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序注释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伤寒论》序之马矢奏春创作【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冲动地赞叹他的才干凸起.就奇怪当此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穷鬼的病灾和困苦,对本身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本身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朱门,吃紧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摈弃摄生的底子之道.使本身的外表华贵,而使本身的身体憔悴.【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很是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物化,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祛除,变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全球晕厥,莫能觉悟,不吝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克不及爱人知人,退不克不及爱身心腹,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底子,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译文】皮都不消掉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溘然遭碰到外来致病成分的侵袭,被不服常的疾病环绕纠缠,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撼颤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恭屈节,恭敬地愿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去世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名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大夫,任凭他安排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去世亡,精神消掉落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他人白白地为他的去世亡哭泣.痛心啊!全部世上的读书人都晕厥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重本身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并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克不及爱护他人,顾及他人的疾苦;不仕进又不克不及爱护本身,顾及本身的隐患,碰着灾祸,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地步,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哀思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概略的荣华,不珍重身体这个底子,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去世,安全得如履薄冰,如临幽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编年以来,犹未十年,其去世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译文】我的同宗本家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个中去世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去世于伤寒的要占个中的十分之七.我为以前宗族的式微和人口的损掉落而感伤,为早去世和枉去世的人不克不及被疗救而哀痛,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汇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辩白脉象和辩白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克不及全部治愈各类疾病,或允许以按照书中的道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病发的本源.假如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半能弄通解决了.【原文】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更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译文】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是以才有五脏的心理成效.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串,其道理奥妙、隐晦、幽深、奥妙,个中的变更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崇高崇高,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查找出个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现在,还没据说过有比得上他们的人呢.原文】不雅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恍如,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去世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不学而能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广博,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看看当今的大夫,他们不想思虑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常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不雅察疾病,询问病情时,老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对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本身的呼吸诊察病人脉膊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停滞;病人垂危还不克不及确诊,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周全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其实是很难呀!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经由进程进修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住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快乐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广博”这样的话吧!。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很是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吝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克不及爱人知人,退不克不及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底子,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更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不雅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恍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广博,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干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怙恃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坚持身体长久健康,以调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底子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服常的疾病环绕纠缠,病患灾祸临头,刚才震惊颤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恭屈节,恭顺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方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贵重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支配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酿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他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并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克不及爱护他人,顾及他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克不及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料.哀思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概略的荣华,不珍重身体这个底子,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原本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伤,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克不及被疗救而哀痛,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分辩脉象和分辩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克不及全部治愈各类疾病,或许可以按照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病发的本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散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遵奉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效.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穿,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奇妙,其中的变更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崇高高贵,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伤寒论自序
《伤寒论》自序是《伤寒论》的开篇之作,全文如下: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
伤寒论原序之迟辟智美创作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现今居世之士,曾不留心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酿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年夜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动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时间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广博,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现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念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坚持身体长久健康,以调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主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服常的疾病环绕纠缠,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恭屈节,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祈祷,巫祝宣告法子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候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贵重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支配处理.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酿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他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念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惜他人,顾及他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惜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笨拙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哀思啊!那些在社会上奔走的念书人,追逐着去争夺概况的荣华,不珍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到达了这种境地!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原本很多,畴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哀思,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年夜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分辨脉象和分辨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伤寒病的问题,年夜大都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遵奉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事理玄妙、隐晦、幽深、奇妙,其中的变动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事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自此往后到现在,还没听说过有比得上他们的人呢.看看现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年夜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遵奉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观察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依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诊脉时间过短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而已.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孔子说:生下来就理解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理解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快乐喜爱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广博”这样的话吧!。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很是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吝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克不及爱人知人,退不克不及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底子,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更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不雅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恍如,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广博,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干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怙恃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坚持身体长久健康,以调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底子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服常的疾病环绕纠缠,病患灾祸临头,刚才震惊颤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恭屈节,恭顺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方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贵重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支配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酿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他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并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克不及爱护他人,顾及他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克不及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料.哀思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概略的荣华,不珍重身体这个底子,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原本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伤,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克不及被疗救而哀痛,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分辩脉象和分辩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克不及全部治愈各类疾病,或许可以按照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病发的本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自然界散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遵奉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效.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穿,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奇妙,其中的变更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崇高高贵,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伤寒论序论曰。
余每览越人入虢(guó)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伤寒论》序可是中医经典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呢。原文读起来就像是在跟一位特别有经验的老中医聊天,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 原文里有好多话,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医学世界的大门。它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医学的敬重和对世人健康的担忧。那些句子啊,像是古老的歌谣,讲述着疾病的可怕和医学的神圣。 咱们来看看翻译译文吧。这译文就像是一把钥匙,能让我们这些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通过译文,我们能知道原来在那个时候,人们对伤寒这种病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就好比在一条黑暗的道路上,古人已经点亮了一盏灯,而这译文就是让我们能看到这盏灯光芒的放大镜。 在《伤寒论》序的原文里,作者描述了当时疾病流行的惨状,那感觉就像一场暴风雨席卷了整个村庄,大家都在病痛中挣扎。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况。从这里就能看出医学的重要性,它就像守护村庄的卫士,没有它,大家只能在病痛的黑暗里摸爬滚打。 再看译文对这些描述的转化,它把那些艰涩的古文字变得通俗易懂。就像是把一块坚硬的石头打磨成了圆润的珠子,我们拿起来就能轻松把玩。有了译文,我们就能知道古人在面对这些疾病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就好比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 《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就像是一对好朋友,原文有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韵味,译文则有着善解人意的亲和力。它们共同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医学的风貌。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跟我们现在有什么关系呢?这关系可大了去了。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在古代,但是它的枝叶却能荫蔽到现在。古代的医学智慧通过这些文字传承下来,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应对现在的健康问题。这就好比我们的祖辈留下了一个装满宝贝的箱子,而《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就是打开这个箱子的密码。 从原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那种迫切想要解决疾病问题的心情,就像在沙漠里渴望找到水源一样。译文呢,则是把这种渴望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两者的结合,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伤寒论》这部伟大著作诞生的背景。 而且啊,通过仔细研读原文和译文,我们还能发现古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疾病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就像看一幅画,不仅看表面,还看背后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在的医学研究也有着很大的启发。这难道不像是在古老的山洞里发现了宝藏吗?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有时候会忽略了传统医学的价值。可是《伤寒论》序的原文和译文就像是一阵清风,吹醒了我们。它让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那么一群人,为了人类的健康努力奋斗着。我们怎么能不珍惜这样的文化遗产呢? 所以啊,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去品味。这就像品尝一杯美酒,越品越香。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东西在岁月的长河里被遗忘,而要把它们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这就是我对《伤寒论》序原文及翻译译文的看法,它们是中医文化里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伤寒裕》4 Array,* • 1 q . £t\ r>*L i » <• . . • r散件省作,上诊申医需共曇医冶i 「 1 : ; -・Jta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 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0年),卒于建安二(公元二一九年), 活了七十岁左右。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作者简介內容提要约生于《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书中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
如麻黄汤、桂枝汤. 柴胡汤.白虎汤. 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余每覽越人入號之診.望齊侯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
皮之不 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 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 曾(z © n g ):竟然。
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 生。
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末:枝节,此指名 利荣势。
震栗。
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赍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 恣其所措。
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
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育邑愛人攵口人,退不育皂愛身知己, 遇災值禍, 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憲若游魂。
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钦:恭敬。
告穷:巫祝用尽办法无济于事。
归天:归属天命,即归属命运。
赍:持着。
重器:喻人身体。
异物:指死亡的人。
进:进身。
退:退居。
蠢:同蠢o徇:营求。
第一自然段小结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 訓,博采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一難》、《陰陽 大論》、《胎腫藥錄》,并平脈辨 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伤寒论》原文及序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论》序注释①“余每览”二句:入虢之诊与望齐侯之色二事,详见本书《扁鹊传》。
②叹:赞叹;歌颂。
《文选•卢子谅览古诗》:“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
”注引《说文》:“叹,吟也。
”谓情有所悦,吟叹而歌咏。
才秀:才能出众。
③曾(zēng增):竟然。
方术:本指医卜星相之术,此指医术。
《汉书•平帝纪》:“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
”又《文心雕龙•书记》:“方者,隅也。
医药攻病,各有所立,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
”④企踵:举踵,踮起脚后跟仰望。
意为仰慕。
《汉书•萧望之传》:“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
”⑤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样子。
《广雅•释训》:“孜孜伋伋(同汲汲),剧也。
”《汉书•杨雄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颜师古注:“汲汲,欲速之义。
”⑥崇饰:崇尚修饰。
末:枝节。
此指名利荣势。
忽弃:轻弃。
本:根本。
此指身体。
⑦“皮之不存”二句: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此处意在说明身体垮了,追求名利又有何用?⑧婴:遭受;被……缠绕。
⑨震栗:惊惧战栗。
⑩降志屈节:降低素志屈身相从。
节,节操。
《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予进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11钦:恭敬。
巫祝:古代从事所谓通鬼神的职业者。
巫,能以舞装神,以替人祈祷为职业者。
《说文解字》:“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祝,主持祭祀祝告的人。
《说文解字》:“祝,祭主赞词者。
”《国语•楚语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楚辞•招魂》:王逸注:“男巫曰祝。
”《周礼•春官》设“男巫”、“女巫”,各司其责。
《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
”12告穷:意为巫祝用尽办法无济于事。
归天:归于天命,即归属命运。
13束手:意为无能为力,没有办法。
束,绑,捆。
受败:承受灾祸。
《礼记•孔子闲居》:“四方有败。
”郑玄注:“败,谓祸灾也。
”此谓等死。
14赍(jī肌):持物赠人。
“赍”和下句“持”同义对举。
15重器:珍贵之宝器。
《礼记•少仪》:“不訾重器。
”郑注:“重,犹宝也。
”孔疏:“重器,宝珍之物。
”此喻人之身体。
16咄嗟(duōjiē多皆)呜呼:感叹词连用以加强语气。
17异物:指死亡之人。
《史记•贾谊传》:“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搏?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索隐》:“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也。
”18重(chóng虫)泉:也叫“九泉”、“黄泉”,指死后埋葬的地下深处。
19进:进身,此谓出仕做官。
爱人知人:爱护了解他人。
照应上文“疗君亲之疾”与“救贫贱之厄”。
20退:退居,此指在野为民。
爱身知己:照应上文“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21蒙蒙昧昧:愚昧不明的样子。
《广雅•释词》:“蒙蒙,昧昧,暗也。
”22惷:“蠢”的异体字。
愚昧无知。
游魂:游荡的鬼魂。
喻苟延残喘的无用之人。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韩康伯注:“游魂,言其游散也。
”按,“游魂”至汉魏时已成为熟语。
如,皇甫谧《甲乙经序》:“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23徇物:为追求权势名利等身外之物而死。
徇,营求。
一说,徇通“殉”。
《庄子•让王》:“今世俗之君子,危身弃生以徇物。
”24冰谷:谓履薄冰,临深谷。
喻身临险境。
《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又《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5向:亦作“嚮”、“鄉”。
谓先前。
《庄子•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26建安:东汉献帝刘协的年号。
公元196〜219年。
纪年:即纪元。
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开始,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均以帝王年号纪年,每更换一个年号,即重新纪年。
27稔(rěn忍):本义为庄稼成熟。
古代谷物一年收成一次,所以就以“稔”为年。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所谓不及五稔者。
”杜预注:“稔,年也。
”28感:为……感伤。
为动用法。
下句“伤”用法亦同此。
沦丧:沦落丧亡。
《书•微子》:“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29横夭:横谓横死,非命而死;夭谓夭折,短命。
与“夭横”同。
30古训:前代圣王之遗教,亦作“故训”。
此指古代留下的医学著作。
《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
”郑玄笺:“古训者,先王之遗典也。
”一说古训即“训诂”。
31九卷:指《灵枢》,又称《针经》。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云:“刘向校书之时,则以此九卷与《素问》九卷同编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并无《针经》之名。
其后《素问》九卷别自单行,于是张仲景、王叔和之徒著书,称引《内经•素问》以外之文,无以名之,直名之曰《九卷》。
……至皇甫谧作《甲乙经序》,始谓之《针经》。
”阴阳大论:古医书名。
王叔和整理编次之《伤寒论•伤寒例》中有此书引文。
胎胪药录:胎谓胎产,胪谓颅顖。
疑指有关妇产与小儿疾病方面之古医书名。
如《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张仲景方序》谓仲景弟子卫汎著有《妇人胎藏经》与《小儿颅顖方》。
32平脉:辨脉,别脉。
平,通“辨”。
《尚书•尧典》:“平章百姓。
”《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章百姓。
”李贤注:“引郑玄说辨,别也。
”又《尧典》:“辨秩东作。
”今本作“平秩东作”。
《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
”孔颖达疏:“平、辨义通,而古今之异耳。
”33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
卒为“杂”字之讹。
张氏原书汉末遭战乱散佚,今所传《伤寒论》十卷出于王叔和编次。
《隋窗•经籍志》称:“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
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新唐书》及《旧唐书》始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
”《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云:“盖叔和既撰仲景平生著述以为《药方》十五卷,又取伤寒杂病别行以为十卷。
其后别行者为后人所瞀乱,林亿等校之,即今之《伤寒论》,其本已失叔和之真。
其后,宋王洙得之于馆阁,除其上卷之论伤寒者,而传其中卷之论杂病,下卷之方药,并疗妇人者,即今之《金匮要略》。
盖王洙所得,实叔和所编张仲景之残本。
”34庶:或许;可能。
35寻:运用。
《左传•僖公五年》:“三年寻师焉,焉用惧?”杜预注:“寻,用也。
”又《说苑•敬慎》:“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一说,寻,探寻,探究。
36思过半:谓收益多。
《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tuàn)辞,则思过半矣。
”孔疏:“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
”37五常:五行运行之常气。
《素问》有《五常政大论》,论述五运之气正常则生育万物。
38府俞:气府腧穴。
俞,通“腧”,亦作“输”。
经气聚会之处为府,《素问》有《气府论》;脉气所灌注之处为腧。
39阴阳会通:言人身表里上下之气交会相通。
《太素•邪中》:“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
”杨上善注:“阴阳异名,同为气类。
三阳为表居上,三阴为里居下,表里气通,故曰相会。
”40自非:如果不是。
《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41理致:道理要旨。
42“上古”句:雷公、少师、少俞、仲文及岐伯、伯高六人均为黄帝之臣,且精于医理。
43下此以往:从此往后以来。
44演:推衍;扩大。
《汉书•五行志》:“文王演周易。
”45终始:始终。
一说,指诊察方法,古人以诊视十二经脉之所终始,为诊病要务。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
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
”46务:追求;致力于。
口给:言辞敏捷,犹能说会道。
《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47“按寸”句:只按寸口脉,不及尺肤。
前臂内侧自寸口以上至腕关节处之皮肤,古代诊疾时要察其形色变化,以为论病根源。
《灵枢》有《论疾诊尺》篇,又《邪气藏府病形》篇亦有脉与尺肤相应之论述。
一说,尺谓尺脉。
48足:指足部趺阳脉。
为足背前胫动脉。
49人迎:位于结喉两侧,有颈动脉。
人迎、趺阳均为古代诊脉之部位。
50三部:谓上部人迎,中部寸口尺肤,下部趺阳。
古代诊脉要参合三部。
一说谓寸、关、尺三部。
51“动数”两句:指诊脉时,候脉之搏动次数不满五十次谓失诊。
《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
”《灵枢•决气》:“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者,一藏无气。
”又,《脉经》卷四:“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藏皆受气,即无病。
”52短期:犹死期。
《灵枢•根结》:“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
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
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
予之短期,要在终始。
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
以知五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太素•人迎脉口诊》:“关格者,与之短期。
”杨上善注:“死之将近,故与短期。
”53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以头部两额、两颊及耳前、中部寸口、神门及合谷、下部内踝后、大趾内侧及大趾与次趾之间等九处为九候。
而《难经•十八难》则以寸关尺三部脉象分浮、中、沉取之合称九候。
髣髴:亦作彷彿、仿佛、肪胇。
谓模糊印象。
曾:竟然。
54明堂阙庭:《灵枢•五色》:“明堂,鼻也。
阙者,眉间也。
庭者,颜(额)也。
”见:被。
55窥管:“以管窥天”的缩写。
此喻诊察片面。
56视:察。
此谓分辨。
“视”、“别”同义对举。
57“生而知之”两句:语出《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亚,次。
58“多闻”两句:语出《论语•述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知,同“智”。
59宿:平素;一向。
60斯语:指“学”和“多闻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