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可燃物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3.08 KB
- 文档页数:1
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死可燃物含水率的研究姜旭【摘要】文章以辽西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7个月的研究周期内,分析可燃物含水率与实时温度、湿度、风速及连旱天数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死可燃物含水率与空气湿度呈正相关,与温度、风速、连旱天数呈负相关,其中风速与连旱天数为重要影响因子。
11月至2月林内空气湿度低、风速大、降水量小,是林火发生的危险期,应尤其加强林火监测与预防。
【期刊名称】《辽宁林业科技》【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32-33)【关键词】死可燃物;含水率;气象因子【作者】姜旭【作者单位】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2.1森林火灾是林业上最具危险性,后果最严重的毁灭性灾害。
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毁灭森林资源,降低森林繁殖力,破坏土壤及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严重时影响气候及生态平衡。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在森林火灾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由地表火向林冠火传递蔓延的媒介作用,与气象条件、火源并称为森林火灾“三大要素”[1],因此研究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对于现代林火研究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燃物含水率是表示可燃物干湿程度的指标,通过影响可燃物的着火点等燃烧特性影响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是判断林火能否发生,进行林火发生预报的最重要因子之一[2]。
正在生长的植物部分含水率较高,一般不易燃烧。
这是由于可燃物中的水分具有冷却、减少热量产生的作用,因此含水率高的可燃物难以燃烧,且燃烧后火势蔓延速度低[3];而死可燃物含水率低,燃点低,非常易燃,是林火管理的重要对象。
有研究表明,当死可燃物含水率>30%时,不能燃烧;含水率为26%~30%时,难燃烧;含水率为11%~25%时可燃烧;<10%时,可以快速引燃并迅速蔓延,易引起火灾;当细小可燃物的含水率小于4%时,则易引起严重火灾[1]。
可燃物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因可燃物类型不同而不同,并与诸多外界因素有关,其中气象因子具有主要的作用,包括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风速及连旱天数等。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影响火烧强度的重要因素【摘要】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影响火烧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综述了森林可燃物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我国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林火;森林可燃物;可燃物管理自然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从地表火到树冠火的多种形态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的树种组成、年龄结构和空间(景观)格局。
地表火清除林下堆积物,调整林分结构,为存活树木创造成材的环境。
树冠火烧掉整片林木,为早期演替树种创造生长条件,使空间存在着不同年龄镶嵌的异质森林景观结构。
林火作用下产生的林分与景观结构既能有效地抵抗森林病虫害的传播,又为野生动物提供宝贵的生境。
1.森林可燃物的特性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和燃烧的物质基础。
森林可燃物的特性包括森林可燃物的理化性质和空间组合特征。
可燃物的理化性质描述可燃物植物部分的特性,包括可燃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密度、燃点、热值、含水率等物理性质,主要用来解释燃烧现象(能量释放大小、火线强度和火焰长度等);可燃物空间组合特征描述可燃物组合的各种特性,包括可燃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密实度及连续性等,主要影响火行为(扩散速率与强度)。
国外主要进行森林可燃物热值测定、林木抽提物和灰分含量随林木年龄和季节变化规律的探讨、可燃物的水分含量和载量估算等;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预测火行为,进而推测火效果、确定防火措施。
划分森林火险等级指数,进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准确估算不同森林可燃物类型的载量和空间分布,还可为可燃物管理提供指导,保证林火安全。
然而森林可燃物不是单一的燃料,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体系,由地表到林冠包括半腐殖质层、细可燃物层、粗可燃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
由于可燃物在层次、形态、数量及理化特征上的巨大变异性,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
每一种可燃物都与一套描述可燃物的标准参数或属性相对应,通常将这些具有标准参数或属性的可燃物类型称为可燃物模型,应用气象和地形等来预测林火类型、扩散速率与强度,管理部门据此信息来确定反应时间和扑救措施。
森林可燃物指标摘要:一、森林可燃物的定义与重要性二、森林可燃物指标的划分与计算方法三、森林可燃物指标在防火工作中的应用四、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的实践与效果评估五、森林防火的科普知识与应对措施正文:一、森林可燃物的定义与重要性森林可燃物是指森林中可燃的植物、动物和土壤等物质,是森林火灾的主要燃料。
森林可燃物的数量和分布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和扑救具有重要影响,是评估森林火灾风险和制定防火措施的重要依据。
二、森林可燃物指标的划分与计算方法森林可燃物指标主要包括森林可燃物密度、森林可燃物载量、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等。
这些指标的划分和计算方法有多种,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样地调查法、遥感影像解译法、数字地图方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科学评估,为防火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三、森林可燃物指标在防火工作中的应用森林可燃物指标在防火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可以通过森林可燃物指标评估森林火灾风险,确定防火重点区域。
其次,可以根据森林可燃物指标制定防火措施,如规划森林防火隔离带、控制林下可燃物等。
最后,森林可燃物指标还可以用于评估防火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完善防火工作提供依据。
四、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的实践与效果评估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是指有计划、可控制地使用低强度地表火烧除林下、林缘、草地的可燃物,以达到提前消除或减少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提高森林草原防火能力的科学用火。
近期,在我国部分地区,如四川、云南等地,已经开展了森林可燃物计划烧除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对计划烧除效果的评估,可以进一步完善计划烧除技术,提高森林防火能力。
五、森林防火的科普知识与应对措施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野外风干物燥,火险等级持续攀高,森林防火形势日渐严峻。
为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普及森林防火知识,需要进行森林防火科普宣传。
邳州市森林防火可燃物清理措施探讨随着气候变化、人类的不断发展,森林火灾的频率和规模逐年增加。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从根源上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
邳州市地处江苏省中南部,地势平坦,森林资源丰富,同时也面临森林火灾的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邳州市森林防火中可燃物清理的措施。
一、可燃物的概念:可燃物是指在一般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即可在空气中燃烧或助燃的固体、液体或气体。
邳州市森林防火中的可燃物主要包括落叶、枯枝败叶、干草、残枝等林地垃圾、枯木、木材、竹杆、林下草等植被。
这些可燃物如果不及时清理,将会给林中野生动物及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也很容易引发火灾。
二、必要性:a.森林火灾造成的危害极大,人类和动物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面临巨大威胁。
可燃物是造成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之一,处理可燃物是预防森林火灾的必要环节。
b.邳州市居民密集,接近森林,可燃物如果不及时处理,容易引起火灾蔓延,使火灾扩散速度加快,灾情加剧。
c.清理可燃物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清除可燃物可以使到来的大批游客安全欣赏漫山遍野的美景,并保护生态环境。
三、清理方法:a.人工清理:邳州市派遣专业人员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可燃物清理,包括枝、叶、杂草、枯木等,主要基于周转率,需要划定清理区域范围和清理可燃物类型。
b.农机清理:使用秸秆机、割草机等农机进行清理,效率高,速度快。
但是,使用农机清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割草机清理范围有局限性、秸秆机操作不当容易导致机损人伤等问题。
c.药剂清理:使用药剂进行清理,能较好地控制可燃物的生长,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但是,药剂使用不当会造成大量生态环境污染,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实施严格控制。
四、注意事项:a.清理可燃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应注意人身安全。
专业人员需要极其小心谨慎,在护林区清理、剪枝、砍伐燃料时,必须全副武装。
b.清理可燃物期间不能使用明火,如发现火源或散热物,应及时处理,确保安全。
什么叫森林可燃物
预防森林火灾,首要工作是森林可燃物的管理,因为森林可燃物是影响林火发生的自然因素中人类能控制的林火因子。
那么,什么叫森林可燃物呢?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森林中所有有机物质均属于可燃物:如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枯枝落叶、林地草类、苔藓、地衣和腐殖质、泥炭等均可以燃烧。
森林可燃物、气象条件和火源被称作森林火灾“三大要素”。
要发生火灾必须三大要素齐备,缺一不可。
另外,森林可燃物中有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明火,能挥发可燃性气体产生火焰,占森林可燃物总量85~90%。
其特点是蔓延速度快,燃烧面积大,消耗自身的热量仅占全部热量的2~8%。
无焰燃烧可燃物又称暗火,不能分解足够可燃性气体,没有火焰,如泥炭、朽木等,占森林可燃物总量的6~10%。
其特点是蔓延速度慢,持续时间长,消耗自身的热量多,如泥炭可消耗其全部热量的50%,在较湿的情况下仍可继续燃烧。
火源:同森林可燃物的燃点温度各异。
干枯杂草燃点为150~200℃,木材为250~300℃,要达到此温度需有外来火源。
火源按性质可分为:①自然火源。
有雷击火、火山爆发和陨石降落起火等,其中最多的是雷击火,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内蒙古呼盟和新疆阿尔泰等地区最常见。
②人为火源。
绝大多数森林火灾都是人为用火不慎而引起,约占总火源的95%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氧气约占21%。
当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减少到14~18%时,燃烧就会停止。
森林可燃物指标概述森林可燃物指标是衡量森林火灾风险和火灾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森林可燃物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管理措施。
定义森林可燃物指标是指森林中可燃物的数量和质量,包括枯枝落叶、枯草、木质碎屑等。
它是衡量森林系统中可燃物累积程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
计算方法森林可燃物指标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可燃物质量法、可燃物体积法和可燃物覆盖率法。
其中,可燃物质量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采样和称重的方式来确定森林中可燃物的质量。
可燃物质量法1.根据森林类型和地理位置选择样地。
2.在样地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固定面积的样方。
3.在每个样方内随机采样,收集样方内的可燃物。
4.将采集到的可燃物进行称重。
5.根据样方的面积和可燃物的质量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可燃物质量。
6.对所有样方的可燃物质量进行平均,得到整个森林区域的可燃物质量。
可燃物体积法1.根据森林类型和地理位置选择样地。
2.在样地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固定面积的样方。
3.在每个样方内使用体积计测量可燃物的体积。
4.根据样方的面积和可燃物的体积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可燃物体积。
5.对所有样方的可燃物体积进行平均,得到整个森林区域的可燃物体积。
可燃物覆盖率法1.根据森林类型和地理位置选择样地。
2.在样地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固定面积的样方。
3.在每个样方内使用线框架测量可燃物的覆盖面积。
4.根据样方的面积和可燃物的覆盖面积计算出单位面积的可燃物覆盖率。
5.对所有样方的可燃物覆盖率进行平均,得到整个森林区域的可燃物覆盖率。
影响因素森林可燃物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候、植被类型、地形和人为活动等。
气候气候是影响森林可燃物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温和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可燃物的积累,增加了火灾的风险。
植被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可燃物指标存在差异。
常绿针叶林的可燃物较少,而落叶阔叶林的可燃物较多。
地形地形对森林可燃物的分布和积累有影响。
管理科学
森林可燃物的研究
王崇江1彭志成
2
(1、讷河市林业局,黑龙江讷河161002、黑龙江省林业监测规划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和燃烧的物质基础。森林可燃物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林火安全问题、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森林健康水平的途径。1森林可燃物研究进展1.1森林可燃物的特性。森林可燃物的特性包括森林可燃物的理化性质和空间组合特征。可燃物的理化性质描述可燃物植物部分的特性,包括可燃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密度、燃点、热值、含水率等物理性质,主要用来解释燃烧现象(能量释放大小、火线强度和火焰长度等);可燃物空间组合特征描述可燃物组合的各种特性,包括可燃物的数量、大小、形状、密实度及连续性等,主要影响火行为(扩散速率与强度)。1.2森林可燃物类型与火行为。森林可燃物种类复杂,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森林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a.按物种类别可以将可燃物分为死地被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森林杂乱物等;b.按可燃物分布的空间位置可以将可燃物分为地下、地表和空中可燃物;c.按易燃程度可分为易燃可燃物、燃烧缓慢可燃物和难燃可燃物;d.按燃烧时可燃物消耗可分为有效可燃物、剩余可燃物和总可燃物;e.按可燃物挥发性将可燃物分为高挥发性可燃物、低挥发性燃物和中挥发性可燃物;f.按生活力将森林可燃物分为活可燃物和死可燃物。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预测火行为,进而推测火效果及其确定防火措施。还可以通过与地形因子和气象因子耦合,划分森林火险等到级指数,进行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准确估算不同森林可燃物类型的载量和空间分布,还可为可燃物管理提供指导,保证林火安全。然而森林可燃物不是单一的燃料,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体系,由地表到林冠包括半腐殖质层、细可燃物层、粗可燃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征。1.3森林可燃物类型、载量的调查与制图。森林可燃物类型、载量的调查与制图是在深入理解可燃物与生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森林可燃物载量的研究一般采用机械布点法,设置样地,实测不同级别可燃物的重量,实测结果与林分因子(林龄、郁闭度、平均树高和胸径等)及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建立回归方程来推测不同时滞级别(1h、10h、100h)可燃物载量。随着森林可燃物类型与火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可燃物制图方法也从野外调查法和遥感调查法,发展到环境梯度———生物物理模拟法。野外调查法是最准确的方法,但是耗费高,覆盖面积小,适合于区域(如保护区)、高精度森林可燃物管理工作。遥感调查法能在大面积上获取林型信息,但不能直接探测到时森林结构和林冠下的可燃物层,从而需要通过相关信息推测下层可燃物。1.4森林可燃物管理研究。20世纪的森林管理理念将林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外来干扰,森林管理中普遍采用灭火措施。灭火的直接效益是保护了现有林木、人类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但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灭火,改变林频率、大小及强度,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后果:1.4.1在以树冠火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区,长期灭使可燃物过理堆积、过火面积增大、林火强度增大,导致灾害性森林大火,如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1.4.2在以地表火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灭火虽不会导师致灾难性大火,但会造成可燃物过量堆积,新种子不能萌发,林分更新困难,森林质量下降(林木生长过密、材质低、优质林被劣质林取代)。扭转灭火负效应的首要工作是森林可燃物的管理,因为森林可燃物是影响林火发生的自然因素中(气象、地形)人类能控制的林火因子,森林可燃物管理是解决林火安全问题和恢复森林健康的根本途径。森林可燃物管理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试验性和模型研究两个方面。2研究展望森林可燃物管理涉及不同时空尺度的基础科学问题。在空间上,不同森林类型、环境条件、采伐、造林和干扰会导致不同的可燃物类型,这
些因子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造成了森林可燃物的空间复杂性;在时间
上,即使是同一林型,不同演替阶段(如老龄林与幼龄林)可燃物类型也
会不同。此外,可燃物随生态系统演替的变化(累积与分解)以及可燃物
处理对树种组成、年龄结构乃至景观格局的影响,是几十年到几百年的
动态过程。因此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a.如何根据可燃物的时间变
化规律进行可燃物处理,使处理效果接近自然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
响效果;b.如何通过不同可燃物处理的频率(时间)和面积(空间)搭配来
确保不只是在某一时段,而是在长的时间尺度上(100~300年)降低或去
除灾害性火,保证林火安全。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可燃物类型、载量与森林类型、非生物因
子、采伐、造林与自然干扰的关系,在区域水平上预测森林可燃物处理
的效果。需要综合空间技术与生态学原理,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可燃物的
空间信息,利用生态模型明确地定义各种生态因子及其相互作用的数
学和逻辑关系,评价可燃物处理的各种方案,从而回答野外试验无法回
答的问题。
今后森林可燃物研究可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开展多尺度可燃物研究。目前大都在样点尺度上(如林型)上研究
可燃物类型、载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景观、区域与国家尺度的可燃
物分类制图提供基础数据;但在区域尺度上(如温带针叶阔混交林)可
燃物空间变异和国家尺度上完善基于森林可燃物的森林火险预报的研
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可燃物类型与火行为的研究。目前很多国家(包括我国)缺乏统一
的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标准,火行为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受到了限制,落
后于发达国家近20年。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频繁、火险不断增加的21
世纪,此项研究工作迫切需要开展。
森林可燃物处理效果评价。森林可燃物处理效果评价是当前国际
火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可燃物处理对森林更新、森林质量和森林火险的
长期影响还缺乏系统的评价研究,限制了可燃物处理方案的制定与实
施。可把以试验观测为基础的静态研究与以空间技术和生态模型为基
础的动态预测相结合,研究可燃物处理效果。研究如何通过可燃物处理
来改进森林结构与自然更新,保持森林健康与持续发展,在高火险区寻
找可燃物处理的有效方案(时机、面积和方法),减少国家在林火监控和
灭火中的大量投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数和气候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全球气候趋向干暖。气候弯得干暖
将会增加可燃物的数量,延长火烧季节增加火烧的面积、强度和频度。
还可能会引起森林碳源-汇功能的变化,从而会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碳收
支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燃物管理如何降低火险?如何影响森
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也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结语
森林可燃物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林火安全问题、改善森林结构和
提高森林健康的途径。森林可燃物管理研究是火行为研究和林火调控
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为从当以监控和灭火为主的林火管理方针转为
新时期以可燃物处理为主的林火管理方针提供理论基础。但是,我国在
森林可燃物基础研究方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需要加大投入,尽快建立
我国森林可燃物分类体系和森林火险等级系统,使我国的林火管理迈
向新的台阶。
摘要: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影响林火发生及火烧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了我国森林可燃物今后的
研究方向:开展多尺度可燃物研究;可燃物类型与火行为的研究;把以试验观测为基础的静态研究与以空间技术和生态模型为基础的动
态预测相结合,研究可燃物处理效果;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可燃物处理与碳收支。
关键词:林火;森林可燃物;可燃物管理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