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333.75 KB
- 文档页数:17
杨志峰环境科学概论第2版复习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第⼀篇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环境及类型1.环境的概念(1)概念①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事物。
②⽣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切事物的总和。
③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然环境和⼈⼯环境。
(2)⾃然环境和⼈⼯环境的关系⾃然环境是⼈类⽣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类⾃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作⽤的结果。
⾃然环境和⼈⼯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见图1-1。
图1-1 ⼈与环境关系图2. 环境的类型(见图1-2)3. 环境的特性(见表1-1)图1-2 环境类型图表1-1 环境的特性特性具体内容整体性环境中各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区域性不同时空尺度下区⽣态环境特征变化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化、经济和社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相对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定抗⼲扰的⾃我调节能⼒,只要⼲扰强度不超过⼆、环境科学及其发展1.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见表1-2)表1-2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2.环境科学研究对象(见表1-3)表1-3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3.环境科学的任务①探讨⼈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及基本特性等,从⽽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②揭⽰⼈类活动同⾃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类⽣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③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机理及对⼈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规律,从⽽为⼈类健康的⽣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④帮助⼈类树⽴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探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管理⼿段,寻求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最佳⽅案,为制定区域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在通常天然水中微生物降解丙氨酸的过程如下,在其括号内填写有关的化学式和生物转化途径名称,并说明这一转化过程将对水质带来什么影响。
CH3CH(NH2)COOHO2(1)(3) + (2)(12)(13途径)酶(6)(4)(5)(10)(7)(8)(9)CO2 , H2O(11途径)解:有关的化学式和生物转化途径如下:(1)CO2;(2)CH3COOH;(3)NH3;(4)CoASH;(5)H2O;(6)CH3COCoASH;(7)CH3COCOOH;(8)H2O;(9)CoASH;(10)(CH2COOH)2C(OH)COOH;(11)三羧酸循环;(12)NO2-;(13)硝化。
该过程将氮由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机态转化为无机氮,利于植物利用;且此过程是耗氧过程,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差。
2.比较下列各对化合物中微生物降解的快慢,指出所依据的定性判别规律。
(1)NO2OH(2)CH3 (CH2)5CH3 CH3CH2CH3(3)CHSO3Na(CH2)3CH3CH3答:(1)硝基苯降解要慢于苯酚,根据取代规律,在芳香族化合物中羟基取代基加快其降解,硝基取代基使其降解减缓。
(2)庚烷的降解要快于丙烷,根据链长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碳链越长,降解越快。
(3)前者降解要快于后者,根据链分支规律,在烷基苯磺酸盐中,分支程度越大,降解越慢。
3.试说明化学物质致突变、致癌和抑制酶活性的生物化学作用机理。
(1)致突变作用机理:致突变性是指生物体中细胞的遗传性质在受到外源性化学毒物低剂量的影响和损伤时,以不连续的跳跃形式发生了突然的变异。
致突变作用发生在一般体细胞时,则不具有遗传性质,而是使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分裂和增生,其结果表现为癌的形成。
致突变作用如影响生殖细胞而使之产生突变时,就有可能产生遗传特性的改变而影响下一代,即将这种变化传递给子细胞,使之具有新的遗传特性。
填空(20×1′)名解(10×3′)问答(3×12′)自主题(1×14′)名解: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有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毒物。
毒素:毒素是一类特殊的毒物,是由活的机体产生的,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植物毒素、动物毒素、霉菌毒素和细菌毒素等。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愈大,毒性愈大。
选择毒性:如果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毒理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的有害因素对生物体特别是人体产生危害和毒作用的机制的科学,它是由古代毒理学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致死剂量(LD):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LD50: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阈剂量:指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的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机体产生不良效应的最低剂量。
效应:指在毒理学研究中,外源化学物与动物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有害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效应。
反应:指外源化学物引起出现质效应的个体数量在群体中所含的比率,一般以百分比或比值来表示。
剂量: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化学毒物进入机体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引起毒作用效应。
剂量-效应关系:是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在个体或群体中引起某种量效应(计量指标)强度改变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在某一群体中出现某种质效应(全或无类型的计数指标)的个体在这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肝脏首过效应:从胃肠道进入的化学毒物在进入体循环前需通过肝脏代谢(若肝脏是非靶器官),从而减少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化学毒物数量或减轻毒性效应。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中科院研究⽣院硕⼠研究⽣⼊学考试《环境化学》考试⼤纲1.《环境化学》考试⼤纲适⽤于中国科学院研究⽣院环境科学专业硕⼠研究⽣⼊学考试。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
本考试⼤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的理论和⽅法。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物效应与⽣态效应等经典内容。
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属离⼦的存在形态及⽣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物效应和⽣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
要求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法,并具备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
考试内容: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内容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环境化学2.天然⽔的基本特征组成;3.⽔体⽆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着重配合作⽤、氧化-还原作⽤、沉淀和溶解、⽔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
4.⽔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为与归趋模式。
着重分配作⽤、挥发作⽤、⽔解作⽤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5.⽔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体富营养化;⽔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的营养化程度;⽔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环境化学6.⼤⽓中污染物的特征;7.⼤⽓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相⼤⽓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液相⼤⽓化学:酸沉降化学、⼤⽓中液相反应;⼤⽓颗粒物化学);8.重要的⼤⽓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的化学组成;酸⾬的形成;酸⾬的影响因素;酸⾬的危害及防治;⼤⽓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第一章绪论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
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液态污染物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1.元素: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3.有机化合物及烃类: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5.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6.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7.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8.有机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9.有机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名词解释致畸带从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到胚胎死亡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
遗传负荷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填空题外源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可以分为哺乳动物发育毒性试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育毒性替代试验。
父源性暴露引起子代发育异常包括:流产、死胎、低出生体重、畸形、功能障碍.发育毒物引起发育毒性的机制有: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干扰基因表达、细胞损伤与死亡、干扰细胞-细胞交互作用、通过胎盘毒性引起发育毒性、干扰母体稳态。
母体毒性引起子代发育异常包括:增重减慢、功能异常、甚至死亡。
外源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需要四方面的资料:环境流行病学资料、控制下的临床研究资料、动物发育毒性试验资料、体外试验资料。
问答题简述致畸(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
答:A、着床前期:指分化前期,从受精时算起,到完成着床之前的一段时间。
着床前通常是未分化细胞受化学毒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
B、器官形成期:孕体着床后至硬腭闭合的一段时间,是致畸敏感期或致畸作用危险期。
可引起结构畸形、胎胎死亡、吸收胎、流产等。
C、胎儿期:器官形成结束后,直到分娩的一段时间。
以组织分化,生长和生理学的成熟为基本特色。
接触致畸毒物很可能对生长和功能成熟产生效应,引起全身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死胎等。
简述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
答:在动物发育毒性试验中,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之间的关系常见有以下几种:A、具有发育毒性,但无母体毒性:致畸作用有特定的机制,与母体毒性无关,最容易被忽视也最危险。
B、同时出现胚胎毒性与母体毒性:具有母体毒性时才观察到发育毒性,效应可能是间接的,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致畸机制,可能是母体生理学的紊乱的继发效应。
C、具有母体毒性,但不具有发育毒性:物质在妊娠期很容易引起警觉,避而远之,不引起致畸作用。
D、在一定剂量下,既无母体毒性,也不表现胚胎毒性。
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答案一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科学家必须回答: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人类应当采取什么对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是否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和发展保护环境的新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没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科学预测,人类社会在行将到来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前将束手无策,处于困境。
环境毒理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题: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分布、转化、归宿以及对生物体的危害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其毒性机制1. 有机污染物:包括农药、工业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代谢损伤、致突变和致畸形等。
2.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氨氮和硫化物等。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蓄积、离子干扰和氧化应激等。
3.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指核辐射和放射性核素。
它们的毒性机制主要包括DNA损伤、细胞凋亡和癌症发生等。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1. 动物实验:通过对动物进行暴露实验,观察并记录毒物对动物的影响,包括生理指标、病理学变化和行为改变等。
2. 体外试验:采用细胞或组织等体外模型,通过体外实验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3. 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特定地区或人群的环境暴露情况与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通过评估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2. 食品安全:评估食品中的污染物,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3. 新药开发:通过环境毒理学评价,筛选和鉴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新药物。
4. 危险废物处理:评估废物的毒性,制定合适的处理和处置方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答案解析:第一题:环境毒理学定义和研究范围的简要描述。
第二题:环境污染物分类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的说明。
第三题:环境毒理学的评价方法的简要介绍。
第四题: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的简要说明。
以上为环境毒理学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填空题对于化学品分类管理的世界性通用标准是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问答题化学品危险性管理的总原则是什么?答:①危险性管理应遵循结构化方法原则;②在危险性管理决策中,保护人类健康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③危险性管理决策和实施应该是透明的;④危险度评定策略的确定应该作为危险性管理的特殊组成部分;⑤危险性管理应该通过维持危险性管理和危险度评定的功能独立性,来保证危险度评定过程的科学完整性;⑥危险性管理决策应该考虑到危险度评定结果的不确定性;⑦危险性管理在整个过程的各方面应保持与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组织之间进行透明的和相互的信息交流;⑧危险性管理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不断地参考危险性管理决策的评价和审议过程中产生的新资料。
简述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分阶段进行的意义,共分为哪几个阶段?答:毒理学安全性评价遵循分阶段试验的原则,是因为各毒理学试验之间是有关联的,某些试验是其他试验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对于试验周期短、费用低、预测价值高的实验应予以优先安排,这样可以根据前一阶段的试验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下一阶段的试验。
①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
主要是测定LD50、LC50或其近似值,为其他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参数,根据毒作用的性质、特点推测靶器官,并对受试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分级;②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
本阶段的试验目的是了解受试物与机体多次暴露后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并研究受试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③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学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是为了确定较长时间内重复暴露受试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性质、靶器官及可逆性,得到亚慢性暴露的LOAEL和NOAEL,预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并可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④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目的是检测受试物与机体长期暴露所致的一般毒性作用,确定靶器官,获得慢性暴露的LOAEL和NOAEL,致癌试验检测受试物致癌作用。
名词解释急性毒性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期(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接触外源化合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填空题毒理学一般将动物实验按染毒期限分成4个范畴:急性毒性试验、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局部刺激试验、亚慢性及慢性毒性试验。
最常用的急性毒性试验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根据急毒试验的目的来确定的观察指标为:致死量/浓度、中毒症状、死亡及其时间、体重问答题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有哪些具体要求?答:大鼠为首选的啮齿类动物,试验动物体重变异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20%,常用的集中动物体重范围是:大鼠280-240g,小鼠18-25g,兔2-2.5kg;使用啮齿类动物,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至少要5只动物;剂量范围需经预试验确定,至少设置3个不同的剂量组,组间剂量距离适当,以便能在各试验组动物中发生一定程度的毒效应和死亡;通常经灌胃染毒,采用等容量灌胃法。
染毒后仔细观察,并作仔细、系统的记录。
分别在染毒前、染毒后、处死前称量动物体重;观察期限一般为14天;选用适宜方法计算经口LD50。
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几点: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在一般毒性试验中,如何判别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生物学意义?答:在受试物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时,还应从以下方面判别是否具有生物学意义:①剂量依赖性趋势;②反应重现性;③相关指标变化;④性别差异;⑤效应的时间变化趋势;⑥效应差异的大小⑦历史对照的作用。
环境生物学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1.概念解释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第I 篇 习题解答第一章 绪论1 . 1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
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环境工程学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环境卫生学》习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IOO题,每题1分,共100分)1、混凝沉淀的原理为()A、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B、压缩双电层+电中和+吸附架桥C、水解+电中和+吸附D、水解+吸附架桥+压缩双电层E、压缩双电层+电中和+水解正确答案:B2、溶解氧含量可作为A、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的指标B、水体自净的间接指标C、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的直接指标D、有机物污染及其自净的间接指标E、有机物污染的间接指标正确答案:D3、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时,不宜采用与发病同时甚至以后的环境资料来进行两者关系的研究,因为A、观察指标不灵敏B、环境因素繁多复杂C、效应不特异D、监测仪器不够精密E、有潜隐期正确答案:E4、环境污染的来源A、工业性污染、农业性污染、生活性污染B、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实验性污染C、工业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D、工业性污染、农业性污染、实验性污染E、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性污染正确答案:A5、下面是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常用的生理指标,除了A、有效温度Bs皮肤温度C、温热感觉D、热平衡测定E、体温正确答案:A6、垃圾的主要用途是A、发电B、以上都不是C、作肥料D、回收利用E、制沼气正确答案:C7、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或生物降解作用,改变了毒性、存在状态和迁移能力,这种转归形式称为A、污染物的转化B、生物富集C、污染物的迁移D、水体富营养化E、有机物腐殖质化正确答案:A8、水源水的水质卫生要求对只经氯消毒即共饮用者,原水总大肠菌群数不应超过A、200个/10OmIB、IoOO个/1C、IoOOOO个/1D、IOoOO个/1E、5000个/1正确答案:A9、作为水质被粪便污染最合适的细菌学指标是A、大肠菌群B、厌氧芽抱菌C、伤寒杆菌D、以上都不是E、粪链球菌正确答案:A10、欲了解窗户高度对室内采光有无影响A、人工照度B、入射角C、开角D、自然照度系数E、采光系数正确答案:B11、用活性炭吸附法净化饮用水,对哪些物质去除效果不明显()A、总有机碳和总有机卤化物B、天然和合成溶解性有机物C、嗅味和腐殖质D、总有机炭和总三卤甲烷E、微生物和溶解性金属正确答案:E12、生态系统健康是指A、自调节能力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到威胁时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B、活力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C、A+B+C+DD、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E、结构稳态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正确答案:C13、下列关于土壤卫生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土壤固体污染物污染范围比较局限,但可通过风吹、雨水淋溶冲刷面扩大污染范围B、土壤中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多数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C、有机物无机化和腐殖质化是土壤有机物自净的主要途径D、环境条件改变,生物间拮抗作用使土壤中病原体死亡E、土壤能有吸附和过滤作用,有利于土壤的自净正确答案:E14、可致水质发黑、发臭的是:()A、耗氧作用〉复氧作用B、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1C、耗氧作用=复氧作用D、耗氧作用〈复氧作用E、氧垂曲线溶解氧的最低点<4mg∕1正确答案:E15、环境卫生学研究A、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B、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健康的关系C、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D、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与健康的关系E、控制不利环境因素正确答案:B16、痛痛病患者早期检查可发现A、酸中毒B、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C、全身疼痛D、血尿、血便E、骨质疏松、骨骼变形正确答案:B17、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A、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B、气温、气流、气压、气湿C、气温、气流、气湿、雷电D、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E、气流、气压、光照正确答案:B18、军团菌主要是通过进入人体。
环境毒理学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和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毒理学的产生过程: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一些动植物的有毒作用就已有认识,并已有文献记载。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
毒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快速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
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体外试验(in vitro test):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
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整体内实验(in vivo test):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 test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毒性实验(subacute toxicity test或称为亚慢性毒性实验subchronic toxicity test一般认为1~3个月为宜,但具体实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慢性毒性实验(chronic toxicity test一般指6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实验)。
流行病学调查4、阐述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直接用于现场检测,以评价环境污染状况;环境样品的生物测试,收集空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样品进行生物测试,以了解环境是否受污染。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①高剂量的动物模型将逐渐向人体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研究模型方向发展,使毒理学可以更科学地指示因果关系;②模拟自然环境中多个环境污染物同时存在时的联合作用机制;③深入研究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因素影响下,相互反应形成的各种转化产物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④加强环境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研究;⑤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结构同它们的毒性作用的性质和强度有密切关系,应深入研究,找出规律,以便根据化学结构,作出毒性的评估,减少动物毒性试验,并为合成某些低毒化合物提供依据;⑥大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将使毒理学研究水平更加深入。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环境毒理学为什么要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么污染物,以及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
对于阐明人类或其他生物在环境中接触的污染物的真实世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与全球生态平衡都是十分重要的。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有何异同和联系?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往往是相互依赖和伴随进行的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
迁移为转化提供了环境条件,而转化又为迁移提供了新的理化特征等物质基础,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及其他物体之间是如何迁移和循环的?与人体健康有什么联系?气态污染物会吸附在空气颗粒物上或溶解在降水中再沉降到地面;水体中污染物会吸附在悬浮的颗粒物上沉降到水底或流入江海;土壤中污染物通过土壤颗粒吸附、渗漏等作用累积在土壤中或者流入地下水中。
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可通过某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沿食物链迁移,甚至在生态系统中周而复始地循环,从而对人类健康和整个生物圈构成严重的危害。
4、污染物在大气和水体中扩散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在哪些条件下容易引起人体的急、慢性中毒?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主要受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主要受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水中悬浮物、排放浓度和距排放口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般规律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
逆温层阻碍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运动,使上升的污染气流积聚在逆温层的下面,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从而使人体发生呼吸道疾病等急、慢性疾病或中毒。
5、何谓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描述污染物的生物性迁移过程?生物迁移(biotransport )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污染物的生物性迁移过程主要通过三个系数来定量描述,即生物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BCF生物累计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 ):)物的浓度(较前阶段体内蓄积污染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物的浓度(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kg /mg kg /mg =BAF 生物放大系数(biomagnification ):)染物的浓度(较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kg /mg kg /mg =BMF 6、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有何基本特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理化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第三章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被动扩散: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滤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特殊转运(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包括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
其特点是需要通过蛋白载体作用,载体可逆浓度梯度,使化学物通过细胞膜,因此需要消耗能量。
易化扩散:膜上蛋白质载体特异性地与某种化学毒物结合后,其分子内部发生构型变化而形成适合该物质透过的通道而进入细胞。
易化扩散只能按顺浓度梯度方向转运,因为不需要消耗能量。
膜动转运(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包括吞噬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如大气中的烟尘)和液粒,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胞吐:某些大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2、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几条途径?并阐述影响吸收的因素。
吸收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经呼吸道吸收☆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气体从高分压(浓度)处向低分压(浓度)处通透,肺泡气和血液中该气态物质的分压(浓度)差愈大,吸收愈快。
随着吸收量的增加,分压差逐渐减小,吸收速度逐渐减慢。
☆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非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主要受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学物吸收较慢;脂溶性的物质的吸收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其脂/水分配系数,系数大者,吸收速率较高。
☆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的比值:通气/血液比值愈大,气体相对较易吸收。
☆颗粒大小: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经消化道吸收☆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是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物质而改变其毒性。
☆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道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经皮肤吸收☆化学物透过角质层的速度与化学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及角质层的厚度有关。
☆不同种属的动物表皮通透性不同,可能与角质层的厚度不同有关。
☆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使化学物较易被皮肤吸收。
☆角质层损伤因子。
★毒物经皮吸收的两条途径:◇通过表皮脂质屏障是主要的吸收途径,即毒物→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生发层和基膜(最薄的表皮只有角质层和生发层)→真皮。
◇通过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属器,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
☆毒物经皮吸收的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穿透相。
毒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
第二阶段——吸收相。
毒物由真皮进入乳头层毛细血管。
3、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主动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三种方式。
4、酶催化的代谢转化过程主要有哪些反应类型?Ⅰ相反应氧化反应◆微粒体氧化: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N—羟化,环氧化,N—氧化,P—氧化,S—氧化,氧化性脱烷基(N—脱烷基,O—脱烷基,S—脱烷基),氧化性脱氨,氧化性脱卤。
◆非微粒体氧化:单胺和二胺氧化,醇、醛氧化。
还原反应◆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非微粒体还原:包括醇、醛、酮、有机二硫化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的还原反应。
水解反应酯酶,酰胺酶和糖苷酶水解酯、酰胺和硫酸酯化合物。
Ⅱ相反应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性代谢产物结合而形成结合物又称结合反应,分为两个过程:形成活化的中间体,需要消耗能量;活化的中间体为供体转移到另一方额化学物(受体)形成结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