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
- 格式:pdf
- 大小:301.09 KB
- 文档页数:4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京剧脸谱的形色空间——————论装饰艺术中表现的传统文化情结【内容摘要】:装饰艺术承接着标志性和加深审美印象的作用,不同的艺术风格在汲取传统文化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产生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不仅具有视觉上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集结着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传统文化情结。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本文通过介绍脸谱这一传统文化标志,论析在装饰艺术的传统文化情结。
【关键字】:装饰艺术视觉效果脸谱传统文化文化情结京剧脸谱是封建伦理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产物,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面部化妆形式,高度抽象化、程式化的装饰语言反映出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一、京剧脸谱的文化内涵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
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士义烈,如关羽、姜维、常遇春等,用作辅色暗示人物命运,如蒋忠、华雄、高登等;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粗率,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项羽、杨七郎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彪悍、阴险、凶狠残暴,如庞涓、宇文成都、典韦。
色彩标准化传统戏曲论文(共5篇)第一篇:色彩标准化传统戏曲论文一、中国传统戏曲色彩是按照色相分为“上五色,下五色”不难看出,京剧服饰色彩是艳丽夺目的,更好的诠释了这个理论,京剧服饰的服色来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衣着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会的服色为基础演变而来。
由于京剧的服饰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上五色”是指红、黄、黑、绿、白;“下五色”是指蓝、粉、紫、秋香、皎月。
“上五色”一般为剧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则为剧中较次要的角色用。
在戏曲中戏服则是以视觉化表现形式出现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
其依托京剧色彩服饰的用色规律,将服饰色彩的采集和应用进行系统的比对,并借助电脑数值体现,把戏曲色彩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做到数据实处。
那么,探究进行的就是传统戏曲色彩标准化研究,是对戏曲色彩的选色、配色、着色的标准值、运用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戏曲色彩所独具的标准数值以及标准名称的实现准确定位,并寻找和分析标准色配对的规律,同时按照这个规律,进行戏曲服饰色彩的的应用创新。
二、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化是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已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
色彩标准化是指在色彩应用实践中,对重复色彩的使用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的统一,已获得印刷和制作的秩序和效益。
服饰色彩由单色和多重色构成。
单色是指一套服饰用同种色彩所组合成。
多重色的构成分为三原色、明度、纯度、面积、冷暖。
例,由于京剧的服饰具有高度的符号性特征,京剧的服色也就成了体现剧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梅八出”是在京剧中最具代表得剧目,其服饰具有代表性,服饰色彩丰富艳丽,华丽却不庸俗,大胆却不拘谨,加上为了几年梅兰芳老艺术家的戏曲生涯,如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将意义非凡,也有着一定的权威依据。
探讨戏曲服饰色彩标准化的应用和研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对戏曲服饰终端设计制作起到指导作用。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梦里梦见醒不来的梦——由昆曲浅谈中国戏曲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传统音乐的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四大类。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戏曲的种类多种多样。
据统计,我国的戏曲剧种有上千种之多,至今仍记录在案的也有几百种,包括南戏、杂剧、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秦腔、陇剧等等。
在这多的戏曲种类当中,我对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的昆曲可谓是情有独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行腔优美,它的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实在令人心醉。
昆曲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而其中《牡丹亭》便是我的最爱。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牡丹亭》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自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那段“死生契阔,与子成悦”的美好爱情。
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道尽了其中真谛。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
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犹在,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将丽娘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却得不到她最想要的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似乎走不到尽头。
直到与柳梦梅梦中相遇,获得向往已久的爱情。
戏曲非遗毕业论文摘要摘要: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因此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论文主要围绕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以及实地调研、访谈等手段,探讨了戏曲非遗的特点、面临的困境以及推动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戏曲作为非遗,存在着市场需求下滑、年轻人参与度低等问题,亟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有效途径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教育与宣传工作,建设相关基地和组织相关活动等。
通过这些措施,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能够得到有效推动,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市场需求、年轻人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民众喜爱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浮现,戏曲面临着保护和传承困境。
因此,对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戏曲非遗的现状和问题,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有效途径和对策,推动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第二章戏曲非遗的特点与面临的困境2.1 戏曲非遗的特点戏曲作为非遗,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底蕴。
戏曲非遗以古代文化为基础,注重人物塑造,讲究声乐和舞蹈的协调,将戏剧、音乐和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2 戏曲非遗面临的困境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戏曲面临着市场需求下滑、年轻人参与度低等困境。
一方面,随着大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观众逐渐减少,市场需求逐渐下滑。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导致戏曲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三章推动戏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对策3.1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戏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责任与义务,加强有关方面的管理与监督,推动戏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3.2 加强教育与宣传工作通过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戏曲的认知和兴趣,激发年轻人参与戏曲的热情,推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戏剧影视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影音世界,从最开始的“无声”电影变成了现在的“有声有色”的戏剧影视,全新地展现出了戏剧影视艺术的特色。
美术艺术更是在戏剧影视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效地提升了戏剧影视中整体的美感。
本文通过阐述戏剧影视的发展、美术艺术的基本元素在戏剧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突出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艺术戏剧影视应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戏剧影视也步入到了商业化模式,戏剧影视艺术的发展和美术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艺术美术体现了戏剧影视意识的另外一种语言色彩。
在美术艺术当中,通过美术艺术、色彩艺术、语言艺术、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换,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影视艺术的特色,特别是美术艺术更给戏剧影视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使戏剧影视更加具有艺术特色,同时展现给观众一种情感丰富的高品质的电影。
一、戏剧影视美术艺术发展的特色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包括戏剧、戏曲、影视、舞台表演的美工设计,除了演员以外的所有造型设计。
其中,美术艺术无时无刻地展现在各种艺术设计当中,包括灯光颜色的设计、灯箱样式的设计、背景图案的设计以及服饰搭配的设计等,这些都和美术设计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解决了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其视觉艺术需求也必将不断提高。
在中国影视发展长河中,影视起源于话剧,逐渐发展到电影和电视剧,随着观众和剧本对舞台的布置要求越来越高,势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
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一门有别于美术学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美术学创意中的灵感、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其设计和时尚仅仅相连,展现出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开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
戏剧影视中美术艺术展现的美,其内在体现了创意,外在加入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加直白地展现出了戏剧艺术的美感,真正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中国戏曲》课程期末论文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将何去何从摘要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
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关键词:戏曲发展时代艺术引言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
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的人士。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
事实证明,戏曲确实存在着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
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1世纪戏曲发展论坛”也主要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到会,他们力求以一种冷静、清醒、踏实的治学态度稳步地走出理论创新之路。
论文题目:表演系毕业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表演系;毕业生;就业现状;职业发展;教育改革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二章表演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2.1 表演系毕业生就业率2.2 表演系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2.3 表演系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2.4 表演系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2.5 表演系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第三章表演系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探讨3.1 表演系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3.2 表演系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分析3.3 表演系毕业生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3.4 表演系毕业生职业发展建议第四章教育改革对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4.1 教育改革背景4.2 教育改革对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4.3 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4 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 研究结论5.2 研究局限5.3 未来研究方向附录:[此处附上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相关材料]第一次提问内容: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崛起,表演艺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演系作为培养表演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路径备受关注。
然而,目前关于表演系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表演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教育改革对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论文结构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引言、表演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表演系毕业生职业发展路径探讨、教育改革对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以及结论与展望。
第二次提问内容:第二章表演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2.1 表演系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表演系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然而,由于表演行业竞争激烈,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
2.2 表演系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表演系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影视制作、教育等领域。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通天塔》电影中的时空结构特色分析学生姓名:XXX学号:1008611二级学院名称:电视艺术学院专业:电视节目制作指导教师:XXX职称:讲师填表日期:2014年12月28日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电影是叙事的艺术,并且是大众艺术。
那么这样的叙事首先就要让人们懂得,这是大众艺术的前提。
因此就要有清晰的叙述线和逻辑线。
叙述线的设置要符合观赏者的习惯,在叙述线中还要尽可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并减少对有用信息的干扰。
时间的运动线和空间的运动线是叙事线的两条主干。
要正确地完成叙述任务,时间线和空间线就必须明确、清晰。
时空结构是电影中最主要的故事架构。
一部电影如果时空关系发生了混乱,就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失误。
因此,无论是对于剧本的写作,还是镜头表现性、镜头的剪辑以及蒙太奇制作都离不开对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描写与准确表现。
因此,电影又是一种时空的表现艺术。
2006 年由墨西哥导演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影片《通天塔》,借用了《圣经》中“通天塔”的典故为影片命名,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拥有普世价值的主题:人类由于缺乏沟通、理解和信任从而造成了许多小到普通家庭,大到国家民族的冲突和争端。
导演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以此片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此片所揭示的深刻而具有普世性的主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多项大奖。
而用来承载和体现这一宏大主题的故事情节也是非常的庞大和复杂。
影片由涉及三个大洲,分别发生在摩洛哥、美国、日本和墨西哥四个国家的四个故事组成。
这些故事涉及到因沟通不佳而导致的各种矛盾,它们互相平行发展,又有所交叉,是如此的纷繁复杂。
本片导演采用了交错式的多重时空结构,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故事建构到了影片独特的艺术时空之中,使之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很好地呈现了影片深刻的人文主题,而这种独特的时空结构也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时空交错式剧作结构由多条叙事线索组成,每条叙事线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独立成篇,其间人物角色不同,故事情节无重叠之处,并且发生发展有头有尾,有因有果,逻辑严密。
影视表演毕业论文题目(一)1 立体影像制作及呈现数学模型研究2 无语声设计在动画广告中的优势运用3 艺考2017:扣合社会与时代发展新要求4 河南影视集团戏曲电影创作述评5 《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的综艺新尝试6 戏剧与影视学适应学科发展培养优质生源7 浅谈表演艺术中的情绪冲动及控制8 戏梦人生香尤在--浅析电影《霸王别姬》剧本中的“恶魔性”因素9 跨界与冒险:喜剧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趋势--以《喜剧总动员》为例10 影视表演中的潜台词及内在语的重要性11 皮影中的民众生活及文化市场分析--以甘肃为例12 演员话剧表演创作中的节奏研究13 对演员表演与观众接收关系的若干思考14 摭谈游戏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作用15 浅谈演播文艺作品如何获得较强代入感16 黄素影:中国年龄最大的“影后”17 “京味”影视创作与北京文人笔记18 影视表演的人物性格特征塑造19 浅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之异同20 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初探21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22 关于形体动作教学与影视表演的实践研究23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24 多元思维探讨戏剧影视表演中的教学方式25 浅析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26 在服装学院中培养复合型影视表演人才模式的探索27 影视表演与话剧表演的异同28 从游戏训练到表演创作--基础训练课程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29 专业艺术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舞台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为例30 影视表演中形体训练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31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32 影视戏剧表演中的感情表现技巧33 影视表演者权的社会价值和实现路径34 浅议影视表演专业中的声乐教学35 有关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结合的探析影视表演毕业论文题目(二)36 声乐教学在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中的教学研究37 影视动画中喜剧性表演的魅力38 话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对比研究39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分与合40 服装表演中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浅谈影视表演元素对服装表演表现形式的影响与作用41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成果的舞台体现多样化探索--两场声乐教学汇报音乐会之后的思考42 同剧目话剧语言与影视语言比较研究43 中国民族民间舞对影视演员形体动作训练的作用44 论影视表演中的形体表演训练45 刍议声乐训练对影视表演的提升作用46 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初探47 关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48 大学影视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对表演能力培养的研究49 多元思维下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策略探索50 论影视表演中演员应具备的能力51 影视表演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52 影视表演教学中的释放性教学法研究53 关于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的几点思考54 虚实交融物我合一--影视动画表演艺术特色探析55 论表演中的舞台感和镜头感56 多元思维在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探索57 论影视表演的特性58 论中国古代礼仪形体训练在当代影视表演中的内容和作用59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异论60 浅谈影视表演专业形体教学中的形表结合61 雷振邦影视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62 浅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之异同63 探究影视动画表演思维与表演技巧的应用64 打造教学与创作联动的生态林由越剧《仲夏夜之梦》创排引起的联想65 艺术媒介决定论视角下看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共同点66 影视表演艺术研究--巩俐对东方悲情女性的角色诠释67 浅析影视表演中的肢体语言68 动画教学中动画表演课程的研究69 从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抓起--影视表演系教师业务技能考核纪实70 浅谈动画表演艺术创作的重要影视表演毕业论文题目(三)71 戏剧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异同72 以原创剧目为载体,创新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73 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思考74 浅谈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的异同75 谈演员表演与角色塑造76 浅析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之间的相关性77 巩俐在影视中的表演真实性78 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79 探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差异80 论影视表演中的把握情境与进入情境81 武术表演专业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综述82 论奥斯卡影像中的低碳表演83 皮影表演在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应用与研究84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85 动画角色的表演特点研究86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87 开封市景区武术表演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88 浅议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分”与“合”89 视听表演者权利归属及利益分配研究90 低碳影视表演艺术研究91 低碳影视奇观艺术研究92 西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培养途径研究93 多元环境下影视艺术雅俗问题研究94 浅谈戏剧表演中“改变”是内心行动的源动力--记乔纳森教授的“世界地图”工作坊授课有感95 论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之间的关系96 浅谈台词对舞台人物塑造表演的重要性97 影视艺术创作中节奏构成功能分析98 基于传播学视角对微电影的发展探析61 雷振邦影视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62 浅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之异同63 探究影视动画表演思维与表演技巧的应用64 打造教学与创作联动的生态林由越剧《仲夏夜之梦》创排引起的联想65 艺术媒介决定论视角下看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共同点66 影视表演艺术研究--巩俐对东方悲情女性的角色诠释67 浅析影视表演中的肢体语言68 动画教学中动画表演课程的研究69 从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抓起--影视表演系教师业务技能考核纪实70 浅谈动画表演艺术创作的重要影视表演毕业论文题目(三)71 戏剧语言与影视语言的异同72 以原创剧目为载体,创新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73 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思考74 浅谈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的异同75 谈演员表演与角色塑造76 浅析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之间的相关性77 巩俐在影视中的表演真实性78 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79 探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差异80 论影视表演中的把握情境与进入情境81 武术表演专业对武术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综述82 论奥斯卡影像中的低碳表演83 皮影表演在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应用与研究84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85 动画角色的表演特点研究86 论我国经典话剧中的性格化表演87 开封市景区武术表演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88 浅议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分”与“合”89 视听表演者权利归属及利益分配研究90 低碳影视表演艺术研究91 低碳影视奇观艺术研究92 西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培养途径研究93 多元环境下影视艺术雅俗问题研究94 浅谈戏剧表演中“改变”是内心行动的源动力--记乔纳森教授的“世界地图”工作坊授课有感95 论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之间的关系96 浅谈台词对舞台人物塑造表演的重要性97 影视艺术创作中节奏构成功能分析98 基于传播学视角对微电影的发展探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欧阳光明(2021.03.07)学院:工学院班级:工程管理一班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戏剧与时代发展的气息课程名称:戏剧鉴赏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戏剧鉴赏——浅谈戏剧与时代的气息摘要: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它让人赏心悦目,有的故事情节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有的令人回味无穷,有的让人感慨万千,喜剧总是多姿多彩的,出神入化。
任何的戏剧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或是对当时社会的鼓舞,或是对当时社会的赞扬,或是对未来的憧憬,都体现了戏剧家对生活的感悟,理解。
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又制约着戏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得开放,不敢自由言论。
这次我以一些经典戏剧进行分析,讨论戏剧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同时也浅谈本人的一些对喜剧的看法。
关键词:戏剧的介绍,《雷雨》,《暗恋桃花源》,《故事王》,戏剧的发展之路。
戏剧的介绍: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一、论话剧《雷雨》的人物矛盾关系与社会关系在一个大年夜,鲁侍萍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了第二个小孩鲁大海,过几天,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的逼着其留下长子周萍,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去投河。
经过三十年后,在爱情的造弄下,周萍为了摆脱后母的纠缠,和侍女四风相爱,但是四风就是周萍同父异母的妹妹。
使得其后母恨他们入骨,异一场报复的暴风雨正在起来。
但是鲁大海恰好在周朴园的工地上工作,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恰好其母亲的到来,使得一切真相大白了,但一场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四风在雷夜中狂奔,触电身忙,周萍开枪自杀。
剧中体现了浓浓的时代气息,鲁大海的工人阶级的斗争,周朴园的资产阶级的压迫,繁漪对新生活的追求、对周朴园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四风对爱情的憧憬、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戏曲艺术论文戏曲艺术论文你是学艺术戏曲的吗?那么你知道戏曲艺术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关于戏曲艺术论文,欢迎阅读!戏曲艺术论文【1】戏曲艺术论文发表戏曲的美学特征摘要院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创作的意境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就曾认为艺术最完美的境界就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相结合的境界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及音乐,甚至在建筑方面也有所影响。
虚实相生的境界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最大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趣。
在这里我选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戏曲,从这里入手来介绍“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院戏曲美学特征虚实相生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曲的美学特征可以有很多种概括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来进行叙述,只要是符合戏曲艺术历史发展与现实发展的真实状况,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就可以成立。
在这里主要总结一下几个美学特征:一、戏曲的综合性戏曲是包含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内的综合的艺术,其中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艺术分类中是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具有相对独立性,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分析戏曲如何将各个矛盾因素组合凝聚在一起,构成特殊的存在。
二、规则程式和即兴创作的统一在戏曲中,对动作身段、文学体制、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
戏曲是由不同的艺术家来演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必定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这就是在即兴表演中的“自由”成分。
三、雅俗对立和雅俗共赏从戏曲发展中两条不同的发展途径谈谈古典戏曲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以及戏曲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追溯戏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最初戏曲都是与民间活动相关,都才进入宫廷表演,在民间要求戏曲艺术的通俗性,在宫廷就讲究一个“雅”字,这就势必造成两条发展路线。
四、虚实相生虚拟和写实本是一对矛盾体“,虚实相生”就是分析它们在戏曲艺术中,如何不断发展、融合以构成的新的和谐的状态。
艺术类毕业论文范例浅谈戏曲艺术的表演特性摘要:传承至今的我国传统表演艺术--戏曲,将歌曲、舞蹈、杂技等很多艺术融为一体。
戏曲通过特殊的表演形式将人物的生平经历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
探讨戏曲的表演特性,一方面是让戏曲演员们对戏曲表演能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获得更好的表演领悟,另一方面积极探讨戏曲艺术也是为其他人研究戏曲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
针对戏曲艺术的四个表演特性,本文将对此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究,以便让人们更轻松地熟识戏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戏曲艺术表演特性综合性写意性程式性虚拟性中国戏曲所包含的剧种内容十分广泛,延伸发展的地方戏曲特色也是各有千秋,主要是京剧、昆曲、越剧等等,虽然在具体表演唱法上有所差别,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大同小异的。
中国戏曲有着这主要的四个共同特点,也就是高度综合的特性,用歌舞演故事的写意性、程式性以及虚拟性。
一、高度综合的特性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表演方式,使之融合在一起转换成一种新的表演方式,不仅仅只是在“听”上下功夫,在“视”上也是花样繁多。
例如国外的戏剧,仅仅只是以对话动作来表演的,十分单调,与之相比,中国戏曲将歌、舞、剧三者结合,经历了历史的更替,吸取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不知疲倦的吸收其他艺术表演的优点来丰富自身,中国戏曲逐渐成为了无比丰富多彩的,感情逼真,视听双享受的表演形式。
戏曲的器乐有着带动表演气氛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渲染了表扬情景当时的氛围,或激动或悲伤或萧索或热闹。
戏曲的声乐讲究声随韵转。
戏曲里表演演员的脸谱绘画,讲究十足的功夫,将人物的性格展现无遗。
戏曲里的武打、滑稽等内容也是精彩至极,扣人心弦。
另外,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中国戏曲吸收了很多明见感人至深的故事,利用戏剧的形势来再现故事中的情景,有神话有鬼怪,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发展至今的戏曲在唱词上也有所扩大,例如吸收了散文、白话、诗歌的特性,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复杂。
总之,中国戏曲的高度综合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综合艺术,这正是戏曲的重要表演特性之一。
初见惊艳,再见,期望依然——秦腔的昨天与今日一、初见,便有西北汉子的铮铮情怀——秦腔的起源秦腔起源于遥远的秦代的秦地歌唱,《诗经》中有“秦风”这一部分,古代的诗又都必须唱出来,因此这是秦腔最早的元祖,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有“臣窃闻大王好为秦声,请击缶。
”“秦声”即为“秦风”的后续形态,而当时打击成乐,一般都需有歌舞。
可见,秦腔是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
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
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
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秦腔发展到成熟形态的声腔演出的戏曲剧种,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明末清初,不过,仅凭现有的资料,已可认定它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明代万历间(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清人陆次云在《圆圆传》中云:“李自成入北京,召陈圆圆歌唱,自不成惯听吴歌,遂命群姬唱‘西调’(西调音乐范围相当广泛,这里的西调,一般认为是指西秦腔),操阮筝、琥珀(据考证实为月琴),自成拍掌和之,繁音激楚,热耳酸心……”说明到明代末年,秦腔已更为成熟。
或许是因了陕甘人民耿直豪放、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加之较早地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并且有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
上自古希腊、罗马、印度及中国古代戏曲的理论与实践,下至现当代世界各种戏剧流派,中国的戏剧戏曲现状及走向进行理论探讨,并用其指导创造实践。
戏剧戏曲学以哲学、美学的研究成果为指导,与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邻近学科互相参照、相互推动。
下面是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豫西北唐宋民间戏剧史料述考
2、中国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原则
3、略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戏剧思想
4、世间法、戏剧法与中国戏曲的表演原则
5、黄梅戏的艺术特征研究
6、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7、黄梅戏《凤鸣宏村》之独到视角
8、提升河南曲剧文化品格的三个维度
9、当代戏剧延续性发展探究--从中国剧场观演关系的历史演变考察
10、“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
11、戏剧表演中对节奏的巧妙把握
12、河南戏曲电影的审美意蕴
13、民间音乐元素在吉剧舞台的传承与变异--有感于吉林省地方戏剧《额娘梦》的音乐创作
14、中国戏剧通史建构的百年转型与重构可能
15、刍议中国戏曲表演的技巧及意境的营造探索
16、中国地方戏外部生态环境及传承保护策略
17、中国戏曲文学的独特审美形态
18、戏曲丑角舞台表演的文化意蕴分析
19、试论民国时期戏剧书籍的出版
20、从导演本《慈禧与珍妃》看罗云的舞台呈现和追求
21、木偶皮影发展呈现新态势
22、贝克特《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23、满族曲艺中的悲剧精神
24、论任半塘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影响
25、从艺术生产理论角度看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异同
26、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显着特征
27、传统戏曲的导向模式
28、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分析
29、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中国戏曲化呈现
30、从世界现代戏剧史的视角认知梅兰芳访美和访苏的意义
31、浅议“临川四梦”当代传播之地方化、全国化、国际化
32、浅析戏曲表演在话剧表演中人物塑造的借鉴与应用--以话剧《画皮》为例
33、《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研究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34、戏曲舞台艺术创意--以晋剧现代戏《托起太阳的人》为例
35、陕南地方戏曲传承模式与发展路径探究
36、西方语境中徐慕云的戏曲双重定位与其戏剧史撰述
37、象征手法在民族歌剧中的运用--以歌剧《回家》中的“竹”为例
38、江苏地方戏曲旅游文化开发与研究
39、山西古代戏曲文物研析
40、“戏剧”和“戏曲”之辨
41、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
42、豫西北明清戏曲碑刻所见民间戏剧史料述论
43、浅谈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44、略论当下戏剧艺术教育的通识开放性价值
45、由古典戏曲看“代言体”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46、中国传统武术对宁夏戏曲武打的影响研究
47、影视剧中的戏曲元素--以年代剧为例
48、网络背景下戏曲档案的创新管理思路
49、文学语言变革与戏剧文体的现代转型
50、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51、现代性的窄门--对传统戏曲发展现状争论的反思
52、论跨文化戏剧语境中的越剧《心比天高》
53、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54、论美国华裔戏剧中的文化话语权
55、福建戏曲传统折子戏展演观摩感悟
56、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57、中国当代戏剧的形态与张力--分析传统化与现代化
58、论戏曲传统服饰与现代戏曲服饰设计
59、跨文化实验秦腔的艺术品格和传播思路--以李小峰的实验秦腔《路》为例
60、戏曲舞台布景3D数字化制作技术和实践研究
61、中西戏曲戏剧语言与文体比较
62、论“现代版”戏剧的现代意蕴构成
63、论中国戏曲演绎的莎士比亚戏剧
64、当代戏曲导演对演出样式的创造
65、海外戏剧教育理念方法在中国戏曲传承传播中的应用--以汤显祖、莎士比亚剧作为研究中心
66、戏曲演员应具备的表演素质分析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67、舞剧《粉墨春秋》的艺术价值分析
68、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与保护方向
69、中国戏曲的“地域性”与“现代性”
70、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以《霸王别姬》为例
71、关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思索与实践
72、戏曲元素在培养戏剧导演人才中的有效融合
73、少数民族戏剧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刍议--以辽宁满族蒙古族戏剧艺术为例
74、漫谈舞台戏剧化妆造型
75、戏剧性在生活服务节目创新当中的应用
76、浅议戏剧研究与戏曲院团的融合
77、浅析音乐与戏剧(话剧)的关系
78、中国传统戏剧的分类与戏曲剧种层次新论
79、试论元明清戏剧中包拯形象的演变
80、论施高德的中国戏剧观
81、五音戏唱腔的探究
82、梅兰芳舞台艺术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83、当代话剧视觉元素的应用及其价值研究
84、民国时期京剧表演理论及特征研究
85、论昆曲与剧作家、乐人的关系
86、古典戏曲与当代审美要求[A]
87、戏曲艺术对歌曲创作的影响: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探索--以戏歌《槐花几时开》为例
88、莎剧与昆曲的碰撞与融合
89、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戏剧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以赣剧服饰设计为例
90、戏曲服装的审美内涵与角色特征
91、浅析汉代百戏与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关系
92、毕加索立体主义与林风眠戏剧戏曲人物画对比研究
93、“戏”“剧”及其连用关系考释
94、戏曲脸谱的多元视觉表现形式探究
95、从小说《红楼梦》中的戏曲音乐描述看清代“康乾”时期戏曲文化
96、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97、论现代话剧艺术民族化的生命力
98、中国先锋戏剧研究
99、古典戏曲中民间语言现象研究
戏剧戏曲学毕业论文题目四:
100、论清末民初改良戏曲语言风格的嬗变
101、论徽剧的戏剧精神
102、浅论戏曲中舞美的创新
103、“5W”模式视角下电视戏曲栏目传播特征研究
104、陈涌泉“当代戏曲”的文化立场与本体意识
105、戏曲现代戏与“国剧梦”
106、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戏剧创作的突破与未来发展趋势
107、略论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述学特征
108、论王国维悲剧观的变化及其理论溯源
109、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110、明代中后期讽刺杂剧研究
111、明清文姬戏研究
112、论金芝黄梅戏电视剧编剧艺术
113、《山左戏曲集成》文献与戏曲文学研究
114、冯沅君曲学研究
115、抗战时期晋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研究
116、唐代戏剧服饰研究
117、秦腔现代戏剧服装的美学探析
118、新世纪陕西地方戏曲在本土高校的传播研究
119、元明清李白题材戏曲研究
120、小剧场戏曲的实验与创新
121、当代戏剧创作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以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为例 122、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对传统戏曲的复归和革新--以《绝对信号》为例 123、海派京剧大师欧阳予倩及其现代美学转型
124、西方话剧对海派京剧的影响
125、电视戏曲节目在大众传播中的价值
126、中国经典话剧改编戏曲的历史经验
127、试析中国现代戏剧起源和现代化特征
128、中国戏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专访着名戏剧评论家刘厚生先生
129、戏曲传承发展需要二元思路
130、“虚下”与杂剧、传奇表演形态的演进
131、论如何抓住京剧花脸的人物特征
132、绍兴地方戏剧题材绘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