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怎样流动的说课件稿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说课件
《血液是怎样流动的》
我制作的课件《血液是怎样流动的》,适用于湘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心脏和血管》的第二课时。
现在我把这节课课件,(幻灯2)从设计思想,呈现的方式以及取得的效果这3个方面,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说课件设计思想
(幻灯3)在制作课件前,我先努力地钻研教材,通读教学内容,然后再确定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件的设计和应用都是要尽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以,《血液是怎样流动的》这节课的课件也是紧紧围绕着以下三维教学目标来设计的。
(幻灯4)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幻灯5)从教材编写意图和总的教学目标,以及科学课自身的特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实验课,所以整节课的课件,我把它定位为辅助教学的地位。
二、说课件呈现方式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下面,结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说说课件呈现方式。
(幻灯6)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3个部分。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验证猜想,实验探究。
(三)、拓展延伸,应用实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导入部分。
(幻灯7)首先,我采用播放课件,带领学生复习第一课时的知识,了解我们的心脏是在不断的收缩和舒张。
接着引出问题:血液究竟是怎样流动的呢?继而让学生进行猜想,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播放课件,(幻灯8)向学生展示资料:早在1800年前,古罗马医生盖仑对对血液是怎样流动的,也作出了自己的看法。
盖仑认为心脏不停地收缩,把血液送到了全身各处,他认为肝脏负责制造血液,盖仑的理论能成立吗?
要验证这些猜想,该怎么办?做实验!用事实说话!很自然地就进入到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验证猜想,实验探究。
围绕着血液是怎样流动的,验证盖伦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
我播放课件,(幻灯9)告诉学生一组科学数据,以体重60千克的成人为例,心脏每跳动一次排出的血量约为57毫升,心跳每分钟约为72次。
让学生根据这组数据开展探究活动,看一看: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该怎么办?用染红的水当做血液,用这个小量杯满满舀上一勺就是(57毫升)。
如果要看一看: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只要(用量杯满满的舀72勺,就能看见1分钟心脏输出血量的水到底有的多少),再算一算,1小时心脏会排出多少血液呢?72X57X60=246240毫升,246240毫升血液如果换算成质量单位,相当于245千克。
之后采用了课件展示,(幻灯10)以体重60千克的成人为例,1小时心脏排出的血量相当于人体重的4倍。
当学生看到这里,不禁发出感叹:啊!原来,1小时心脏排出的血量是这么多啊!
继而对盖伦的理论产生了质疑,1小时心脏排出的血量是这么多,肝脏不可能制造出这么多血液,血液到底是这么流动的呢?最后通过课件出示(幻灯11)哈维的资料,让学生寻找答案。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接,更清楚的认识,我播放一段视频,(插入视频)(幻灯12)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人体内部血液循环流动的过程,并通过课件,(幻灯13)再一次讲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血液是循环流动的。
(三)、拓展延伸,应用实际
最后,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实际应用。
(幻灯14)我通过展示常参加适量体育活动的成年人和不锻炼的成年人一天的心跳次数,启发学生:从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谁的心脏工作潜力大?为什么?教育学生为了保护我们的心脏,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结合板书,(幻灯15)进行课题总结,通过课件播放,(幻灯16)梳理思路,不仅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鼓励了学生把探究热情延伸到课外,并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三、说课件应用效果
(幻灯17)总之,这节课,我力图将科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观察实验探究为主线,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加强了学法指导、使演示实验能面向全体。
(幻灯18)让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做到辅之“及时”,辅之“科学”,辅之“生效”,辅之“有趣”。
更能有力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使课件的运用不流于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它的效用,实现课件使用与课堂教学达到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