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陶渊明的思想受什么影响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
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
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
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
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
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独树一帜的玄学思想,使他成为魏晋时期最显著的文学家。
陶渊明性格不论是从陶渊明的出仕归隐,还是平常生活中的饮酒赋诗,从他一生的生平事迹中就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真性情。
从陶渊明创作的那些独具特色的田园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坦率性格、旷达的胸襟以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
从小陶渊明就受到儒家的教育与道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年轻时期陶渊明颇有一番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然而在黑暗的官场中沉浮十余年,本性真淳的陶渊明并不喜欢那般充满利益黑暗的生活,甚至在最后一次出仕中发生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最后作出了辞官隐退,回归自然田园的决定。
从中就能看出陶渊明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追求身心纯真朴实的本性。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从他的那些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农村田园生活过得相当惬意满足,虽然仍有着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不满与苦闷,但总体来说还是对田园生活非常称心满意的。
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渊明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
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光潜《渊明》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的重视,而近百年来,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学”。
(一)渊明生平与思想渊明是浔阳柴桑(今)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臣侃。
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郡公。
他在东晋是地位显赫的人物。
祖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逸做过安城太守,所以家自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
但是,值得注意,侃尽管地位较高,但他毕竟和、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母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
到了渊明这一代,由于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
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
同时之颜延之所作《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渊明”,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约的《宋书·渊明传》则载云:“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开始出现了歧异。
萧统的《渊明传》载:“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
”名与字已混淆不清。
《南史·潜传》:“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
”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
梁启超认为:“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渊明”。
他认为“潜”是渊明的小名。
自清先生《渊明年谱之问题》则主:渊明字元亮。
入宋更名潜。
陶渊明是什么派别的诗人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那么陶渊明是中国什么派诗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陶渊明是中国什么派诗人,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向往追求隐居的田园生活,任职期间著作了许多发表心声、想过安逸生活的诗词,辞官归家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
今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留世的作品一共有125首诗歌,散文辞赋12篇,全部编入《陶渊明集》中。
《陶渊明集》一共有七卷,第一卷是四言诗:《停云》、《荣木》、《劝农》等;以此类推,卷二是五言诗:《形影神(并序)》、《归园田居五首》、《于王抚军座送客》等;卷三五首诗:《还旧居》、《止酒》、《有会而作》;卷四五言诗:《拟古九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五赋辞:《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扇上画赞》及卷七疏祭文:《自祭文》、《祭程氏妹文》。
作品类型分为四大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和散文辞赋。
其中田园诗是主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多,成就也是最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以质朴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打破了南北朝时期骈文独霸文学的格局,开辟了新的文学格局。
田园诗中对田园风光的描写随处可见,大量的田园诗歌也表明了陶渊明纯洁质朴的品德节操;表现了陶渊明对舒适安逸的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及炽爱;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憧憬。
陶渊明的性格特点不论是从陶渊明的出仕归隐,还是平常生活中的饮酒赋诗,从他一生的生平事迹中就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真性情。
从陶渊明创作的那些独具特色的田园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坦率性格、旷达的胸襟以及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
从小陶渊明就受到儒家的教育与道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年轻时期陶渊明颇有一番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然而在黑暗的官场中沉浮十余年,本性真淳的陶渊明并不喜欢那般充满利益黑暗的生活,甚至在最后一次出仕中发生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最后作出了辞官隐退,回归自然田园的决定。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
“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
论陶渊明归隐前后的心理摘要本文共分为三部分,主要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及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进行梳理、归纳,从陶渊明的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对陶渊明归隐前后的心理进行分析。
本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平经历,简单梳理了陶渊明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以陶渊明在归田之前所作的诗文作品为依据,反映陶渊明当时纠结徘徊的心理。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主要是分析了陶渊明归田后的心理变化轨迹以及思想不断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思想体系的过程。
关键词陶渊明归隐思想主题心理Tao Yuanming's psychology before and after his retirement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mainly by narrat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ao Yuanm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mental states of Tao Yuanming before and after his retirement from his works in various periods.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of Tao Yuanming's time and his experience, and simply sort ou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ao Yuanming.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based on Tao Yuanming's poems before returning to the field, reflecting Tao Yuanming's contary psychology at that time. The third part is one of key point of this paper.In this part,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Tao Yuanming after returning to the field and the process of his own unique ideological system are presented.This paper holds that Tao Yuanming's thought contains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oncept of the literati, but also the requirements of his ow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which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why he always contradicts.Keywords T ao Yuanming seclusion from official career themes psychology目录引言 (1)一、陶渊明所处的外部环境及生平 (1)(一)、时代背景及家庭环境 (1)(二)、出仕经历 (2)二、归田前的心理 (3)(一)初入仕途 (3)(二)再次出仕 (3)(三)三次出仕 (5)(四)四次出仕 (6)(五)归田前夕 (6)三、归田后心理 (7)(一) 归田初期 (7)(二)归田中期 (9)(三)归田后期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陶渊明人生格言_共10篇范文一:陶渊明人格分析陶渊明人格之分析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
“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
陶渊明是真心隐士还是被迫隐居?陶渊明是真心隐士还是被迫隐居?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是真心隐士还是被迫隐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渊明是真心隐士还是被迫隐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提及陶渊明这个名字,似乎已经作为纯粹隐士的代名词,曾传列《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的“隐逸”篇,可谓深入了中国文化的骨髓。
是故,每每说到陶渊明,就会想到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想到那种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那种不问尘俗世事的清醒与潇洒。
在许多朝代,人们几乎都把陶渊明当作一个不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形势的第一隐士、“隐士之宗”,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要搞清楚,陶渊明是否真心当隐士,我们先从什么是隐士说起。
何谓“隐士”?据百度百科介绍,“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
其条件,首先应当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其次,是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
鉴于此说法,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并不可皆称为隐士。
《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这就是说一般的“士”隐居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
如《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
”又曰:“高尚其事。
”显然,是说“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
换句话说,应当的有才能、有学问、能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朱光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家,对于古代文学名家陶渊明的评价堪称经典。
古代文人陶渊明的简介古代文人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文成就和政治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生于历阳(今安徽省阜南县),幼年时就对田园生活及草木有着浓厚的兴趣,受家庭影响,酷爱读书。
他曾经在家中读了《诗经》、《唐诗三百首》及各种古代文学作品,十分喜欢这些作品,从而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陶渊明在官场上的职位,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他并不安于如此平凡的生活,而是追求自己独特的理想,宣扬“隐逸之道”,主张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田园生活。
他说过:“吾当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在陶渊明看来,田园生活是最宜人、最自由、最优美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田园中有令人陶醉的风景、有自然、有生机、有平和与安详。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这篇著名的小品文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间无声语,只有闻者欢。
”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流连于大自然之中,搜集各种美丽的景物,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描绘了人们向往的美好世界。
其中最著名的诗歌之一是《归园田居》。
这首诗,提出了“田园之乐”的理念,将“闲趣”、“野情”、“山水田园”等元素完美融合,形象地描绘了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田园风景和生活状态。
陶渊明的文学风格,具有清新和自然的特点,他的诗歌,简洁自然,气势雄厚,运用了不少比喻和象征手法,形象写出了自然界的景物和生物,并展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著名的诗歌《桃花扇》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写田园诗,陶渊明还善于写散文、议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去来兮辞》等,这些作品赞美了田园生活,倡导返璞归真的人文精神,并常表达出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忧虑和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
陶渊明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他的书法作品更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粗劣而自然,也恰恰体现了他清新自然、率真质朴的性格。
总之,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田园诗和田园思想,不仅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视野,而且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民族的美好追求。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2)一、生平经历 (2)二、陶渊明思想的演变 (2)三、影响陶渊明思想形成的因素 (5)(一)社会环境对陶渊明思想的影响 (5)(二)中庸之道对其儒道融合的作用 (6)四、陶渊明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内儒外道儒道兼得——陶渊明的思想演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张磊磊指导教师王士君摘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并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流派,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兼济天下,又有修身立德、独善其身的处世方式。
同时,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高逸闲淡,崇尚自然。
在他的一生中,其思想被儒家和道家所左右,但是从其思想本质上讲,儒家思想始终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道家思想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并且在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陶渊明吸收儒道思想中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把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陶渊明这种内儒外道、儒道兼得的思想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陶渊明对于儒道思想的运用和融合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其思想性格特点影响深远。
关键词: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的演变;儒道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中庸之道;社会环境的影响;后世影响Intrinsic is the Confucianist but performance is Taoism, and theConfucianist and Taoism obtained-- The evolution of Tao Yuanming thoughtStudent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LeileiTutor WangShijunAbstract:Tao Yuanming is a Wei Jin time outstanding poet, is politely called ancestor of for the hidden leisurely poet, and he founded “the countryside literature” this literature school, he integrates social the philosophy also always to esteem for the people. His depth Confucian thoughts influence, both has positively integrates social the spirit, and wants to save the world, and has practices moral culture sets up Germany, to cultivate one's own moral worth gets along with people the way.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lso deep idly the Lao-Zhuang thought influence, Noble elegant, leisurely and carefree elegantly simple, advocation nature. In his life, his thought controls by the Confucianist and Taoism, but says essentially from his thought that the Confucianist is always his intrinsic spiritual essence, the Taoism though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and under the Confucianist Golden Mean's influence, Tao Yuanming absorbs the Confucian saying that in the thought the essence, achieves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the two fuses well in together. Tao Y uanming this kind in meek outlet, the Confucian said concurrently results in the thought was decided by at that time the specific social politics culture environment. Tao Yuanming regarding the Confucian said that the thought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fusion are esteemed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his thought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is profound.Key words:Biography experience;Thought disposition evolution;The Confucian says the thought the collision and the fusion;Golden Mean;Social environment influence;Later generation influence引言: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处世哲学也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
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
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
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
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
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
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
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
世,这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
蕴仍有很大的差异。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
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
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
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既融
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
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
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
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
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
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
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
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
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
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
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
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
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
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
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
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
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
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
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
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
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
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
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
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
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
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
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
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
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
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
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
流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