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原理初探李经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修辞学的边缘化问题江结宝内容摘要:修辞学被语言学界边缘化了,主要表现在语言学主流杂志的排斥性等三个方面;修辞学对于社会、对于语言学十分重要,不该被边缘化;造成语言学界边缘化修辞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言学学术传统的影响,修辞学成果或然性和非公式化的影响等。
关键词:修辞学边缘化修辞学地位一.修辞学被语言学界边缘化目前,在中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修辞学已在不知不觉之中被语言学界(不是语言学)边缘化了。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评价的消极性乃至否定性,语言学主流杂志的排斥性,科研扶植的失衡。
1.评价的消极乃至否定性下面的言论来自语言学界(包括修辞学界本身)。
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修辞学开始跌入低谷,陷入困境。
[1]37每年生产的修辞话语连篇累牍,但其中究竟有多少理论含量和智慧含量,有多少与当代语言生活的有效互动,能让学界和社会为之注目,是让人大为失望的。
[2]46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我个人有限的了解,修辞学研究就总体而言开始走下坡路,而且下滑的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明显加快,坦率地说,现在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修辞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明显老化。
……修辞学研究一直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缺乏科学性、操作性和可验证性。
……坦率地说,现在有许多本来属于修辞学研究的课题,实际上已经被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抢去了。
而只有修辞学还在东张西望,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自己应该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3]17-18有时否定的不只是修辞学,还涉及修辞学研究者:修辞学界的朋友基本放弃有关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热衷于一些枝节末叶,找冷门,找空门,或者找旁门,没有勇气直面人生。
[3]17以上的评价是消极性、否定性的,其实也是毫不含糊的批评,批评修辞学的“大大落后”,也批评修辞学者缺乏勇气。
2.语言学主流杂志的排斥性关于语言学主流杂志对于修辞学成果的态度,有学者做了如下判断:由于学科交叉,修辞学研究成果与同属语言学学科的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理论、语言学史等研究在学术面貌方面有较大区别,这使得目前国内有影响的语言学期刊如《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学报》、《当代语言学》、《方言》、《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研究》、《语文研究》、《语言科学》、《汉语学习》、《古汉语研究》等极少发表修辞学研究成果。
“林译小说”译介“不忠”的缘由初探
杨进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不懂西文的林纾,一生却翻译、出版了200余部外国小说,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然而其译作中的“不忠”历来成为众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林纾本人也因此遭受了种种指责.不过稍加分析,便可发现这种翻译“不忠”有多种原因.该研究从林纾本人、口译者、赞助人和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探讨分析了“林译小说”译介“不忠”的缘由.
【总页数】4页(P160-162,168)
【作者】杨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林译小说看赞助人对译介活动的操控 [J], 廖蓓辉
2."林译小说"中的赞助人因素初探 [J], 王冬杰;刘杰辉
3.近现代侦探小说译介两次高潮与中断缘由的探析 [J], 朱海芳
4.林译小说动因初探 [J], 王金双;范晓霞
5.清代荆州关公信仰兴盛缘由初探 [J], 王圣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华简编纂活动中的编辑学解读秦中悦【摘要】通过一个普通科技期刊编辑的视角,以仰视的心态,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编纂活动进行了编辑学的解读.研究了编纂活动的思想性,总结了文化创新之处,归纳出加工整理的科学性,弄清楚释读隶定工作的学术性,确信该书简将成为研究了解先秦文化的中介.【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28)004【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编辑;仰视;清华简;编纂活动【作者】秦中悦【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工程技术版),江苏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2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是由其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于2008年7月捐赠给清华大学。
清华简于2008年7月15日入藏,经过清理保护和鉴定、拍照、试读等过程,进入缀合、编排和分篇,并逐篇进行隶定和释读。
2010年12月,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上海中西书局出版发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面世;2011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发行。
2012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宣布完成[1-3]。
清华简多为经、史类文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文化价值极高。
所以自其公布之日,即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格外关注。
笔者研读了清华简几篇研究论文,包括《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学术价值》、《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诗经学史的若干问题》、《清华简<保训>与周代德治文化的渊源》、《<周公之琴舞>的组成、命名及表演方式蠡测》、《出土文献给我们的启示》、《清华简与先秦诗乐舞传统》、《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 >与先秦“小说”》等[4-10],大受裨益;受此启发,欣然对整个清华简的编纂工作进行编辑学解读研究。
一、清华简编纂工作的思想特征作为出版物生产的精神生产劳动——编辑活动,清华简的编纂活动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研究较少的先秦文化的整理释读中,内含丰富的文化思想。
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目【作者】陈才智辑文学史及总论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3. 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下册)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
4. 林传甲,朱希祖,吴梅著《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5. 游国恩《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本书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在武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时的讲义。
全书共分4卷,包括:周前、周、秦、两汉、三国和宋文学。
6. 李中华《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本书包括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宗教民俗与文学蕴含、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文学体式与考证等五部分。
7. 李定广《古典文学新视角》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本书是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来研究、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系列成果结集。
作者特别注意采用中西结合的理论观照,其文章大都有新颖的观点,或推翻前人成说,或发前人所未发,或解决旧问题,或提出新主张。
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据。
8. 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
科举文体,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章体裁、体式。
作者从这一角度研究科举制的内涵、科举取士的观念及科举制下文学的发展。
9. 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10.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11. 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编辑学原理初探 李 经 摘 要 编辑学是一门既有理论探讨,又以学以致用为主要目的的应用学科。我们可以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实用编辑学的理论找出足以建构编辑学理论大厦的观点和方法。基于这种思考,特别是在拜读了王振铎先生等所著的《编辑学原理论》一书之后,笔者对编辑学原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把它概括为中介过滤原理、信息整合原理和符号再现原理。 关键词 编辑学理论;中介过滤原理;信息整合原理;符号再现原理 1 编辑有“学” 编辑工作的历史可谓久远,从我国图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以说,自从图书的出现,便有了编辑工作,编辑工作是随着书籍的形成和传播而产生的;但编辑真正脱离开著书立说而独立成为一个专业,不过100多年的历史。而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突破“编辑有术无学”的论点发展至今,更是短暂。时至今日,我们说“编辑有学”,这其中的“学”自然指的是编辑学原理。 “一切编辑工作所具有的普遍的性质,是传播人类精神产品的创造性精神活动。”[1]编辑学是一门既有理论探讨,又以学以致用为主要目的的应用学科;但是,作为一门正在建立之中的学科,它在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探索还远远没有完善。 王振铎、赵运通先生在他们所著的《编辑学原理论》一书中,把“文化缔构原理”称作编辑学的基本原理,并形成了一家之言。王先生认为,“文化缔构原理,是编辑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最基本的原理”[2]。 在这里,我们先关注一下他的“文化缔构原理”中“文化”的含义:“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图像、音响等符号所表征的各种讯息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知识等为精神内容,而又以承载这些讯息符号的甲骨、金石、纸张、磁带、屏幕、光盘等为物质媒体的东西。”[2]笔者认为,从字面上看,这与其说是“文化”的界定,倒不如说是“出版物”的界定。 1)这只是为“编辑学理论”而下的一个“文化”定义,实际上,文化的涵盖面要深广得多,绝不仅包含“语言、文字、图像、音响等符号所表征的各种讯息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知识”这些“精神内容”。 2)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早在“甲骨、金石、纸张、磁带、屏幕、光盘”等“物质媒体的东西”形成之前就业已存在了。 3)并非所有文化都必须借助“物质媒体的东西”抑或“以语言、文字、图像、音响等符号所表征的各种讯息”而存在,文化更多时候是被提升到了社会精神生活的层面上来,如我国的“茶文化”,已经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和组成部分。 4)从广义上讲,文化的类别繁多,而有许多是没有经过“编辑活动”的缔构的。 《编辑学原理论》中把“编辑活动”放在了一个极高的位置上,作者写到:“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2]他们并认为“编辑活动恰恰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转化、沟通的中间世界。它以无知世界为基础,以精神世界为主导,缔造着记载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整个文化结构及其历史”[2]。 笔者认为,这只是编辑活动的理想状态,但在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1)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的缔构往往来自于某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和被心理学认为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动力,而并非“编辑活动”。 2)阶级社会形成以来,文化缔构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极其少数的统治者手里,是他们的好恶决定着文化的命运。 3)编辑作为职业,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不过10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刘向、刘歆父子《别录》与《七略》的编辑,还是清王朝《四库全书》的编纂,其初衷都并不仅仅是“文化缔构”。 4)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与缔构过多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影响是“形成性的”,往往大过“编辑活动”对文化的影响。 所以,笔者认为把编辑活动看做人类社会精神产品生产流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更为恰切;因为,编辑活动是以物化生产和传播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它要做的是对精神产品的“毛坯”进行加工,而缔构社会的“文化大厦”只不过是上述目的的结果。 2 编辑学原理 同其他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所不同的是,编辑学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于是,在编辑学原理还有待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与其相关的学科的研究以及对实用编辑学的研究找出足以建构编辑学理论大厦的观点和方法,使对“先天不足”的编辑学原理的探究纳入科学、系统的轨道。 基于上述思考,特别是在拜读了王振铎先生等所著的《编辑学原理论》一书之后,笔者认为,编辑学原理概括起来有3个:中介过滤原理、信息整合原理和符号再现原理。 2.1 中介过滤原理 中介过滤原理实际上是对编辑工作的形象概括。 编辑是知识信息的交流与积累的组织者,它首先是作为信息与受众的中介存在的。若借用香农的传播学模式的表述方式,即是:编辑是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中介。所不同的是,传播学重在研究信息的传播理论,“信源”与“信宿”分别指的是“输出一方的信息”和“接收一方的信息”;而编辑学则重在研究如何使信息条理化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于是,当我们套用香农的模式时,得出的是类似“作者—编辑—读者”“新闻—编辑—稿件”“素材—编辑—节目”之类的一组关系。 为了调节信息无限化与信息产品有限化之间的矛盾,编辑必须通过信息选择来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传播。既然编辑的工作是把关的工作,扮演“把关人”角色的编辑就可以被喻为信息与知识的“过滤器”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知识),如何传播那些信息(知识)就体现在编辑工作里面。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过滤”有自发和自为2种。“自发的过滤”是指编辑从业人员对长期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工作规范和编辑流程的遵循,如图书编辑学中的修订文稿、统一体例、核准事实等,多体现在具体的编辑工作过程之中,基本不带整治色彩;而“自为的过滤”突出地体现在编辑对编辑方针的遵从上,带有较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编辑工作不可能超脱现实社会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同阶级的利害关系,不同阶级的思想影响会使编辑工作在精神生产的各个环节上表现出它的思想倾向、感情倾向,表现出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由此产生截然不同的客观社会效果”[3]。的确,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任何一个出版社、报业集团、广播台、电视台都有各自的编辑方针,任何一个编辑都必然成为本国家、本民族、本集团利益的协从者。 这就是说,“自发的过滤”与“自为的过滤”叠加在一起,使得编辑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地过滤信息,其结果是:受众得到的必然是被过滤了的信息。 2.2 信息整合原理 信息整合原理旨在解释编辑工作的功用。编辑学是研究编辑工作的 规律和方法的学科。编辑学是个交叉学科,它与新闻学、传播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这些学科从事的都是信息工作,但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区别。在研究信息的有效性,以及信息交流、积累的规律方面,编辑学与新闻学和传播学之间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新闻学重在研究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并探讨信息交流的时新性;传播学以研究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主,着重信息传播理论和传播效果的分析;编辑学则侧重研究书籍、报刊等各类出版物,重视知识与信息的系统性和积淀性。 可见,同是处理信息,编辑工作的内容是获取、筛选、储存、利用信息。编辑工作贯穿于选题、组稿、审稿、改稿、发稿等各个环节,无论是哪一种编辑工作,都有自身的工作流程并自成系统。在这一层面上的,我们称之为“编辑流程的系统性”。 编辑工作旨在调节信息的无序化和信息产品的有序化这对矛盾,编辑通过自己的工作,把纷繁的客观世界之中的知识信息系统化、条理化,使无序的信息以体系化、知识化、有序化的方式存在。在这个层面上的,我们称之为“知识信息的系统性”。 “编辑流程的系统性”与“知识信息的系统性”互为因果,共同支撑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大厦,而二者的逐步形成靠的是编辑工作,是通过编辑工作对知识信息的整合得来的。只有被整合了的知识信息才能成为一个体系。 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新的知识信息的填充,有利于新旧知识信息的缔结,有利于旧的知识信息被新的所代替和修正。上述种种完成着知识信息体系的吐故纳新,使该体系向着更合理的、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正是编辑工作对信息的整合,使得精神产品的生产 和传播呈现系统性、积淀性的状态。 2 .3 符号再现原理 符号再现原理旨在探讨编辑工作的本质。 无论是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是大众传播媒介。它们都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以各自的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各不相同的符合系统为依托。也许有人会说,报纸杂志和出版社的编辑所编辑的是文字,电视台编辑的工作对象主要是采集的声音图像素材,有很大的不同。不过,究其本质,文字也好,音像素材也罢,它们的本来面目都是符号。“正是由于新闻是在语言符号中生成与定型,因此对于语言符号运用的讲究和符号行为样式的‘雕刻’,就成了新闻工作的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和从业人员乐此不疲的追求”[4];所以,编辑其实是通过对符号的掌握和驾驭来工作的,编辑工作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对符号的编辑。 而“再现”又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笔者不禁想起了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在概括它的时候,罗素[5]这样写道:“„„那个比喻是说,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他们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间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摄(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 这个洞穴比喻是说,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看到的不是实在之物而是它的影像,编辑、记者等媒介从业人员无意中为人们建构起一个由真真假假的影像所组成的“虚性世界”,使人们误把这一虚性世界当成真实的生存环境,因而对影像所出自的实性世界反倒麻木不仁,一无所知。 是的,在媒介化的社会里,虚化的世界代替了真实的世界,对虚化的表象的描述代替了大多数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这里,信息工作者们是这个过程的肇事者和推动者,正是他们为人类再现着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而编辑工作无疑是建构“虚性世界”的重要参与因素。人们无非是通过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以及因之而形成的“虚性世界”来感受一切的。 书籍即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们(著者、编辑等)通过文字符号系统再现客观世界的一种载体。在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即是讯息”,他认为是媒介(比如书籍)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决定并限制了人类进行联系与活动的规模和形式”。比如,人们的思维在印刷媒介的影响下,被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只能按照一行行排列在纸上的印刷的方式那样,按照线性的顺序去阅读和思考,却不能依据现实生活本身的那样进行立体的、跳跃的、联想的思考。 的确,是书籍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相对于口语传播时代的巨大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思想文化的迅速传播,而在其中,作为精神产品的组织者和再造者的编辑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改变了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