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验在非线性光纤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72.52 KB
- 文档页数:4
70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软件应用 • Software Application【关键词】仿真软件 实验教学 光纤通信 应用探究作为国内近几年各大学将多种学科渗透交叉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光纤通信,其涵盖了电子和通信两个领域的知识,因而呈现了内容复杂、基础理论要求较深以及更新较快的特点,是大多高等院校通信类相关专业所必须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
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应该注重实际应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因为考虑到进行光纤通信实验所需器材成本较高且实验需要进行反复研究的特点,大多院校采用了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仿真技术建立系统模型,而后在该模型上进行计算机实验,不仅能降低成本费用,同时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之后更好地从事该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实际应用在讲解本课程之前,书本对光纤通信做出了明确定义,即以光纤作为媒介的通信方式。
用射线原理对光纤通信进行分析,就是将光信号封闭进纤芯中,使其沿着直线的方向传播,使得包层和光纤的接触面产生全反射来传播光信号。
同时在纤芯中形成导波,如果无法满足全反射所需条件时,导波会出现中断,即光纤中会产生辐射模,造成光信号的衰减。
为加强学生对光纤通信的认知,可以借助于光声信号实验进行电信号传播,通过观察电信号的变化,了解光纤通信的实际应用原理。
1.1 光纤传输特性因为本章所涵盖较多数学和电学知识,内容复杂抽象,故而在讲解时可引用动画演示不同类型光纤的传输特点和消耗过程中所导致的色散程度。
除应用多媒体教学外,还可利用光学仿真软件对光纤的非线性特点进一步说明,例如交叉相位调制以及自相位调制等,对于复杂的公式推导则可借助Optisystem 程序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使用该程序建立光链路,输入不仿真软件在《光纤通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张春光同频率的光信号在不同的非线性媒介中产生不同频率混频效应的光输出信号,利用仿真软件还能便于借助光谱仪来观察发生混频效应后的图像,操作简单且便于理解,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非线性光学现象在通信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进步。
而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就是非线性光学现象的应用。
非线性光学现象是指当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非线性响应导致光的特性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的应用正为通信领域带来巨大的革新。
首先,非线性光学现象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尤为显著。
传统的光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是线性光学器件,光信号的传输距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引入非线性光学现象后,光信号可以在光纤中传输更远的距离。
这主要是因为在非线性光学现象的作用下,光信号可以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自动调整自身的特性,以适应不同的介质和传输环境。
这使得光纤通信具备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远的传输距离,从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非线性光学现象还在光子集成电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子集成电路是一种将光学元件集成在芯片上的技术,能够实现光学和电子之间的高效互联。
而在光子集成电路中,非线性光学现象的应用使得芯片上的光学器件能够实现更复杂的功能。
例如,通过非线性光学现象,可以实现光的调制、调制解调、分光复用等功能,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光子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这对于实现高密度、高带宽的光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非线性光学现象还在光学成像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成像技术主要使用线性光学效应,但存在分辨率有限、成像失真等问题。
而非线性光学现象的应用,则可以克服这些问题。
例如,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可以实现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使得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甚至更高级别。
此外,非线性光学成像还可以实现三维成像、超光谱成像等高级功能,为成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最后,非线性光学现象还在光通信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而非线性光学现象的应用可以实现光通信的加密和解密。
光信号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非线性变换,使得信号的特征发生改变。
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将信息编码成非线性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实现加密,只有经过特定解密方式的接收端才能解读其中的内容。
WEBLab虚拟实验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虚拟实验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WEBLab虚拟实验技术为例,探讨了其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
关键词:WEBLab虚拟实验技术;高校实验教学;应用研究;教学效果1. 引言高校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实验资源不足、设备成本高以及实验室时间限制等问题。
虚拟实验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WEBLab虚拟实验技术以其灵活、实用和成本效益高等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实验教学领域。
2. WEBLab虚拟实验技术的概述WEBLab虚拟实验技术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实验环境。
它属于远程虚拟实验技术的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实验的远程操作、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并模拟真实实验现场的环境和过程。
该技术可以采用现场真实实验仪器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软件仿真实验来实现。
3. WEBLab虚拟实验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3.1 设备资源共享由于实验设备的成本较高,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在实验课中使用。
WEBLab技术通过将实验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多用户共享同一套实验设备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3.2 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WEBLab虚拟实验技术通过网络连接,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实验操作。
不再受制于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3.3 实验操作指导WEBLab虚拟实验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导和实验步骤说明,辅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要点。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实验操作指导,独立完成实验,并获取实验数据。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WEBLab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学生实验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不仅减少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时间,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虚拟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受到诸多限制,如时间、条件、材料和安全等,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
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可以在没有实际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提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虚拟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虚拟实验的应用虚拟实验通过电子设备和软件等技术手段,模拟真实实验的场景和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互动性强、灵活性高的实验环境。
虚拟实验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
以下是虚拟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举例:1. 物理实验: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模拟天体运动、光学现象、电路实验等,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并能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化学实验:虚拟实验可以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在虚拟实验室中添加不同的试剂,观察其反应情况,从而了解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推导过程。
3. 生物实验:虚拟实验可以模拟生物实验中的观察和实验操作,例如显微镜下的细胞观察、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等,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真实的生物学实验体验。
二、虚拟实验的效果评估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手段,其应用效果需要进行评估。
以下是对虚拟实验效果进行评估的几个方面:1.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在虚拟实验中的操作和实验结果的考察,可以评估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程度。
比如通过分析学生在虚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准确、对实验结果的解读是否正确等来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实验技能培养:虚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观察、测量、记录等。
评估学生在虚拟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技巧是否得到提高,是否能熟练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 学习兴趣和动力:虚拟实验能够提供更多样的实验场景和操作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评估学生在虚拟实验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和动力等方面的表现,可以了解虚拟实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光通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通信成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电信通信方式,光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传输距离远等优势。
而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光通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其在介质内传播会受到介质对其的干扰。
在介质密度较大时,光束的传播可能会发生折射和散射,这时光束就受到了线性响应,也即在介质内传播的光束与入射光束有一定相位差。
若介质密度较小,当入射光越来越强时,介质分子会出现畸变,形成新的电场,对光束产生了非线性响应。
非线性响应意味着介质分子的响应随着入射光的强度而呈非线性关系,可能产生的效应包括倍频、和频、混频等,这些效应均被称为非线性光学效应。
二、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光通信中的应用1. 光纤放大器光纤放大器是利用光通信中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典型应用。
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输介质的损耗问题,导致信号衰减。
而光纤放大器就是通过在信号传输链路中添加放大器,即可实现信号放大,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
这其中,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核心在于利用了光通信中非线性响应的特点,即对于不同频率的信号,放大器响应的强度不同。
因此,当信号通过放大器时,产生的非线性效应会使得信号中高频成分的强度增大,从而完成信号的放大。
2. 全光开关光通信中的全光开关是一种将光信号转换为光控制电路(OEIC)信号的电子器件。
它允许无缝连接两个光通信设备,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处理。
光开关通常包括两个模块:一个为输入接口,另一个为输出接口。
在光开关中,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其中的应用是制作光受体。
在光开关的输入端,一束光束入射到光受体中,通过非线性光学效应,光的强度产生变化,从而激发出电信号。
三、总结以上就是非线性光学效应在光通信中的应用介绍。
由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不可预测性、时变性和非线性响应等特点,使得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越来越广。
在光通信领域,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虚拟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实验技术的概念和特点,随后讨论了虚拟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提供实验环境、弥补实验操作和设备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在虚拟实验技术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虚拟实验技术的标准化、实验结果的精确性等。
1. 引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实验设备有限、实验操作复杂、实验效果难以评估等。
虚拟实验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虚拟实验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虚拟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 虚拟实验技术的概念和特点虚拟实验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验过程,提供与真实实验相似的视听感受和交互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虚拟实验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2.1 模拟真实实验环境:虚拟实验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环境,将学生置身于与真实实验相似的虚拟环境中,提供了更真实的实验体验。
2.2 灵活的实验设计: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灵活的设计和调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的参数和条件,进行多次实验探究。
2.3 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虚拟实验技术可以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方便回顾和再现。
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实验复习和实验扩展,提高实验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3. 虚拟实验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1 提供实验环境虚拟实验技术可以提供各种实验场景,包括光学实验、电磁实验、力学实验等,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技术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熟悉实验设备和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效果。
3.2 弥补实验操作和设备的不足在一些高级的实验中,实验操作复杂,实验设备昂贵且难以操作。
虚拟实验技术的教学应用与学生学习态度评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虚拟实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虚拟实验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为传统的实验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本文将从虚拟实验技术的教学应用和学生学习态度评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虚拟实验技术在教学应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传统实验课程通常面临实验设备有限、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困扰,而虚拟实验技术则能够克服这些问题。
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实验操作,无需担心时间冲突或实验设备不足。
此外,虚拟实验技术还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的实验场景,使学生可以进行安全、可靠的实验操作,避免了传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其次,虚拟实验技术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
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实验指导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虚拟实验技术还可以提供实时的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与传统实验相比,虚拟实验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实验变量调节和结果观察,增加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虚拟实验技术的教学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态度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更容易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虚拟实验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虚拟实验技术还可以与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资源结合使用,使实验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虚拟实验技术还可以提供更精确的学生学习态度评估手段。
传统实验评估通常只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来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而虚拟实验技术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更全面、客观的评估。
通过虚拟实验技术,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步骤和实验时间等详细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改进方案。
非线性光纤光学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中越来越重要。
光纤通信是将通信信号通过光传输,具有传输速度快、带宽大、数据传输可靠性高等优点,是目前世界上传输速度最快、覆盖范围最广的通信方式之一。
然而,光纤通信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信号的衰减、信道干扰等,这些问题使得光通信系统的传输距离、带宽等都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采用了非线性光纤光学技术,这一技术应用广泛且成熟,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为了通信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第二章:非线性光纤光学的基础知识非线性光学是指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中非线性响应特性而发生的一系列非线性光学现象。
在光学通信领域中,由于光信号的光强度比较大,就容易出现非线性光学效应。
而非线性光纤是指介质中的折射率随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非线性光学现象和非线性光学器件。
非线性光纤具有很多优点,其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较宽的光谱范围,可以兼容多种类型的波长,能够承载更多的信号,同时对于不同的应用能够提供更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可以大大提高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
第三章:非线性光纤光学在通信中的作用非线性光纤光学在光通信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光纤衰减情况在光纤通信中,由于信号传输中的光子和介质原子之间相互碰撞而导致衰减。
在非线性光纤中,由于介质中的折射率随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就形成了非线性相位调制,这种调制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小光纤衰减,在传输距离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2. 改善光纤信号干扰情况在光纤通信中,信号传输距离越长,就越容易遇到各种线性和非线性干扰,例如受到光子声子效应影响,也就是受到介质中原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信号被干扰,因此必须采用一种可以有效减少信号干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非线性光纤材料可以在光子的传输过程中改变光子的相位,从而减小干扰,使光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更加稳定可靠。
3. 扩大光通信带宽在光通信中,带宽的扩展依赖于信号的光强和光的相位变化。
虚拟实验平台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虚拟实验平台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实验过程的教学工具。
它通过集成教学资源、模拟实验环境以及实验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交互性强的实验环境,极大地拓展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在教育科研中,虚拟实验平台被广泛应用,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进展以及教学改革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虚拟实验平台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实验机会。
传统实验教学通常存在实验设备有限、时间受限等问题,导致学生实验机会不足。
而虚拟实验平台通过模拟真实实验环境,大大扩展了学生实验的范围。
无论是身处教室还是家中,学生都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可以重复、调整实验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思维。
其次,虚拟实验平台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促进了实验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按照固定的实验步骤和流程进行,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而虚拟实验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提供个性化实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同时,虚拟实验平台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自动评估和调整,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虚拟实验平台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的机会。
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还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促进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进展。
虚拟实验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难,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辅导。
此外,在教育科研中使用虚拟实验平台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优势。
首先,虚拟实验平台可以大大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
传统实验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实验设备、材料和劳动力,而虚拟实验平台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大大降低了成本。
其次,虚拟实验平台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实验过程和反馈,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变化、收集数据,并得到实时的结果反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虚拟实验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1.引言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在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直观认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由于实验条件限制、设备成本高昂以及实验安全等问题,传统实验教学难以满足大规模科学教育的需求。
而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克服这些障碍,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体验,因此,它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关注。
2.虚拟实验技术的概念和特点虚拟实验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和仿真技术模拟和再现实际实验过程的一种教育工具。
它具有以下特点:2.1 真实性:虚拟实验技术能够通过高度逼真的图形和声音效果,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实验现场,提供近乎真实的实验体验。
2.2 安全性:虚拟实验技术避免了实际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安全风险,保障了学生的身体安全。
2.3 灵活性:虚拟实验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和实验目的进行调整和优化,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4 扩展性:虚拟实验技术可以模拟各种不同的实验情境,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和复杂的实验操作。
3.虚拟实验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3.1 提供实践经验:虚拟实验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经验,加强他们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和分析。
3.2 提高学习动机:虚拟实验技术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在一个自由探索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虚拟实验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
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将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科学概念。
3.4 培养创新能力:虚拟实验技术可以提供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环境中进行自由的探索和实验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虚拟实验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效果4.1 学习效果提高:多项研究表明,虚拟实验技术在科学教育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虚拟实验在非线性光纤光学教学中的应用徐 铭,吉建华(深圳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新技术研究中心,深圳518060)
摘 要:结合教学和科研经验,通过Matlab语言编程,分别给出光码分多址传输系统、色散管理孤子传输系统以及实际江苏省二级干线网络光纤传输系统的虚拟实验,并应用于非线性光纤光学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该虚拟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为从事研究生教学的教师提供了参考。今后如果将各虚拟实验模块集成,且进一步和VC语言结合,相信能给出更加方便友好的界面,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非线性光纤光学;虚拟实验;快速分步傅里叶算法(SSFM)
中图分类号:TN929111;G6421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86(2004)03-0096-04
ApplyingtheVirtualExperimenttoTeachingofNonlinearFiberOpticsXUMing,JIJian-hua(Advanced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Institut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severalvirtualexperimentsaboutopticalcode2divisionaccesstransmissionsystem,dispersionmanagedsolitontransmissionsystemandtheupgradeofsecondlevelbackbonenetworkofthesouthJiangsuprovincetransmissionsystemareappliedtotheteachingofnonlinearfiberopticsbythelan2guageofMatlab,whichcombiningwiththeauthorπsexperiencesinteachingandresearching.Withhelpofthistool,thestudentsπsensibilityofcognitioncanbeenhanced;thestudentsπgo2aheadismandenthusiasmcanbealsoboostedup.Thispapercanbeasateachingreferenceforteachersofgraduatestudents.Inthefuture,wecanintegrateseveralvirtualexperimentsandcombinewithVClanguage,whichcanoffermoreeffectinginterfaceandimprovetheteachingimpression.Keywords:nonlinearfiberoptics;virtualexperiment;split2stepFFTmethod
0 引言G1P1Agrawal著《非线性光纤光学原理及应用》[1]是光学、光子学和光通信领域的重要理论及应用的专著,该书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广,对初学的研究生来说,难免枯燥、难懂。本文把科研前期模拟试验引入教学,通过开展计算机编程模拟实验的虚拟实验教学方法,对非线性光纤光学中许多庞大、昂贵的实验系统进行计算机实验模拟,简化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感性认识。1 虚拟实验算法原理对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数值模拟有许多方法,本文采用界面友好的Matlable语言编程环境,算法采用分步付里叶算法(Split2StepFFTMethod,
SSFM),它属于有限差分方法一种,但其核心思想
主要是采用了FFT算法,从而使计算的速度大大加快[2],SSFM的基本思想是在FFT
算法的基础上把
整个传输光纤的长度分成很小的段h(微元)
,通过
每一小段求得的值作为下一小段的初值,然后逐步
第26卷 第3期2004年6月电气电子教学学报JOURNALOFEEEVol.26 No.3Jun.2004
收稿日期:2003-12-30;修回日期:2004-03-02
第一作者:徐 铭(1970-),男,江西省乐平人。博士,讲师,南京邮电学院光信息科学技术系毕业,目前主要从事光纤通信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图2 在200G切普速率下OCDMA系统的传输波性和相关解码输出
求解,最后可得指定光纤长度处的光场的特性参数。具体说,将广义非线性薛定愕方程(NLS)化为分别表示色散项和非线性项的差分算符微分方程式,即:5A5Z=(D^+N^)A(1)式中D^,N^为差分算符,前者表示色散项和吸收项,后者表示非线性项。设通过一∃z=h后光场表示为A(z+h,T)=exp(hD^)exp(hN^)A(z,T)现在我们分别考虑非线性项和色散项起作用。第一步 仅有非线性项:A(z+h,T)=exp(hN^)A(z,T)第二步 仅有色散项,但色散项在频域内表示较为方便:B(z+h,Ξ)=exp(hD^FFT[A(z+h,T)]第三步 再反付里叶变换至时域:C(z+h,Ξ)=IFFT[B(z+h,Ξ)]第四步 为了控制精度采用变步长h,即选定一个步长h后比较用h步长得到的下一步的孤子波形数据与用h2进行两次计算的同一位置的波形进行比较。如果误差满足要求(如10-5)就继续采用步长h,否则就把步长减至h2,重新计算两次h4比较,依此类推,直至满足误差要求为止。在具体编程时要定义以下几个模块:(1)色散项模块;(2)非线性项模块;(3)对比误差模块;(4)步长计算模块;(5)脉宽计算模块;(6)FFT模块;(7)IFFT模块;(8)文件存取模块(谱和波形)。其中第8个模块是为保存所需要的步长上的数据而设置的。 2 虚拟实验在非线性光纤光学教学中的应用211 虚拟实验1: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的传输作为一种多址接入方案,码分多址接入(Code2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低轨道卫星和蜂窝电话领域,目前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
)的主要技术,结合光通信技术的
优势,于八十年代初人们将CDMA技术移植到光通信领域,提出了光码分多址接入(OpticalCDMA,
OCDMA)技术,如果在对OCDMA系统技术的讲述插入虚拟试验的内容,学生不但可以加深对OCDMA扩频通信原理以及系统构成的理解,而且对该技术安全、保密、抗干扰强这一特点加深印象。实验仿真框图如图1所示,有n个同时进行传送的用户数据(脉冲)在编码系统后,经过光纤传输到解码系统,每个用户可通过相关解码后的相关峰得到本用户数据,在有色散的情况下,虽然脉冲传输波形很差(见图2),在一般的通信系统是不可忍受的,而OCDMA系统能够解出自相关峰最大的位置,从而解出用户数据,说明其抗干扰的优势。
图1 SSFM仿真OCDMA传输系统相关解码的流程框图
212 虚拟实验2:色散管理光孤子的传输光孤子是光纤中稳定的传输的脉冲,是在保持色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平衡下的一种稳定的传输状态,具有抗干扰强的特点,色散管理孤子是采用色散补偿孤子系统,这些概念在讲解时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不容易理解。通过本实验可以清晰地反映孤子在传输过程中地变化图像以及受扰动影响的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的数值为每隔1公里就取一组数值。受色散和非线性扰动的影响,脉冲幅度与脉宽在一个色散补偿周期内波动较大,但是,这种波动是周期性的,脉冲幅度能够以近似高斯形稳定传输,每个
79第26卷第3期 徐 铭等:虚拟实验在非线性光纤光学教学中的应用 周期后恢复初始值,表明孤子传输的稳定状态。图4是孤子在传输1200km后受扰动的影响结果,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该扰动不但会引起脉冲宽度展宽,并产生色散波,同时会引起脉冲传输的不对称性,然而总体传输特性不受扰动的影响。图3 色散管理孤子幅度在一个色散管理周期深化的情况图4 孤子受色散影响的传输图象213 虚拟实验3:光纤传输系统性能模拟 对非线性光纤光学的课程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上,还应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能力。本虚拟实验是通过对江苏省二级干线网络结构中的苏南环部分进行改建为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如图5所示,每个站点以光分插复用器(OADM)代替原有的电分插复用器作为上下话路
,
R表示以全光中继代替原有的“背靠背”式电光中继,单模光纤(SMF)传输线路用色散补偿光纤
(DCF)加以补偿,实验的目的是把原有的传输速率
为215Gbs-10Gbs的系统升至40Gs系统,观察系统的性能(用眼图来反映)。
图5 江苏省二级干线网络结构图中的苏南环部分采用色散补偿控制技术进行系统升级的结构图
图6
(
a)为输入传输系统的脉冲,其序列选为
:1
0100100101100101010111010100011,共32位。图6(b)(c)(d)分别表示的是在
0km、400km、800km
处的眼图。
(a)发射端的脉冲序列 (b)okm处眼图 (c)400km
处眼图
(d)800km处眼图(e)脉冲传输深化图,传输长度800km(f)1200km
处的眼图
图6 在改建后的江苏省二级干线网络上,系统的传输性能仿真(下转第101页)
89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