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角下《老人与海》的悲剧解读生态批评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生态价值,有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和态度,建立和谐的生态观。
学者梁军指出,生态危机下的生态批评理论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文学研究,挖掘文学作品新的内涵,拓展文学视野;另一方面还肩负着社会责任。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书中描绘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坚强刚毅、勇敢正直的古巴渔民。
《老人与海》一直被人们视作体现自我价值、征服自然的圭臬。
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这类“以人为尊”的作品以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在肯定其人文价值的前提下,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基于此,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审视《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文本中悲剧结局进行研究,更要从其生态问题中得到启示,唤醒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尊重。
一、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批判文学: 生态批评(一)“生态批评”概述生态批评是在愈加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产生的,起源于美国比较文学学者约瑟夫·W.米克1974年出版的《生存的喜剧: 文学生态研究》。
生态批评探究的是文学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目的是发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义,重视生态文化,进而关注生态环境,重审人类、文化、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生态批评视角解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思考导致环境恶化的原因,揭露和批判导致环境恶化、引发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人类中心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批评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并非与人类对立,其反对的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行为,而非反对人类对自然的一切索取行为。
可见,生态批评是有选择的批评,其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也较为客观,即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的前提下,对过度的反生态思想进行批评。
(二)“生态批评”的发展历程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发展至今,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第二阶段被称为环境公正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劳伦斯上海特氟龙加工/生态批评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被称为“先知作家”的劳伦斯,在其早期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生态思想以及哲学思想的学说,很多作品当中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层面,并且作为一个主题分析它的生态思想观。
本文重点分析劳伦斯的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以此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人类主宰自然的错误意识,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一、文学中的生态批评在很多的文学文化批判理论当中,生态批判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理论,最早由欧美等国的主要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确定,并且传颂开来。
不过“生态批评”这一术语却先于其理论的提出。
如果要具体给“生态批评”作一个定义,至今还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 GotefIy)是最早给这一理论赋予定义的人,他指出,“生态批评”最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文学与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这一关系中寻找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从这条定义中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几点关于生态批评的特征:第一,生态批判这一思想的中心主旨是自然界,是地球本身,而不是人类。
这与以往所有的文学批判理论是大相径庭的,有着截然相反的说法。
第二,生态批判重点研究的是自然界和文学以及文化之间的渊源。
第三,生态批判虽然自称为一门理论,但是它与自然科学当中的生态学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它不是生硬机械地依靠生态学理论去定义研究那些数据或者成果的。
著名学者王诺对此给出了极为精确的评价。
所有的生态学家,借助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去分析解决文学文化当中的问题,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理论的延伸。
从某种角度说,生态哲学就是文学批判理论最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对此,我们要严格划分生态批判与生态相关的所有科学术语。
生态批判很多部分都借鉴了生态理论的内容,借助生态哲学的主旨思想,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和重新审视了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种失衡的社会问题,也是所有生态批判学者从文学内容角度出发,探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关键所在。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欧美生态批评的起源、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及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应用。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批评方法,将生态学的理论和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主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欧美生态批评作为全球生态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构建和实践成果对于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欧美生态批评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其从萌芽到成熟的关键阶段和重要事件。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欧美生态批评的核心理论观点,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并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本文还将关注欧美生态批评在不同文学体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其在处理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方面的独特视角和价值。
通过对欧美生态批评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文学批评创新以及引导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能为全球生态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生态批评在全球范围内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
二、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欧美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生态学和文学批评两个领域的交叉融合。
这一批评方法不仅强调生态学的核心观念,如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借鉴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从而构建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框架。
在生态学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整体主义、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伦理等概念。
生态整体主义强调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人类应当尊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服务则关注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各种益处,如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生存必需品。
生态伦理则进一步拓展了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将非人类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纳入道德考虑之中。
在文学批评方面,欧美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则主要包括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文学作品的生态解读和生态文学的创作与研究等。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解读摘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该书为读者展现了大海的博大恢宏、捕鲸业的惊险刺激,以及人与自然的纠葛。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作品,即通过对亚哈和以实玛利价值尺度的探讨,重新分析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从而探寻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义以及小说中内含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白鲸》不仅是对海洋问题的警告,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白鲸》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越发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白鲸》;生态批评;大海;人与自然;和谐一、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重要学派。
生态批评理论第一次实现了把生态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来源于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而生态问题的反应也必然被会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态批评理使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结合生态理论,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学作品能达到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重视生态的目的。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迅速,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生态批评理论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而逐渐受到了重视,在生态批评理论出现的二十年以后产生了很多以此为主题的文学。
对于生态批评目前学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批评理论指的是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主要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我们自身发展出来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个人认为只有从人类自身的思想深处寻找原因才能够找到目前的自然环境发生危机的原因。
人类最深刻的思想最多的体现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还是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寻找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批评理论最重要的任务是从文学当中寻找到人类与自然的答案。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息息相关。
在当今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的时代,我们是否能正确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不和谐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是生态批评理论想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从生态批评审视生态建设现状"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旨在探索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批评‘是由生态视野观察文学艺术的一种批评模式,是生态文艺学的批评实践,或称生态文学评论。
"[1]我国较早研究生态批评的学者王诺说:"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最为关键的特点。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有着显示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思想的合理性,来进行文化批判——————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
"生态批评就是要"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2] 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可以归结为:生态整体主义,也称生态主义。
当前生态批评以及生态美学研究者大都从生态主义出发,建立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和谐生态哲学观。
在生态批评理论建构过程中,有人提出生态主义的出现标志着人文主义的终结,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物种频频消失的现实,提出反人文主义的质问:"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天天地走向死亡的道路,不禁自问:这是人文主义的必由之道吗?"[3]并提出建立新的"思想范式"——————生态主义,以此反对人文主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
这样就把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起来,引入生态整体论,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
也有人主张生态批评不能离开人文关怀,要在生态批评中引入人文关怀。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并不绝对对立,在反对惟发展主义、消费主义等意识形态基础上,建立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本体论的人文性话语,坚守诗意生存、诗性智慧、精神和谐的生态主义理论。
在生态批评视域中,融入现代人文关怀,在理性思维的支配下审视当前的生态建设,进而建立理性的生态批评理论,将会对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态批评理论的转向与拓展作者:林钰婷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2期摘要:区别于以往文学批评的“语言转向”,生态批评的第四次浪潮——物质生态批评发生了物质转向。
物质生态批评从生态后现代主义和新物质主义中进行谱系溯源,获得思维范式和物质的本体认识论的灵感,重构物质概念的认知。
本文从物质动能、物质的流动性和网络化、物质叙事能力方面探索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建构。
物质动能彰显了物质在话语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各种存在都是物质和意义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纠葛。
物质生态批评深化了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充分展示了生态危机下重塑生态伦理观、重构人类身份认同以及革新文化范式的诉求。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物质动能;物质叙事;身份认同;纠葛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西方生态批评新发展研究”(FJ2021BF023)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2-0087-08生存和发展问题是人们不懈探索的课题。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生态问题却日益严重。
生态文学诞生于生态危机的现实语境,对生态文学批判性的解读需要生态批评的引导。
生态批评是文学批评发展至20世纪中后期、聚焦生态问题的一个新的理论向度,具有突出的现实批判功能。
作为生态批评第四次浪潮的物质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批判视野,以尊重个体差异性和生态多样性为前提,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作为审美的价值尺度,致力于探究生态危机下的历史文化根源,重构以人与自然为共同关怀对象的伦理观,从物质、性别、种族、阶级、地方等多维度的视角探讨文学与自然、人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物质生态批评是现代社会对生存和发展主题的时代话语的回应,是环境危机的现实语境下对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它揭示了物质动能的自主行为能力和话语建构力量,尊重物质的发展诉求,探索灾难、风险、社会活动、文化实践中的物质叙事,推进文学批评研究走出学术理论的象牙塔,面向物质世界的现实问题,开拓了新的批评空间。
生态批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环保成为了一个持续热议的话题。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赞美自然之美,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自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批评,是一种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行为,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指责,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首先,生态批评需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时常抱怨环境恶化,但同时又习惯于浪费资源,随意扔垃圾。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环保行为,从小事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其次,生态批评也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工业污染、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人类过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需要批评那些对生态环境毫无顾忌的企业和个人,呼吁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最后,生态批评也需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制度。
环境问题往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思考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只有让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生态问题关乎每个人,生态批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只有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改进,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关于生态批评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讨论。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区域生态学生态批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区域生态学是研究地理区域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综合考察区域内各种生态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揭示了生态系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区域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是“区域”,它强调了地理上的特定尺度,并关注不同地理尺度上的生态过程与模式。
区域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地理尺度上的多样性,从微观的景观尺度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尺度都有涉及。
它以生态过程为基础,结合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理区域上生态系统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和机制。
本文将首先介绍区域生态学的要点,并探讨它在生态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然后,文章将重点讨论区域生态学的两个关键要点,包括区域内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最后,文章将总结区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区域生态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探索和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区域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地理区域的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区域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在整体上的组织方式和框架。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使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和引入本文的主题。
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区域生态学的定义和意义。
区域生态学是关于研究某一特定地域内不同生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其研究范围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物种互作、能量流动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给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将详细讨论区域生态学的两个要点。
首先,我们将阐述区域生态学的要点1。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态⽂学批评2019-06-19⼆⼗世纪九⼗年代初始于美国的⽣态⽂学批评(Ecocriticism)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的。
它旨在探讨⽂学与⾃然环境的关系。
美国⽣态⽂学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彻丽尔·格罗费尔蒂(CheryllGlotfelty)指出,如果说⼥权主义批评从性意识(gender-con-scious)⾓度考察语⾔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批评把⽣产、经济、阶级的意识纳⼊⽂本阅读,那么,⽣态⽂学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的思想意识运⽤到⽂学研究中,探讨⽂学与⾃然环境之关系。
(注:CheryllGlotfelty&HaroldFromm,ed.TheEcocriticismReader:LandmarksinLiterary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ofGeorgia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本⽂将⾸先简述美国⽣态⽂学批评的历史源流,然后在阐述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探讨美国⽣态⽂学批评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美国⽣态⽂学批评的历史源流⽣态⽂学批评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世纪七⼗年代。
1972年,约瑟夫·⽶克(JosephW.Meeker)在《⽣存的喜剧:⽂学⽣态学研究》(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提出“⽂学⽣态学”的概念,“对出现在⽂学作品中的⽣物主题进⾏研究”(注:JosephW.Meeker,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NewYork:Scribner''''s,1972,p.9.)。
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Rueckert)在其论⽂《⽂学与⽣态学:⽣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中⾸先使⽤了ecocriticism这⼀批评术语,提出“把⽣态学以及和⽣态学有关的概念运⽤到⽂学研究中去”(注:WilliamRueckert,“LiteratureandEcology:AnExperimentinEcocriticism,”IowaReview9.1(Winter1978),p.71-86.)。
生态批评视角下《野性的呼唤》摘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在20 世纪初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21 世纪的今天,我们关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同时,以当今的“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透视作者在该小说中对人性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哲学思考与探索,从中感受到他所提倡的重返自然的生活,恢复和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融洽之关系的种种设想,仍能起到现实的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生态批评; 人与自然一、“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 世纪70 年代。
1972 年,美国人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中提出“文学生态学”概念: “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物主题进行研究。
”1978 年,威廉·鲁克特在论文《文学与生态学: 文学批评的实验》中首先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提出: “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在众多对“生态批评”的定义中,最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 “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所以,“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以生态哲学为批评的理论起点和依据,以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目的,通过寻找文本中对自然的描述,考察当代世界自然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失衡,来透视现代人类的思想、文化和文明等诸多复杂的问题,同时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探索、重新阐释自然来写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日趋严重,以及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促使生态批评跨越地域和语言的界限,成为时代发展和人类精神的一种迫切需要。
小说《野性的呼唤》的作者杰克·伦敦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通过对大自然、对和谐的动物世界大肆破坏和掠夺而疯狂向前发展的年代。
试析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论文摘要】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生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理论。
它的主要任务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今天所面的生态危机归咎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本文概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态批评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基督教;科学技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如果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将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
生态思想家沃斯特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
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
”生态批评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
反对简单地将生态问题还原成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
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自然科学技术或经济手段远远不够,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和引导。
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打破基于二元论、机械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
生态批评家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是根植于西方文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所以要想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多视角、深层次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批判。
一、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
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是工具价值。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
90年代开始似龙卷风般迅速发展并并蔓延至世界各国,成为一种全球现象。
一、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是在长期以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
的映射,它通过独特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和审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对“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界定存在很多争论,其中最为大多数学者所能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格罗特费尔蒂进一步阐释:“所有生态批评仍然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人类文化与物质世界相互关联,文化影响物质世界,同时也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
生态批评以自然与文化,特别是自然与语言文学作品的相互联系作为它的主题。
作为一种批评立场,它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它协调着人类与非人类。
”格罗特费尔蒂揭示了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文化,通过文化批
判来挖掘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而去重构人类文化。
可见,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新的批评体系,它既有文学批评也有文化批评的特性。
它以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核心思想,以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目标。
二、生态批评的发展
生态批评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72年,“文学生态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的作品中,主要探讨文学对“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揭示,要细致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一词,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
1985 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出版了由弗莱德里克·威奇编写的《环境文学教学:材料、方法和文献资源》一书,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激发美国学者对有关生态文学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后,在美国“西部文学学会”的大会上,格罗特费尔蒂积极倡导生态批评,提交了题为《走向生态文学批评》的论文。
生态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它的迅速发展期。
1992年10月,为了推动生态批评的发展,生态批评的学者们在“西部文学学会”之后召开了“文学与环境研究会”(简称ASLE)成立大会,该研究会的宗旨是“鼓励新的自然文学创作,推动传统的和创新的研究环境文学的学术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生态环境研究”。
ASLE的成立成为生
态批评潮流形成的标志。
1993年,生态批评研究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简称ISLE)出版发行,成为从生态角度对文学艺术的批评研究的前沿阵地。
在这一时期,大量重要的学术著作出版发行。
1990年,由罗勃特·费奇与约翰·艾德编撰的《诺顿自然书写文选》一书为欧洲和美国引入了自然写作,该书还提供了大量的文选,其中很多都是关于生态文学的名篇。
1995年,劳伦斯·布依尔的《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文学和美国文化的构成》出版。
1996年,由格罗特菲尔蒂和费罗姆主编的《生态批评读本》出版,该书是第一本生态批评研究资料汇编,被公认为生态批评入门的首选文献。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
进入新千年,随着地球的生态问题愈发的严重,生态批评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生态批评的研究开始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在美国之外,生态批评在欧洲、加勒比海地区和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发展的尤为突出。
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该学术组织已在八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会,拥有数千会员,而其他国家的生态批评学者也在努力的筹备建立自己国家的分会。
随着生态批评研究的热潮,生态批评研究的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包括,莫非的专著《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洛夫的专著《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态学与环境》,英国教授贝特的专著《大地之歌》、曼彻斯特大学的库普主编的《绿色研究读本:从浪漫主义到生
态批评》(暂时不要),法国学者Alain Suberchicot的专著“Litterature americaine etecologie, Paris,LHarmattan,2002”。
三、格式塔完型生态批评观
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奈斯提出的格式塔完型生态批评观,既看到生态系统内事物间整体层次、非外部、非扩展性、内在的关系,又强调让所有的生命都能得到最佳表现,其“瞬间经历”理论解释了当今许多的生态环境中地方保护的局限。
格式塔完型生态批评把格式塔心理学、生态学和文学批评结合在一起,改变了生态批评初期从文本中寻找自然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或寻求以自然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的方法。
奈斯把格式塔理论与深层生态哲学相结合,是对生态批评深化和发展的一个范例。
总之,生态批评已从起源国美国发展到世界,从孤立的个别研究蜕变为有组织、相互协作的研究,从初期的默默无闻发展成为学术主流,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这样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