透明显示器等各种形态的显示设备。
在OLED有机发光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常见的有机发光材料包括有机小分子材料和有机聚合物材料。
有机小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纯度,但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而有机聚合物材料具有较低的制备成本和较好的柔性,但发光效率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有机发光材料并优化制备工艺,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OLED有机发光材料已经在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各种显示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优越的显示效果和柔性设计,使其在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智能家居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OLED有机发光材料有望实现更高的发光效率、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综上所述,OLED有机发光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OLED有机发光材料将在未来的显示技术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OLED有机发光材料有所了解,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OLED显示系统设计一、概述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系统是一种基于OLED技术的显示设备。
OLED技术是一种以有机材料为基础的光电技术,具有超薄、高亮度、高对比度、快速响应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电子书、汽车显示屏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OLED显示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关键技术。
二、OLED显示原理OLED显示原理是利用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特性,通过在OLED结构中加入电流,使有机材料发出光。
OLED结构由玻璃基板、阳极、有机发光材料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组成。
在通上电流后,阴极释放电子,经过电子传输层进入有机发光材料层,与阳极注入的正空穴结合,产生电子和正空穴复合的光子,从而形成发光。
1.显示控制芯片设计显示控制芯片是OLED显示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控制OLED显示器的电压、电流和亮度等参数。
设计显示控制芯片时,需要根据OLED显示器的特性和要求,确定合适的控制算法。
同时,还要考虑低功耗、高可靠性和集成度等方面的要求。
2.电路驱动设计OLED显示器的电路驱动设计主要包括电源管理、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等部分。
电源管理模块负责为OLED显示器提供稳定的电源,保证其正常工作。
信号处理模块负责接收来自显示控制芯片的信号,并进行整理和处理,最终送达给OLED显示器。
图像处理模块负责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以适应OLED显示器的分辨率和色彩要求。
3.显示器封装设计显示器封装设计是将OLED显示器与其他必要的部件(如金属外壳、连接线路等)集成在一起,形成最终的显示设备。
封装设计需要考虑到显示器的外观、尺寸、重量、散热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要确保封装结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以提高用户体验和产品寿命。
4.系统软件设计OLED显示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驱动程序、图像处理算法和用户界面设计等部分。
驱动程序负责与硬件进行通信,控制显示控制芯片和电路驱动模块的工作。
图像处理算法负责将输入的图像数据转化为OLED显示器可以显示的形式。
OLED发光机理及结构介绍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它采用有机薄膜材料作为发光材料,通过电流通过发光材料来产生光。
OLED技术具有低功耗、高对比度、快速响应、广视角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设备中,如智能手机、电视机、电子阅读器等。
OLED的发光机理是基于有机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原理。
OLED的结构主要由五个层次组成:玻璃基板、透明导电层、有机电致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金属电子流层。
首先是玻璃基板,它是OLED显示器的底部结构,主要用来提供对显示器的支撑和绝缘作用。
玻璃基板上涂覆有透明导电层,该层主要由氧化锡(ITO)或氧化铟锡(ITO)等材料组成,它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
透明导电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压来激活OLED。
有机电致发光层是OLED发光的核心,它由有机发光分子组成。
这些有机发光分子可以根据所加电压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颜色。
有机电致发光层可分为三个子层:发光层、电子输运层和空穴输运层。
发光层是有机分子的主要位置,也是光的发射处。
电子输运层和空穴输运层则用来输送电子和空穴,以确保光的发射效率。
电子输运层和空穴输运层位于有机电致发光层的两侧。
它们分别用来输送电子和空穴,以确保光的发射效率。
电子输运层和空穴输运层通常采用电子亲和力较高的分子材料和空穴亲和力较高的分子材料构成,以使电子和空穴能够有效地在有机电致发光层中运输。
金属电子流层为OLED提供了一个沿着整个层次组件运行的电流路径。
常见的金属电子流层材料有铝和钙,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总的来说,OLED的发光机理是通过施加电压激活有机薄膜材料产生光。
从结构上看,OLED由玻璃基板、透明导电层、有机电致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金属电子流层五个层次组成。
透明导电层用于提供电压,有机电致发光层用于产生光,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用于输送电子和空穴,金属电子流层用于提供电流路径。
OLED发光机理及结构介绍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采用有机材料作为发光层的发光二极管。
相比于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OLED具有更高的亮度、更广的视角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显示和照明领域。
OLED的基本结构由五部分组成:玻璃基板、透明导电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金属电极。
玻璃基板作为OLED的结构支撑物,具有较好的光透明性和机械稳定性。
透明导电层通常使用氧化铟锡(ITO)作为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导性和透明性,用于传输电流和发光。
有机发光层采用有机分子材料,如聚苯、聚对苯乙烯等,这些有机材料具有较好的电致发光性能。
电子传输层用于将电子从透明导电层输送到有机发光层,通常使用负载较高的有机分子材料,如五号染料等。
金属电极用于注入电子和空穴,从而激发有机分子材料发生电致发光。
OLED的发光机理通过电致发光实现。
当施加电压时,通过透明导电层注入电流到有机发光层,电子从阴极注入有机分子材料,空穴从阳极注入有机发光层。
当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发光层碰撞时,能够形成激子(exciton,即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复合粒子),进而发生自发辐射并发出光。
有机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的材料选择和设计能够调节激子的能级,从而实现不同颜色的发光。
OLED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OLED具有极高的亮度和对比度,可以呈现出非常鲜艳和真实的色彩,适合用于高质量的显示需求。
其次,OLED具有非常广的视角,无论观察角度如何改变,显示效果都能保持不变,不会出现液晶显示器的色彩偏移和亮度衰减问题。
此外,OLED的响应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微秒级的响应时间,适合于显示快速动态画面,例如用于电子游戏和电影播放。
此外,OLED还具有灵活性和可弯曲性,可以制作成柔性显示器,能够应用于曲面显示器、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然而,OLED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材料寿命的问题,OLED 的有机材料容易受到氧化、水分和紫外光的影响,会导致发光材料衰减和发光效率降低。
oled有机发光材料类型摘要:1.OLED 简介2.OLED 有机发光材料的类型3.OLED 发光原理4.OLED 的优势与应用领域5.我国OLED 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正文:一、OLED 简介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无背光源、无液晶的自发光显示技术。
它具有优异的色彩饱和度、对比度和反应速度,且材质轻薄、可透明、可柔性,能够实现多样化的设计。
二、OLED 有机发光材料的类型OLED 有机发光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小分子有机发光材料:如磷光材料、荧光材料等。
2.高分子有机发光材料:也称为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由英国剑桥大学的杰里米·伯勒德及其同事首先发现。
聚合物大多由小的有机分子以链状方式结合在一起,以旋涂法形成高分子有机发光二极管。
3.无机发光材料:如氧化亚铁(Fe2O3)等。
三、OLED 发光原理OLED 的发光原理主要是通过有机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载流子,载流子复合释放出能量而产生光。
具体来说,当给OLED 施加电压时,正负极之间的电子和空穴通过有机发光材料层传输,并在发光层复合,从而产生光。
四、OLED 的优势与应用领域OLED 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功耗、高响应速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显示领域。
同时,OLED 还具有透明、柔性等特点,为未来显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
五、我国OLED 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我国OLED 产业目前吸引了大量关注,无在乎以下的几个方面因素:首先,OLED 是未来极具潜力的平板显示产品,符合超薄、节能、低成本、环保等硬件要求;其次,OLED 产品处于开发初期,新的应用领域有待开拓,中国有机会在OLED 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最后,国家政策以大力发展平板显示行业为政策导向,中国大陆投资OLED 产业的力度不断加大。
oled有机发光层结构【实用版】目录1.OLED 简介2.OLED 的基本结构3.OLED 的发光材料4.OLED 的优势与应用前景5.中国在 OLED 领域的发展正文一、OLED 简介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是一种采用有机材料作为发光层的显示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 LCD(液晶显示器),OLED 具有更佳的显示效果,如更高的对比度、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广的视角等。
二、OLED 的基本结构OLED 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有机发光层:由有机材料制成,负责发光。
2.阳极:负责向有机发光层提供正电荷。
3.阴极:负责向有机发光层提供负电荷。
4.透明导电层:负责连接阳极和阴极,并传输电荷。
5.基层:支撑整个 OLED 结构,通常为玻璃或塑料。
三、OLED 的发光材料OLED 的发光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有机磷光材料:如磷光铱配合物等,能够将电荷注入有机发光层并产生发光。
2.有机染料:如磷光染料和荧光染料等,能够吸收电荷并产生发光。
3.无机磷光材料:如氧化亚铁(Fe2O3)等,能够将电荷注入有机发光层并产生发光。
4.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MOFs)等,能够提高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四、OLED 的优势与应用前景OLED 具有以下优势:1.超薄:OLED 可以制成非常薄的显示面板,有利于实现轻巧便携的电子产品。
2.节能:OLED 的发光效率高,能耗低,有利于节能环保。
3.低成本:随着 OLED 技术的发展,制造成本逐渐降低,有利于普及应用。
4.柔性:OLED 具有较好的柔性,可以制成柔性显示面板,应用于各种新型设备。
OLED 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包括智能手机、电视、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各类电子产品。
五、中国在 OLED 领域的发展目前,中国在 OLED 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平板显示行业的发展,鼓励创新和技术研发。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一种新型的发光器件,具有自发光、大视角、薄型柔性、低功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显示技术、照明技术以及光电子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原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原理是基于有机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电致发光效应。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2.1 发光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材料主要由有机分子构成,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材料能够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电致发光。
有机发光材料的种类多样,如有机聚合物、有机小分子等。
2.2 发光机制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机制主要包括激子和载流子复合两种方式。
•激子发光:有机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与空穴结合形成一个中性激子,当激子解离时,产生能量释放的光子,从而实现发光效果。
•载流子复合发光:当有机材料中电子与空穴被注入后,它们会自由移动并相遇,最终发生复合,产生能量释放的光子。
2.3 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一般由发光层、载流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等部分组成。
其中,发光层是实现发光的关键部分,而载流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和空穴传输层则用于控制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
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应用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将分别介绍其在显示技术、照明技术以及光电子学领域的应用。
3.1 显示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广泛应用于显示屏技术中,其自发光、大视角和高对比度的特点使得其成为了替代传统液晶显示屏的理想选择。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在手机、电视、电子书等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子设备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快速响应和真实色彩表现,提供了更好的用户视觉体验。
•柔性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制备成柔性的薄膜结构,使得显示器能够具有弯曲性和可折叠性,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可弯曲屏幕等领域。
1.1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直到1990年,固态发光二极管已经走过了很漫长的道路,虽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光现象早已被人们所掌握,但是有机发光材料前进的道路十分曲折。
一开始由于基于无机半导体材料制作的发光器件具有驱动电压低、使用寿命长、结构牢固等优势,所以无机半导体材料被应用在很多器件中,无机Si、砷化镓、二氧化硅以及金属铝和铜已经成为半导体工业中的中流砥柱[1],但是无机半导体发光器件由于加工性差、发光效率低、发光的颜色不受控制和在大面积的平板上的显示很难实现等不足,阻碍了无机半导体发光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而与无机半导体发光材料相比,有机半导体发光材料具有以下优势:1.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器不需要背光灯,所以该显示器更薄更轻;2.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光只来源于必要的像素点而不是全部的像素点,所以能量消耗约是无机半导体发光材料的20%-80%;3.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器拥有更高的对比度、更真实的颜色、更高的显示亮度、更广泛的视角、更好的耐热性和更快的响应时间;4.有机发光材料可以涂抹在几乎任何基质上,该特性可以使有机发光材料应用到各种不同领域内。
随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发光器件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中,该类器件具有发光二极管的性质,所以通常被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
1962年,Pope[2]等人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有机发光材料的实例,发现当电压增至400V时,蒽单晶才发出微弱的光,由于基于蒽的发光效率不高以及所需电压较高,故该有机发光材料的实际应用不大。
在早期的尝试中,Helfrich[3],Williams[4]和Dresner[5]同样在有机蒽的基础上,将驱动电压控制在100V或以上,发现蒽的能量转换效率特别低,通常情况下小于0.1%W/W。
为了减小所需电压,Vincett[6]等在电致发光器件中采用相似材料的有机薄膜,发现电压低至30V,但是该电致发光二极管的量子效率却仅仅只有0.05%,原因也许是电子注入效率低和蒽薄膜的质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