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精选教案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精选教案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精选教案
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精选教案

第一讲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基础知识·系统化]

知识点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

1.酶的本质和作用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过程:

(2)变量分析:

知识点二酶的特性(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基本技能·问题化]

1.下图曲线表示在无催化剂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据图回答:

(1)没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曲线是②。

(2)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是①。

(3)AC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4)BC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活化能。

(5)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即反应需要的活化能要增大。

2.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

系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甲、乙两种酶的化学本质分别是什么?请说出判断依据。

提示:观察曲线图可知,甲酶的活性始终保持不变,表明甲酶

能抵抗该种蛋白酶的降解,则甲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而是RNA,乙酶能被蛋白酶破坏,活性降低,则乙酶为蛋白质。

(2)乙酶活性改变的机制是什么?其活性能否恢复?

提示:乙酶被降解的过程中其分子结构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活性丧失,这种活性的改变不可逆转,故无法恢复。

(3)欲让甲、乙两种酶的变化趋势换位,应加入何类酶?

提示:RNA水解酶。

3.酶的特性和原理(连线)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二)
主讲:张孝中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1、细胞呼吸的方式; 2、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3、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4、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5、光合作用的发现; 6、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7、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二、重难点讲解 (一)细胞呼吸及其方式 1、细胞呼吸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 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 释放能量并生成 ATP 的过程。 2、细胞呼吸的方式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联系与区别
(二)有氧呼吸的过程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原理: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 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酵母菌在适宜的通气、温度和 pH 等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 在无氧条件下则进行酒精发酵。醋酸杆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在氧气充足和具有酒精底物的条件下,醋酸杆菌大 量繁殖并将酒精氧化分解成醋酸。

谷氨酸棒状杆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谷氨酸棒状杆菌能将葡萄糖和含氮物质(如尿素、硫酸 铵、氨水)合成为谷氨酸。谷氨酸经过人们的进一步加工,就成为谷氨酸钠——味精。
原理:对于板结的土壤及时进行松土透气,可以使根细胞进行充分的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 对无机盐的吸收。此外,松土透气还有利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能够促使这些微生物对土壤中有 机物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
原理: 水稻的根系适于在水中生长, 这是因为水稻的茎和根能够把从外界吸收来的氧气通过气腔(见下图) 运送到根部各细胞,而且与旱生植物相比,水稻的根也比较适应无氧呼吸。但是,水稻根的细胞仍然需要进行 有氧呼吸,所以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如果稻田中的氧气不足,水稻根的细胞就会进行酒精发酵,时间长了,酒 精就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使根系变黑、腐烂。
水稻根的横切面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一、名词解释 1.呼吸链( respiratory chain) 2.基质导入序列( matrix-targeting sequence,MTS) 3.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 4.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coupling hypothesis) 5.基粒( elementary particle) 6.转位接触点( (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7.热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HSP) 8.线粒体动力学( mitochondrial dynamics) 二、单项选择题 1.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 A.45S B.40S C.50S D.70s E.80S 2.线粒体的嵴源于 A.外膜 B.膜间腔 C.内膜 D.基质颗粒 E.内膜外膜共同形成 3.细胞中进行生物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是 A.核糖体 B.糙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过氧化物酶体 E.高尔基复合体 4.线粒体疾病不具有的特征是 A.高突变率 B.阈值效应 C.遗传异质性 D.父系遗传 E.母系遗传 5.下列因素中与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改变无关的是 A.氧气充足 B.有害物质渗入 C.病毒入侵 D.细胞癌变 E.细胞缺血性损伤 6.线粒体中具有高度选择通透性的结构是

A.外膜 B.基粒 C.内腔 D.基质 E.内膜 7.下列疾病与线粒体有关的是 A.Kjer病 B.硅肺 C.糖原累积病 D.泰-萨病 E.痛风 8.线粒体内膜的标志酶是 A.细胞色素氧化酶 B.单胺氧化酶 C.腺苷酸激酶 D.苹果酸脱氢酶 E.糖基转移酶 9.线粒体中具有调控质子通道作用的是 A.基粒头部 B.基粒柄部 C.基粒基片 D.嵴内腔 E.嵴间腔 10.线粒体中的基粒又称为 A.微粒体 B.糖原颗粒 C.核糖体 D.ATP合酶 E.质粒 11.葡萄糖分解产生ATP的过程是 A.糖酵解→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B.糖酵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 C.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D.丙酮酸脱氢→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糖酵解 E.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丙酮酸脱氢→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12.关于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正确叙述是中 A.可运输到细胞质 B.均由核编码蛋白取代 C.全部在线粒体中发挥作用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总结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知识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总结 1、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催化剂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作用更显着,因而催化效率更高。2、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酶、特性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③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低温使酶 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ATP: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与ADP相互转化: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形成ATP的途径: ①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细胞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 ②绿色植物-----来自细胞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能产生ATP的部位: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的部位: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5、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 2 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细胞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场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产生ATP数量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 [H] 少量2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丙酮酸、 H2O CO2、[H]少量2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H]、O2H2O大量34ATP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所 产 物 CO 2 ,H 2 O,能量(大量)CO 2 ,酒精(或乳酸)、能量(少 量) 反 应 式 C 6 H 12 O 6 +6H 2 O+6O 2 ?→ ?酶6CO 2 +12H 2 O+能量C 6 H 12 O 6 ?→ ?酶2C 3 H 6 O 3 +能量 C 6 H 12 O 6 ?→ ?酶2C 2 H 5 OH+2CO 2 +能量 过 程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 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 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 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 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 2 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一)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 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 CO 2 或 转化成乳酸 能 量 大量少量 实 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7、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8、光和光合作用 (1)、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基质 基粒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叶黄素(黄色)吸蓝紫光 色素(1/4)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3/4)叶绿素B(黄绿色)吸红橙和蓝紫光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七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教学目的:掌握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教学重点:1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2化学渗透学说 3线粒体、叶绿体的半自主性 教学难点:线粒体、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的关系 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一、线粒体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本世纪50年代后,在电镜下观察研究线粒体的结构问题。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成的所谓“囊中之囊”,在空间结构上人为地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外膜、内膜、外室、内室。 (一)外膜(outer membrane) 指包围在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膜,看上去平整光滑而具有弹性,膜厚约

6nm。对各种小分子物质(分子量在10000 doldon以内,如电解质、水、蔗糖等)的通透性较高,有人认为外膜上具有小孔(ф2~3nm)。(二)内膜(inner membrane) 也是一单位膜,约厚6~8nm。内膜不同于外膜。首先是在结构上,内膜不是平滑的,而是由许多向线粒体腔内的突起(褶叠或小管),被称为“线粒体嵴”(mitochondria cristae),是线粒体最富有标志性的结构,它的存在大大扩大了内膜的表面积,增加了内膜的代谢效率。(三)外室(outer space)(膜间隙) 指内、外膜之间的窄小空隙,宽约6~8 nm,又称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 (四)内室(mner space) 指由内膜包围的空间,其内充满蛋白质性质的物质,称线粒体基质(mitochondria matrix)。 三、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定位(chemical composition) (一)蛋白质外膜含量(60%)低于内膜含量(80%),主要为酶类(约120余种)。 外膜:单胺氧化酶(标记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脂肪酸辅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2. 细胞呼吸 (2013新课标卷II)3.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 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 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 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 【答案】:C 【解析】: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含有氧呼吸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呼吸作用是细菌生活的必须的生理过程,相关的酶是由拟核中基因编码。破伤风杆菌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被抑制。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2013安徽卷)3.右图为第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于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的是 下列分析不正确 ... A.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呼吸作用旺盛 B.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减少,呼吸速率下降 C.种子成熟后期脱落酸含量较高,呼吸速率下降

D.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答案】D 【解析】【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种子干物质快速增加的时期是曲线的斜率最大的时候,呼吸速率正是高峰期。A正确。图中显示在种子成熟后期呼吸速率下降较快,并到达很低的水平,应与种子中自由水减少相关。呼吸速率与自由水含量有关,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含量低,呼吸速率下降B正确;脱落酸抑制生长,呼吸速率下降。种子成熟后一般很容易脱落,而且在植物体内脱落酸增加是一般趋势。C正确。干物质的合成过程需要的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来源于呼吸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下降不利于干物质的合成。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呼吸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对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理解,并且考查学生对曲线图中信息的获取。难度适中。 (2013江苏卷)17.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 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 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CO2的产生情况 C.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 【答案】B 【解析】图中管口1为进气口,管口2为排气孔,管口3可以检查液体中的成分,因此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应打开阀门a通入氧气,A正确;管口3可以检测酒精,管口2可以与澄清石灰水相连以检查CO2,因此B错误。 (2013江苏卷)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

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单元及答案

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给蓝细菌提供14CO2,可以检测出14C6H12O6 B.小白鼠吸入18O2,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218O C.给水稻提供14CO2,则其根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有可能出现14C2H5OH D.给水稻提供H218O,一段时间后其叶肉细胞内不可能出现C6H1218O6 2.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D.A、B两处都不变 3.下图的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代表O2吸收量,E点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是12 B.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若A代表CO2释放量,C点时植物根部释放的CO2一定来自线粒体 D.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E点向右下移动 4.下图一表示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示意图,图二的实线表示在温度为a的情况下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则可用来表示当温度为2a时生成物量与时间关系的是() A.曲线1B.曲线2 C.曲线3D.曲线4

5.如图是绿色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一阶段的简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过程是指CO2的固定 B.b过程是指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C.c过程完全在线粒体内完成 D.a、b、c三过程都需要酶参与 6.将某株植物置CO2浓度适宜、水分充足、光照强度合适的环境中,测定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得到下图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由图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该植物的细胞呼吸几乎没有影响 ②由图可知,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比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更低 ③若每天昼夜不停的光照,则一昼夜该植物在15℃的环境中积累有机物的量最多 ④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h,相比于25℃,该植物在5℃环境中生长更快 ⑤若每天的日照时间为12h,则该植物在35℃的环境中无法长时间生存 A.二项B.三项C.四项D.五项 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用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B.叶绿素的提取需用无水乙醇,若无,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代替直接使用 C.观察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均可用绿色植物成熟叶肉细胞作实验材料 D.将重铬酸钾溶解在体积分数为95%的浓硫酸溶液中,配制成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可用来鉴定呼吸作用中产生的CO2 8.如图是某小组在探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时绘制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 选择题: 1.糖酵解酶系主要存在于 A.内质网 B.溶酶体 C.线粒体 D.细胞质基质 E.高尔基复合体 2.在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反应进行的场所是 A.内膜 B.膜间腔 C.基质 D.基粒 E.外膜 3.细胞有氧呼吸并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场所是 A.核糖体 B.线粒体 C.细胞膜 D.粗面内质网 E.高尔基复合体 4.线粒体的嵴来源于 A.外膜 B.膜间腔 C.内膜 D.基质颗粒衍生 E.内膜外膜共同形成 5.细胞质含有DNA并能产生A TP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中心体 C.内质网 D.溶酶体 E.过氧化物酶体 6.在肿瘤细胞中,线粒体 A.数量增多,嵴数减少 B.数量减少,嵴数增多 C.数量和嵴数均减少 D.数量和嵴数均增多 E.数量和嵴数均不变 7.人的mtDNA可编码多少种肽 A.13种 B.18种 C.30种 D.120种 E.60种 8.线粒体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A.80S B.60S C.55S D.35S E.25S 9.线粒体最富有标志性结构是 A.双层膜 B.嵴 C.基粒 D.mtDNA E.核糖体 10.关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哪种说法不正确 A.完成细胞氧化的全过程 B.是由双层膜包被的封闭的细胞器 C.是含有DNA的细胞器 D.是细胞内形成的ATP的中心 E.不同生物的线粒体的嵴形态不同。 11.下列哪些说法描述线粒体DNA较为确切 A.线状DNA B.环状DNA C.与核DNA密码略有不同线状DNA D.与核DNA密码略有不同的环状DNA E.包括线粒体全部蛋白质遗传信息的DNA 12.在线粒体中,ADP-ATP发生在 A.内膜 B.膜间腔 C.嵴 D.基质 E.基粒 13.正常线粒体的寿命约为一周,残损线粒体的清除主要靠 A.溶酶体的异噬作用 B.溶酶体的自噬作用 C.溶酶体的自溶作用 D.溶酶体的粒溶作用 E.细胞膜的胞吐作用 对应题 A.线粒体外膜上的筒状结构 B.基粒 C.mtDNA D.基质 E.线粒体核糖体 14.三羧酸循环发生在15.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 16.小分子物质进入线粒体的通道是17.线粒体内能体现半自主性的结构是 18.线粒体内进行能量转换,合成A TP的关键部位 A.糖酵解酶系 B.酸性水解酶 C.氧化酶 D.三羧酸循环酶系 E.ATP酶

细胞生物习题第五章 线粒体及细胞内的能量转换

第六章线粒体及细胞内的能量转换 一、选择题 1.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的结构是 A、微粒体 B、基粒 C、溶酶体 D、线粒体 E、过氧物酶体 2.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复合体 B、溶酶体 C、线粒体 D、内质网 E、过氧物酶体3.真核细胞的核膜外DNA存在于 A、核膜 B、线粒体 C、内质网 D、核糖体 E、过氧物酶体 4.动物细胞中含有DNA分子并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A、中心体 B、溶酶体 C、核糖体D、线粒体E、过氧物酶体 5.线粒体半自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于下列那一事实 A、线粒体DNA能独立复制 B、线粒体含有核糖体 C、在遗传上由线粒体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共同控制 D、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的遗传密码有所不同 E、线粒体DNA是裸露的 6.关于线粒体的结构哪一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是由单层膜包裹而成的细胞器 B、是由双层单位膜封闭的细胞器 C、线粒体嵴上有许多基粒 D、是含DNA的细胞器 E、是含核糖体的细胞器7.线粒体的功能是 A、蛋白质合成场所 B、营养和保护作用 C、细胞的供能中心 D、物质储存与加工 E、消化场所 8.下列细胞中含线粒体最多的是 A、上皮细胞 B、心肌细胞 C、成熟红细胞 D、成纤维细胞 E、淋巴细胞 9.合成A TP的关键部位是 A、线粒体嵴 B、线粒体基粒 C、线粒体基粒的头部 D、线粒体基粒的柄部 E、线粒体基粒的基片 10.具有“动力站”之称的细胞器是 A、中心体 B、溶酶体 C、核糖体 D、线粒体 E、高尔基复合体 11.真核细胞的核膜外DNA存在于 A、核膜 B、线粒体 C、内质网 D、核糖体 E、过氧物酶体 12.被称为细胞内能量货币的是() A、ATP B、ADP C、AMP D、GTP 13.下列哪种细胞器以分裂方式增殖()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溶酶体 D、内质网 14.下列哪种配对是错误的( ) A、ATP----三磷酸腺苷 B、SRP----滑面内质网 C、mtDNA----线粒体DNA D、MPF----有丝分裂促进因子 15.除了细胞核外,动物细胞中还含有DNA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高尔基复合体 C、内质网 D、核糖体 16.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其中,自主性体现于下列哪一事实。() A、线粒体DNA(mtDNA)能独立复制 B、线粒体含有核糖体 C、在遗传上由线粒体基因组和细胞核基因组共同控制 D、mtDNA与细胞核DNA的遗传密码有所不同 17. 细胞中不含有DNA的结构有:()

5.(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含答案

第17周高一生物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氧呼吸必须在线粒体中产生二氧化碳 B.运动员在100 m赛跑时,腿部肌肉的能量供应主要来自此时所进行的有氧呼吸 C.植物有氧呼吸的强度晚上比白天强,无氧呼吸的强度白天比晚上强 D.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绿色植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2.人体吸入了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氧气后,检测其体内代谢产物,可以找到放射性氧的是 A.丙酮酸 B.ADP C.ATP D.尿液和汗液 3.下列对ATP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ATP是主要的贮能物质 B.ATP水解时释放能量 C.萤火虫发光的能量是由ADP转换成ATP时提供的 D.ATP释放能量往往与某些吸能反应相关联 4.下列生理过程中,磷酸含量增加的过程是 A.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NO3- B.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水 C.胃吸收乙醇 D.小肠吸收甘油 5.葡萄糖在细胞溶胶内分解至丙酮酸的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厌氧呼吸 B.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不产生CO2 D.不产生ATP 6.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附近。该实验证明了() A.叶绿体能产生营养物质 B.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C.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D.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7.下图所示装置中的NaHCO3溶液可为植物提供CO2,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将这个装置用来探究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则增加的对照组应将NaHCO3溶液替换成等量的NaOH溶液。B.若将这个装置用来探究元素X是否为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则增加的对照组应将水槽中的完全培养液替换成只缺少矿质元素X的培养液。 C.若将这个装置培养玉米,给玉米植株提供14C标记的CO2,14C首先出现在C3化合物中。 D.若突然停止光照,发现植物细胞内C3含量会下降 8.植物种子萌发时,若长时间缺氧会引起烂芽,其原因是() A.缺少光照B.酒精中毒 C.乳酸中毒 D.抑制了呼吸作用 9.下列生命活动中不能使ADP的相对含量增加的是 A.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10.某动物组织,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比为1:3,则该动物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 A.1:2 B.2:1 C.3:1 D.1:1 11.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 A.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本章内容详见生物化学)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 线粒体是一个动态细胞器,在生活细胞中具有多样性、易变性、运动型和适应性等特点,其形状、大小、数量与分布在不同细胞内变动很大,机制在同一细胞,随着代谢条件的不同也会发生变化。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以线状和粒状最常见。 (二)线粒体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线粒体只有外层彼此平行的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的囊状结构。外膜(outer membrane)起界膜作用,内膜(inner membrane)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外膜和内膜将线粒体分割成两个区室:一个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另一个是内膜所包围的空间,称为基质(matrix)。 1、外膜 线粒体最外面的一层单位魔结构,厚约6nm,光滑而有弹性。外膜中蛋白质和脂质约各占50%。外膜含有孔蛋白(porin),孔蛋白是由β链形成桶状结构,中心是一直径为2~3nm的小孔,即内部通道。 外膜的标志酶是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2、内膜 内膜是位于外膜的内侧把膜间隙与基质分开的一层单位膜结构,厚6~8nm。相对外膜而言,内膜有很高的蛋白质/脂质比(质量比>3:1)。内膜缺乏胆固醇,富含心磷脂(cardiolipin),约占磷脂含量的20%,心磷脂与离子的不可渗透性有关。 线粒体内膜除含有多种转运系统外,还含有大量的合成ATP的装置。在内膜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又称耦联因子1(coupling factor 1),简称F1,实质是ATP合酶(ATP synthesis)的头部。 3、膜间隙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宽6~8nm,但在细胞进行活跃呼吸时,膜间隙可扩大。膜间隙中充满无定型液体,含有可溶性的酶、底物和辅助因子。其中腺苷酸激酶是膜间隙的标志酶。 4、线粒体基质 内膜所包围的嵴外空间为线粒体基质。(P130) 二、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是物质最终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是进行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此外,线粒体海域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调节细胞艳华还原电位和信号转导,调控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细胞膜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定平衡,包括线粒体对细胞中Ca2+的稳态调节等有关。 (一)线粒体中的氧化代谢 在细胞中,线粒体是氧化还原的中心,是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线粒体中的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简称TCA循环,是物质氧化的最终共同途径,氧化磷酸化是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细胞之中糖酵解产生的NADH虽不能透过内膜浸入线粒体氧化,但是NDAH上的电子去能通过两种“穿梭”途径进入线粒体:①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途径(malate-asparate shuttle);②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glycerol-3-phosphate shuttle)。(P132) 当NADH中的1对电子传递到O2时,有10个H+被泵出,二FADH2中的1对电子的传递有6个H+被泵出。(二)电子传递链与电子传递 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有关氧化磷酸化的脂蛋白复合物,是由一系列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组成,它们在内膜上相互关联的有序排列构成呼吸链,称为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或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是典型的多酶体系。 电子通过呼吸链的流动,称为电子传递。 1、电子载体(electron carrier) 参与电子传递链的电子载体有5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铁硫蛋白和铜离子。 黄素蛋白(flavoprotein),是由一条多肽与黄素蛋白腺嘌呤单核苷酸(FMN)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紧密结合组成的结合蛋白。 细胞色素(cytochrome),是一种带有含铁血红素辅基二队可见光具有特征性强吸收的蛋白。 泛醌(ubiquinone,UQ)或称辅酶Q(coenzyme Q,CoQ),或简称为Q,是一种脂溶性的、带有一条的类异戊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总结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酶、 特性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③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 ,最适温度(pH 值)下,酶活性最高,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ATP : 结构简式:A —P~P~P ,A 表示腺苷,P 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与ADP 相互转化: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形成ATP 的途径: ①动物、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细胞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 ②绿色植物-----来自细胞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 能产生ATP 的部位: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的部位: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5、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 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 过程。细胞呼吸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7、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8、光和光合作用 (1)、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3/4) 叶绿素B (黄绿色) 吸红橙和蓝紫光 色素提取实验中色素的分布(上----下):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体色素分布:类囊体结构薄膜上; 光合作用的酶分布:类囊体结构薄膜上;叶绿体基质中 (3)、 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 2,吸收的是CO 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 2外,还有淀粉 光 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必修Ⅰ《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单元教学设计 雅二中生物教研组 一、主题单元概述 本章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属于细胞代谢模块,以“能量的产生、转化及其在生化反应中的作用”这条知识主线,分为4节内容:“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细胞的能量通货——ATP”、“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其中1个验证实验、4个探究实验、2个资料分析、2个思考与讨论、1个“科学?技术?社会”。 本章在本模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线粒体比作“动力车间”,叶绿体比作“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主动运输所需能量从何而来等一系列知识点。另一方面,学好本章内容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如第6章中讲述的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必修2中介绍的DNA的复制,基因表达,必修3中阐述的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均与本章内容相联系。此外,本章探究力度较大,自主性和开放性较强,并用较大篇幅介绍生物科学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本章4节内容在安排上前后呼应,前两节着重学习细胞代谢中的条件,即酶是细胞代谢的催化剂,ATP是细胞代谢的直接能源。后两节介绍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而这两个最基础又最主要的细胞代谢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更是ATP的两个来源,这样既符合认识的过程,又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 二、单元学情分析 本章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一方面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消化酶、有机物的氧化分解、CO2、O2的鉴定、对照实验、酵母菌等基础知识;做过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因此对本章的知识并不十分陌生,但是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学生在本模块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等化合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及细胞的主动运输等基础知识,并能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尝试建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对本章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章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如做泡菜、做酸奶、酿酒、蔬果保鲜、肌肉酸痛、破伤风等,学生可以获得许多与本章基础知识有关的信息。这些认知和经验都是是学好本章内容的重要基础。 但是,学生此时尚未开设《有机化学》,因此对这方面的内容缺乏了解,在理解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些困难,特别是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另外,对于初中学习过的“呼吸运动”容易与本章的“呼吸作用”相混淆。 三、教材分析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练习题附答案详解 (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选择题 1.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该能量直接来自于() A.C6H12O6的分解B.蛋白质的分解 C.ATP的水解D.脂肪的分解 2.15只同种并同时孵化的体长约15 mm的蝌蚪,随机分成三个组(每组5只),饲养的水、饲料和温度等条件等同。A组加入甲状腺激素,B组加入甲状腺抑制剂,C组不加入药剂。饲养10~12 d,定时用坐标纸观测、记录蝌蚪的生长发育变化情况。本实验中,同等的蝌蚪对象、同等的饲养条件等属于() A.实验变量B.反应变量C.无关变量D.额外变量 3.A TP的组成以及A TP的正确简式依次是() A.一个腺苷,三个磷酸基及A-P-P~P B.一个腺苷,三个磷酸基及A-P~P~P C.三个腺苷,一个磷酸基及A-P~P~P D.两个腺苷,两个磷酸基及A~P~P~P 4.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进行纸层析→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将实验材料研磨 B.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再画线 C.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在滤纸条上画线→制取滤液→进行纸层析 D.将实验材料剪碎、研磨→制取滤液→在滤纸条上画线→进行纸层析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今天我们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B.蜡烛燃烧所需要的物质来自绿色植物 C.绿色植物在烛光下能制造有机物 D.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6.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和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 A.CO2和[H]B.[H]ATP和酶 C.[H]和O2D.ATP和[H]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梳理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基础梳理 一、酶的本质及特性 1.酶的本质及作用 2.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①Fe 3+ 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过程: 现象: 产生气泡 带火星的卫生香 ②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过程: 现象: 产生气泡 带火星的卫生香 变量分析: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 少数是 合成原料 合成场所 核糖体 主要是细胞核 来源 一般来说, 都能产生酶 生理功能 具有 作用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 底物(H 2O 2)的分解速率,可用 表示 加入H 2O 2的量:实验室的 :FeCl3和肝脏研磨液的新鲜程度

3.酶本质的探索(连一连) 4.酶的特性 (1) :催化效率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某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条件下酶的活性很低,但空间结构稳定。 二、酶作用相关图像及曲线解读 1.酶高效性曲线解读 (1)如图表示未加催化剂时,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中绘出加酶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条件时的变化曲线。 (2)由曲线可知: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因此,酶 (“能”或“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3)酶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学反应。 2.表示酶专一性的图像和曲线解读 (1)图像 ①图中表示酶,表示被催化的底物,E、F表示被分解后产生的物质,C、D 表示不能被酶催化的物质。 ②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结构。 (2)曲线

①在A 反应物中加入酶 ,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 说明 ②在A 反应物中加入酶 ,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 3.影响酶活性的曲线解读 (1)分析图A 、B 可知,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 条件下,酶的活性 。温度和pH 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 。 (2)分析图A 、B 中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可知: 都会使酶失去活性,而 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前者都会使酶的 遭到破坏,而后者 。 4.酶的作用机理 酶和其他催化剂均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分析如下: (1)图中ac 和bc 段分别表示 和 催化时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活化能。 (2)若将酶变为无机催化剂,则b 在纵轴上向上移动。用加热 的方法不能 活化能,但会 活化能。 三、三法破解酶实验难题 探究酶的催化作用、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遵循“对照原则”利用“对比法”进行探究,是解答此类试题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分组编号→施加实验条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此类实验最基本的步骤。下面对“破解”酶实验难题的三个方法进行分类分析。 1.用“试剂检测法”鉴定酶的本质 (1)实验原理和方法 (2)设计方案: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试剂 分别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 现象 呈现紫色

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

东海高级中学 《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专题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叶片光合速率对叶肉细胞间隙中CO 2浓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C 段斜率与叶绿体内固定CO 2酶活性呈正相关 B .温室效应能有提高植物光合速率 C .当CO 2浓度低于b 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D .当CO 2浓度高于s 时P m 值主要受光反应速率的限制 2.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若将处于b 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 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A .不变 B .增大 C .减小 D .先增后减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 .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 3稀溶液 B .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 3稀溶液 C .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 3稀溶液 D .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 3稀溶液 4.有些酶必需在有激活剂的条件下才具有活性。下列是有关某种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下图所示。根据结果判断,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物质是该酶的激活剂 B .该酶在80℃的环境条件下没有活性 C .试管Ⅲ中酶的活性比试管Ⅱ中的高 D .35min 后试管Ⅱ中产物的量不再增加 5.线粒体DNA 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若线粒体DNA 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 ( )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 C.肺泡细胞吸收氧气D.神经细胞吸收K+ 6.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总量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总量 B.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产生氧气的量肯定相同 C.用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进行实验,可以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D.用同一光源慢慢向上述装置靠近观察气泡产生的速率变化,可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7.将2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再在a试管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b试管中加入4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下图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时间和底物浓度关系的是 8.关于叶绿体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色素与ATP的合成有关 B.叶绿体色素与ATP的分解有关 C.叶绿体色素与O2和[H]的形成有关D.叶绿体色素能吸收和传递光能 9.将一植物细胞放入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生了质壁分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细胞是活细胞B.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一段时间后可自动质壁分离复原 D.原生质层两侧溶液存在浓度差,KNO3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 10.将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 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下 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 点左移,b 点左移 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 点左移,b 点右移 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 点右移,b 点右移 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强,a 点左移,b 点右移 11.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细胞代:细胞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2.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②催化性质: 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 ③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值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二、ATP(三磷酸腺苷) ◎ATP是生物体细胞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P ~P ~P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ADP + Pi + 能量 (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酶不相同)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1.有氧呼吸: ⑴概念: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O + 能量 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能量 散失ATP CO 2 H 2O 酶[H] O 2 H 2O 酶散失ATP 能量 ② ③ 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Word版含解析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5.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实验设计原理 1.相关变量 (1)自变量(X):定义:在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曲线图中只有一条曲线时,横坐标为自变量;曲线图中有多条曲线时,多条曲线对应的图标为自变量,横坐标一般为实验条件。实例:温度(试管2);催化剂(试管3-无机催化剂;试管4-有机催化剂) (2)因变量(Y):定义: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曲线图的纵坐标。实例:反应速率 (3)无关变量(常数):定义:除自变量外,实验中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变量。实例:反应物的性质和浓度,肝脏的新鲜程度,添加的量,反应时间等 2.对照实验 (1)定义: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2)原则:除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控制、减少无关变量,以减少误差 (3)分类 ①空白对照:不做任何处理;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的试管1 ②自身对照: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条件对照: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实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A组喂激素-实验组;B组不喂激素-条件对照;C组不喂东西-空白对照 ④相互对照: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实例,各种梯度实验;“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 (4)实验设计 ①对照原则: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②单一变量原则:其他无关变量相等且适宜的情况下,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作比较(等量对照) ③平行重复原则: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以消除偶然误差 ④科学性原则:实验方案严谨,选材合适,实验原理科学 二、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细胞代谢 (1)场所:细胞内(细胞质基质为主要场所,生物膜、细胞器和细胞核次要) (2)实质:细胞中各种化学反应的统称 (3)功能: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2.实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