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的“战线”前移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预防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
预防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及时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有效控制糖尿病,有助于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2. 饮食调理:控制饮食中的盐分摄入,避免过量摄入高盐食物,以减轻心脏负担。
此外,合理控制饮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3. 规律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受力,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但在开始运动计划之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运动。
4. 戒烟限酒:积极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5. 维持健康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预防肥胖和相关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
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心脏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心脏问题并进行干预,有助于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7. 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或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休息,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
这些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但在实施这些措施时,个体差异和医生的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
医诊通慢病【摘要】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也可称其为心功能不全,简单理解就是心脏收缩功能出现了问题。
心脏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水泵,不断地吸入血液,然后通过肌肉强有力的收缩将血液泵出,进入到主动脉,再输送到全身。
若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血液难以有效输送到全身,会造成心脏淤血、肺淤血、心脏扩大以及身体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等危害,从而危及生命安全。
所以心衰的早期防治很关键。
【关键词】心衰;早期预防;重要性人的心脏就像一个强有力的水泵,不断地吸入血液,然后通过心肌收缩将血液泵出,输送到全身。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简单理解就是心脏收缩功能出现了问题。
心衰的危害1.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心衰会造成肺部淤血,进而容易引发肺炎和支气管炎等,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概率。
2.形成血栓或栓塞心衰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很容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栓,血栓形成一段时间后自行脱落,在血液中不断流动,易导致肺栓塞的发生。
3.导致心源性肝硬化心衰使患者身体的各重要脏器长时间处于缺血状态,造成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不断萎缩,结缔组织不断增生,时间一长就会出现门静脉高压,引起腹水大量增加,脾脏不断增大,最终导致肝硬化。
4.电解质紊乱在心衰治疗过程中,多会选择利尿剂治疗,多次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容易发生失盐性综合征或是低血钾等问题,情况较轻的低血钾患者,容易出现全身疲惫乏力,情况较重的会诱发心律失常。
急性心衰起病急,发展迅猛,患者因心肌受损过快,心脏负荷增加,造成心排血量骤减,而肺循环压力升高,容易引发肺部淤血、肺水肿以及休克等危险。
慢性心衰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困难、浑身乏力以及水肿等症,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对于心衰的诊断,目前多依赖临床表现和患者就医诊断,但心衰早期并无典型症状,很多患者也无不适症状,这样使得很多心衰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疾病加重甚至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
早期识别是预防心衰的关键身体疲惫乏力,容易失眠烦躁如果在夜晚睡觉时经常有烦躁和失眠等症状,要警惕心衰的发生。
慢性心衰的这些预防方法,你都知道吗慢性心衰一般是指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如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炎症等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大多数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高血压、老年性退行性疾病是老年心衰的主要原因;扩张性心肌病、急性心肌炎等是年轻心衰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
致病因素。
大多数慢性心衰患者都有过心脏病病史,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将会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冠心病、高血压、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是造成慢性心衰的主要原因;风湿性心瓣膜疾病、急性重症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是造成年轻人患上慢行心衰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为收缩性心衰的主要原因。
积极重建血运是防止心衰恶化的关键。
临床表现。
运动耐力下降导致的症状:大多数慢性心衰的患者都是在运动耐力下降造成呼吸不畅、乏力之后选择就医的,这一症状可在充足休息之后缓解,但是再次运动又会复发。
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多种疾病,因此运动耐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简单判断;体液潴留引起的症状:通常患者有腹部、腿部的水肿现象,因此选择就医。
运动耐力下降是一个渐进过程,可能患者很难发现除非仔细寻问日常生活能力发生的变化;无症状或其他心脏病或心脏病引起的症状:患者就医后可检查出其他心脏疾病,可发现心室扩大,心脏功能不全。
慢性心衰的防御方法1、患者早期出现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多是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因此患者需要注意早期疾病的表现,出现水肿、体力不支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在早期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干预。
日常生活注意稳定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全面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发。
2、已经出现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的表现都要进行ACEI。
临床治疗病例显示,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及时进行ACEI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减慢或扭转左心室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严重心力衰竭的出现,降低死亡率。
3、预防感冒。
在寒冷季节如秋冬季节,以及气温变化大,感冒流行的季节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
如何预防心力衰竭?这些知识你该了解一下发布时间:2021-05-13T13:59:06.37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8期作者:邓雨[导读] 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脏正常收缩功能以及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无法将原本静脉回心血量排出心脏,所以出现静脉血液淤积以及动脉血液灌注量不足,并导致心脏循环障碍。
邓雨武胜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400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脏正常收缩功能以及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无法将原本静脉回心血量排出心脏,所以出现静脉血液淤积以及动脉血液灌注量不足,并导致心脏循环障碍。
心力衰竭本身并不是独立的临床疾病,而是患者各类心脏疾病逐渐发展至终末期的表现。
心力衰竭的危害性体现在将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无法实现生活的自理,所以有人形象地将心力衰竭称作为:生命的绊脚石。
心力衰竭发生后患者要忍受呼吸困难、精疲力竭以及足踝肿胀等一系列症状,并且由于反反复复的住院,也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以及沉重的经济和思想负担。
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心力衰竭呢?1、心力衰竭症状早知道预防心力衰竭,这种疾病要掌握一些他的常见典型症状表现,这样能够更好地及早判断并及早预防。
依据心力衰竭疾病产生的缓急可将其分为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发生后,早期会表现出左心功能明显降低的一系列征兆,比如身体疲乏、心率增加、运动耐力下降、劳力性的呼吸困难、喜欢高枕睡眠,以及夜间出现阵发性的呼吸困难。
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将出现急性肺水肿,此时患者出现突发性的重度呼吸困难、喘息、精神烦躁不安、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患者即便保持端坐休息上述症状仍不能缓解,部分患者还将出现心源性休克,具有较高的病死风险。
所以出现上述症状时,需要立即前往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以便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表现相对平缓,比如多数患者会出现运动耐力逐步下降的情况,并伴随身体乏力以及呼吸困难,然而以上症状通过休息片刻能够得到一定缓解,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感觉到腿部以及腹部出现水肿情况,同时运动耐量逐步下降。
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4月第25卷第10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5No.10April 2018·封面报道·心力衰竭重在预防———访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黄峻教授文图/《中国当代医药》记者潘锋以“心时代的融合之路”为主题的“2018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IHFC)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年会”2018年3月17日在北京隆重开幕。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峻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心衰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疾病,是心血管病领域一个还没有被攻克的“堡垒”,一旦发生心衰,现有的治疗手段尚无法使其逆转,因此心衰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划分心衰分期提出防治新理念黄峻教授说,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Braunwaid E 和Dzau V 首次提出了“冠心病事件链”的概念,2006年这一概念被扩展为“心血管事件链”。
Braun⁃waid 2013年曾撰文指出,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诊断和管理进步明显,发达国家CVD 死亡降低了三分之二,急性冠脉综合征、瓣膜病、先心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都显著下降,但只有心衰是一个例外,治疗效果欠佳。
目前,我国心衰患病率已达1.3%,至少有1000万心衰患者,心衰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黄峻教授介绍,200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发布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将心衰全过程分为A、B、C、D 4个阶段,体现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核心思想并迅速被学界普遍采纳,中国指南也采用了这一四阶段划分法。
A 阶段是心衰高危患者,仅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肥胖、代谢综合征以及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和有心肌病家族史等各种危险因素,但无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也无心衰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重在预防以“心時代的融合之路”为主题的“2018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IHFC)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年会”2018年3月17日在北京隆重开幕。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峻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心衰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疾病,是心血管病领域一个还没有被攻克的“堡垒”,一旦发生心衰,现有的治疗手段尚无法使其逆转,因此心衰应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划分心衰分期提出防治新理念黄峻教授说,1991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Braunwaid E和Dzau V首次提出了“冠心病事件链”的概念,2006年这一概念被扩展为“心血管事件链”。
Braunwaid 2013年曾撰文指出,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诊断和管理进步明显,发达国家CVD死亡降低了三分之二,急性冠脉综合征、瓣膜病、先心病、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都显著下降,但只有心衰是一个例外,治疗效果欠佳。
目前,我国心衰患病率已达1.3%,至少有1000万心衰患者,心衰已成为我国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黄峻教授介绍,200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发布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将心衰全过程分为A、B、C、D 4个阶段,体现了心血管事件链的核心思想并迅速被学界普遍采纳,中国指南也采用了这一四阶段划分法。
A阶段是心衰高危患者,仅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肥胖、代谢综合征以及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和有心肌病家族史等各种危险因素,但无心脏结构与功能异常,也无心衰临床表现。
B阶段患者已有结构性心脏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和射血分数降低、心室扩张等,但无心衰症状和体征。
C阶段和部分D阶段是临床心衰阶段,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除有结构性心脏病外,伴有多种心衰的临床表现。
D阶段是终末期或难治性心衰阶段,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但休息时仍有症状且预后极差或很快进展到死亡。
慢性心力衰竭防治:重在预防强调早期
黄峻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0(026)014
【摘要】预防更胜于治疗可以说,重在预防这一现代观念和我国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效果尽管已有改善,但其预后仍非常恶劣,大致与恶性肿瘤(如肺癌)相仿。
因此,心衰是一种难以治疗,但却是可以预防的疾病。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黄峻
【作者单位】211166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促进智力发育预防智力低下重在早期教育 [J], 鲍秀兰
2.骨质疏松症重在早期预防教育 [J], 李旋;石建;朱秀英;李利
3.早期预防早期检测早期干预——防治心脑血管病变致死致残的根本出路在于“三早” [J], 王宏宇
4.早期病死率高,重在预防和早期发现 [J], 周敬山
5.早期病死率高,重在预防和早期发现 [J], 周敬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防心力衰竭健康小科普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导致身体出现疲劳、气促等症状。
为了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措施。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心力衰竭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同时,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糕点、油炸食品等。
此外,合理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心脏的负担都有好处。
坚持适量的运动对于预防心力衰竭也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和肌肉的功能,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
但是要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以免对心脏造成过大的负担。
一般来说,每天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都能够对心脏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保持健康的体重也是预防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
肥胖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导致心脏肌肉过度扩张,从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适当的体重,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
合理的生活规律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对预防心力衰竭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同时,要减少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这对于心脏的健康非常有益。
定期体检和及时就医也是预防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
定期检查心脏功能、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同时,如果出现心脏不适的症状,如胸闷、气促等,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预防心力衰竭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心理状态,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及时就医。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保护心脏的健康。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心脏健康,预防心力衰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把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的“战线”前移
作者:王一尘
来源:《保健与生活》2009年第05期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损害了心脏的充盈和射血
能力而出现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这些异常终将损害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在冠心病、高血压病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逐步稳定下降的同时,充血性心衰的发
病率却在继续增长,心衰正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被称为心血管病领域最后的“战
场”。
国外统计,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5%~2%,65岁以上人群可达6%~10%。在过
去的40年中,由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增加了6倍。据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例调查,心力衰竭
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者占死亡总数
40%,其中大多数与心力衰竭有关。
心力衰竭是多种疾病损害心脏结构影响心脏功能的共同结果。要预防、治疗心力衰竭必须
了解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发病因。经有关专家的调查分析可知,直接导致心衰患者死亡的原因依
次为:泵衰竭(59%)、心律失常(13%)、猝死(13%)。
预防心力衰竭的重点,一方面为防治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患,另一方面
则是在发生这些疾患后如何防止向心力衰竭发展。采取措施越早效果越好。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包括心肌重塑和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后异常分泌。例如,在发生急性
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被结缔组织取代,没有坏死的心肌细胞也会发生肥大、凋亡,由此而
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同时,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被激活,例如去甲肾上
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激素和细胞因子的长期、慢性
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一细胞因子
等,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心力衰竭的这种重塑、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改变是潜在隐匿的,在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
状,普通检验检查也发现不了异常变化。等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时,要让已经重塑的心脏
向原本结构逆转,控制异常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已经不太可能,因此
权威心脏病专家提出:将预防心力衰竭的“战线”前移。这个概念把心力衰竭的发展分成4个阶
段:A:有发展为心力衰竭可能的高度危险患者,但没有心脏结构性病变;B:有心脏结构性
病变,但从来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C:过去或目前有心力衰竭症状并有心脏结构病
变的患者;D:终末期患者,需要特殊治疗,例如机械循环装置、持续静脉使用心性肌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