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森林可燃物
- 格式:ppt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19
森林防火易损物品清单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为了及时发现和清除潜在的火灾隐患,保障森
林资源的安全,必须对森林中的易燃物品进行清单管理。
以下是森林
防火易燃物品清单:
1. 易燃气体:如液化石油气、丙烷、氨气等气体项目,由于易挥发
且具有较高的燃点,一旦受到外界引火源的燃烧,易发生爆炸,造成
森林火灾。
2. 易燃液体:如汽油、柴油、溶剂类物品等,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
易燃性,很容易在高温环境下引发火灾。
3. 易燃固体:如木材、干草、易燃塑料制品等,具有较高的燃点,
一旦受到明火点燃,会燃烧迅速,并迅速蔓延。
4. 烟花爆竹:作为一种燃放商品,如果在森林中使用,很容易引发
火灾,造成不可抗拒的后果。
5. 易燃化学品:如液氨、酒精、醋酸等,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易燃性,可能在高温环境下引发爆炸。
6. 易燃建筑材料:如石棉板、聚乙烯泡沫、石膏板等易燃建筑材料,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燃烧迅速。
7. 易燃垃圾:如厨余垃圾、废纸、废塑料等易燃垃圾,如果乱扔在
森林中,容易引发火灾。
8. 易燃装饰品:如彩灯、彩带、塑料花等易燃装饰品,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火灾。
以上就是森林防火易燃物品清单,只有仔细管理和清除这些易燃物品,才能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保护好珍贵的森林资源。
希望大家都能增强火灾防范意识,共同守护森林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森林可燃物处置利用方案背景与现状森林可燃物是指森林中采取毁林活动后,所留下来的木材、树枝、树皮、草等有机物质,它们的积聚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发生的森林火灾约有7万余起,它们不仅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针对森林可燃物的处置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制定全面且可行的方案。
目前,我国的森林可燃物处置和利用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在大规模采伐、林区清理等活动中,由于资源管理和技术力量的欠缺,会造成大量的森林可燃物积聚。
而这些可燃物往往被广泛认为是垃圾,导致被直接焚烧或掩埋,资源浪费严重。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森林可燃物的完整利用体系,以致可以利用的热能、材料等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利用率低。
森林可燃物处置利用方案针对目前存在的森林可燃物处置和利用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制定出可行、有效的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收集、储存、运输体系建立森林可燃物的收集、储存、运输体系,作为可燃物利用的基础,可以有效减少森林可燃物的积聚量。
该体系需要注重废弃物分类、区域管理和物流集成,以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价值,减少垃圾占用土地资源。
在建立收集、储存、运输体系的同时,要加强对森林可燃物的监管和管理,保证可燃物的收集和处理的合法性。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是指尽可能地减少生产活动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在源头上减少可燃物的产生和积聚,从而减轻森林可燃物处理的压力和负担。
在森林采伐、林区清理等活动中,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挖土掀垃圾、焚烧等不环保的处置方式。
例如,采用生物质能源技术,将可燃物转化为热能、电能等。
其效益是可以使可燃物得到有效利用。
制定综合利用政策制定综合利用政策,可以促进森林可燃物的全面利用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综合利用中包括材料利用和能源利用。
例如,通过生产复合地膜、木质活Ø动设施等可以将可燃物转化为材料,而将可燃物制成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料等则可以实现能源的利用。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森林防火基本知识第一章林火基础理论第一节森林燃烧1、森林燃烧森林燃烧也就是林火,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
森林中的可燃物,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发光发热的化学物理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2、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即:热源或称火源)。
三者构成燃烧三角。
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项燃烧就会停止。
3、林火可以造成资源的破坏,可以造成动植区系的破坏,可以引起水土流失,污染大气等。
(1)森林火灾: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生态、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燃烧称为森林火灾。
(2)计划烧除。
计划烧除就是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为达到预期的森林经营目的有计划的用火。
第二节林火发生的三个条件林火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森林可然物,火险天气和火源。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火险天气也就是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的气候条件,如气温高、降水少、相对湿度小、风大、长期干旱等。
火源是发生林火的关键因素,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大类。
在通常情况下,发生林火的最低能量来自森林的外界。
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然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1)自然火源。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和可燃物自燃等。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林火发生的主要火源。
有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
人为火源引发的林火在世界各国都占有很大比例。
第三节林火行为森林防火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国家关于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法律;各地有关森林防火的法规。
四是森林防火的先进典型和火灾典型案例。
(3)宣传教育的形式: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广泛、深入,群众喜闻乐见,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
政府发布森林防火命令、指示,领导发表讲话、文章具有权威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具有及时性;在交通要道和重点林区建立森林宣传牌、匾、碑等,具有持久性;印制森林防火宣传单、宣传手册,举行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一条街、宣传周活动,具有群众性;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悬挂森林火险等级旗和防火警示牌,对一切进山人员宣传,具有针对性。
森林燃烧三要素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
三者构成燃烧三象。
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边,燃烧就会停止。
1.1 森林可燃物森林中所有的有机物都属于可燃物,包括森林中的乔木、灌木、草本、苔藓、蕨类、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
1.2 氧气氧气是森林可燃物燃烧时的助燃物,没有氧气任何可燃物都不能燃烧。
在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
通常燃烧1kg木材约需 3.2-4m2的空气,需要纯氧0.6-0.8m3。
当空气中的氧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
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给的程度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燃烧。
1.2.1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经过燃烧后的产物不能再次燃烧,并能放出较多的热量,例如碳的完全燃烧反应式如下:C+O2→CO2+394.03千焦耳/克分子1.2.2 不完全燃烧氧气供给不足,燃烧后的产物能再次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
例如,碳的不完全燃烧后应式如下:C+1/2O2→CO+110.7千焦耳/克分子完全燃烧生成的三氧化碳和水,呈无色气体。
通常森林燃烧都产生大量的烟雾,这是处在缺氧的不完全燃烧时,形成可燃物挥发物(焦油)凝聚成细小的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在这些液滴的调围又凝聚着部分水气,形成白雾。
另外,森林可燃物在燃烧热解的过程中形成子微小碳粒子,随上升的气流而上升,就形成了烟雾。
1.3一定温度森林燃烧除了可燃物和氧气外,还需要一定的温度。
一定的温度可使氧活化并促使可燃物产生大量可燃性气体。
当外界对可燃物进行加温时,大量水蒸气蒸发,温度上升绥慢,出现大量可燃性气体,达到开始着火温度时,称为燃点。
各种森林可燃物的点差异很大,一般干枯杂草的燃眯为150~300℃,要达到这样高的温度,需要有外界火源,一旦可燃物达到燃点就不需要外界火源,依造自身释放的热能就能继续燃烧。
森林防火篇第一章国内外森林火灾概况第一节世界森林火灾概况及特点一、世界森林火灾概况林火划分为三个阶段:1、用火为主的阶段,放火烧山驱兽,用火林作战,焚林开垦,刀耕火种。
2、防火阶段,火阶主要是全面防火组织机构,防火法规。
3、林火管理阶段,防止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然生态平衡的目的。
林火是在林地自由蔓延的火,包括林地上受控的火和失控的火。
计划烧除或计划火烧或营林用火。
低强度的计划烧除。
高强度的计划烧除常称控制火烧。
森林防火分为:(1)、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h㎡或其他林地起火的。
(2)、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 h㎡以上不足100 h㎡的。
(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 h㎡以上不足100 0h㎡的。
(4)、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 h㎡以上的。
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防止森林火灾的蔓延,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和补救。
二、世界森林火灾的特点:1、世界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烧毁的森林面积大。
2、世界森林火灾的形势越来越严重3、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火灾严重4、世界各地的森林火灾分布不均5、森林火灾随气候变化而波动6、世界各国控制森林火灾的能力不平衡第二节我国森林火灾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我国森林火灾现状三大指标:次数、发生率、火灾面积、森林燃烧率;三是平均每年每次森林火灾的面积,称为综合指标。
存在以下问题:1、机理 2、防火经费投资 3、被动局面 4、专业技术人才 5、控制能力还较弱二、我国森林防火技术发展趋势1、森林防火工作走向科学化2、装备现代化程度逐步加快提高3、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4、管理不断趋于规范化5、措施趋于综合化第三节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1、森林火灾严重2、东部多西不少3、次数南部多于北部4、过火森林面积北方大于南方5、重点火险区集中在半湿润区6、大多数森林火灾为小火7、火灾次数多的省8、火灾发生次数最多的省是云南,受害面积最大的为黑龙江9、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是人为火源10、一年四季都有火灾发生11、森林火灾具有5~6年和10年的准周期12、火灾总趋势在逐年下降第二章林火原理第一节森林燃烧的条件及森林火灾的燃烧类型森林燃烧除具有燃烧形象的共同特点外,还有以下一些特点1、自然界开放系统中进行的2、移动式燃烧3、固体可燃物的燃烧4、燃烧十分剧烈,释放能量很大5、飞火6、具有两重性一、燃烧的条件1、森林燃烧三要素三个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着火是指可燃物在受外界火源持续加热时,自身温度逐步上升并开始进行燃烧,如果移除火源后,可燃物仍能维持燃烧的现象2、森林燃烧环(1)森林是否燃烧与可燃物类型有关(2)森林燃烧能否进行,还受气候、天气情况、地形、土壤、林内小气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3)森林燃烧的发生需要外界火源二、森林燃烧过程1、预热阶段2、气体燃烧阶段3、木炭燃烧阶段4、熄灭阶段三、森林火灾的燃烧类型为地下火、地表火、林冠火和树干火第二节森林可燃物森林可燃物的分类1、按生长特性划分(1)、地衣(2)、苔藓(3)、蕨类(4)、草本植物(5)、灌木(6)、乔木(7)、森林枯死物2、按易燃程度划分(1)、易燃可燃物(2)、难燃可燃物3、按可燃物挥发性划分(1)、高挥发性可燃物(2)、低挥发性可燃物(3)、中挥发性可燃物4、按空间分布划分(1)、地下可燃物(2)、地表可燃物(3)、空中可燃物5、按燃烧时可燃物的消耗划分(1)、有效可燃物(2)、剩余可燃物(3)、总可燃物二、可燃物特性1、可燃物化学性质(1)、化学组成①、纤维素、半纤维素②、木素③、抽提物④、灰分(2)、热值2、可燃物含水率3、可燃物负荷量4、其他可燃物特性三、林分特征与可燃物1、森林组成2、郁闭度林分郁闭度是指林冠覆盖地面的程度3、森林年龄4、森林层次四、可燃物类型1、可燃物类型是指可燃物种类、组成、负荷量、大小、形状、分布等可燃物特征基本一致的、同类可燃物组合的集合2、我国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1)、兴安落叶松林(2)、樟子松林(3)、云冷杉林(4)、蒙古栎林(5)、杨桦林(6)、油松林(7)、马尾松林(8)、杉木林(9)、云南松林(10)、常绿阔叶林(11)、竹林(12)、桉树林第三节火源一、火源种类1、自然火源2、人为火源(1)、生产性火源(2)、非生产性火源二、我国森林火源的分布三、林火强度四、火焰高度和火焰长度五、高能量火的特征第三章影响我国林火的因素第一节火险天气与林火一、干旱与森林火灾二、火险天气与林火三、火灾季节的气象要素1、降水量2、温度3、风4、温度第二节天地异常与森林火灾一、太阳黑子活动与森林火灾的关系二、森林火灾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三、地震与森林火灾的关系第三节中国山地林火一、山地随高度变化出现不同的火灾季节二、高山形成不同火险区三、山风与谷风四、高山峡谷对火行为的影响五、大火在山地跳跃式蔓延六、不同地形林木受害程度不同七、山地产生林木片面燃烧八、地形影响林火行为九、山地的风第四节林火控制能力一、林区人口密度二、交通网密度三、林火控制能力1、林火预测预报2、林火监测能力3、林火发生率4、林火阻隔能力5、林火补救能力四、林火控制能力的估测第四章林火预防第一节林火宣传一、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1、防火期内开展宣传月、宣传周活动2、举行各种会议和集合3、开展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4、编印各种宣传材料5、建立永久性宣传标志6、利用传播媒介三、宣传教育的内容1、主要包括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危险性;2、党和国家关于森林防火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及民约;3、森林防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经验;4、森林火灾肇事的典型案例;5、森林防火的科学知识;第三节林火预测预报一、林火预报的概念二、林火预报的发展简史三、林火预报的类型1、火险天气预报2、林火发生预报3林火行为预报四、林火预报的研究方法1、利用火灾历史资料研究2、利用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研究3、利用点火试验研究4、综合法进行林火预报研究5、利用林火预报模型研究五、林火气象观测设备与使用1、林火气象站的仪器设备2、林火气象因子观测(1)、空气温度(2)、空气相对温度(3)、风(4)、降水(5)、可燃物含水率(6)、云量六、我国主要的林火预报方法1、综合指标法2、风速补正综合指标法3、实效温度法4、森林火险尺法5、“801”森林火险天气预报系统6、三指标单点森林火险预报第三节林火监测一、地面巡护1、地面巡护的任务(1)、严格控制非法入山人员(2)、检查和监督过往行人、林区居民以及森工企业对森林防火法律制度、规章的执行和遵守情况,制止违章用火和各种危害森林的行为。
《林火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与指导(72学时)参考教材:《林火生态与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胡海清主编)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森林火灾作为一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对植物和群落的生长发育、森林的演替、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森林面积在日趋减少,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资源的重要灾害因子。
因此,加强森林防火的基础研究、不断引用新理论和现代化技术以及加大林火管理基础知识的普及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林火管理》是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与许多课程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树木学、生态学、气象学、栽培学、测树学、经理学等是学习林火管理的基础。
通过开设《林火管理》,使学生掌握林火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知识,了解森林火灾发生蔓延规律,培养其林火扑救及进行灾后调查分析的能力,熟悉林火预测预报和火情监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以及林火通讯的基本知识,掌握森林火灾预防的技术措施和一些扑救森林火灾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并在进行森林经营时能把火作为一种手段去开发利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对于从事森林经营工作的人员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第2、3、4、5章为重点。
二、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林火发生发展的基础原理,了解林火预测预报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林火扑救的基本知识及学会使用扑火工具,及其火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为提高我国森林防火的管理水平培养和训练人才。
三、课程基本内容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论述了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介绍了火的由来及人类对火认识发展的几个阶段,火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国内外林火管理的概况及世界林火管理的不同模式。
(1)熟悉: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国内外林火管理的概况及世界林火管理的不同模式。
(2)初步了解:火的由来及人类对火认识发展的几个阶段。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第一节森林中的火因子重点知识解析:(1)火是重要的生态因子(2)火是特殊的生态因子第二节人类对火认识发展重点知识解析:人类对火认识的四个阶段第三节林火生态与林火管理重点知识解析:(1)林火生态与林火管理的产生与发展(2)林火生态与林火管理之间的关系第四节林火管理概况重点知识解析:(1)我国林火管理的概括(2)国内外林火管理的模式3、复习题(1)论述火是重要的及其特殊生态因子。
森林可燃物指标摘要:一、森林可燃物的定义与重要性二、森林可燃物指标的划分与计算方法三、森林可燃物指标在防火工作中的应用四、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的实践与效果评估五、森林防火的科普知识与应对措施正文:一、森林可燃物的定义与重要性森林可燃物是指森林中可燃的植物、动物和土壤等物质,是森林火灾的主要燃料。
森林可燃物的数量和分布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和扑救具有重要影响,是评估森林火灾风险和制定防火措施的重要依据。
二、森林可燃物指标的划分与计算方法森林可燃物指标主要包括森林可燃物密度、森林可燃物载量、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等。
这些指标的划分和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样地调查法、遥感影像解译法、数字地图方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科学评估,为防火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三、森林可燃物指标在防火工作中的应用森林可燃物指标在防火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可以通过森林可燃物指标评估森林火灾风险,确定防火重点区域。
其次,可以根据森林可燃物指标制定防火措施,如规划森林防火隔离带、控制林下可燃物等。
最后,森林可燃物指标还可以用于评估防火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完善防火工作提供依据。
四、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的实践与效果评估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是指有计划、可控制地使用低强度地表火烧除林下、林缘、草地的可燃物,以达到提前消除或减少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提高森林草原防火能力的科学用火。
近期,在我国部分地区,如四川、云南等地,已经开展了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对计划烧除效果的评估,可以进一步完善计划烧除技术,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五、森林防火的科普知识与应对措施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野外风干物燥,火险等级持续攀高,森林防火形势日渐严峻。
为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普及森林防火知识,需要进行森林防火科普宣传。
第三章森林可燃物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燃烧除取决于火源和氧气必要条件外,还取决于本身的尺寸大小、结构状态、理化性质和数量分布。
因而,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是林火行为的主体,是林火管理的基本依据。
因此,对森林可燃物及其燃烧性进行定量研究,是林火原理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它在林火发生预报、林火行为预报、灭火指挥、营林用火、生物防火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森林可燃物概述一、森林可燃物在林火中的地位和作用1.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森林可燃物.....是森林中一切可以燃烧的植物体,包括乔木、灌木、草本、地衣、苔藓、枯枝落叶以及地表以下的腐殖质和泥炭等,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
早期关于森林可燃物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可燃物种类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便于认识森林中各种可燃物的火险性,以便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中,对不同种类的可燃物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期森林可燃物的分类主要是从火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可燃物。
从燃烧学角度来讲,燃料按形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按取得的方法可分为天然和人造。
天然固体燃料又可分为两大类:即木质和矿物质可燃物(煤);液体燃料可分为天然燃料(指石油及其加工产品)和人造燃料(主要是指从煤中提炼出的各种燃料油);气体燃料主要是指煤气和天然气等。
由此,森林可燃物属......于天然固体燃料。
........森林可燃物主要由碳、氢、氧等基本元素组成,其含量分别为49.5% 、6.4%、42.6%左右。
此外还有1%的氮及其它微量元素。
由这些元素组成占木材90%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以及占木材10%的浸提成分(挥发油、树脂、靴质和其它酚类化合物),它们在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反应是不同的。
2.森林可燃物的负荷量及理化性质是估计林火行为的主要参数。
根据可燃物的负荷量和理化性质,就可以估测不同可燃物类型的潜在能量分布及火强度大小。
各种类型可燃物负荷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各种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森林消防知识—森林中有哪些可燃物森林可燃物是指森林中可以燃烧的有机物,它包括活的和死的有机物质。
森林内所有可燃物质都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然而,多数绿色植物在生长季节由于体内水分含量大,一般不容易燃烧。
从林火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们经常关心的是那些由于森林自身的生理过程、外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那部分干枯、死亡并落在地表或存于林分不同层次的可燃物(注:林分是指森林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
总之,不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森林可燃物都来源于森林本身。
可燃物的种类1.按植物种类划分(l)死地被物:主要由枯死的凋落物组成,如落叶、枯草、枯枝、死的苔藓、球果等。
死地被物的易燃程度取决于其组成和分布结构。
一般可将死地被物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未进行分解,结构疏松、孔隙大、水分易蒸发,容易干操,易燃;下层呈分解或半分解状态,结构紧密、孔隙小、保水性强,可燃物湿度大,较难燃。
(2)地衣:燃点低,在林中多呈点状分布,含水量随大气湿度变化而变化,易干燥。
(3)苔藓:林地上的苔藓一般不易着火。
生长在树皮、树枝上的苔藓,易干燥,常是引起常绿树树冠火的危险可燃物。
泥炭苔藓多的地方,在干旱年份,也有发生地下火的可能。
(4)草本植物:大多数草本植物干枯后都易燃,是森林火灾的引火物。
但是,也有不易燃的草本植物。
例如,东北林区某些早春植物,如冰里花、草玉梅、延胡索、错草等,春季防火期是其生长时期,不仅不易燃,而且具有一定的阻火作用。
(5)灌木: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有的易燃,有的难燃。
胡枝子、榛子、绣线菊等易燃,接骨木、鸭脚木、红瑞木等难燃。
某些常绿针叶灌木,如兴安桧、偃松等,体内含有大量树脂和挥发性油类,都属于易燃的灌木。
(6)乔木:树种不同,燃烧性不同。
通常针叶树较阔叶树易燃。
但有些阔叶树也是易燃的,如桦树,树皮呈薄膜状,含油脂较多,极易点燃;蒙古栎多生长在干燥山坡,冬季幼树叶子干枯而不脱落,容易燃烧;南方的桉树和橡树都富含油脂,属易燃常绿阔叶树。
什么叫森林可燃物
预防森林火灾,首要工作是森林可燃物的管理,因为森林可燃物是影响林火发生的自然因素中人类能控制的林火因子。
那么,什么叫森林可燃物呢?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森林中所有有机物质均属于可燃物:如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枯枝落叶、林地草类、苔藓、地衣和腐殖质、泥炭等均可以燃烧。
森林可燃物、气象条件和火源被称作森林火灾“三大要素”。
要发生火灾必须三大要素齐备,缺一不可。
另外,森林可燃物中有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明火,能挥发可燃性气体产生火焰,占森林可燃物总量85~90%。
其特点是蔓延速度快,燃烧面积大,消耗自身的热量仅占全部热量的2~8%。
无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暗火,不能分解足够可燃性气体,没有火焰,如泥炭、朽木等,占森林可燃物总量的6~10%。
其特点是蔓延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消耗自身的热量多,如泥炭可消耗其全部热量的50%,在较湿的情况下仍可继续燃烧。
火源:同森林可燃物的燃点温度各异。
干枯杂草燃点为150~200℃,木材为250~300℃,要达到此温度需有外来火源。
火源按性质可分为:①自然火源。
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呼盟和新疆阿尔泰等地区最常见。
②人为火源。
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约占总火源的95%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约占21%。
当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
森林可燃物指标概述森林可燃物指标是衡量森林火灾风险和火灾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森林可燃物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管理措施。
定义森林可燃物指标是指森林中可燃物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枯枝落叶、枯草、木质碎屑等。
它是衡量森林系统中可燃物累积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
计算方法森林可燃物指标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可燃物质量法、可燃物体积法和可燃物覆盖率法。
其中,可燃物质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采样和称重的方式来确定森林中可燃物的质量。
可燃物质量法1.根据森林类型和地理位置选择样地。
2.在样地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固定面积的样方。
3.在每个样方内随机采样,收集样方内的可燃物。
4.将采集到的可燃物进行称重。
5.根据样方的面积和可燃物的质量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可燃物质量。
6.对所有样方的可燃物质量进行平均,得到整个森林区域的可燃物质量。
可燃物体积法1.根据森林类型和地理位置选择样地。
2.在样地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固定面积的样方。
3.在每个样方内使用体积计测量可燃物的体积。
4.根据样方的面积和可燃物的体积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可燃物体积。
5.对所有样方的可燃物体积进行平均,得到整个森林区域的可燃物体积。
可燃物覆盖率法1.根据森林类型和地理位置选择样地。
2.在样地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固定面积的样方。
3.在每个样方内使用线框架测量可燃物的覆盖面积。
4.根据样方的面积和可燃物的覆盖面积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可燃物覆盖率。
5.对所有样方的可燃物覆盖率进行平均,得到整个森林区域的可燃物覆盖率。
影响因素森林可燃物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植被类型、地形和人为活动等。
气候气候是影响森林可燃物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和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可燃物的积累,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可燃物指标存在差异。
常绿针叶林的可燃物较少,而落叶阔叶林的可燃物较多。
地形地形对森林可燃物的分布和积累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