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藏戏》教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91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下册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懂得关爱家人,珍惜亲情。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习小组分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京的春节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自身疑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 细节描写训练(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细节描写。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表达作用。
(3)学生尝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北京的春节习俗。
(2)学生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短文。
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案六年级《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等 15 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 20 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俗的魅力。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民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
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走进老北京,去感受那里独特的春节氛围。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零七八碎”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找出北京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对应的风俗习惯。
2、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们准备过年,大人忙活着预备年货||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吃糖瓜||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扫房、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等||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初六|店铺开张||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家庭团聚和亲情的珍视。
(3)培养学生对我国民俗风情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北京春节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角色扮演道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组讨论,交流各自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理解北京春节习俗(1)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讨论北京春节习俗的来源和意义。
(3)学生分享家庭春节习俗,增进彼此的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家庭春节习俗,与同学分享。
(3)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春节习俗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春节的民间故事或传说。
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1 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六下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的开篇之作,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
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全文共有13段,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
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隆重和热闹。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大人、小孩子在琳琅满目的灯笼、对联摊档前选购的情景;第二幅对应的是课文第3、4自然段的内容,大人、小孩在预备年货的情景;第三幅描绘的是孩子们提着各式花灯,燃放各种花炮闹元宵的情景。
三幅图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人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语文阅读训练要求为“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训练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选编《北京的春节》,意图一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的语言风格。
【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15个生字,读准词语“正月、店铺、分外”,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藏戏来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及补充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复述。
3、情感与态度:了解并认同各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尊重多元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各地方戏的经典片段视频。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剧情况,甚至可以学唱几句。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播放地方戏经典片段。
2、板书课题《藏戏》,解题,走进藏族的传统戏剧文化,激趣阅读。
二、初读知意1、翻开课本,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遇见不熟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
2、分层次检查读书情况。
学习吃力一些的孩子由教师指名学生一一读一遍,注意正音,并可以带读,再由能力强的同学带读。
3、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认读过关。
4、边读边想,有感受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了解藏戏的传说及特点。
三、细读明趣1、交流你的发现,将课文归结为两个方面:“藏戏的传说”、“藏戏的特点”。
2、重点研读其中一部分,交流其中的哪一点让你印象最深品味作者谴此用句的顺心遂意,同时感受藏戏与藏族文化的魅力。
3、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交流。
四、才情展示1、成语听写大比拼。
2、一起哼唱家乡戏。
五、作业扩展阅读,了解有趣的民风民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
因此,本设计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运用自主学习法、感悟品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戏的形成过程及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
(板书课题)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交流收获。
(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本文主要写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
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
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
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
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2.集体交流。
六下《北京的春节》完美版教案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和热闹场景,反映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温馨、美好情感。
本课文以时间为序,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按顺序记叙了腊八、除夕、春节和元宵这四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表达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温馨、美好、祥和的气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会认“熬、霄”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美好、祥和的气氛。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内外结合,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增加文化底蕴。
(2)学习作者抓住重点,按顺序描写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美好、祥和的气氛。
四、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老北京春节的课文,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2)齐读课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2)学生交流: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3)指导学生回答:腊八、除夕、春节、元宵。
3. 学习课文,体会气氛(1)学习第1自然段。
A. 指名读,注意读出“热闹”的气氛。
B. 讨论:为什么说春节“热闹”呢?从哪些习俗活动中看出春节的热闹?C. 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春节的热闹。
(2)学习第2自然段。
A. 学生交流:从哪些习俗活动中可以看出腊八的热闹?B. 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腊八的热闹。
(3)学习第3自然段。
A. 学生交流:从哪些习俗活动中可以看出除夕的热闹?B. 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朗读,体会除夕的热闹。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第一章:课程目标与内容1.1 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家乡节日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北京的春节》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课文的朗读与表达。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春节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2. 体会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图片和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的春节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巩固。
4. 朗读表达: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出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提问或小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表达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情感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在朗读表达时的表现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1. 课文《北京的春节》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材料。
3. 生字词卡片或黑板。
5.2 教学材料1.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2. 小组讨论的卡片或记录本。
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习俗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春节传统。
教案:《北京的春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春节民俗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短文,了解春节的具体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并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北京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们对春节有什么了解?春节在北京有什么特别的庆祝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图片中有什么活动?这些活动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参与活动的人数、活动的形式等。
Step 2:阅读短文1.学生阅读并理解《北京的春节》短文。
Step 3:合作小组活动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庆祝活动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
2.小组成员合作调查当地的春节庆祝活动,包括时间、形式和人数。
3.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学生学习归纳整理他们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Step 4:语言表达1.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整理所了解到的北京春节庆祝活动。
2.学生依照所了解到的庆祝活动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北京春节的庆祝活动。
Step 5: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分享。
2.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和改进。
四、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设备2.《北京的春节》短文3.学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五、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六、课后作业:1.收集家乡春节的庆祝活动资料;2.完成《北京的春节》的写作;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北京的春节》这篇短文从具体的图片展示、文字阅读到小组合作调查与总结,再到个人写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
4.《藏戏》学习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要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地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1.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要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课文开头形象地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整体了解,引入新课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杨光老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
在第一单元之前的学习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的春节,随作家沈从文一起品尝了美味的腊八粥,还从三首古诗里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
其实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各具特色的艺术样式。
戏曲就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像名扬中外的国粹京剧,令人连连叫好的川剧变脸,富有生活气息的安徽黄梅戏,这些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戏曲剧种。
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剧种,说到藏戏,经过课前的预学,你都有哪些了解?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生:我在课前查找了一些有关于藏戏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知道藏戏是一种戏曲的剧种,藏语中叫阿基拉姆,霍拉姆是仙女或仙女姐妹的意思,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藏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学习生字词师:看来同学们在课前对藏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今天的这篇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去读一读,相信通过预学,同学们一定能和下面这位同学一起把这些词语读好,试试看。
剧种咆哮吞噬发誓撒遍两颊哄堂大笑开山鼻祖两面三刀青面獠牙朴实敦厚悠哉游哉(生读一遍)三、学习课文,了解藏戏特点和形成过程师:词语都读好了,下面这几个名称你知道分别指什么吗?钹,我通过图片我们就能看出,这是我们常说的钹,它可是藏戏演出里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
《北京的春节》《藏戏》教学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主题:了解我们的民族
6《北京的春节》7*《藏戏》
二. 学习目标:
6《北京的春节》
1. 学会14个生字并理解词语;
2. 有感情读书并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7*《藏戏》
1. 读词语;
2.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
3. 学习文章准确地说明和生动形象地描述,积累语言,领悟方法。
三. 和老师一起学:
(一)6《北京的春节》
1. 学习生字:
蒜:suàn 草字头加两个示。
大蒜
鞭:biān 革加便,鞭子。
2. 词语理解:
娴熟:熟练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焕然一新。
3. 句子的理解: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是一种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的这一民俗。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除夕是第一个春节的高潮;初一拜年是第二个高潮;元宵上市是第三个高潮。
(二)7*《藏戏》
1. 词语理解:
活佛: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诈,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2. 句子的理解:
“世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用反问强调了藏戏是戴面具表演的,这是它的特点。
“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对演出的道具没有多大的要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ào yuàn chéng fá shēn lín qí jìng
()()()
二. 填空。
1. 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兴国安邦”的“安”字,用部首查字法查()部,再查()画。
用音序查字法查大写字母(),它的读音是()。
“安”在词语中应选以下第()种解释:1身体健康;2不出事故,没有危险;3稳定;4装置,组合。
用第2种意思组一个词:()
2. 填空组成词语。
应接不()赞叹不()千钧一()
无微不()各抒己()香甜()口
三. 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