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太白初中

任东林

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语文天地原本斑斓多彩——血肉丰满的人性、浩瀚邈远的历史、厚重丰富的文化……,但是为了网住升学考试那一张考卷,我们却将自己和学生捆绑在了课本和习题的战车上,硬是把语文学塞进了“死胡同”。课堂上我们以背诵取代思索,以理性扼杀感性,用知识替换着情感,寻章摘句,皓首穷经……试想,在这方没有涟漪的死水中,学生是不是永远享受不到语文世界的美丽。诗人余光中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常保中文的灵动与清纯。”语文老师,如果我们想要珍视学生对语文心存热爱的热心,如果我们期待着语文课堂能够生长出郁郁葱葱的思想、缤纷绚丽的诗行,我们就要让语文课堂流淌出灵动的泉水,只有灵动的泉水才能浇灌出健康快乐的生命。下面笔者就几则名师的教学设计谈一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一、灵活设法,求新求变

语文课是使学生智慧起来的课堂,语文课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更是智慧。工业品,可以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艺术品却需要长期酝酿,独到构思,精雕细琢,反复打磨。要使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著名教育专家于漪教师告诉我们——“我的语文课执意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文化美。不同的文体,我有不同设计,相同的文体,我亦要有不同设计;我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起来,常取启发式、学导式等有效模式之长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这也是“没有模式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每教一文,都做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巧于构思,灵活施教,就会使教学过程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就会使平淡无奇的课文时时闪现出新意与巧思,就会使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以传统篇目《孔乙己》为例,《孔乙己》是一部语言精练思想睿智的经典之作,是学生深层次理解学习的经典,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阅读教学常常流于枯燥平庸死板的政治说教,这直接导致了中学生怕鲁迅小说的心理,阻碍了学生对鲁迅的亲近。那么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之中,品味语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走进鲁迅柔软而坚硬的思想呢?特级教师龚如君富有新意,有趣且有益的教学设想一定会给我们启迪——

“我发现《孔乙己》已发表近百年,解读文章不胜枚举,但有一种‘解读’很特别,即以画释文,给小说绘插图。最有名的当属上个世纪50年丰子恺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画,他用疏朗的笔调描摹小说情节用图画语言表现小说精神,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所以我在执教《孔乙己》时就用丰子恺创作的《孔乙己》小说七幅插图指导学生图文互读,‘披画入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及内容,‘披文入情’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进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

读过这段文字,即使我们没有机会看到课上学生的表现,但我们也很容易想象到学生借助七幅插图饶有兴趣梳理小说情节的快乐眼神,也很容易想象到学生借助七幅插图品味小说细微之处见精神的语言时的屏神思索的眼神,只有这样活泼快乐的课堂,才能酝酿出灵动的气息。

我们还可以领略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黄厚江老师大巧若拙的本色魅力课堂,他在上《孔乙己》这节课时,有一处很独到的设计——“如果我们也对孔乙己进行一段手的描写,大家看加在哪里比较好?怎样去写呢?”(课堂反馈:学生受启发,展示自己的创作,创作者谈自己的写作缘由,学生点评。老师认真倾听,及

时点拨评价)

我们试分析这处设计的妙处:在何处写?选择心仪的对象——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段落;怎样写?展示自己的辉煌——充公发挥想象;写得怎样?交给大众认可的权利——同学评判质疑;为什么这样写?激发互动的心灵交流——陈述创作理由;怎样写得好?提醒关注课堂上生成资源——通过下水作文,促使课堂产生更为精彩的智慧火花。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与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这样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也只有迸发着智慧火花的课堂教学才是灵动的课堂,而这都要归功于我们语文教师追求活而实的教学方法。一句话言之——语文课要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

二、智慧机变,巧施点拨

于漪老师对语文课堂教学曾有过这样诗意的描述:“课堂里出现生命的涌动,一个个学生或争相发表意见,或侧耳倾听,或小声嘟囔;发亮的目光,专注的神情,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语言,简直就是充满诗意与灵动的求知交响曲。这种教学境界令人神往,也是老师梦寐以求的。那么如何创造如此诗意灵动的课堂,大而言之,是对课文整体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选择设计;小而言之,是面对课堂种种出乎意料、超乎预设的生成状况的处理以及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

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千变万化的突发情况,我们都要处变不惊,从容冷静地针对学生和实际需要,点拨引导,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要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适时点拨,化难为易,片言居要,拨疑为悟,让学生豁然开朗。同时也要选准能启发学生的“触发点”进行引导,有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有时用作图、手势、比较、续文等充满情趣的方法,“唤醒”

学生、促使发现,从而使其深化感受和理解。

于漪教师在执教《白杨礼赞》时,学生甲问道:“白杨树是不成材的,而楠木是贵重木材,为什么作者贬楠木,说白杨树怎么好怎么好?我是学生,人微言轻,说了也无用。屠格涅夫是大作家,他的《猎人笔记》中也写了白杨树。请听,他是这样写的……(学生朗读了《猎人笔记》中的有关段落。)请问教师,是不

是作者言过其实了?

面对学生质疑茅盾先生是否言过其实的课堂突发因素,于老师举重若轻,智慧应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于老师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本文其实是用象征手法写,景随情移。作者通过白杨树实际上想褒扬什么?希望大家好好思考,在后面的课堂上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两句话的点拨,看似轻描淡写,却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技能和素养。一句话揭示了教材的文体特征,一句话传达出的更丰富的信息:既暗示了学生结果,又没有充分说明原因;虽没充分说明原因,却告知学生找到原因的方法。学生的质疑虽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却并不会失望,?因为

从老师那里他得到了鼓励,得到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