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518.00 KB
- 文档页数:2
《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理解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二、作业内容1. 基础概念辨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以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2. 实际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收集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可以是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水循环问题。
小组内讨论,分析这些问题与水循环的关系,并提出解决建议。
3.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收集的案例,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作业提交请同学们将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收集的案例以书面形式提交,字数不少于XX字。
三、作业要求1. 小组合作: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鼓励同学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 实践调查:要求同学们在收集实际案例时,注意观察并思考水循环的实际影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 书面提交:要求同学们认真撰写作业报告,确保报告内容翔实、有理有据。
报告字数需达到要求。
4. 创新思维: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报告的质量。
四、作业评价1. 内容评价:根据作业报告的内容是否全面、有理有据,对同学们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2. 讨论表现:根据小组讨论过程中的合作精神、表达能力以及对水循环重要性的认识,对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3. 实践调查:根据同学们收集的实际案例的质量,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在批改完作业后,我将向同学们反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我也会根据同学们的完成情况,调整今后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水循环相关知识。
通过本次作业,我们期望达到以下目标:加深对水循环概念和过程的理解;提高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会从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水循环》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水循环的章节,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任务。
重点掌握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各环节的物理原理。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器材,包括透明玻璃杯、塑料薄膜、胶带、剪刀、温度计等,用于模拟水循环中的蒸发和凝结过程。
3.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具体步骤包括:(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清水;(2)用塑料薄膜封住杯口,并用胶带固定;(3)将温度计插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水温变化;(4)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杯口附近出现的凝结水珠。
4. 数据分析学生需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和凝结的现象,理解水循环的物理原理。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阐述。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3. 数据分析要求学生需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理解水循环的物理原理,并能够用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进行简单表述。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以及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合理性等。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体会,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第一节水循环课堂探究案例探究:熟悉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教材第48页)探究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思维导图构建】核心素养专练以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图,答复1~2题。
1.该试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该试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表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右图为某地雨水利用系统示意图。
读图,答复3~4题。
3.以下关于雨水利用系统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4.北京市大力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可以( )①削减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减轻交通压力④加剧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阅读资料,完成第5~7题。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水量特征值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地表径流/mm地下径流/mm蒸发量/mm城市中心区40533768270郊外平原区267961713775.北京城市建设导致市中心( )6.以下图中的曲线,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中心区的雨洪径流状态的是( )北京城不同开展时期雨洪径流状态A.①B.②C.③D.④7.要削减北京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右图为我国某城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房屋效果图。
读图,答复8~9题。
8.图示雨水处理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9.最相宜推广该类房屋的城市是( )读我国某河流相关资料图(如图),答复10~11题。
10.该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 )11.图中甲时期河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12.以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答复以下问题。
(1)图中甲处的水循环类型是。
(2)目前人类可以通过、等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意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3)假如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对该地区的水循环造成什么影响?(4)假如A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观点和原理;2. 帮助学生认识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激发学生对环境珍爱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2. 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3. 水循环与环境珍爱的干系。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水循环的观点和原理;2. 掌握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3. 认识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2. 认识水资源的有限性;3. 探讨如何珍爱水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方式;2. 实验观察;3. 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水循环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进修水循环的定义和过程,分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3. 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循环的过程。
4. 讨论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珍爱水资源。
5. 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水循环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七、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2. 小组讨论效果;3. 教室表现。
八、作业设计:1. 观察家中自来水的应用情况,写一份关于水循环的日记;2. 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3. 小组讨论,提出珍爱水资源的建议。
九、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水平;3.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水循环的观点和原理,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培养出对环境珍爱的认识和责任感。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成为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环保小卫士。
第一节水循环[2022·北京西城期末]“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
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
”(选自《吕氏春秋·圜道篇》)。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圜道篇》中的“云气西行”是指( )A.ⅠB.Ⅱ C.ⅢD.Ⅳ2.《圜道篇》中提出“上不竭,下不满”,是因为自然界中的水( )A.联系起四大圈层 B.周期性不断更新C.塑造着地表形态 D.导致了季节转换3.该段文字所描绘的“圜道”( )①基本适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②主要发生在我国冬半年③属于海陆间循环④属于陆地内循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2022·福建泉州期末]咸海地处中亚内陆地区,近几十年来图示区域人口不断增加,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成为世界主要棉花种植区。
下图示意咸海1960年与2014年湖面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4~5题。
4.咸海入湖河水主要参与(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 D.大循环5.1960年~2014年期间,导致咸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陆造田 B.湖床地壳抬升C.入湖水量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2022·福建宁德期中联考]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
砂田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图1为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图2为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
据此完成6~7题。
图1图26.图中表示砂田的蒸发量和土壤含水量的曲线是(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由图可知,当地采用砂田方式的原因是( )A.减少土地蒸发量,保持土壤热量B.增加土地蒸发量,保持土壤湿度C.减少地表水下渗,利于防涝D.增强地表水下渗,利于防旱[2022·安徽安庆期末]辽宁是我国最北方的沿海省份,这里成为我国北方较早兴起建设的工业化城市,其沿海海域还盛产海参、鲍鱼等优质海产品。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生命之源。
水在自然界中不息循环流动,形成了水循环系统。
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利用方式的正确认识。
因此,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水的循环途径和影响因素;3. 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和正确的水资源利用观念。
三、设计内容1. 知识讲解:通过教室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和植物蒸腾等环节。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水源或河流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水的流动情况,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实际运动轨迹。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珍爱措施,每组撰写小结并进行展示。
4. 实验设计:设计简单的水循环实验,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循环运动。
5. 活动筹划:组织学生开展水资源珍爱宣传活动,制作海报、宣传单,向全校师生传递环保理念。
6. 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水循环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加深对水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四、评判方式1. 参与度评判:考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水平,给予相应的评分。
2. 实验报告评判:评判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给予综合评分。
3. 作业评判:评判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的深度和思考角度,给予文字表达和内容质量的评分。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探索更多与水循环相关的知识,如地下水的形成、水污染的影响等。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环保活动或志愿者效劳,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水资源珍爱工作,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一份力量。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提高他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珍爱认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认识和正确的水资源利用观念,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一份力量。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2、使学生能够解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4、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知识梳理(1)要求学生绘制自然界水循环的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简单描述其过程。
(2)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水循环原理。
2、案例分析(1)提供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案例,如干旱地区或洪涝地区,让学生分析其与水循环的关系。
(2)给出一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影响的案例,比如修建水库、过度开采地下水等,要求学生探讨这些活动如何改变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结果。
3、实地观察(1)布置学生观察当地的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水体,记录其水位变化,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与降水、蒸发等水循环环节相关)。
(2)观察当地的植被情况,思考植被对水循环的调节作用。
4、数据收集与分析(1)让学生收集当地一段时间内的降水和气温数据,绘制图表,分析其对水循环的影响。
(2)收集有关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新闻报道或数据,撰写一篇简短的分析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水循环的良性发展,节约水资源”,每个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
(2)讨论“城市化进程对水循环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绘制示意图、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数据图表绘制及分析报告等。
2、实践作业实地观察、数据收集等。
3、小组合作作业小组讨论及讨论报告的撰写。
四、作业时间安排1、知识梳理作业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的当天完成。
2、案例分析作业在两天内完成。
3、实地观察作业安排在周末进行,观察时间持续一周,观察记录在一周内完成。
4、数据收集与分析作业在一周内完成。
5、小组讨论作业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报告在课后两天内完成。
《水循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水循环”相关的任务,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原理、重要环节和现实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自学《水循环》课程内容,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地区(如本地或某河流流域),分析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等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水循环原理,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绘画作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或流程图,标出水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图画要简洁明了,能清晰展示水循环的全过程。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通过改变人类活动来改善或保护当地的水循环。
每组需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讨论的焦点、观点和结论。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要求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需对所选地区的水循环进行深入分析,收集相关资料(如气象数据、地形地貌等),并形成完整的分析报告。
报告需包括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
3. 绘画作业要求图画需用彩色笔或电脑绘图软件绘制,色彩搭配合理,线条清晰。
图上应包含水循环的所有关键环节,并标注相应的文字说明。
4. 小组讨论要求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报告需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或保护水循环的建议。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绘画技巧及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优秀作品将得到表扬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还将汇总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化学生对水循环基本原理的理解。
关于水循环的科学作业一、水循环的“奇妙之旅”说到水循环,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就是“水就是水呗,没啥特别的”?错!水的旅程可是充满了戏剧性,简直像一部永不停歇的冒险片。
一滴水的故事可不简单,它从海洋、湖泊到天空,再到大地,最后又回到水源,不停地循环往复。
你可得注意,这水循环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水在地上走一圈就完了”的事儿。
它要经历蒸发、凝结、降水、渗透这些大动作,哪一个环节都不简单,都是水的超级“职业生涯”。
想象一下,水就像是个永远不停歇的旅行家,走到哪里都会给你惊喜。
二、水的蒸发:太阳的魔力水得靠太阳的魔力“出发”——就是蒸发啦。
你可别小看这一步,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得越来越轻,最后像魔法一样变成了看不见的蒸汽,飘到天空去,开始了它的旅行。
这个过程一点也不简单,你想想,太阳让水变得蒸汽化,水在蒸发过程中可得吸收大量的热量,才有可能进入大气层。
所以,水蒸气就像一个天使,带着满满的能量上天了。
不过呀,这“天使”并不是直接就飞走了,它还得经过一系列的“聚会”才能顺利汇聚到一起,等到时机成熟,便开启它的“凝结”之旅。
三、水的凝结:云的“明星秀”水蒸气进入空气后,可不是随便晃一圈就散了。
它遇到了冷空气就开始了“变身”的过程,变成小水滴,最终在空中组成了云。
你看云啊,不就是这么来的吗?一开始这些水蒸气在空中漂浮的时候啥都不是,直到凝结成云朵,它们才逐渐有了形状。
你可以想象,这些水滴在天空中跳舞,聚成一团团,形态各异,就像是云朵在做“明星秀”一样。
每一团云背后都有无数个水滴的努力,你想想,那得有多壮观!所以,下一次你仰望天空,看见云朵时,别忘了感谢那些可爱的小水滴,它们可是“天上的明星”哦!四、降水:水滴的“英雄归来”云朵里聚集的水滴越来越多,终于等到了一天,它们再也憋不住了,开始往下掉——这就叫降水。
水的降落也有它自己的“气质”。
有时候是毛毛细雨,有时候是倾盆大雨,反正降水的方式多得很,既可以是小小的露珠,也可以是汹涌的暴雨。
课时作业10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一、选择题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读图完成1~2题。
1.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A.7913B.798C.2113D.2182.a、b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①环节a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②环节a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③环节b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④环节b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A.a—水汽输送B.b—蒸发C.c—地下径流D.d—下渗4.有关水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A.促使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B.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C.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D.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
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A.水汽输送B.降水-1-C.植物蒸腾D.下渗6.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①减少内涝发生②改善生态环境③提高江河水位④加剧热岛效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虹吸雨水收集系统是在缺水地区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将屋顶的大气降水进行回收、处理后再利用的一种良性系统。
读虹吸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回答7~9题。
7.该系统改造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降水C.下渗D.地表径流8.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调节城市局地气候B.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C.缩短径流汇聚时间D.减少土壤水分蒸发9.最适合使用该系统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华北地区D.青藏高原地区读“亚马孙河流域水系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亚马孙河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A.水汽输送B.下渗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11.关于亚马孙河流域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描述错误的是()A.植物蒸腾作用减弱B.下渗减少C.地下径流增加D.地表径流增加2023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有16个城市开始试点。
五水循环
班级姓名学号
一.测试题
1.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甚至接触容器底部
B.温度计插入后,迅速地将其取出,然后读数
C.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物态变化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关于这些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夏天用干冰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这是应用干冰熔化吸热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白的一层霜,这是凝华现象
5.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会“冒汗” B.寒冷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C.盘子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D.杯子中的冰块,过一段时间也会变成水6.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B.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不一定升高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二.填空题
1.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
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2.在卫生间里洗热水澡时,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分别是和。
4.请将与下列自然现象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初春的早晨大雾弥漫;炎热的夏天积水干涸;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
5.我国民间有句谚语叫“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由于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___________热。
8.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朝南的一面感到凉,则可以确定风从面吹来。
三.实验题
3.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5.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
的物态变化名称.
6.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
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所示。
则图中__
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7.干湿泡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下端的 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 ,所以这个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另一个的读数 ,若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大..,则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值 将 。
(选填“大”或“小”) 四.探究题
1.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
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呈在__________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 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2).请你根据记录数据,在图1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
的曲线;
(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给 出一种原因即可)
3.请运用你所学物理知识指出“特异功能”的真相:现象:
表演者从沸腾的油锅中取物,手却未被烫伤。
真相:锅中除了植物油,还有下列三种物质中的___ 。
4.年无锡市)如图是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
该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来工作的。
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 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
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 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