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文言文期末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部分)(一)《论语》八则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学:学到的知识(2)时:按时(3)习:实习,温习(4)说:通“悦”,喜悦(5)朋:志同道合的人(6)自:从(7)愠:怨恨,生气译文:学到的知识然后时常温习,不也是喜悦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的君子吗?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之:代词(2)为:是(3)知:通“智”,聪明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者:……的人(2)好:喜欢(3)乐:以……为乐译文: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三:几个,多个(2)焉:于此,在这里(3)其:他们(4)从:跟从,学习译文:几个人同行,必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我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学习,他们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故:旧知识(2)为:成为(3)矣:了译文:(从)温习学过的知识里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它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岁:年(2)然:才(3)之: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4)凋:凋谢译文:一年寒冷的季节,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的。
7.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无:不要(2)欲:想要(3)达:达到(目的)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尝:曾经(2)寝:睡(3)以:用来(4)益:好处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解题技巧与答题思路命题规律: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诗歌赏析。
其中,文言文阅读分值在10分—18分不等。
纵观近几年的试题,除了考查课内文言文外,还涉及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几年的考试阅卷中发现,此题失分比例较大,多表现为识记不准确,文言词语积累少,不会举一反三,课外文言文读不懂……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文言文,陷入“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的误区。
【考点透视】结合近几年真题及近年来的高频考点、考情、考生的易错点,可以预测文言文的考查方式有以下几种:1.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正确断句。
2.解释常见实词、关键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3.语句的翻译(包含对特殊句式的考查)。
4.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中心。
5.多角度探究(简要分析写作手法,从某一角度进行探究、分析、评价文中人物或事件等,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观点等。
)命题解析我们走上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文。
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
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
课外文言文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等考查。
其中,字词解释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句子翻译一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而篇章理解、主旨把握是主观简答题,通常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有时也要求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
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文言文复习《寒食》1、《寒食》的作者是唐朝的韩翃,韩翃,字君平,南阳人。
寒食:清明节前1-2天,有不可生火做饭,吃冷的食物的习俗。
这首诗描写了寒食这一天禁火的习俗。
这是一首讽刺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2、诗中描写白天的诗句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描写夜晚的诗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这首诗中写景的两句诗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写出了时间是暮春时节。
“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写出了全城都沉浸春意之中。
一个“飞”字,写出了落花在春风中的动态美,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飞花:落花。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诗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五侯:指天子宠幸之臣。
诗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族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1、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不能见面的悲剧,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遥远。
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皎皎:明亮的样子。
诗意: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象声词,机织声。
弄:摆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诗意: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章:整幅的布帛。
涕:眼泪。
零:落下。
诗意: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一整幅布匹,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六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 ( )(2)遂悉偿所负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其所居堂屋敝( )(2)吾为将(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的德行。
智犬破案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①,香火颇旺。
一夕,有盗逾墙而入。
犬吠,僧觉。
盗劈僧首,立仆。
遂越②货而亡。
翌日③,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
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途经一酒肆④,见五六酒徒狂饮。
犬伫足不前,僧怪之。
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
僧疑为盗,缚而送官。
吏审之,果然。
盖犬有智也。
注释:①刹(chà):寺庙。
②越:抢劫。
③翌(yì)日:指第二天。
明日,明天。
④肆:店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含义。
(1)去杭州百里许()()(2)香火颇旺()(3)僧觉()(4)遂越货而亡()(5)乃诣官府诉之()(6)僧怪之()(7)啮一徒不置()()(8)盖犬有智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ɡ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________ ②使侄录.之________③侄罔然..而止________ ④执所书.问曰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何字也?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郗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世说新语》【注释】①郗(xī)太傅:郗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琊临沂人。
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
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语郗信:告诉B.白郗曰:姓氏C.咸自矜持:都D.因嫁女与焉:于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分类复习文言文阅读(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④。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⑤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⑦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⑧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荆:指楚国。
②谏:劝阻。
③舍人:侍从。
④三旦:三天早晨。
⑤委身:曲身。
⑥傍:同“旁”。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⑧患:忧患、灾祸。
1.写一写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2分)A.习惯早晨锻炼。
B.用弹弓打黄雀。
C.观察螳螂捕蝉。
D.引起吴王注意。
3.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2分)蝉←__________←__________←人4.上题中的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2分)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文言文部分)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二、解释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乃:_______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_______曰:_______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闻:________三、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对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诣:拜见乃:于是,就2、示:给……看曰:说3、未:没有闻:听见三、(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六下语文课文复习资料一、课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就是的态度。
3、注释(1)字、词: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她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就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您。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2)句子:为就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就是因为她的智力不如别人好不?说:不就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译)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3)译文:学弈弈秋就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她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她俩在一块儿学习,但就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就是因为她的治理不如别人好不?说:不就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瞧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就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 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就是远的时候瞧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瞧起来大的道理不?”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就是进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不?”孔子也不能判断就是怎么回事。
六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
2007\6\8
一、解释加点字
1、子曰:“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3、不亦
..……乎.? ()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7、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9、子曰:“天时
..。
” ( ) ()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
1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
1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 ) ( ) ( ) ( ) ( ) ( )
1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 ( ) ( ) ( )
14、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 ( ) ( )
1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 )
16、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 ) ( ) ( )
17、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 )
18、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 )
19、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 ) ( ) ( ) ( )
20、见人方引
..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 ( )
20、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
..善游哉?( ) ( )
21、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 ) ( )
2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
23、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 ) ( ) ( )
2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25、晏子将至
..楚( ) ( )
26、谓左右
..者也,( ) ( )
..曰:“晏婴,齐之习辞
27、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 ( ) ( )
28、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9、王曰:‘何坐.?’曰:‘坐盗
..。
’ ( ) ( )
30、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
..,吏二缚一人诣.王,( ) ( )
3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 )
32、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
..盗乎?” ( )
33、晏子避席
..味..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 ) ( ) ( ) ( ) ( )
34、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 ) ( ) ( )
35、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
....饮露 ( ) ( )
36、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 ) ( )
37、黄雀延颈
..,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
..在其下也。
( ) ( ) ( )
38、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 ) ( ) ( )
二、翻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xi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10.是吾剑之所从坠。
1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2.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4.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5.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6.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7.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18.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19.齐人固善盗乎?
三、默写填空
1、,国宝也。
,国器也。
,国用也。
,国妖也。
2、对“国宝”的态度是: c
对“国器”的态度是:
对“国用”的态度是:
对“国妖”的态度是:
荀子认为只有做到的人,才能称之为“国宝”
3、请写出天时不如地利中今天仍被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是:
4、移舟泊烟渚。
,江清月近人。
5、,万径人踪灭。
,。
6、,,是知也。
7、岁寒,。
8、城非不高也,,,;
委而去之,。
9、夜静春山空。
时鸣春涧中。
10、群捕鱼儿溪影中,一树梨花落晓风
11、!,天地便小了。
12、风说,,。
只因为,。
13、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五侯家。
14、,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15、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
16、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
1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8、得道者多助,。
19、《引婴投江》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0、《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1、《橘逾淮为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2、《螳螂捕蝉》对你的启示是:
23、《河中石兽》(原文见课文103页).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叙述):
24、《论语》,()学经典,是记录()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末期()家、()家、()家。
()家学说创始者。
他被人们称为“至圣”。
25、“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26、《天时不如地利》选自()时期()(填人名)和他的弟子所著的()(填书名)。
他也被成为“亚圣”。
27、《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选自《》。
()名况,战国思想家,教育家。
28、《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都节选自《》。
《》又名《吕览》,由战国末期卫国人()(填人名)组织门客编撰。
29、《橘逾淮为枳》选自《》。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30、《螳螂捕蝉》选自《》。
《》,西汉刘向撰。
31、本学期学过的通假字有:
古今异义字有:
32、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通常有:()()()()()()()()()()
四、课外补充:
寻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
不久,澭水突然暴涨,可是楚国人一点也不知道,仍然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河,结果有一千多人被淹死了,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那惊骇的叫声如同很大的房屋倒塌一样。
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本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河的,现在的水位已经发生变化,水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却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