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
陶渊明田园诗充满了人格美,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谦逊和淡泊的人格美。
在他的诗作中,他常常以农民的身份自居,对自然和人生怀有敬畏之心。
他在《饮酒》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这表现出了他对平等和谦逊的追求。
在他看来,农民是最朴实、最接地气的人群,他们对荣辱得失不图计功名,只是默默地耕种着土地,过着简单而富有意义的生活。
陶渊明的谦逊与淡泊使他的田园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平和和令人舒适。
陶渊明的田园诗体现了他的自由与豁达的人格美。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选择了隐居农村,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生命流转和世事变迁的理解。
他明白人生的起起落落,不再固执地追求外界的名利,而是选择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在田园间享受自由与豁达。
这种自由与豁达的人格美使他的田园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读者在诗歌中得到一种解脱和开阔。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乱世,但他在田园中却能找到安宁和欢乐。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享受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陶渊明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蓬勃,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温暖和激励,给予了人们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陶渊明的田园诗展现了他的谦逊与淡泊、自由与豁达、乐观与希望的人格美。
他通过田园诗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返朴归真、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传递出对人格美的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道德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艺术海岸线Artistic Coastline陶渊明为东晋时期诗人,在其归隐田园以后,创作了诸多诗歌辞赋,成为田园诗的鼻祖。
在田园诗中,诗人采用口语式语言对农家生活以及田园风光进行了描述,但却彰显出不寻常的诗意,形成了自然和醇美和谐统一的全新艺术风格。
基于此,文章将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田园诗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阐述其中的艺术风格,彰显诗中平淡自然和深厚醇美的有效统一。
在我国文学史中,陶渊明将田园景色以及田园生活作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诗歌。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成为古典诗歌的全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所推崇。
其实,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仅以田园取材,貌似田园,但其实际内涵却远远超出田园领域,向社会与政治背景延伸。
为此,使人们能够切实感受田园诗中所蕴含的时代感。
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归园田居》组诗中的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陶渊明田园诗背景陶渊明为我国文学史中最为伟大的诗人,其幼年丧父且家道中落。
受社会动荡的影响,陶渊明早年始终未出仕,后期因贫困而上任江州祭酒与县令等小官。
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陶渊明对于政治过于失望,最终弃官并归田。
陶渊明在归隐后,自己耕稼,并且和底层人民亲密接触。
受大自然魅力的影响,使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崇尚情怀被激发[1]。
为此,陶渊明创作了对田园风光赞美且对农村纯朴劳动生活歌颂的诗篇,以此也形成了田园诗派。
在陶渊明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以及农村生活进行了描写,同时也将其归隐田园以后的闲适心境和情趣真实地反映出来,实现了平淡自然和深厚醇美的有效统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纯朴自然,但意境却高远超脱,因而开创出诗歌对田园进行歌颂和对自然进行描写的先河。
在诗歌中,以白描的手法对自然风光进行描述,语言十分朴素且自然却并不华丽,自然之美的特点十分明显。
然而,在平淡中并不平庸,通过朴素与简单地描写,将陶渊明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崇尚自然情感切实地体现出来,均呈现出其对于美好人格以及崇高生活理念的一种热爱之情。
陶渊明崇尚⾃然的思想与陶诗的⾃然美陶渊明崇尚⾃然的思想与陶诗的⾃然美⼀、陶渊明崇尚⾃然的思想陶渊明思想的核⼼是崇尚⾃然,隐居⼭林、躬耕⽥园是他所向往的⽣活,《归园⽥居》其⼀: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在他看来世俗的名禄好像罗⽹和樊笼,束缚⼈的天性,只有回到⾃然,才能得到真正的⾃由。
陶渊明还常常发出“云⽆⼼以出岫,鸟倦飞⽽知还”。
诗⼈就是借着眷念⼭林的鸟⼉,表达他的向往。
⾃然,是他终⽣信奉的⼈⽣哲学,他的思想、⽣活,⼀吟⼀咏,莫不是出于真率,本于⾃然。
他提倡躬耕,并且亲⾃实践。
他认为⾃⾷其⼒的劳动⽣活才最符合于⾃然的原则。
他在《庚戌岁九⽉中于西⽥获稻草》⼀诗中:⼈⽣归有道,⾐⾷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以求⾃安。
⼈⽣所归,归向于道。
但不管归向何处,⾸先都要吃饭穿⾐,所以保证⾐⾷是⼀切的基础,亲⾃躬耕劳作就是归于⾃然,与⾃然和谐融为⼀体。
他常在诗作⾥⼀再歌咏⾃⼰的劳动⽣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代耕本⾮望,所业在⽥桑。
”“⾐⾷当须纪,⼒耕不吾欺。
”“晨兴理荒秽,带⽉荷锄归。
”抛开功名利禄,远离尘世,在劳动中找寻⼈⽣的乐趣。
⼆、陶渊明诗作的⾃然之美他是中国第⼀位⽥园诗⼈,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之宗”,其诗作古朴⾃然⽽令后世称赞。
宋施德操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即说⽵,更⽆⼀毫作为。
陶渊明的诗美在真,即⾃然。
他的诗和⽣活完全打成⼀⽚,他⽆意于专门作诗,⽣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于笔端,也许是⼀⽚风景,⼀节古书,⼀件时事,只要有了些许感触,就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感情就如泉⽔⼀样流溢出来,毫⽆矫饰造作,⼀切都如实说来,直率⽽⾃然。
《时运》: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南朝,薄⾔东郊。
⼭涤余霭,宇暖微霄。
有风⾃南,翼彼新苗。
清晨,到处是⼀⽚朦胧的景象,远处的青⼭在夜幕中若隐若现,仿佛洗过⼀般。
五柳先生与陶渊明一道菜与厨师息息相关,厨师的味觉嗅觉决定一道菜的品质,诗文也同样,他的好坏被创作他的诗人,深深的影响着.五柳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在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下,对生活依旧怀有恬淡闲适的情趣与悠然心境的田园诗,对个人理想坚定不移,坚守个人品质的咏怀咏史诗,还是为赠答朋友,带着深切情感的诗歌,都极其具有陶渊明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创作风格.恬淡自然、意蕴醇厚。
隽永无穷的艺术风格,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与内容,不假雕琢,不尚辞采的语言风格,以淡淡的白描镌刻出无穷的绮丽,表达出诗的形象与意境.苏轼在《朱子语类》与《与苏辙书》中评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真实自然而又韵味无穷,不看则已,一看就想再看,再看了,还想看,无生厌之时。
朱熹评价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这些精神在他的诗文中凝结成一个“千载”情节。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政治极为黑暗、腐朽.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对经典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而除了儒家经典,他对两晋时代盛行的《老子》、《庄子》,还有大量的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广泛地接触了古代文化遗产。
东晋玄风和如见的精神同时影响着陶渊明。
他的诗文,表现出对田园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无论是老庄的逍遥自在还是儒家的乐道不忧都有体现.年青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有一番大作为。
然而他正直耿介的性格与当时官场腐败的风气格格不入,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失掉。
这是陶渊明弃官最主要的动机,环境的污浊使他最终,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天然本色的语言都促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文魅力,开拓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美的意境,陶渊明的诗,有如一副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山清水秀、清风拂面,看见炊烟袅袅,听见了飞鸟啼鸣,令人忧烦扫尽,陶然忘机,不禁心醉意迷,心驰神往.这样高的境界,这样的亲和异常,更源于陶渊明的天性,他的天性是快乐的,这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趣,与他家道中落,中年丧妻,晚年乞食,一生理想不得的敏感一同,使他特别的在自然中寻找寄托,田园、旷野、酒、书、松、菊,甚至游云、飞鸟都是陶诗中的隐逸,都是他的生活.当时社会的黑暗,使得陶渊明向往着一个与内心相契的社会,哪怕贫穷,那也是快乐的.而这个相契的社会就是桃花源。
“真”之诉求下陶渊明难以超越的平淡自然之美作者:赵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摘要:在魏晋的大分裂,大动荡,大混战的年代,上层建筑的分崩离析打破了人民意识中种种禁锢,张扬个性与追求“自然”成为魏晋士人彰显自我人生价值的精神旨向。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在魏晋时代的所创造的难以超越的平淡自然之美。
关键词: 陶渊明平淡自然求真魏晋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分裂,大动荡,大混战的年代,东晋政权偏安江南,整个社会矛盾重重,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然而,混乱的时代却意外造就了文化的异彩纷呈。
上层建筑分崩离析,打破了人民意识中种种禁锢,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其思想更是得到极大地解放与启迪。
儒学,道教,佛教,玄学等思想相交汇,造就了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文自觉和艺术自觉的时代,张扬个性与追求“自然”成为魏晋士人彰显自我人生价值的精神旨向。
作为时代的一分子,陶渊明亦受到了极大影响,其生活,人生选择,诗歌创作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一.渊明之真之诉求陶渊明思想核心在于求“真”。
“真”者,无垢,无杂,精诚之至也。
从写文章到做人,其对“真”的诉求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真正地把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真”融成了一体。
陶渊明好酒,常醉。
相异于所谓的魏晋名士,陶渊明总是静静地喝酒,静静地醉,从不恣意妄为,少了一份刻意的癫狂,更为真实。
生活中,他亦总是静静焉。
静静地耕作,静静地生活,静静地做诗。
少了竹林七贤的乖张,少了那份作秀般的异动,一举一动质朴无华。
如《五柳先生传》(现一般认为是陶渊明的自传)中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1]相异于竹林七贤等所谓名士们对于“名士名望”的狂热追求而矫揉造作,“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其姓字”,两个“不”生动地刻画了陶渊明漠视世俗虚名之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名声于我何用焉?不求名分,不求利益,一味寻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陶渊明散发着“真”的气息。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陶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歌1、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一、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二、陶集版本和作品。
据梁萧统整理,编《陶渊明集》(已佚),并写序、作传;此后的陶集,如已佚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
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
三、思想。
(一)儒家入世精神,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通脱而不拘泥。
赞扬孔子,又有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二)受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影响,但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实际、脚踏实地。
(三)偶尔也有类似佛教的词语,佛教是对人生的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有时与佛教暗合,但他是从现实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与佛教虽近似,但思想底蕴不同,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待死亡。
(四)其思想既融会儒道两家,又来自个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五)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主要结论:1、“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其“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不肯同流合污,不为追求高官厚禄玷污自己,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体现了儒家思想;在贫富问题上,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2、崇尚自然思想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思想是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1)“自然”一词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状态。
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变化,无须外在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含真。
(2)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形影神》:“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诗风平淡中可见深情摘要:陶渊明诗歌描写田园风光,歌咏劳动生活,诗风平淡中见深情,质朴中蕴含着韵味。
关键词:田园风光白描平淡质朴陶渊明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
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社会处于极其动荡状态之中。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生活较为贫困,他非常熟悉农村生活和家乡故园的风光。
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他从青年时代起,便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希望将来能“大济苍生”,但他的理想与黑暗污浊的现实发生矛盾。
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他曾几次出仕作官,但因仕途险恶感到失望,产生了归隐念头。
他曾在任彭泽令时只做了八十多天官,就宣告“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又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出仕。
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
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他的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愿望。
由于他的大多数诗歌是描写农村景物,反映劳动生活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
陶渊明的诗往往是“田家语”,平淡质直,不假雕饰和辞彩,陶渊明诗歌描写田园风光,歌咏劳动生活,在平淡中见深情,质朴中含韵味。
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1 诗歌描写农村美好风光和田园生活乐趣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农田十来亩,草屋八九间,杨柳依依,桃李满枝,庭院宽敞,闲适自由,多么恬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浅论陶渊明率真自然人格摘要:陶渊明从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由两个方面凸显其“自然”人格,最后以其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收复全文。
将陶渊明的显著特点及其之所以引人推崇阐述的淋漓尽致。
同时,也将后世人对陶公的追思及笔者对陶公的敬仰与喜爱彰显有加。
任由时代更迭,世事变迁;任凭东风谢了春红,太匆匆。
转眼间陶公去我已近两千年,然而其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却永不退色,且像一坛尘封千年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积淀,而愈积愈香醇,愈沉愈丰韵。
他的精神也是每个人品来都独具韵味,启发广博。
陶公这颗中华民族的璀璨之星,也将继续指引着无数人向着光辉灿烂稳步前进。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人格引言:陶渊明人格清高耿介,洒脱恬淡,醇厚善良,然最为可贵乃其一“真”也,而欲要写其真可从三方面观之。
一、返朴归真“朴”即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即朴素的人性。
“真”即为天真,不矫揉造作,不事与愿违。
正如其在《归去来兮辞》中所云:“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
”没有雕琢,没有造作,有的只是一份心底的自然淳真。
加官进爵我不喜,厚禄名利我亦不求,只为能持自我一个真性情真感受。
回想当初刚要做参军,“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始作镇军参军曲阿》)一“真”一“返”将诗人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想着自己的初衷,只是想守住自己的本意,本真,谁能想得形迹受拘谨,且让其随造化改变吧。
最终还是重返自己的生庐,那里才有我真正的栖身容心之所。
陶渊明的“返”与“归”贵在一个真字,陶渊明从未向世人说自己有多么清高自傲,孤芳自赏,然而他的所为中却不时向世人展示我就是这样一个我,绝不会因别人的看法言论而易己之志,除非此事是我己所虑。
“归去来兮清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世事与我本质相违背,我只能保我自身之本,弃世而去,“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归去来兮辞序》)归隐村巷,还我本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在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2. 平淡淳厚与自然:陶渊明的诗歌语言风格是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在诗里,将一切如实说来,甚至很少用形容词,只是白描,朴素自然。
而这种语言又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在平淡的外表下,却具有着淳朴浑厚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丰富鲜明的形象,读来韵味隽永。
3. 冲淡闲适与豪放:陶渊明的田园诗显现出来的是闲散冲淡,而一些咏史等诗却是豪放有力。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艺术风格是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豪华落尽见真淳 ———浅谈陶渊明诗的平淡美发布时间:2022-01-06T07:19:22.50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月第24期作者:钟伟[导读] 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其平淡之美加以解读,提高诗歌赏析能力。
钟伟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山东潍坊 261011 摘要:结合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对其平淡之美加以解读,提高诗歌赏析能力。
关键字:陶诗;平淡美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素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为人所共赏,故有“古今论陶,统归平淡“之说。
那么,我们该如何体味陶诗的这种美呢?我觉得首先应从陶渊明自身的思想去把握,所谓“诗言志”,正在于此。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玄学盛兴的时代,政治上的高压黑暗使得醉心山水、隐逸山林多为文人所追求。
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陶渊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家隐逸思想的洗染,追求人格上的自由简静。
我们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这样的诗句中完全可以体察到。
在看透了世俗的炎凉,厌倦了官场的无聊后,诗人“归隐”之心愈发强烈,终于辞官归乡,乐居田园。
实际上 “隐逸之心”一直贯穿他的生平。
正是这种“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般的心境造就了他平淡的诗风。
其次从陶诗自身来看,诗的内容多以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为主:诸如司空见惯的白云、清风、村庄、农舍、炊烟、禾稻、杂草……,这些原本就是平淡无奇的,但恰恰在这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平淡景象中陶诗却时时透露处一种快乐欣悦之情。
亦许陶渊明过分深爱这片田园乐土,亲近久了却不易表达的缘故,于是他选用了白描的笔法来勾勒;质朴的语言来陈述这田园风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多么朴素地描写啊!在陶诗中我们很少看到华丽的词藻和深奥的用典,至于那刻意的夸张,精心的渲染与过分的铺陈更是绝无少有。
这一切的一切自然形成了陶诗的平淡之感。
然而这平淡却决非平庸,它含有一种味之不尽的美感。
苏东坡曾说:“陶彭泽诗初视若散缓不收,熟视之乃有奇趣”。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以田园诗著称,被誉为田园诗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派代表之一。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广泛,涉及诗歌、哲学、政治和人生价值等方方面面,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首先,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追求自由与宁静。
他笔下的田园生活被视为世俗纷扰之外的庇护所,是追寻内心自由和安宁的理想之地。
对他而言,自由并不是个体的无约束状态,而是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自由。
他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常常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远离的态度,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和精神境界的净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更凝聚着对自由和宁静的美好向往。
其次,陶渊明思想强调对自然和真实的崇尚。
他以自然为师,认为自然是真实和纯粹的,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在他笔下的田园中,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陶渊明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山水风景和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同时,他也通过对事物的真实描写,尤其是对人性、社会丑恶现象的揭示,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陶渊明思想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
他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使他对朝廷和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陶渊明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借代田园社会来映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他以神仙、隐士和禽兽等形象进行讽刺和批评,呼吁人们不受世俗的拘束和侵蚀,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自由。
最后,陶渊明思想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对陶渊明而言,人的内心是一个纯洁而美好的象征,他追求的是心灵的清静和超脱。
他表达了对人性善良和道德修养的追求,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冥思默想来提升心性。
陶渊明通过诗歌创作将个体的心灵感悟和对宇宙的关怀融于一体,寄托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和追求。
总而言之,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体现在其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上。
陶渊明诗歌特点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陶渊明诗歌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文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造了田园诗的新形式,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影响着后代诗人的创作。
陶渊明的诗歌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它的风格、语言、意境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平淡自然与豪放爽朗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主要体现在田园诗。
陶渊明归隐以后,长期生活在民风淳厚的农村,所见的都是村落、山脉、溪水、飞鸟等一些自然景物,结交的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
平淡之景,平凡的人和平静的、平凡的生活都是他所描写的对象。
他从平凡的景物、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及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方宅、草屋、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鸡鸣,都是农村生活中极常见的,诗人用了平淡质朴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副宁静安详的农村生活图画,反映了他归隐之后的平静生活及愉悦的心情。
陶渊明写诗,常用白描手法,比如《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三十,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议论中有描写,以平淡的语言,刻画出儿子们的形象,带有口语化,生动传神。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不管识写景还是写人,都是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图画和勾勒人物形象。
陶渊明的诗歌,主要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但也有豪放爽朗的一面,颇有阮籍、左思诗歌的特征。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荡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亲,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陶渊明的思想特色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为人爽宣,安贫乐道;他的作品淳美平淡,物我丰融。
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他农村生活的情景,开创了田园体,为古代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思想是儒家、道家,还是他家千百年来众口不一。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个人,尤其是陶渊明这样一位哲学家、诗人兼具的杰出人物简单化。
品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发现,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是他思想的主要支柱,玄佛墨是其不可缺少的补充。
具体分析如下:一、陶渊明的出世与其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自然的理性化思想:生活俭朴、思想天真、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秉要执本、清虚自守。
这一切与陶渊明的自然观恰恰不谋而合,他的为人处世与诗歌作品,可谓把道家发挥到极致。
他的“自然”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作品的语言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锄禾归。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无一语不天然,清新如甘泉。
陶渊明的自然本性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情真意切的。
缕缕炊烟,萋萋芳草,浓浓香醇,涓涓细流都成为他情不自禁的理由。
陶渊明的自然人格更可贵的还在于他豪放旷达的生死观。
被认为是其绝笔的《自祭文》、《与子俨等疏》与其中年时拟做的《挽歌诗》无不流露作者的洒脱的生死观。
在几首诗中,它反复强调“天地赋命,有生必死”这种新陈代谢的人生观点,甚至认为天地把自己生出,让自己成人而不是成牛成马,是自己的大幸。
死只不过是一个人生于大块又溶于大块而已,何悲之有?更何况“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亦悲,他人亦已歌”呢。
所以他对死的看法是“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总之,陶渊明无论其归于自然及放达的人生观,还是似乎信手拈来不事锤炼的诗歌语言,都闪耀着其道家思想天然本色自由的光芒。
二、陶渊明的入世与其儒家思想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做过宫。
身处于这样一个仕宦之家,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坚实基础。
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从小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熏陶。
- 1 -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及其形成的根源
内容提要:陶渊明存诗仅120多首,而他对中国诗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对之形成的根源做了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 思想;生活;艺术创作;平淡自然;性情、意识形态、根源 一个杰出的诗人,必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一篇优秀的诗歌,必有让人感动的地方。读陶渊明之诗,尤如见其人,朴素、平淡、不事雕塑,没有半点的华丽繁缛,然而其意境神韵俱足,读后如见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艺术等几方面,来论述他的平淡自然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拟古九首》其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也曾做过几次官。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已交病”。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婢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他对自己曾经的大济苍生之望冷齿了。官场的腐败与骄奢淫逸,令陶渊明深恶痛绝,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他只好选择逃避,选择从此隐居不仕。从浑浊的官场回到贫瘠却诚实的土地上,看着迎风摇曳的凄凄芳草,看着林中的数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旷达了,这时候,一篇千百年以来为人称颂的辞赋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 - 2 -
室,有酒盈樽。引壶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录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诗人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所走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诗人努力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去来兮辞》),飞鸟、游鱼正是诗人精神追求的形象写照,“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仍能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实在难能可贵。诗人坚信“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其八)“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于是高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走向了归田隐居、躬耕自守的道路。 基于上述分析,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浩悠远的外貌,从而构造出特殊的美学境界。换句话说,陶渊明打破了当时文坛上玄言诗笼罩一切的局面,他把自然提高到了纯美的境地。
(二)自然的生活道路 陶渊明的生活以辞彭泽令为界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两种角色中作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心情很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归隐之心超过了出仕之志,这从以下几篇作品可得到证明: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 - 3 -
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兮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最后终于在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后毅然辞官归隐了。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在陶渊明的自然实践中,安贫乐道是他的生活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品德节操方面的修养,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袁安、荣起期等安贫乐道的隐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生活甚至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但从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他在《有会而作》诗里写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在这首诗序里写道:“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可见他的生活因乏到何种程度!就在这一年即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经饿着肚子躺了很久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在《乞食》诗里写道:“饥来验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即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诗人在困苦之中,写了《换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于公元427年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结束了他的自然生涯。 《桃花源记并诗》表现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人人劳动,没有压迫剥削,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消除了剥削、战乱等一切争夺行为,生活和平安宁。它与东晋社会现实针锋相对,可以说正是当时社会弊端发出来的理想的投影,集中反映了小农阶级渴望摆脱繁重的剥削和频繁战乱的强烈愿望。
(三)平淡自然的文学创作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新添的一种题材。 - 4 -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旅行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写田园风物,而是把田园作为与污浊现实相对立的生活天地来描写,其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辉,隐含对现实批判的锋芒,所以其中寓有一种高境,是后来单纯写田园风物的田园诗所不可企及的。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再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攀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