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4第一章第1节(第2课时)教案

选修4第一章第1节(第2课时)教案

选修4第一章第1节(第2课时)教案
选修4第一章第1节(第2课时)教案

备学·自测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第2课时总第03课时)

一备:孙法军 二备:周玉阳 执教: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化学方程式规范化写法;

2.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根据热化学方程式对反应热进行简单计算。

重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难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设计意图】这节课主要突破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与以前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异和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和判断正误方法。

【学习方法】

阅读教材、协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围绕热化学方程式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框架,让学生引入到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上来,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熟练掌握热化学方程式有关知识。

【备学检测】【备学检测】通过阅读教材,试一试能不能解决以下问题:

1、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⑴同学们阅读P3例1化学方程式与我们以前熟悉的化学方程有哪些不同点? 化学方程式

不同点1

不同点2

不同点3

不同点4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不同点。列表的方法是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2)热化学方程式mol kJ H g HI g I g /45.7)()()(H 221221-=?=======+对吗?合理解释之。

【设计意图】学生解决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含义。

(3)同学们阅读P4例2回答下列问题:

①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必须注明物质的状态?

===== H 2(g)+I 2(g) 2HI(g) △H =-14.9kJ/mol 200℃ 101kPa ===== H 2+I 2 2HI

△ ===== 200℃ 101kPa

新知·规律

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什么反应条件不必注明?

【设计意图】学生解决热化学方程式中,注明物质状态的原因,为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储备知识。

2、关于热化学方程式书写:

已知在25℃、101kPa 时,2molH 2和1molO 2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水放出483.6kJ 热能,请你写出该条件下,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学习小组内及时互动纠错。

【知识点一】热化学方程的含义

【协作探究】你能正确读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吗?

例:

1摩氢气和1摩碘蒸气在200℃和101千帕条件下,反应生成2摩碘化氢气体,放出14.9千焦热量。 ①mol kJ H g O H g O g H /241)()()(2221

2-=?=+

②mol kJ H l O H g O g H /6.571)(2)()(2222-=?=+

③C(s ,石墨)===C(s ,金刚石) ΔH =+1.9kJ/mol

【知识点二】热化学方程式写法

【协作探究】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

(1)须注明反应的____和______。如在25℃、10kPa 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____和____条件。

(2)应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_____________。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故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_____或________。对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____。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第3、4页的例1、例2两道习题,掌握热化学方程的书写方法,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计量数表示的是该物质的物质的量而不是分子个数,标明物质状态的原因及焓变的意义。

【对点练习】

1、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已知在1.01×105 Pa 、298 K 条件下,2 mol 氢气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 kJ 热量

【设计意图】巩固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 H 2(g)+I 2(g) 2HI(g) △H =-14.9kJ/mol 200℃ 101kPa

对点·拓展

(2)化学反应N 2+3H 2===2NH 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生成液态氨和气态氨的热化学方程式

反应过程

【设计意图】热化学方程式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完美表示方法。

2、焓变是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单位:KJ/mol ,符号:ΔH

①mol kJ H g O H g O g H /241)()()(2221

2-=?=+

②mol kJ H g O H g O g H /482)(2)()(2222-=?=+

上述两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同,焓变单位:KJ/mol ,请说出你对焓变单位的理解(参考P4资料卡)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和探究对焓变的单位的正确理解。

【反馈小结】

说出热化学方程式mol kJ H g O H g O g H /241)()()(2221

2-=?=+的含义

【设计意图】已学过重要知识点再现和巩固提高。

【去粗存精,关键语句必背】

1、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和实际生成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计量数相对应。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新概念、新理论应会识记和再现复述。

1.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 4。0.5 mol CH 4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时,放出445 kJ 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 、 2CH 4 ( g )+4O 2 ( g ) = 2CO 2 ( g ) + 4H 2O ( l ) ΔH = +890 kJ/mol

B 、 CH 4 +2 O 2 = CO 2 + H 2O ΔH = -890 kJ/mol

C 、 CH 4 ( g )+2 O 2 ( g ) = CO 2 ( g ) + 2 H 2O ( l ) ΔH = -890 kJ/mol

D 、 21

CH 4 ( g )+O 2 ( g ) = 21CO 2 ( g ) + H 2O ( l ) ΔH = -890 kJ/mol

【解析】巩固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书写方法,答案:C

2、热化学方程式C(s)+H 2O(g)===CO(g)+H 2(g) ΔH =+131.3 kJ/mol 表示( )

A .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 kJ 能量

B .1 mol 碳和 1 mol 水反应生成 1 mol 一氧化碳和 1 mol 氢气并吸收131.3 kJ 热量

C .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 1 mol 氢气,吸收热量131.3 kJ

D .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 131.3 kJ

【解析】正确读出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答案:C

3、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则关于方程式2H 2O(l)===2H 2(g)+O 2(g)的ΔH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ΔH=+571.6 kJ/mol

C .该反应ΔH =-571.6 kJ/mol

D .该反应可表示36 g 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若反应物和生成物对换则ΔH 的符号相反,数值不变,指明物质的状态;综合应用。答案:B

4、 已知298 K 时,合成氨反应N 2(g)+3H 2(g)2NH 3(g) ΔH =-92.2 kJ/mol ,将此温度下的 1 mol N 2

和 3 mol H 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忽略能量损失)( )

A .一定大于92.2 kJ

B .一定等于92.2 kJ

C .一定小于92.2 kJ

D .不能确定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热ΔH 表示反应物按化学计量数完全转化的能量变化,1 mol N 2和3 mol H 2 不可能完全转化(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故放出的热量一定小于92.2 kJ 。 答案:C

【互动纠错】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自由展示结果,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己纠错并记录。

我的错题是:

错因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错题分析,查遗补漏。

【我来命题】

【设计意图】学会命题是做题的升华,同桌交换做,自由展示。从中选择好题做为周周清考试题。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堂堂清(第2课时 总第03课时)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 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用于估算化学反应的焓变(ΔH),化学反应的ΔH 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A.12H 2(g)+12

Cl 2(g)===HCl(g) ΔH =-91.5 kJ/mol B .H 2(g)+Cl 2(g)===2HCl(g) ΔH =-183 kJ/mol

C.12H 2(g)+12

Cl 2(g)===HCl(g) ΔH =+91.5 kJ/mol D .2HCl(g)===H 2(g)+Cl 2(g) ΔH =+183 kJ/mol

【解析】焓变既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又可以理论计算,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计算H 2(g)+Cl 2(g)===2HCl(g)的反

应热ΔH =436 kJ/mol +243 kJ/mol -2×431 kJ/mol =-183 kJ/mol ,然后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对照选项判断,确定C 项不正确。答案:C

2.[双选]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A(g)+2B(g)===C(l)+3D(l) ΔH =-432 kJ ·mol -1

B.A +2B ===C +3D ΔH =-432 kJ ·mol -1

C.21A(g)+B(g)=== 21C(l)+23D(l) ΔH =-432 kJ ·mol -

1 D.21

A(g)+B(g)=== 21

C(l)+23

D(l) ΔH =-216 kJ ·mol -1 【解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然后据物质的状态和物质的量多少,以及热量的大小和单位,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学会正确读图,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模型。

3.下列变化为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 )

A .H 2O(g)===H 2O(l) ΔH =-44.0 kJ/mol

B .2HI(g)===H 2(g)+I 2(g) ΔH =+14.9 kJ/mol

C .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862 kJ 能量的化学反应

D .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的化学反应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焓变、化学键能、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综合应用。答案:D

4.下列关于反应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ΔH 为“-”时,表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已知C(s)+12

O 2(g)===CO(g) ΔH =110.5 kJ ·mol -1,说明碳的燃烧热为110.5 kJ ·mol -1 C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无关

D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条件无关

【解析】化学用语的综合考查。答案:D

5.(2012·松原高二检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ΔH 表示标准状况下的数据

B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量

C .同一化学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ΔH 不同;化学计量数相同而状态不同,ΔH 也不相同

D .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解析】对热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综合考查。答案:A

6.航天燃料从液态变为固态,是一项技术突破。铍是高效率的火箭材料,燃烧时放出巨大的能量,每千克的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62700 kJ 。则铍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Be +12O 2===BeO ΔH =-564.3 kJ ·mol -1

B .Be(s)+12

O 2(g)===BeO(s) ΔH =+564.3 kJ ·mol -1 C .Be(s)+12

O 2(g)===BeO(s) ΔH =-564.3 kJ ·mol -1 D .Be(s)+12

O 2(g)===BeO(g) ΔH =-564.3 kJ 【解析】根据题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焓变的简单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的考查。答案:C

7.已知:C(s)+O 2(g)===CO 2(g) ΔH =-393.5 kJ/mol ;

2H 2(g)+O 2(g)===2H 2O(g) ΔH =-483.6 kJ/mol 。

现有0.2 mol 的炭粉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 kJ 热量,则混合物中C 与H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1∶2

C .2∶3

D .3∶2

【解析】根据题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焓变的简单计算的考查。设混合物中有炭粉x mol ,氢气y mol ,

则x +y =0.2 mol ①, 393.5x +241.8y =63.53 ②,

解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x =0.1 mol ,y =0.1 mol , 即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8.(6分)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反应是在 和 条件下进行的,可以不予注明。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或晶形。常用 、 、 、aq 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和溶液。一定要注明反应的焓变(△H )。注意△H 由符号、数值、单位三个部分组成。而其中数值部分与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有关。即方程式中的焓变的数值之比等于同一反应的不同方程式中同种物质的系数之比。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以“mol”为单位,可以是分数,△H 的单位永远是___________。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时注意事项的再现。

9. (16分)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折合成25℃、10kPa 条件下的数值)

(1)1摩尔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1366.8 kJ 热量

(2)1摩尔C (石墨)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吸收131.3 kJ 热量

(3)标准状况下将纯净的CH 41L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 2气和液态水,放出39.75kJ 热量,则CH 4燃

烧热的热化方程式为:。

(4)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1,Cl-Cl键的键能为243kJ·mol-1,H-Cl键的键能为431kJ·mol-1,则H2(g)+Cl2(g)==2HCl(g)的反应热(△H)等于。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简单计算的考查,。

【批改简记】

【教学后记】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教学过程

[探讨]给具体实例,图例,请学生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思考,回答 断开1mol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形成1molH-Cl键能放出431kJ的能量; 计算 1molH2和1molCl2反应得到2molHCl要放出183kJ的能量 [分析]给出反应热的定义 [质疑]Q是什么?H又是什么?△H又是什么? [分析]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两类 分析反应热之前,弄清楚两个概念:环境和体系[板书]放热反应:体系环境 H △H < 0为“-” Q > 0 [结论]△H 和Q的角度不同,△H从体系的角度 Q从环境的角度思考 回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阅读书本 回答: 自己分析:吸热反应 体系环境 H △H>0为“+” Q< 0 [提问]看看两幅图分别表示什么反应,这一段差值表示什么? A B 回答: A图表示方热反应,△H<0 B图表示吸热反应,△H>0 差值表示反应热。 [提问]考考大家一个有难度的问题:预测生成 2molHF 和2mol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并说出你的理由?思考,回答:生成HF放出的热量多。因为F2比Cl2活泼能量高,而HF比HCl稳定,能量低,所以如此。 [评价]非常好,同学知道从物质活泼性和稳定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非常好。 [提问]如何验证你们的预测呢?这里老师提供键能的数据。 [分析]我们可以从反应热的角度判断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这是反应热的一种应用。计算,结论:的确生成等物质的量的HF 放出的热量多 第二课时 [提问]石墨能否自动转化为金刚石?如果要达到目的,需要采用什么办法? [讲解]反应热还有其它的应用:计算燃料的用量回答:不能;需要加热 H Cl H Cl H H H H Cl Cl Cl Cl ++ 436 kJ/mol 243kJ/mol 431 kJ/mol 能量

2014年鲁科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水溶液

第 3 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第 1 节水溶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3. 掌握pH值的简单计算及其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4. 掌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溶液pH的计算 三、知识梳理 (1)水的电离 1. 水的电离 大量实验证实了,水是能够电离的,其电离方程式为: H2O H++OH— 实验也同时表明:水很难电离,其平衡常数为:K c=[H+][OH—]/[H2O] 2. 水的离子积常数

(1)定义:在水溶液中H+和OH—浓度的乘积。 (2)表达式:K w=[H+][OH—] (3)与电离平衡常数K c 的关系: K w=K c[H2O] 因为在一定温度下K c和[H2O]都是不变的常数,故K w也是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 (4)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温度:因为电离过程是吸热的,所以温度越高,K w越大。 (5)特定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 ①25℃时,K w=1.0×10—14 mol2·L—2 ②100℃时,K w=5.5×10—13 mol2·L—2 (二)溶液的酸碱度 1. 溶液的酸碱性 (1)表示方法:H+浓度、OH—浓度、pH。 (2)酸碱性强弱判断标准:[H+]和[OH—]相对大小、pH值大小、指示剂。

酸性溶液:[H+]>[OH—] 碱性溶液:[H+]<[OH—] 中性溶液:[H+]=[OH—] 2.有关溶液pH值的求算 (1)单一溶液 ①强酸:先求出溶液的H+浓度,再通过pH=-lg[H+]求溶液的pH。 ②强碱:先求出溶液的OH—浓度,再通过[H+]=K w/[OH—]求出溶液的H+浓度,最后求得pH值。 (2)溶液的稀释(强酸或强碱) ①一般稀释(稀释后pH ≤6 的酸或pH ≥8 的碱):不要考虑水电离出的H+(酸溶液中)和OH—(碱溶液中),而酸电离出的H+或碱电离出的OH—的物质的量是主体。 ②无限稀释(稀释后pH >6 的酸或pH <8 的碱):需要考虑水电离出的H+和OH— (3)溶液的混合(不考虑体积效应) ①强酸和强酸:[H+]={[H+]1·V1+[H+]2·V2}/(V1+V2);pH=-lg[H+]。

(完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经典含解析)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A卷) (45分钟,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2. 未来氢气将作为新能源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氢气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变成水蒸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 ④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弱酸电离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①③⑤ 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一定有化学键的变化B.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质 C.一定有物质状态的变化D.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5.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H2(g)+O2(g) == 2H2O(1) △H=―285.8kJ/mol B.2H2(g)+ O2(g) == 2H2O(1) △H=+571.6 kJ/mol C.2H2(g)+O2(g) == 2H2O(g) △H=―571.6 kJ/mol D.H2(g)+1/2O2(g) == H2O(1) △H=―285.8kJ/mol 6.热化学方程式C(s)+H2O(g) ==CO(g)+H2(g);△H =+131.3kJ/mol表示()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 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 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 7.已知25℃、101kPa条件下: 4Al (s) + 3O2 (g) == 2Al2O3 (s) △H = -2834.9 kJ·mol-1 4Al (s) +2O3 (g) ==2Al2O3 (s) △H = -3119.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 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学习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 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 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 2: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 ,单位:kJ/mol 或kJ?mol-1 ?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 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 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 度?体系还是环境? 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6?18H2O与NH4Cl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可以不标注)。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推荐文档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设计 (4)

教案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 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渐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会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教学难点:焓变,△H “+”与“-”。 三、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所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制取某些物质的,比如:实验室制取H2:Zn + H2SO4 = ZnSO4 + H2↑,而有的化学反应是为了利用化学反

应所释放的能量,比如:炭的燃烧和氧炔焰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所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 1. 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反应类型 放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即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第一节习题-推荐下载

课时作业1 反应热和焓变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B.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 C.放热反应,使体系的温度升高;吸热反应,使体系的温度降低 D.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ΔH<0 解析:A错,因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错,ΔH>0表示吸热反应,ΔH<0表示放热反应。C错,体系的温度高低不仅与吸热放热有关,还与反应条件有关。D正确,ΔH=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 答案:D 2.在一化学反应中,其产物的总能量为60kJ,如果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那么反应物的总能量应当是( ) A.50kJ B.20kJ C.30kJ D.80kJ 解析:如果是放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反应物的总能量应大于60kJ。选项中只有80kJ符合。 答案:D 3.反应热是( ) A.专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B.特指1mol反应物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C.不论多少物质反应放出的热量都是反应热 D.热化学方程式中标注的“±××kJ/mol” 答案: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热就是反应中放出的能量 B.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焓变都等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C.由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都是反应热,因此A错;等压条件下的反应热在不做其他功的情况下,才等于焓变,故B错;由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kJ·mol-1可知,金刚石能量高,不稳定;因为硫固体变为硫蒸气要吸热,所以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多是正确的。 答案:D 5.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E kJ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 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的能量多 D.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多 解析: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答案:BC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经典习题

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习题 一、选择题 1.判断强、弱电解质的标准是() A.导电能力 B.相对分子质量C.电离程度D.溶解度 2.下列有关“电离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解质在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分子的浓度和离子的浓度相等 B.达到电离平衡时,由于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说电离平衡是静态平衡C.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D.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后,各种离子的浓度相等 3.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H3COOH H++CH3COO-B.NaHSO4===Na++HSO-4 C.NH3·H2O NH+4+OH-D.H3PO43H++PO3-4 4.下列关于电离常数(K)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离常数(K)越小,表示弱电解质电离能力越弱 B.电离常数(K)与温度无关 C.不同浓度的同一弱电解质,其电离常数(K)不同 D.多元弱酸各步电离常数相互关系为K1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经典习题.doc

选修 4 第三章第一节习题 一、选择题 1.判断强、弱电解质的标准是 ( ) A .导电能力 B .相对分子质量 C .电离程度 D .溶解度 2.下列有关“电离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电解质在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分子的浓度和离子的浓度相等 B .达到电离平衡时,由于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说电离平衡是静态平衡 C .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D .电解质达到电离平衡后,各种离子的浓度相等 3.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 A . CH 3COOHH + CH 3COO + - B . NaHSO 4===Na + HSO 4 + - C . NH 3·H 2ONH 4 + OH + 3- D . H 3PO 43H + PO 4 4.下列关于电离常数 ( K )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电离常数 ( K ) 越小,表示弱电解质电离能力越弱 B .电离常数 ( K ) 与温度无关 C .不同浓度的同一弱电解质,其电离常数 ( K ) 不同 D .多元弱酸各步电离常数相互关系为 K 1

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精编)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 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个别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无关 C.化学反应都要放出能量 D.放热反应的发生无需任何条件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C.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 D. 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3.下列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铝和盐酸反应 B.焦碳和二氧化碳共热 C.石灰石的分解 D.氢气还原氧化铜 4.已知H 2(g)、C 2H 4(g)和C 2H 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 5.8 kJ ·mol -1、-1411.0 kJ ·mol -1和-136 6.8 kJ mol -1,则由C 2H 4(g)和H 2O(l)反应生成C 2H 5OH(l)的△H 为( ) A .-44.2 kJ ·mol -1 B .+44.2 kJ ·mol -1 C .-330 kJ ·mol -1 D .+330 kJ ·mol -1 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HCl 和NaOH 反应的中和热ΔH =-57.3 kJ·mol -1,则H 2SO 4和Ca(OH)2反应的中 和热ΔH =2×(-57.3)kJ·mol -1 B.CO 的燃烧热是283.0 kJ·mol -1,则2CO 2(g) =2CO(g)+O 2(g)ΔH =2×283.0 kJ·mol -1 C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 .1 mol 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燃烧热 6.化学反应N 2+3H 2 = 2NH 3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 .N2(g)+3H2(g) = 2NH3(l);⊿H = 2(a —b —c)kJ·mol -1 B .N 2(g)+3H 2(g) = 2NH 3(g) ;⊿H = 2(b —a )kJ·mol -1 C . 21N 2(g)+2 3H 2(g) = NH 3(l) ;⊿H = (b +c —a )kJ·mol -1 D .21N 2(g)+23H 2(g) =NH 3(g) ;⊿H = (a +b )kJ·mol -1 7.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B .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可食用 C .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 D .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 8. 已知:H 2(g)+F 2(g)→2HF(g)+270 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 L 氢气与1 L 氟气吸收270 kJ 热量 B .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反应生成2mol 液态氟化氢放出热量小于270 kJ C .在相同条件下,1 mol 氢气与1 mol 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 热量 9. 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 4+5O 2=P 4O 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 P —P a kJ ·mol —1、P —O b kJ ·mol —1、P=O c kJ ·mol —1、O=O d kJ ·mol —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 ,其中正确的是( ) A .(6a+5d -4c -12b )kJ ·mol —1 B (4c +12b -6a -5d )kJ ·mol —1 C .(4c +12b -4a -5d )kJ ·mol —1 D .(4a +5d -4c -12b )kJ ·mol —1 10.已知:2CO(g)+O 2(g)=2CO 2(g) ΔH=-566 kJ/mol

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反应热 热化学方程式 1、反应热 (1)任何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在生成物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3)焓变是指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符号:H ? 单位:1kJ mol -? 2、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1)放热反应0H ?<,体系的能量降低,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吸热反应0H ?>,体系的能量升高,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在方程式右边标明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单位。 (2)注明反应热的测定条件。 (3)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4)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当化学计量数加倍,H ?随之加倍;当反应方向变化时,H ?随之变号。 4、燃烧热与中和热 (1)燃烧热:101kPa 时,1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不同的反应物,燃烧热不同 (2)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2H O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不同反应的中和热大致相同,157.3H kJ mol -?=-? 5、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强酸强碱温度变化,依据Q cm t =?算出中和热。 (1)用强酸强碱的稀溶液。 (2)不能用弱酸弱碱,因为电离吸热。 (3)使碱液稍稍过量,保证完全被中和。 (4)环形玻璃搅拌棒。 (5)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再读数 (6)取三次数据的平均值。 二、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总是相同的。 2、依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H ?与各物质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对应成比例。 3、依据键能计算反应热:反应热等于反应物键能总和与生成物键能总和之差。 4、反应热的比较 5、盖斯定律与物质稳定性 若为放热反应,则生成物能量较低,生成物稳定;若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能量较低,反应物稳定。 6、依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移项,变向,乘以一个系数,相加减得出一个新的化学方程式,从而计算反应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练习第一章教案资料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一章综合验收与检测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已知胆矶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室温下将1mol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时放出热量为QkJ,又知胆矶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Q?5fO(s) === CuSQ(s)+5H 20(1) △ H=+Q kJ ? mol 1则Q、Q的关系为() A. Q1 Q C. Q 1 =Q2 D. 无法确定 3. 下列化学反应的热量变化可用:H + (aq) + OH —(aq) = H 20(1) , △ H= —57.2kJ/mol表示的 是() A .含有1molH 2SO4的浓硫酸与含有1molNaOH的稀溶液混合 B. 1mol/L 的盐酸10mL 与1mol/L 的NaOH15mL 混合 C. 0.1 mol/L的醋酸溶液与1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D. 1mol/L的盐酸10mL与1mol/L的氨水15mL混合 4. 1g碳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CO和H2,需吸收10.94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为( ) A.C + H 2O ==CO + H I2 △ H= +131.3 kJ ? mol -1 B. C(s)+ H 2O(g)== CO(g) + H 2(g) △ H= +10.94 kJ -mol -1 C. C(s)+ H 2OQ)== CO(g) + H 2(g) △ H= +131.3 kJ -mol -1 D. C(s)+ H 20(g)== CO(g) + H 2(g) △ H= +131.3 kJ -mol -1 5.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I mol H的井临斷罢“ 彪威I mol H(□的共价锥 議莎石越'二怎 A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释放能量 B ?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同时吸收能量 1 C. 1 mol H 2跟2 mol O2反应生成1 mol H 2O 一定释放能量245 kJ D. 2 mol H 2(g)跟1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H 20(g)释放能量490 kJ 6.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 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1 A. 2CH4(g) + 4O 2(g) == 2CO(g) + 4H 20(1) △ H= +890 kJ ? mol -1 222.5kJ 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测试题 广州市高二化学中心组提供2008.9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0分,漏选2分,共50分。)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②煤③核能④石油⑤太阳能⑥生物质能⑦风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C.③⑤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不一定发生能量变化 B.生成物全部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反应物全部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 C.反应产物的总焓大于反应物的总焓时,反应吸热,ΔH>0 D.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无关 3.下列过程中△H小于零的是 A. 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B. 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 D. 实验室制备氢气 4.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5.同温同压下,已知下列各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各热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热最小的是A.2A ( l ) + B ( l ) = 2C (g ) △H1 B.2A ( g ) + B ( g ) = 2C (g ) △H2 C.2A ( g ) + B ( g ) = 2C ( l ) △H3 D.2A ( l ) + B ( l ) = 2C ( l ) △H4 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为:H+(aq)+OH-(aq)=H2O(l)△H =-57.3KJ·mol-1。分别向1L 0.5mol·L-1的Ba(OH)2的溶液中加入①浓硫酸;②稀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分别为△H1、△H2、△H3,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H1>△H2>△H3B.△H1<△H2<△H3 C.△H1>△H2=△H3D.△H1=△H2<△H3 7.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 成新物质硫化亚铁。这现象说明了 A.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难以发生反应 D. 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 8.以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 ( g ) +5/2O2 ( g ) →2CO2 ( g )+H2O ( l ) △H = —1300kJ / mol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10 N 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300kJ的能量 B. 当1 N 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吸收1300kJ的能量 C. 当2 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D. 当8 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的能量 9.下列说法或表示法正确的是 A.等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由C(石墨)→C(金刚石) ΔH = +119 kJ·mol—1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C.在稀溶液中:H++OH-===H2O ΔH = -57.3 kJ·mol—1,若将含1mol CH3COOH的醋酸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D.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 O2(g)===2H2O(l)ΔH = +285.8 kJ·mol—1 10.一些盐的结晶水合物,在温度不太高时就有熔化现象,即熔溶于自身的洁净水中,又同时吸收热量。他们在塑料袋中经日晒就熔化,又在日落后缓慢凝结而释放热量。故可用于调节室内温度,或用作夏日防暑的枕垫或坐垫,这些物质可称之为热材料。现有几种盐的结晶水合物有关数据如下:

(完整word版)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成物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 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 依据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定的反应焓变 D 同温同压下,H2(g)+Cl2(g)= 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的△H不同 2.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中和热△H=-57.3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H=2×(-57.3)kJ/mol B.CO(g)的燃烧热是—283.0kJ/mol,则2CO2(g)===2CO(g)+O2(g)反应的△H=+2×283.0kJ/mol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D.1mol甲烷燃烧生成气态水和二氧化碳所放出的热量是甲烷的燃烧热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代表燃烧热的是 A. CH4 ( g ) + (3/2)O2 ( g ) = 2H2O ( l ) + CO ( g ) △H1 B. S ( s ) + (3/2)O2 ( g ) = SO3 ( s ) △H2 C. C6H12O6 ( s ) + 6O2 ( g ) = 6CO2 (g) + 6H2O ( l ) △H3 D. 2CO ( g ) + O2 ( g ) = 2CO2 ( g ) △H4 4.已知:H2(g)+F2(g) =2HF(g) △H=-270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D.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5.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数学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A.C2H5OH(l)+3O2(g)==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H= +57.3kJ/mol(中和热) C.S(s)+O2(g)===SO2(g)△H=-269.8kJ/mol(反应热) D.2NO2==O2+2NO △H= +116.2kJ/mol(反应热) 6.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 P4(白磷,s)+5O2(g)====2P2O5(s) △H=-a kJ/mol 4P(红磷,s)+5O2(g)====2P2O5(s) △H=-b kJ/mol 若a、b均大于零,则a和b的关系为 A.a<b B.a>bC.a=bD.无法确定 测定中和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 CO2 蒸馏石油 配制溶液中转移 溶液 A B C D 8. 已知H2(g)+Br2(g)= 2HBr(g)△H=—72 kJ/mol ,蒸发1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其它相关数据如下表: H2(g)Br2(g)HBr(g)1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36 a 369 则表中a为 A.404 B.260 C.230 D.200 9.已知:2H2(g)+ O2(g)=2H2O(l) ΔH=-571.6KJ· mol-1 CH4(g)+ 2O2(g)=CO2(g)+2H2O(l) ΔH=-890KJ· mol-1现有H2与CH4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则原混合气体中H2与CH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 B.1∶3 C.1∶4 D.2∶3 10 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 1/2O2(g) 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 kJ B.右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 ΔH>-452 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 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11. 已知298K时,合成氨反应:N2 (g ) + 3H2 ( g )2NH3 ( g ) △H =-92.0 kJ/mol,将此温度下的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忽略能量损失) A. 一定大于92.0 kJ B. 一定小于92.0 kJ C 一定等于92.0 kJ D. 不能确定 12.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 = CO2(g)+3H2(g) ?H = + 49.0 kJ·mol-1 ②CH3OH(g)+1/2O2(g) = CO2(g)+2H2(g) ?H =-192.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小于-192.9 kJ·mol-1 B.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1/2)O2(g) = CO2(g)+2H2(g)的△H﹤-192.9 kJ·mol- 13 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 l-1、—1411.0kJ·mol-1和—1366.8kJ·mol-1, 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A.—44.2kJ·mol-1B.+44.2kJ·mlo-1 C.—330kJ·mol-1D.+330kJ·mlo-1 14.在298K、100kPa时,已知:2H2O(g)=O2(g)+2H2(g)△H1 H2(g)+Cl2(g)= 2HCl(g)△H22H2O(g)+Cl2(g)= 4HCl(g)+O2(g)△H3 则△H3与△H1和△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H3 =△H1+2△H2 B. △H3 =△H1+△H2 C. △H3 =△H1—2△H2 D. △H3 =△H1—△H2 15.已知:CH4(g)+2O2(g)→CO2(g)+2H2O(g) ΔH=-Q1 ;2H2(g)+O2(g) ==2H2O(g) ΔH=-Q2; H2O(g)==H2O(l) ΔH=-Q3 常温下,取体积比为4:1的甲烷和H2的混合气体112L(标准状况下),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 4Q1+0.5Q2 B. 4Q1+Q2+10Q3 C. 4Q1+2Q2 D. 4Q1+0.5Q2+9Q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