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优练题(3)(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李仕才一、选择题1、下面为1958~1960年安徽省太和县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表。
其变化的结果是A. 对外贸易遭受严重损失B. 农业落后粮食单产逐年下降C. “大跃进”强调大炼钢铁D.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困难【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1958年一一1960年安徽省太和县大豆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下降,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我国经济规律苦难,D正确;表格没有体现外贸信息,A错误;粮食单产量不是连年下降,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大炼钢铁信息,C错误。
2、淳化四年二月、天气大寒,宋太宗派人给京城孤老贫穷者“雪中送炭”。
《宋史》中据此将他描述为心系天下苍生的仁君形象。
而南宋时,诗人范成大则写到“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这反映出A. 认识历史人物愈到后世愈清晰B. 统治中心的迁移改变了评价标准C. 著撰者的立场影响者历史结论D.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史》是官方史书,而范成大是诗人,他们的立场不同,对宋真宗做法的评价也不同,体现了著撰者的立场影响者历史结论,故C项正确。
A项说法存在武断之处,因为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不存在不同,故错误。
作者的评价标准是由其立场和认识决定,与统治中心的迁移无关,故B项错误。
D项说法不科学,正史的编撰会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故错误。
3、“他的小说形式别具一格、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遼缈远,而小说中所表现的独到的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魅力无穷,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该作家的代表作是A.《十日谈》B.《巴黎圣母院》C.《人间喜剧》D.《百年孤独》【答案】B【解折】根据“情节浪濯高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邃缈远"亩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反传统的理想人物3结合所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想象比较丰冨、感情翼挚,采用对比、夸张塑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材料符合浪濾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是浪潼主义文学,故选B淤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買文学,排除ACD< 点睛:扎住关键信息“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邃缈远”“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结合所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解答。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15)李仕才一、选择题1、以下为某合同范本的部分内容对此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土地所有制与建国初期的土改一致B. 与三大改造类似,都通过合作社组织生产C. 与人民公社类似,生产规模都有扩大D. 从根本上调整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失去土地使用权和人民公社类似,生产规模扩大,C正确;A、B和D说法不符合题意。
2、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D. 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一〔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对可知」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孟子传统的民本思想,B正确汀'君为臣纲叮♦现君主专制思想』不符合黄宗義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崩材料与经世致用的学风无关,排除C;明清思想家批尹味明理学的思想朿缚,W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
”结合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实质分析解答。
3、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
”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
”有关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史学家甲强调了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差异和断裂B. 史学家甲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C. 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D. 两位史学家对文艺复兴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剜史学家甲,强调文艺复兴的"再汽「再生」'的特点,&的说J去正确,符合题意』史学家乙关注了历史的延续与连接,排除町史学家甲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1WQ两位史学冢对文艺复兴的解釋有明显的羞异,二者的角度不同,排除叽4、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5)一、选择题1、1991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决惩治“官倒”》指出:“近年来冒出的官倒爷,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价格双轨制,从中谋取巨额利润,导致物价横飞,市场动荡,也滋生出很严重的腐败问题,必须坚决惩治。
”这从本质上说明A. 当时中国官员腐败问题较严重B. 苏联解体给中国经济带来动荡C. 经济出现自开放以来的重大挫折D. 经济体制改革须触及纵深领域【答案】D2、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州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
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A. 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B. 反对商鞅变法C. 靠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秩序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州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
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A正确;B\C和D错误。
3、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
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A. 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B. 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C.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D. 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答案】D【解析】自然神论者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可以通过自然的理性而不借助于神的启示即可认识上帝,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故D正确;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687年牛顿的经典力学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形成,牛顿的经典力学成为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奠定基础,排除D。
4、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
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答案】C【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3)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珠海模拟)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材料不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8·青岛模拟)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和闭关锁国都不会造成近代前夜的清政府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出现如此规模的银贵钱贱,故A项错误;农耕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白银与铜钱兑换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
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这主要反映了A.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
2.商朝灭亡后,“小邦”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此,武王的做法是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B.“武王征九牧之君”C.“乃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D.“于是封功臣谋士”【答案】A【解析】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故地应为商代后裔,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综合测评(三十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面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这反映出(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主流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2.宋朝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
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这表明北宋书院( )A.是由政府兴办的官方学校B.学习氛围比较宽松C.成为儒生躲避迫害的场所D.得到中央政府的指导规划3.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
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礼、易四个班及春秋两个班,学生“埋头苦读圣贤之书,考试只会八股文章”。
这主要反映了( )A.京师大学堂以理学为办学宗旨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思潮C.顽固势力成功阻挠教育改革D.近代教育未发生实质性变化4.在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
19世纪,自然科学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
在美国,1870年以后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迅速发展。
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
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垄断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5.罗仲辉在《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作坊6.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优练题(3)李仕才一、选择题1、1979年3月,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
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邓小平的言论A. 加快了我国迈向科学发展之路的步伐B. 表明我国正式确立了现代化发展蓝图C. 坚定了中央全面推行城市改革的决心D.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成熟【答案】A2、东晋佛教学者竺道生提出“一阐提(佛教用来称呼断了成佛善根的人)人皆可成佛”;唐代高僧惠能坚信“自性自度”,首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宋代释契篙等以孝融通儒释,使居士阶层进一步壮大。
上述现象表明A. 佛教成为麻痹民众工具B. 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C. 佛教教派斗争日趋激烈D. 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孝融通儒释”等说明佛教渐趋中国本土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佛教成为麻痹民众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儒学借鉴了佛教教义,故B项错误;佛教教派斗争也不能体现出,故C项错误。
3、口述史是20世纪40年代首先在西方出现的历史研究方式,它是个人和社会对事件的表述的是特定场景下的时空,表述的是被采访人的亲身经历。
在美国,而且在英、法、德国出现了大量口述史研究机构,出现了大批口述史研究成果。
中国谚语说的“路上行人口似碑”,也证实说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
这说明A. 路上行人的语言是真实的历史B. 口述历史资料可用于历史研究C. 只有口述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D. 历史是语言和心理状态的反映【答案】B【解析】口述史是一种历史研究方式,“口耳相传的作用与碑文记载具有同样的价值”说明口述历史可用于历史研究,故B项正确;行人的语言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不一定能够反映真实的历史,故A项错误;口述史料是主观史料,不一定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口述史,不是心理状态,故D项错误。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8)李仕才一、选择题1、(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阐明( )A.管仲服从周天子,保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B.孔子极其注重风俗中的发式和衣冠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孔子由于管仲成功阻遏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答案B解析根据“不能死”可知管仲并没有按照周礼自杀,故A项错误;根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在保护以发式和衣冠为代表的风俗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管仲和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并非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未表现管仲成功阻遏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故D项错误。
2、(2017·临沂三模)《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
”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答案D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触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添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3、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具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2019高考历史一轮练习:非选择题(5)李仕才1、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
……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
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
……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
答案 (1)制度:察举制。
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
(3)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可以消融社会阶级;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解析 (1)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一得出汉代选拔官员的标准的核心就是德才兼备,结合所学得出“四科取士”指察举制;第二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一“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归纳得出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
命题角度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7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艾罗补脑汁”广告宣称“一国之进步”“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善谋卫生”,结果“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说明追求爱国、进步、精神、卫生等成为社会时尚,故选B项。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A项错误;仅仅一个产品畅销,不能说明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可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故排除D项。
2.(2017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喜字纱灯”和“蓝袍黑褂”等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习俗,“钢琴曲”和“白纱”等反映出西方习俗,由此可见,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仍存在门当户对观念,不可能被颠覆,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仅仅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婚姻习俗的变化,D项说法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8河南八市联考)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只是在清代的广州,并非普遍接受,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
2019高考历史一轮优练题(3)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
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
这反映出
A. 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 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C. 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D. 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来看,由于受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人们仍然对私有制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清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
朕以为孔孟之后,有神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
A. 得到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一致认可
B. 开始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 理论体系日渐完善并走向科学化
D. 对维护君主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结合康熙帝统治阶级的身份分析解答。
3、16世纪,欧洲各国相继掀起了研究和用民族语翻译《圣经》的新高潮,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解释《圣经>。
这一行为
A. 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 促进了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扩大了天主教会的影响
D. 导致了罗马基督教会的分裂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各国应自己的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方便了国人的阅读,利于摆脱罗马天主教廷的控制,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旨在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C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4、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
这反映了美国
A. 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
B. 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 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 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答案】D
5、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的困难,提高商业竞争力,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微商、晋商、粵商、宁波帮等十大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市镇建立“会馆”,并进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B. 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C.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D. 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答案】C
6、人民版历史教材提到“到15世纪,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商路到东方的传统商路。
”而这一说法却被其它版教材所否定。
当时土耳其在军事上与西欧国家处于敌
对状态,但在商业上并无明显的敌对行为。
相反,这一传统商路畅通无阻。
岳麓版言“西欧商人垂涎于地中海商人依靠这一商路获得的高额利润使他们也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对这一情况解释最合理的是
A. 人民出版社作为国家中央出版社更具权威
B. 历史事件扑朔迷离,后人不可能认清真相
C. 两者都反映了历史学家在不同角度的认识
D. 倡导对同一历史事件必须要有不同的认识
【答案】C
7、下边图表数据摘编自《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体制分析》,据图表可知,苏联在近半个世纪中
A. 国民收入不断下降
B.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斯大林时期综合国力最强
D.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流
【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数据看出,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物质消耗年均增长率呈增长趋势,说明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流,D正确;材料反映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下降,并非国民收入不断下降,A错误;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数据,无法反映综合国力情况,排除C。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
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答案】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的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由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
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
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试卷考查知识最多的题目,它几乎涵盖到了整部中国近代史,考查的能力水平高。
解决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内容,归纳出中心观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观点进行阐述。
其次要选准论据,这个论据要准确而典型,影响大。
材料短短的几句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旷古未有的变局”的原因及影响,学生围绕着这个观点进行整合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