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图壁县区域分析

呼图壁县区域分析

呼图壁县区域分析
呼图壁县区域分析

分类号:单位代码:10758

密级:公开学号:083932217

区域分析与与规划教程课程论文

区域分析

—以新疆呼图壁县为例

Regional analysisstudy

——A Case Study of HuTubi in Xinjiang 研究生:闫伟伟

指导教师:孟梅教授

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

所在学院: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二○○九年六月

呼图壁县区域分析

前言

呼图壁汉代为山北诸国的东且弥、乌贪訾离、劫国的领地。公元前59年,为汉安远侯辖地,三国时,属车师后部,晋朝时为高车地,北魏属高昌地,后入蠕蠕汗国(柔然)。北周为突厥汗国属地,隋代为西突厥铁勒地,唐代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元代为回鹘属地,明代属瓦刺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设洛克伦巡检,乾隆二十八年(1763),设呼图壁巡检,属迪化州辖;乾隆二十九年(1764),筑景化城,为呼图壁巡检管理;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昌吉县,呼图壁归昌吉县管辖,属甘肃镇西府辖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昌吉县呼图壁分县,设县丞,驻景化城,与呼图壁守备同驻,属镇迪道迪化府。民国2年(1913),撤销呼图壁分县,归并昌吉县,民国3年(1914)12月,置县佐,驻呼图壁。民国7年(1918)7月1日,呼图壁升为三等县,改县佐为县知事,从昌吉县分出。民国36年(1947),改称景化县。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仍称景化县。1950年3月1日,组建景化县人民政府,属迪化专员公署。1954年2月l日,改称呼图壁县。1958年5月,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至今。

呼图壁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9721.6平方公里,东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76公里,素有“西出隘口,东进咽喉”之称,是古丝绸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县内居住着以汉族为主的24个民族,总人口22万,其中县属人口14万,城镇人口6万。呼图壁县有着独具特色的“四大优势”:区位优势。县城东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68公里,处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城市经济圈中,312国道、201省道、乌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东西横贯全境,是通往北疆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截至2010年GDP 总量近80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63547万元。

一:自然地理

1.1水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发源于天山冰峰的呼图壁河、雀尔沟河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地表水年径流量4.9亿立方米,其中,呼图壁河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雀尔沟河年径流量3 000万立方米。大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4 000万立方米,小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红山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平原地区地下水补给量2.6亿立方米,全县地下水总储量2.1亿立方米,年均实际可供开采1.8亿立方米。有干渠35千米、支渠466千米、斗渠676.47千米、农渠1 088.37千米。

1.2土地资源

呼图壁县土地总面积9 721平方千米,合972 100公顷。其耕地面积108 219.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1.13%;林地面积47 058.0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84%;牧草地面积572 214.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86%,其它用地面积11 552.46公顷,园林地面积1 622.20公顷。

1.3矿产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硫铁矿、砂金矿、碧玉矿、黄铁矿、磷矿、水晶矿、石灰岩矿、陶土矿等。这些矿藏主要分布在县境内南部山区和北部

沙漠地区。

1.4森林资源

呼图壁县森林资源由南部山区天然林、中部平原人工林、北部沙漠灌木林三部分组成。南部山区自然分布以天山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另有少量的落叶松、密叶杨、桦树、天山桦楸。灌木有山柳、忍冬、水荀、锦鸡儿、野蔷薇等。南部山区林业地总面积202 08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8 165.6公顷,有林地面积30 286.46公顷,占林地面积62.9%,疏林地面积5 106.6公顷,占林地面积10.6%,灌木林地面积9 036.40公顷,占林地面积18.8%,灌丛地2 165.20公顷,占林地面积4.5%,未成林造林面积56.60公顷,占林地面积0.1%,宜林地面积1 509.20公顷,占林地面积3.1%,苗圃地面积5公顷;森林总蓄积65万立方米。中部平原人工林地带林业用地面积31 427.18公顷,其中有林地5 538.94公顷,宜林地21 225.1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 096.09公顷,苗圃产地67公顷,活立木蓄积744 759立方米。北部沙漠主要分布梭梭、柽柳、沙拐枣、琵琶柴等灌木林,有少量的胡杨,总面积为95 376.1公顷。

1.5野生动、植物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大。主要植物有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桦树、密叶杨、山杨、胡杨、准噶尔柳、天山桦楸、白梭梭、柽柳、沙枣、柳树、白腊、榆树;黄花苜蓿、珠芽蓼、狐茅、野葱、水芹菜、乌头、狼毒、大戟、荨麻、独活、薄荷、雀麦、骆驼刺等。此外,还生长着雪莲、贝母、防风、麻黄、元胡、冬花、甘草、锁阳、枸杞、苦豆子、大芸、大黄、党参、阿魏等上百种野生中药材。主要动物有马鹿、野山羊、北山羊、棕熊、鹅喉羚、野猪、狍子、雪豹、草兔、旱獭、云雀、燕子、绿头鸭、灰雁、高山雪鸡、隼、苍鹰、麻雀、乌鸦等野生动物。

二:经济发展

2010年,呼图壁县各项经济指标增幅明显。该县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7亿元,较上年增长18.3%,其中:一产增加值32.1亿元,增长7.8%;二产增加值28.2亿元,增长31.3%;三产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6%。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6亿元,增长37.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1亿元,增长5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亿元,增长18%。实现县属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35.2%。农业增加值39.45亿元,增长9%,其中畜牧业总产值达20.8亿元,增长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6元,增长1608元,全县60%的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

2.1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44 395.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 413.4公顷,棉花播种面积22 454.3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67.7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68 479吨,比上年增产15 553吨,其中小麦产量36 121吨,玉米产量30 454吨,棉花产量39 367吨,油料产量1 388吨,甜菜产量71 392吨,制酱番茄产量11 053吨。完成种植业总产值81 130万元,比上年增长6.3%。

2.2林业

林业生产坚持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建设,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成果。全年完成合格造林面积2 000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完成面积1 44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33.3公顷。完成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6.8万株。年末封沙育林面积达101 000公顷。

2.3畜牧业

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71 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牲畜年末存栏头数达59.84万头(只),增长5%。年内牲畜出栏头数54.12万头(只),增长15.8%。全年牲畜饲养量113.96万头(只),增长9.9%。奶牛养殖业继续发展,奶类产量达115 896吨,增长12.8%。全县肉产量达25 802吨,增长12.1%。家禽出栏数315.01万只,增长52.1%,家禽饲养量达387.08万只,增长52.4%。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2 450吨,比上年增长5.6%。

2.4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

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3.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其中,耕作机械19.26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31万千瓦。年末耕地总资源4.7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4.37万公顷,占耕地总资源的92.35%。

2.5工业企业的整合

2005年,呼图壁县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整合力度,全方位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运行势头。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完成增加值3.75亿元,增长17.9%。对县属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达成20.8%,拉动增速3.2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2005年,呼图壁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0%,比2004年提高5.1个百分点。

2.6消费品市场

2005年,呼图壁县消费品市场大幅升温。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4%。餐饮业、小型商业企业及个体经济成为呼图壁县亮点。由于受夜市消费和旅游业带动,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2%,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增长16.8%。县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亿元,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4.3%,城乡市场增幅差距由上年的6.3个百分点,缩小到2005年的2.5个百分点。

2.7招商引资

2005年,呼图壁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2个,引进资金到位额达11.7亿元,比上年增长66.9%。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3.33亿元,比年初增加5.04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余额17.04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4亿元,比年初减少1.73亿元。

2.8旅游业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人数明显增加。全年

共接待游客37.64万人,旅游收入8 5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21.5%。

2.9交通运输业

2005年,呼图壁县交通运输业保持稳步增长,道路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先后完成了S201省道附属工程和五工台镇、二十里店镇连接段道路拓宽、园林北路、西市中路、昌华路西段改扩建等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呼石路已完成投资1 840万元,投资780万元完成了二十里店联强公路建设工程。2005年末,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27 227辆,比年初增加6 347辆,其中载客汽车1 273辆,增加493辆,载货汽车1 520辆,与年初持平,各种拖拉机11 131台,增加752台。

2.10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稳步增长。2005年,实现邮电业务收入6 352万元,比上年增长8.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5.5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 209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6.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4.3部。互联网拨号上网户达3 400户,增加196户;移动电话用户2.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 982户。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实现富民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坚持走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总的原则是: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快速发展的原则;

——坚持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科教兴县的原则;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的原则;

——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县将努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在全疆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县级财力进一步增强。到2010年,全地区生产总

值年均增长18%,达到75亿元;力争增长20%,达到8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4万元,年均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2.4亿元。经济增长的质量明显提高,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显著降低。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按照“调优一产、调强二产、提升三产”的原则,新型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4:26:30调整为2010年的29:44:27。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5%。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县平原森林覆盖率达18%,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5%,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科教文卫、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前三年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双高普九”目标。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起各种传染病预警和防控机制,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0%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0元,年均增加420元;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五:发展方向

维持农牧业的发展势头,不留余力的发展我县的工业及第三产业,把我县打造成为昌吉州乃至全疆全国的名城。

六:呼图壁县的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6.1呼图壁县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

6.1.1区位优势

县城东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68公里,处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城市经济圈中,312国道、201省道、乌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东西横贯全境,是通往北疆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6.1.2资源优势

全县有宜农荒地130万亩,现耕种面积6 0 万亩。境内呼图壁河、雀尔沟河两大水系,年平均径流量达4.87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采量1.2-1.5亿立方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沙金、铁、蛇纹岩等十多种矿产资源,且储量大、质地好。其中已探明工业动力煤储量23亿吨,分布在南部山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范围之内,热量达7500——8000卡/千克;探明天然气储量457亿立方米。其中呼图壁气田天然气储量347亿立方米,漠北8井区天然气储量110亿产方米,控制地质储量180亿立方米,现有日处理150万立方米天然气处理站1座,年产天然气约5亿立方米。漠北油田、齐古油田原油年产量约35万吨。

6.1.3环境优势

累计投资2.47亿元完成了县城所有主干道的改扩建工程,初步形成“六横六纵”道路网。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1.8万立方米;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动工建设;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2.9%;民用天然气用户达到8900户,普及率达到68%;供电处于乌鲁木齐、石河子、玛纳斯三大电网覆盖之下。已建成220KV变电站1座、容量为12万KV A,110KV变电站2座、总容量为8.3万KV A,35KV变电所(站)11座,总容量为5.855万KV A。

6.1.4科技优势

全县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各类专业技术协会42家;大中专以上学历干部、职工4000多人;各类科技人员2671人,各类科技示范户3000多户。科技进步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2002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近年来,呼图壁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战略的有利时机,以争当天山北坡经济带排头兵为目标,坚持走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充分依托区位、资源、环境、科技“四大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化、城市经营、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人才素质等“六大工程”,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同比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达8.9亿元,同比增长32.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06元,同比净增496元。

6.2呼图壁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工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股权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和农村经济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牧民增收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水平不高,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区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事业发展仍需加强,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等。“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我拿我县的发展很不错的畜牧业举例:我县的畜牧业虽然取得了许多科技硕果;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起色;产业化经营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等等,但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

不高,尤其是畜产品加工能力弱,企业的发展与基地建设不相协调;二是农牧民科技素质不高,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产品质量低下,很难适应市场竞争;三是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不健全,传统方式仍占据畜牧业生产的一部分比例;四是畜群畜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牛羊的良种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上,发展畜牧业的信心不坚定,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些都是今后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七:我县发展的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总体趋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县自身具备的基础条件,都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随着中央做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全面深入实施,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11号文件明确指出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中之重,再次提高了新疆在全国发展和稳定中的战略地位,都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和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县交通便利,特色资源丰富,城乡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棉纺、农副产品加工、乳制品、煤炭、油气化工等产业基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县已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和调控、管理经济的经验。

八:政策建议

经济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工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股权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和农村经济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牧民增收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低,水平不高,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牧区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事业发展仍需加强,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不足;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等。“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 1、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诶经特征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 所谓防护费用是指用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而愿意承担的费用来替代生态环境价值的方法。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态环境价值难以直接估算时,可借助能够提供类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所谓的影子工程的价值来替代该生态环境的价值。 4、区域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性国名经济。 5、区域政策: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6、吸收型技术转移:吸收型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并且将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 7、垂直技术转移: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前者的科研成果用于后者的生产中。 8、绿色GDP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9、区域竞争力: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0、比较优势: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生产某些特定产品所拥有的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表现为在区外市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11、竞争优势: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战略时所形成的优势。 12、垂直分工水平分工 区域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13、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是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 14、科技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加工区 科学工业园区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 高新技术加工区是世界出口加工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过程中出现的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一、任务与目的 了解AHP的基本原理;熟悉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做法,具体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你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的预定目标。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 ●措施层(最底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最高层)的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的,即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 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作为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因素,在复杂问题中,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可能有很多,这时要详细分析各个准则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为了分析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措施),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的最下面(最底层)。 明确各个层次的因素及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

2. 构造判断矩阵并请专家填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能很容易的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打方法是:没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元素(被称作准则)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因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的各个因素依次排列在气其后的第一行和地一列。 填写判断矩阵的方法是: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因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 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 需要注意的是,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的相对权重。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 5. 结果分析 通过对排序结果的分析,得出最后的决策方案。 二、原理(条件) 层次分析法德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除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 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最排序

区域规划与分析论文

乌苏市区域分析 摘要:在峻秀雄奇的天山北坡,辽阔富饶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巍然矗立着一 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被誉为边塞新“西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乌苏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县( 市) , 区位优势突出, 水土、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乌苏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首先,介绍乌苏的总体情况;其次,对该市进行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和区域发展优势分析,;再者,总结区域发展的机遇、问题和对策等;最后,对区域重点产业规划与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乌苏市资源优势问题产业 1.基本情况 乌苏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居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之要津,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重要门户,与国家石化基地独山子、新型商贸城奎屯市形成北疆“金三角”,国道312线、欧亚第二大陆桥(铁路)横贯东西,奎—赛高等级公路从境内穿过,国道217线、奎北铁路贯通南北,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260公里。乌苏市东西宽约148公里,南北长约199公里,介于北纬43 °29′-45°16′,东经83°15′-85°08′之间。乌苏市区域总面积2.07万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37万余人,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国人开放城市之一、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扶优扶强、优先发展的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之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石化、煤炭、电力、水泥、纺织、啤酒、淀粉、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2.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1自然条件分析 (1)气候水文 乌苏市地处北温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北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和无霜期最长的区域之一,全年日照2600-2800小时,年平均气温7.6℃,年均降水量165.8毫米,相对湿度58%,平均无霜期在187天,年均积温3707.4℃。境内气温由南向北形成明显垂直分带,具体分为:山地气候区、山麓气候区、平原气候区、荒漠气候区。乌苏市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奎屯河(工业园区紧邻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年径流量共12.5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4亿立方米,总水资源量为16.87亿立方米。(2)地形地貌 整个地形受天山山脉影响,乌苏可分为南部高山区、南部中山区、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积平原区四大地貌单元。海拔1500-2200米左右的地带为南部低山区及山前倾斜洪积地带,地形以沟谷地和坡地为主,分布有山地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海拔500米以下为冲积平原及沙漠,冲积平原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河水灌溉便利,地下水位高,是乌苏市主要的农业区。西北部分有沙丘、沙漠,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课堂导学】 探究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常用指标 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探究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1〗(教材第9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匹兹堡,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匹兹堡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东南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东北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通过运河与五大湖相通,水陆交通便利。 ⑵.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 19世纪以前,由于区域发展水平低,开发规模小,丰富的煤炭资源得不到大规模开发,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随着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区域内部的积聚作用和对外联系加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发展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⑶.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服务性行业;并随着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多居民由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工业化阶段(阅读教材第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表格内问题。)

〖活动2〗(教材第11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⑴.在美国地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和布法罗,分析它们的地理区位特点。 都位于五大湖工业区,水陆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地形广阔平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⑵.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在钢铁工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 空间结构的变化是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初期阶段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⑶.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成长阶段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多导致就业困难,区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以及由于区域内资源短缺需要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导致加重交通运输压力。 ⑷.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同意,区域的发展要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如果忽视环境效益,最终经济效益也会丧失。 ⑸.联系上述材料,说一说,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一、任务与目 了解AHP基本原理;熟悉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思路与做法,具体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你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预定目标。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准则。 ●措施层(最底层):指促使目标实现措施。 通过对复杂问题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最高层)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即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 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准则,作为目标层下准则层因素,在复杂问题中,影响目标实现准则可能有很多,这时要详细分析各个准则因素之间相互关系。 最后为了分析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措施),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最下面(最底层)。 明确各个层次因素及位置,并将它们之间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 2. 构造判断矩阵并请专家填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能很容易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打方法是:没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元素(被称作准则)作为判断矩阵第一个因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各个因素依次排列在气其后第一行和地一列。 填写判断矩阵方法是: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针对判断矩阵准则,其中两个因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 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对于专家填写后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 需要注意是,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相对权重。这一权重计算采用从上而下方法,逐层合成。 5. 结果分析 通过对排序结果分析,得出最后决策方案。 二、原理(条件) 层次分析法德基本原理是排序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除优劣次序,作为决策依据。 首先将决策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素可以按照他们之间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最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幵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 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幵 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幵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 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 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论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 巢湖市柘皋镇集镇总体规划 院系: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班级:12级地理科学 姓名:吴茂成 学号:2012101109 2015 年1月5日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4) 一、规划范围 (4) 二、规划目的 (4) 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现状概况 (5) 六、规划用地布局 (5) 七、规划期限:2014——2024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发展战略. (6) 一、集镇经济总体发展战略 (6) 二、产业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目标 (7) 四、集镇空间发展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集镇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集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空间结构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集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8) 第四章集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9) 第五章集镇发展目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目标 (10) 二、集镇发展策略 (10) 三、集镇发展职能 (10) 四、集镇性质 (9) 五、集镇规模 (9) 第六章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集镇发展方向选择 (11)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霸州市第四中学介卫卫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组织、促进学生参与,尽力使课堂的有效与有趣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逐步培养读图能力;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比较分析法、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新知学习: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等知识。 一、东、中、西差异(板书)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板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区域规划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区域规划案例分析 云南省十二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分析 班级:11级地理科学2班 时间:2013.11.21

组长:侯开仙(2011022208)组员:王露菡(2011022221)张懿萱(2011022207) 马启美(2011022219) 姚建霞(2011022224)

云南“十二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摘要:云南是祖国的西南大门。在我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中,云南就有长达4060公里的国境线,约占我国陆上边界的五分之一。云南地理条件优越,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它不仅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而且可以通过中南半岛进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中南半岛和西亚次大陆的链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纽带。正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云南历史上就是祖国的西南门户,是中华民族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在云南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当中,构想把云南建设为一个铁路四通八达的地方,充分突出云南在祖国西南的各方面优势。 关键词:云南铁路十二五基础设施规划

“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山路十八弯给云南带来了富饶的自然资源外,也给云南交通运输制造了一道难题。因此,云南一直把铁路运输工程作为重点加以投入。 一、云南现铁路发展状况 在云南铁路的发展有着百年的历史,早在1910年云南就建成了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但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当中云南铁路却发展缓慢,建成的铁路线屈指可数,甚至在1999年到2009年间云南没有任何一条新建成的铁路。而且,建成的铁路多集中于滇东和滇中地区,建成的铁路大多速度慢,载客量低等,利用不充分。因此,云南铁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早、发展慢、滇东多、滇西少、高技术铁路缺乏的特点。 二、十二五及中长期铁路规划 1、前期回顾: 在十一五规划当中,铁道部对云南铁路发展提出了四个工程:一是大理到香格里拉,大理到瑞丽;二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南昆铁路增加二线;三是玉溪—蒙自—河口,玉溪—思茅—磨憨铁路建设;四是以昆明为中心的枢纽改造和物流中心建设。然而,在诸多原因有影响下云南的十一五铁路规划并没有完全完成。因此云南在“十二五”时制定了新规划以及中长期规划。 2、规划目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 2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