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区域淋巴结几CT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44
肺结节CT报告看不懂?那就看看这篇科普吧!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也逐渐增加。
肺结节的早期发现对于预防和治疗肺癌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肺结节CT报告的解读能够提供医生们更多关于肺结节特征和可能性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本科普文章将带领大家一起探讨肺结节CT报告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肺结节相关问题。
肺结节CT报告的基本概念定义:肺结节CT报告是医生对胸部CT扫描结果的详细描述和解读。
目的和作用:通过报告,医生可以评估肺结节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密度等特征,从而辅助早期发现和诊断肺癌等疾病。
术语解释:结节直径:结节最大的横向(左右)距离。
结节密度:结节在CT图像上的亮度,可分为高密度、等密度和低密度。
结节形态:描述结节的形状特征,如圆形、椭圆形、分叶状等。
结节边缘:描述结节与周围肺组织的接触状况,如光滑边缘、锐利边缘或毛糙边缘。
结节的增长速度:评估结节是否存在恶变的风险。
淋巴结受累: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
周围组织扩散性转移:检查是否存在癌细胞在周围组织的扩散。
肺结节CT报告的解读指南图像质量评估与标准化:CT图像的质量评估是肺结节CT报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医生会根据图像的对比度、分辨率、噪声水平等因素进行评估,并与标准化的成像技术进行比较。
结节大小、形状和位置的解读:结节的大小指的是结节在CT图像上的最大直径,通常用毫米表示。
结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分叶状等,不同形状也会反映出不同性质的可能性。
结节的位置说明了结节在肺部的具体位置,这对后续处理和治疗选择有重要影响。
结节密度与纹理特征的分析:结节的密度是指其在CT图像上的亮度,可以分为高密度、低密度和混合密度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密度也暗示着不同性质的可能性。
纹理特征描述了结节内部的结构特点,如结节表面的光滑程度和内部的均匀性。
这些特征对于识别结节的类型和可能性,以及制定后续处理和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
根据国际癌症分期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肺癌分期系统,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N0,表示没有淋巴结转移。
2. N1,表示肺门淋巴结受累,但不超过肺门淋巴结。
3. N2,表示肺门淋巴结和(或)纵隔淋巴结受累,但未扩散到
对侧纵隔。
4. N3,表示对侧纵隔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或纵隔上淋巴结受累,或者胸锁上淋巴结受累。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如根据淋巴结的
大小、数量、位置等进行更详细的分级。
这些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医
生确定肺癌的临床分期,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预后,并进行疾病的监测和随访。
总之,肺淋巴结分组分级标准对于
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肺癌与肺炎在肺CT和增强C特征性表现肺癌根据解剖位置不同,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现主要讲一讲周围型肺癌的一般表现:肺平扫CT特征性表现1.分叶征:肿瘤边缘较为明显的凹凸不平的多个弧形表现,以分叶部分的弧度为标准,主要用纵隔窗观察。
CT图像上周围性肺癌边缘呈分叶状,甚至形成较深的脐样切迹。
此征虽然不是肺癌的绝对特异性表现,但边缘呈分叶状的良性肺结节仅占少数。
此种征象系肿瘤在各个方向上生长速度不均或受支气管、血管阻挡所致。
2.毛刺: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状凸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质交界面。
宜用肺窗观察。
粗毛刺:一般较长,粗细不均,数目较少,可有扭曲。
病理上除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外,多可见到癌组织沿支气管、血管或小叶间的浸润生长。
细毛刺:数目较多,短而直,围绕肿瘤呈放射状排列。
近端略粗浓而清晰,远侧逐渐变细并模糊以至消失。
3.棘状突起:介于分叶和毛刺中间的一种较粗大而钝的杵状结构,显示于纵隔窗。
表现为自肿瘤边缘向肺野内伸出的尖角状软组织密度阴影。
数目不一,密集排列者可呈锯齿状外观,变换成肺窗可见由棘状突起向外延伸为毛刺,可见此棘状突起即为毛刺的根基部,系肺泡间隔与肿瘤表面重叠构成,其意义与毛刺相同。
4.胸膜凹陷征: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成三角形影像,发生率约50%,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形成条件:瘤体方向的纤维化收缩,胸膜无增厚粘连,瘤体内纤维化是根本动力,瘤体与壁层胸膜的距离是影响因素。
4.空泡征:结节内小灶透光区,直径小于5 mm,多见于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CT 检查发生率约 24%-48%。
空泡形成的病理基础:未被肿瘤组织占据的肺组织,未闭合细支气管,乳头状癌结构间的含气腔隙,未闭或溶解、破坏、扩大的肺泡腔。
5.细支气管充气征:细条状、直径约 1 mm 的空气密度影,发生率约 33.3% 左右,病理基础:扩张的细支气管。
7.钙化:发生率约 6% -7%。
表现为细砂粒状、小结节状,偶有大块,分布弥漫或偏于一侧。
肺腺癌ct报告单模板篇一:肺癌电子文档病历模板********* 医院入院记录主诉:发现肺癌两年余入院现病史:患者07年11月体检时发现右下肺占位,在***医院行穿刺活检提示右肺腺癌。
在***医院行伽马刀治疗,后在外院行GP方案化疗2程,08年3月在我科行厄罗替尼治疗,09年3月出现胸部疼痛,CT提示右第4肋骨破坏,在我科行唑来膦酸治疗多次及中药治疗,此为再次唑来膦酸治疗入住我科,病程中患者一般既往史:否认药食物过敏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慢性病史,无心情况尚可,无胸闷咳嗽,无咳血,纳可,眠佳,二便正常,近期无明显消瘦史。
脏病及外伤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个人史:否认疫区、疫水接触史,无冶游史月经、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及子女均体健体格检查T:℃ P:次/分R:次/分 BP: mmHg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一般情况:神志清楚,精神可,营养中等,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对答切题皮肤黏膜:全身皮肤、粘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头部及器官:头颅无畸形,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口无异常胸部:胸廓对称,胸廓扩张度正常,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清,听诊呼吸音低,双肺未闻及明显的干湿啰音,右侧肋骨压痛可疑,心前区未见明显隆起,心尖搏动有力。
腹部:腹软,平坦,腹壁静脉未见明显怒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颈部: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明显杂音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不亢。
脊柱和四肢:脊柱无畸形,各椎体无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第 1 页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肛门和外生殖器:未查舌象和脉象:舌红,苔薄黄,脉滑。
专科情况:全身皮肤粘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双肺呼吸音低辅助检查:暂缺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诊断:肺癌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右侧肋骨压痛可疑,KPS:80分。
24论 著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5月 第3卷第10期肺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
其中,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形式,发病率低,起病隐蔽,较易与其他纵隔疾病发生混淆,造成误诊,不利于临床治疗[1]。
因此,术前的正确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尤为重要。
本文回顾分析13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 影像表现及其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认识,减少对其的诊断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3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5~78岁,平均(59±5)岁。
偶有咳嗽、声嘶、呼吸困难4例,偶有咳嗽伴痰中带血2例,胸闷、胸痛4例,声嘶伴胸闷、胸痛7例。
咳嗽、胸闷伴消瘦1例。
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3例,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
1.2 仪器与参数采用GE Brightspeed 16排CT 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0mm,扫描结束后自动减薄重建为1.25mm 层厚,并将数据导入GE AW4.3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横断面、二维或三维重建观察。
曝光管电压120kV,自动毫安秒。
13例均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剂量80~100ml,注射流率2.5~3.0ml/s,注射后30~60s 行双期增强扫描。
2 结果本组13例均表现为肿块大部分位于纵膈内,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9例位于前上纵膈,4例位于中、后纵膈。
13例边缘呈浅分叶或棘状突起,未见毛刺。
5例平扫密度不均匀,8例平扫密度均匀,2例病灶内见钙化。
9例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见病灶中央液化坏死,4例均匀强化。
8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3例远处肺野见阻塞性肺炎,11例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见肺内转移瘤,7例伴发胸腔积液。
2例可见肋骨、胸椎多发骨转移。
病例之一见图1A-F。
图1A 平扫肺窗 图1B 平扫纵隔窗图1C 动脉期 图1D 静脉期纵隔型肺癌的CT 表现及误诊分析黄进相,黄启良,彭 波,谭林芬,骆远航(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五象医院>放射科 广西 南宁 530031)【摘要】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的CT 表现,提高对纵隔型肺癌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率。
胃癌淋巴结转移ct诊断标准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淋巴结大小,CT影像学上,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淋巴结增大。
一般来说,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淋巴结区域,这个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淋巴结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豆形,边界清晰。
而转移性淋巴结往往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
3. 淋巴结密度,转移性淋巴结在CT上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情况。
4. 淋巴结增强扫描,增强CT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淋巴结内部的血管情况,转移性淋巴结往往显示不规则的强化模式。
5. 淋巴结位置,对于胃癌来说,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包括胃门区、胃窦区、脾门区、胃大弯区等。
CT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位置,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诊断标准通常是结合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的。
此外,医生在进行CT诊断时还会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因为有些非恶性疾病也会导致淋巴结增大,所以需要综合分析。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短篇论著-小细胞肺癌的CT分型与影像特征分析Analysis of classification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T in small cell lung cancar苏月婷,夏建国,胡剑峰,陈阿林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泰州225300$摘要】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特征性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SCLC患者的CT图像,将SCLC分为肺门肿块(I型),肺门肿块伴同侧纵隔淋巴结肿大(II型),肿块与淋巴结分界清晰(Ha)或不清晰(lib),肺门肿块伴双侧纵隔淋巴结肿大(III型),肿块与同侧淋巴结分界清晰(^))不清晰(I l ib)或与双侧淋巴结融合(I H e),周围型肿块(IV型)。
结果53例中lib和Illb与IIIc共22例,占41.5%。
病变多累及支气管,伴有支气管狭窄或梗阻40例(75.5%),中央型SCLC常见病灶侵犯血管32例(60.4%)、胸膜22例(41.5%)、肺实质34例(64.2%)等表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血管受累、胸膜病变及肺内伴随表现均与肿瘤的位置及纵隔浸润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小细胞肺癌特征性CT表现就是肺门肿块伴纵隔融合性肿块。
中央型SCLC大多累及支气管、大血管与胸膜。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4.2;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E011(2021)029351间4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一位,其中小细胞肺癌(smal t celt lung carcinoma,SCLC)虽然不是肺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肺癌的15%-20%[1-2]),但是其倍增速度快、生长分数高以及早期广泛转移可能性大,比非小细胞肺癌(NSCLC)更具侵袭性[3],因此,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SCLC是很重要的。
既往大部分关于SCLC的影像学研究局限于CT肺门肿块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而对于病灶其他的伴随表现及分类还没有系统、整体的认识,故本文回顾性分析SCLC的CT表现来对其进行影像分类,旨在提高对小细胞肺癌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