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11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11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11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十一、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

参考书目《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

1.区域的概念P1

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

2.区域研究、区域理论与区域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P4

3.现代区域研究的特征

■多系统特征■综合性特征■空间性特征

●19世纪霍华德田园城市(开始从区域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问题)

评论: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1933年《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思想

《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评论:在《雅典宪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规划沿着理性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是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发展的主流。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区域的整体性

《马丘比丘宪章》主要论点是:应把城市扩大到区域去认识去研究,要保护人类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开发;城市不能强调严格的分区,而要努力消除污染和干扰;特别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要重视历史文化和特色地区等等。

4.区域的基本特征

●区域的可度量性

●区域的系统性

◎区域类型的系统性

◎区域层次的系统性

◎区域内部要素的系统性

●区域的不重复性

5.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6.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它的作用是与其影响所及的地域范围联系在一起的。

●城市的职能——经济、政治、文化等职能

经济职能——工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旅游等职能

●每一个城市都可以其中的某一项或若干项职能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发挥其中心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必须是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能在多种职能(尤其是经济职能)上综合发挥中心作用的城市或城镇群。

7.中心城市的含义及作用

●中心城市主要是指经济中心所依托的城市。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凡是对周围较小城镇的经济活动起到中心组织作用的城市,即为该地区的中心城市。

●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亦受相关区域的资源及其它发展条件的制约。

8.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确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城市今后应着重发展和限制的,明确其主要职能在全国或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为此,应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研究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联系,分析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必然要涉及到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城市人口在预测期的机械增减数。有必要先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和预测,然后在合理布局生产力、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协调各相关城镇的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或其他各相关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应采取何种布局形态。

9.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概念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GNP)——收入概念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10.区域规划的发展

●区域规划的思想

·霍华德的思想

·盖迪斯(P.Geddes)

·芒福德(L.Mumford)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1898年)

(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

——针对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

田园城市的定义: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盖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学说

关注于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进化中的城市》(1915)

盖迪斯对规划的贡献就是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

盖迪斯提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的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成巨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芒福德(1895—1990)的区域思想

主要著作《城市的文化》(1938)《城市发展史》(1961)

深受盖迪斯的影响,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学区域论的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互相联系的、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

芒福德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他认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芒福德还对城市密集地区进一步提倡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11.卫星城和新城的概念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母城)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并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等不同的类型,希望使之成为中心城市功能的一部分。新城:(20世纪40年代中叶)新城的概念更强调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12.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

展计划的定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区域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

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

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13.区域规划的基本形式

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

14.区域规划的任务P42

简言之,就是促进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具体有:

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基本方针;

2.搞好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3.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15.区域规划的编制依据和基本原则

编制依据:

i.区资源条件;2、地区自然条件3、地区技术经济条件;4、国家对

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

基本原则:1、全国“一盘棋”的原则;

ii.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iii.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iv.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v.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地经济文化建设。.

vi.国防安全原则16.区域规划的类型体系和主要内容P46

第一大类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第二大类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

主要内容:1、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综合评估;

2、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3、区域农业规划布局;

4、区域人口与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

1、区域交通运输规划布局;

2、区域电力系统规划布局;

3、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布局。

17.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均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在地域范围大小和规划内容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方面,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结构;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城市规划对区域规划所确定的建设布局的具体落实,并可在落实过程中作必要的修订;

●城市规划的区域分析:区域规划部分内容在城市规划中的渗透。

18.区位理论与增长极核理论的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

增长极核理论:经济空间并不是平衡的,而是存在于极化过程之中。受力场的经济空间中存在着若干中心(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

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每一个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产

生相互交汇的一定范围的“场”。P36

19.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均衡发展之间的倒“U”型相关关系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期,由于经济资源向少数空间发生集

聚性运动,区际差别由小变大,但整体经济仍可获得较高的

增长速度;但当整个经济达到高度发展阶段,过度的集聚规模将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这时再要求得到较高的发展速度,就必须调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即向外围地区推进,其结果是新的经济区出现和区际差别逐渐缩小。

20.中心地理论的假设条件、三种基本类型的结构形态假设条件:

●地域是一个均一的平原,避开了自然地形、人工障碍等的影响

●地域上的经济活动可在各个方向上移动

●居民及购买力是连续、划一的分布

●消费者根据最短距离原则在空间上活动

市场网络的三种基本类型:

●市场原则K3:从商品和服务供应范围最大角度出发,适

用于联系方便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内部。

●交通原则K4:按主、次中心之间最短距离而定出的中心

体系,适用于有重要交通线通过或新开发地区。

●行政原则K7:一个主中心能控制周围六个亚中心,每个

亚中心又可控制六个次中心。这是行政管理要求的结果。适用于自给自足的地区。

21.区域空间结构理论P23

一般以为,以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及其形成的区域城市网络为主体的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集聚体(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律及空间结构组织规律(现代城市总体布局)·集聚体(城市)对周围农村地区的吸聚模式(区域城市化布局)

·区域内各个集聚体(城市)相互联结的城市网络结构形态(区域城镇体系布局)

1、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理论

●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城市区位级差地租理论

2、空间吸聚理论

集聚体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空间吸聚包括:资金、人才、原材料、劳动力等,其中以劳动力的空间吸聚现象最为突出。

早期的劳动力人口空间吸聚理论(人口城市化理论):推拉因模式

1970年代,现代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吸聚理论:农村和城市的双重控制性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

·农村控制性系统:农村各种组织、家庭、家族……

·城市控制性系统:职业、住房……

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早期的研究:城市规模的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

·1913年(德国学者):城市按人口规模呈由大到小、由少到多有规律的序列分布法则

·1939年(美国学者),首位城市法则——一个国家(区域)的首位城市(即规模最大城市)其规模往往比其他城市大得多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首位度:S=P1/(P2+P3+P4)

4、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环为特征,表现为城镇规模小,相互间联系较为松散,多为农业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

基本经济部门在空间集聚发展,促使若干特定城市发展迅速,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极核。同时,技术革新的较快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大量出现,并依托大力开发的区域交通网络,将周边和外围地区的资源和潜力更多地吸聚到经济循环中来,

并分配给原有的中心和形成新的中心,从而形成极核城市发展较快的非均衡城市体系。

·由极核扩散发展阶段

生产的高度发达使极核城市的反集聚效益开始出现,交通信息手段的日益进步为城市的扩散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在区位级差地租的内在作用下,出现了由经济活动极核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趋势。由此,区域经济活动过密过疏的问题将日趋缓和,并有可能出现一批后来居上的新产业极核城市,多为中后期工业化社会的典型形态。

·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地区间的阻隔和差异已逐渐消失并完全融合为一个整体,各地区的空间和资源得到更充分和合理的利用,整个区域空间结构处于一个高水平的、动态的均衡发展之中,多为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典型空间形态。

●点轴开发理论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做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

·点轴开发理论的中心思想

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理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等的建立,形成有利的区位,方便人口的流动,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而形成新的增长极。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形成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作通道功能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

·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增长极),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

●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系统。

·网络开发系统应具有下列要素:

“节点”——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网络开发是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调度组合。

●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分异理论

·原材料出口模式

其区域空间结构由边境地区向内地推进,呈现以输出港为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各城市分布多取决于原材料资源区的分布,城市网络主要为等级传递型,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与外界的联系频繁,经济专门化程度很高。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地区。

·工业专门化模式

其区域空间结构呈群状集聚体,形成交通便捷的区域网络。其发展的动力是追求集聚优势,工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经济专门化程度很强,区内协作联系明显重于与区外联系,城市规模分布无固定模式,城市发展次序取决于市场传播的速度和方式。

·外缘带商业推进模式

其区域空间结构是由发达地区逐步向次发达地区推进,呈现出由核心区向外缘地带渗透的梯度特征。其发展的动力是发达的核心地区向外缘地带的投资,由于城镇多作为地域的服务中心,因此商业是城镇的主要职能,城镇经济专门化程度较低,城市间联系表现为以核心区城市占支配地位的资金和劳力的流动,在区域城市规模分布上往往呈现出强烈的首位城市型特征。

·社会变动模式

这种模式最为普遍,其直接动力是技术和劳力持续的更新和迁徙,间接和内在源泉是整个社会的经常变动和演进。城市间联系密切而多样,经济专门化程度亦因时因势而异,城市分布格局亦变化迅速,是一种内源式的区域发展模式。

22.空间扩散方式

●扩散的类型

·对流:人口和物资的流动,是具体的有形的物质传送;人口和物资的流动,是具体的有形的物质传送;

·传导:各种财政交易过程,是无形但等同的交割;

·辐射:信息、政策、思想、技术的扩散,能逐级传播,效益不断放大。

●扩散的方式

·周边式扩散

——从中心点向四周扩散,是一种最简单和最自然的方式。

·等级式扩散

——从中心点跳过相邻地区,而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或次级中心点的区域扩散,反映出同级城市由于属性相近,扩散和交流也更容易实现的基本特征,信息、创新的扩散往往表现为此类方式。

·点轴式扩散

——由中心点沿交通干道串珠状向外延伸,多形成若干扩散轴线或产业密集轴带,反映出交通干道往往是产业经济向外扩散的基本传递手段,也是一种非常常见和相当有效的扩散类型。·跳跃式扩散

——中心点的扩散向指定地点的非常规的跳跃式集中,往往是满足某些资源指向性产业群布局或产业协作的特定要求。

·发展极式扩散

——多在扩散影响较小、辐射作用较弱的地区,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兴起而带动的扩散,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空间不均衡性。

·反磁力式扩散

——多在中心点的外围选择若干地点,通过一定的空间差异政策人为地诱导中心点的扩散,主要是为了抵消中心点吸聚力过强而可能产生的反集聚效益。

23.区域规划再兴起的原因

24.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规划的发展变化

25.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的概念及之间区别

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由县作为构造单元。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城市带:由若干连续的都市区组成的巨大城市地域。

26.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7.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

不同地域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般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只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多数只是简单、生硬地套用有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模式,发挥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单独进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在逐步拓宽,除了城镇体系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协调外,还增加了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容,并力求明确区分需要对开发建设进行鼓励、引导、控制、限制或禁止的不同地域空间类型,使原功能较简单的城镇体系搞活转向以城镇体系发展为主体,与相关要素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在较大程度上顶替了衰变前的国土区域规划。

28.经济区、城市经济区和中心城市的概念以及城市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

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统一体;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在生产日益社会化、区域化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表现形式。

中国的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中心城市是在全国或区域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经济活动枢纽作用的城市。

城市经济区的一体化发展

●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市化发展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

29.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规划目标、编制内容P105

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城镇体系的规划目标与城镇体系所在区域的发展总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区域综合发展的一般总目标是借助于投资形式及其位置分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达到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福利。城镇体系是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城镇体系规划应从区域发展目标出发,建构一个产生最大综合效益的城镇体系结构(含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网络结构),为实现区域发展总目标服务。

编制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

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和各大发达国家城市规划运作体系

1.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 2.新加坡的城市行政体系 3.日本的城市行政体系 4.加拿大的城市行政体系 5.美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6.中国的城市行政体系 澳大利亚的城市行政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一、联邦政府及首都的规划行政 堪培拉 在联邦制的条件下,联邦政府一般不干预及州以下的城市规划行政事务。但联邦政府某些部门的职责与地方规划事务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些部门主要有:建设部、环境、住房和社区发展部、交通部。此外,在1972-1975年的惠特拉姆政府中曾设有城市和区域发展部,联邦政府通过行政和财政等手段介入地方城市发展的事务。 在联邦直接管辖下的堪培拉市,在1988年以前,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是规划行政的单一主体,联

邦政府设有主管首都地区事务的部长,部长会同国家首都发展委员会处理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土地使用管理等的具体的程序性工作。1988年以后,根据新的立法,堪培拉分别成立了属于联邦国家的首都规划署(The 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Authority),及属于堪培拉市的地方规划署(Territory Planning Authority)。国家首都规划署负责制定“国家首都规划”,这个规划中要包括整个首都地区的规划原则、政策及标准,在规划中划出具有国家首都特征的指定区域,在指定区域内制定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文件,对指定区域实施建设管理。 “国家首都规划”由首都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经由联邦政府主管部长批准,经政府官报公布生效。规划生效后,政府须在国会两院会议期间的6天内提交给两院,在提交后6天内如果国会任何一院通过动议不同意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则这个规划或规划中的一部分内容即为无效。 首都地方规划由地方规划署按法定程序编制或修订,并征询首都规划署的意见,书面报地方政府行政长官。联邦法律规定,地方规划与国家首都规划不符为无效。 二、州级政府及规划行政 澳大利亚各州的城市人口主要都集中在州的首府。州的首府都是大都会区,由几十个地方政府行政单元的组成,如悉尼大都市区有30余个地方政府行政区,墨尔本大都市区含50多个地方政府区域。由于首府在各州的经济、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州政府一般都对首府的整个都市化地区施以较直接的管理。 维多利亚州的规划行政体系在各州中最为复杂,并随经济、政治条件而不断变化,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变迁,但长期以来州级政府机构在规划行政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过。 悉尼港 在维多利亚州的州政府设有规划和环境部(1993年后改为规划与发展部),作为州的规划行政主管部。在州的层面,通过立法设有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以下简称MMBW)。MMBW被赋予了广泛的权力来编制和实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 Planning Scheme,以下简称MMPS)。在墨尔本以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也通过州立法设立了几个区域性的规划行政机构,以负责跨地方行政区的规划事务。 根据1981年的州城市规划法修正案,位于墨尔本大都市区内的地方政府可以申请编制自己辖区的法定规划。地方政府编制的规划必须与MMPS相符合,且不涉及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规划必须经MMBW同意才能生效。规划一旦生效,即取代MMPS中的有关部分内容。一个地方政府一旦有了自己的法定规划,相应的规划审批权限就从MMBW转移到这个地方政府。 规划的行政涉及与各方的协调。有许多州的行政机构与规划事务有关,它们有的为规划提供咨询,有的在实施自己的行政行为过程中将对规划产生影响。维多利亚州与规划有关的行政机构包括:州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协调州政府几十个部门的政策和行政行为,确定优先程序及规划方向;规划咨询委员会,其任务是为规划部长提供咨询意见,特别是关于规划的政策问题;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其工作是制定和调整历史建筑的登录;环境保护署,其职责是保护和改善环境及控制污染;城市更新署负责重建或改建旧区;政府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为主管公共工程的政府部长提供关于保护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建筑的建议。此外还有公共工程部、港口署、土地保护委员会、农业部、住房部、卫生局、林业局等机构也都与规划行政有关。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唐子来 城市规划 一、国家发展部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国家发展部(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主管形态发展和规划,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城市重建局(URA-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地区政府(town councils)不具有规划职能。规划法授权国家发展部部长行使与规划有关的各种职责,包括制定规划法的实施条例和细则、任命规划机构的主管官员、审批总体规划、受理规划上诉、并可直接审批开发申请。 二、城市重建局 从1989年11月1日开始,原来的规划局并入城市重建局,形成统一负责发展规划、开发控制、旧区改造和历史保护的规划机构。城市重建局的最高行政主管是总规划师(Chief Planner)。除了各个职能部门以外,还设置两个委员会,分别是总体规划委员会(MPC-Master Plan Committee)和开发控制委员会(DCC-Development Control Committee),由总规划师兼任主席,成员则由部长任命(见下图)。

规划当局的机构框架 MPC的成员包括主要公共建设部门的代表,每隔两周召开例会,讨论政府部门的公共建设项目,提交部长决策。MPC的作用是协调各项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要求,使之尽快得以落实。DCC的成员包括有关专业组织(新加坡的规划协会和建筑师协会)和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局和环境部)的代表,同样每隔两周召开例会,讨论非公共部门的重大开发项目。DCC可以修改URA的开发控制建议,参与制定或修改与私人部门开发活动有关的规划标准、政策和规定。 三、其它相关的政府机构 与形态发展规划有关的其它政府部门包括住房发展部(HDB)、裕廊工业区管理局(JTC)和公用事业局(PWB),分别负责居住新镇、工业园区和公共道路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因而与UBA的形态发展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MPC就是为了协调和落实这些公共建设计划的用地需求。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日本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和城市开发计划。 一、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分为地域划分、分区制度和街区规划三个基本层面。每个层面的土地使用规划都包括发展政策和土地使用管制规定二个部分。发展政策制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不具有直接管制开发活动的法律效力,但作为制定管制规定的依据。 1、地域划分 城市规划区的发展政策制定未来10~20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包括人口和产业的分布、土地使用配置、城市开发、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防灾等方面。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市建成区以及周边的农业和森林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往往是城市建成区的4 ~5倍。根据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划分为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地域划分的依据是未来10年的城市化趋势和人口分布预测。都道府县政府每隔5年进行城市规划区的基本状况调查,涉及到人口、产业、土地和交通等方面。 地域划分与城市规划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和土地调整计划相结合,目的是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控制城市形态和土地配置、提高公共设施的投资效益、确保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促进地域包括现状的建成区未来10年内将要优先发展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将会集中在这类地区,区内农田可以转变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受到土地使用区划的管制。在城市化控制地域,一般不允许与农业无关的开发活动,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也不会集中在这类地域。 2、区划制度 土地使用区划是日本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城市化促进地域划分为12类土地使用分区,包括7类居住地区、2类商业地区和3类工业地区(见表1)。在不同的土地使用分区,依据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对于建筑物的用途、容量、高度和形态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管制。土地使用分区是为了避免用地混杂所造成的相互干扰、维护地区形态特征和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早在1919年,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筑法就引入了土地使用区划制度,仅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三种类型,以确保私人部门的开发活动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之间相互协调。在1950年,增设了准工业区类型。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对于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又进行了细划,土地使用分区增至8 类,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住区面临着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的开发压力,导致用地价格飞涨。到1993年,居住区又进行了细化,以限制各类居住区的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土地使用分区也从8类增至12类。 在1964年,引入了容积率作为建筑容量的限制规定。在此之前,建筑容量控制的相关规定是基地覆盖率和建筑高度。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高度一直受到严格控制。随着建筑抗震结构的技术进步,建筑高度限制逐渐放宽。容积率规定在控制建筑容量的同时使建筑设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建筑物的斜面管制界定了建筑物的“外壳”,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低限度(特别是日照要求)。在斜面管制的“外壳”之内,建筑物的形态设计是完全自由的。 土地使用分区的法定依据是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城市

4第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

第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 地位和作用 4.1 城市规划体系概述30 就整体而言,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基本上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型。4.1.1 以英国为代表的规划体系 第一种类型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在国家规划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城市规划体系,城市的总体规划具有法律地位,规划的内容相对比较原则性,对具体开发建设的规定需要通过许可过程进行。 英国的城市规划统称为发展规划,其编制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内容必须符合中央政府的各项指导政策。在非大都市地区,法定发展规划包括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二个层面。 结构规划由非大都会地区的郡政府编制,上报环境与交通部审批。结构规划的作用是为未来15年或以上的地区发展提供战略性的规划框架,解决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确保地区发展与国家和区域政策相符合。结构规划的任务是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和计划,包括土地使用、环境改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为地方规划提供指导框架。 地方规划由区政府编制,不需要上报环境与交通部,但必须与结构规划的发展政策相符合。地方规划的任务是制定未来10年详细发展政策和建议,包括土地使用、环境改善和交通管理方面,为开发控制提供依据。 除此之外,英国的规划体系中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补充性规划手段,主要有:设计导则(Design Guides)和发展要点(Development Briefs),更为具体地阐述对于一些特定类型(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和特定地区(以发展要点的方式)的开发政策和建议。尽管设计导则和发展概要不是法定规划,但仍然是开发控制中要考 30、主要参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编课题组,中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研究,孙施文,2003

关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

关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 冷继顺 作者简介: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注册都市规划师 1 咨询题的引出 2000年广州第一开展编制都市进展战略规划(也称概念规划)。在方案编制时期,邀请中规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广州规划院等五家单位在三、四个月内各自提出规划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之后,又用了一年时刻编制深化方案,并预备报请审批。随后,杭州、合肥等都市效仿广州先后编制了都市进展战略规划。但由于该类规划不是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中的一部分,我国都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此类规划未能认同,都市进展战略规划处境较为尴尬。此外,对都市进展战略规划或称概念规划,是研究依旧规划在理论界也引起争辩。这些咨询题与概念规划存在的客观性对我国都市规划体系提出了一个咨询题。 2 几个概念的辨析 2.1“概念”的含义 “概”即要略、总括,“念”即考虑、方法。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从一样到抽象的过程,而把差不多形成的概念落实到实际对象中,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规划、研究到具体实施确实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概念性到具体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一个概念分解的过程。从规划建设的整个过程来看,差不多要通过这几个时期:咨询题的提出———差不多构想(尚未通过严格论证)———分析研究(论证过程)———规划部署(综合选择过程)———规划的政策化过程(法定过程)———规划实施(操作过程),那个过程中,前几个时期以概念性为主,并逐步分解,最终落实在具体的建设中。 2.2“规划”与“研究” “规划”即谋划、策划,“研究”即钻研、推究。规划是确定性,是对以后的安排,需要在以后进展过程中许多可能变化中作出选择,其规划

区域规划定义与内容

1、研究探索: (1).当前世界区域发展格局 (2).我国未来空间区域格局演化趋势(三大战略,一路一带) 2、结合上课以及区域规划书以及时政和自己家乡,阐述区域规划内容,结合时政,做个专 项发展 地方区域规划 ——以天长市城市为例 1.区域规划 1.1.区域规划相关定义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1.2.区域规划的内容

区域规划是描绘区域发展的远景蓝图,是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涉及面十分广,内容庞杂,但规划工作不可能将有关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问题全部包揽起来,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 制定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指标,一、二、三产业大体的就业结构,实施战略的措施或对策作为研究的重点。规划工作中有三个重点:(1)确定区域开发方式。如采用核心开发方式、梯度开发方式、点-轴开发模式、圈层开发方式等。开发方式要符合各区的地理特点,从实际出发。(2)确定重点开发区。重点开发区有多种类型,有的呈点状(如一个小工业区),有的呈轴状(如沿交通干线两侧狭长形开发区)或带状(如沿河岸分布或山谷地带中的开发区),有的呈片状(如几个城镇连成一块的开发区)等等。有的开发区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有的开发区则跨行政区分布。重点开发区的选择与开发方式密切相关,互相衔接。(3)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着重研究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步骤、对策、措施。 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正确认识区域的战略地位,明确区域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区域内部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和区域外部的环境都对区域的发展和建设产生影响,发生作用。区域发展条件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对于影响区域未来发展的各种条件,应尽可能在定性论述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分析,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便比较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为制定战略目标提供依据。 布局规划

最新精选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工作计划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工作计划范文 1、深化和完善城镇规划体系 依据上级部门制定的城乡统筹规划标准,研究制定我市城乡统筹规划标准体系,抓紧编制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工作。 2、抓好“一心、三线、五点”城乡空间规划 遵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建设。一是抓好城市核心区内搞好城市重点项目规划。二是围绕国道线、省道线和长城旅游公路沿线,抓好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三是围绕旅游项目建设,自然风景区以及农业旅游观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建设规划。 3、切实做好旧区(城中村)改造和住房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时完成旧区(城中村)和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住房建设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合理安排旧区(城中村)改造进程。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类住房项目建设比例、规模和布局,重点规划和发展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 4、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 抓紧完成供水、排水、道路交通、供热和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加快消防、市场、环境卫生、中小学布局、居委会布局、商业网点布局、抗震、防洪规划编制步伐,认真开展燃气、电力、电信、地下空间利用等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利用,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和运营的安全性。 5、突出抓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城市控规编制计划,加快编制工作进度,突出抓好重点开发建设地段,严格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出让土地和批准开发建设,严格依据依法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6、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和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塑造一批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城市亮点,提升城市品位 深入研究我市的自然景观,准确把握特征,精心构思市区形象,使项目布局、街区设计和重要建筑设计融合自然特征、历史文脉和现代文明。突出抓好城市总体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规划,新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综合服务中心及周边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城中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汽车客运南站、第四中学和第四实验小学的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设计。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区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应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 (1)历史背景 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 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目的是解释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启示。 (2)区域基础 分析目的: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3)经济基础 分析内容:①要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 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

展的关系; 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所涉及的方面和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总人口的预测因资料丰富、方法成熟相对简单,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则比较复杂,尤其是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前后年份的城镇人口资料缺乏可比性,给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 确定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是准确预测城市化水平的关键。 应该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城镇对农业人口可能的吸引能力两个侧面进行预测与互校。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城镇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是影星城镇规模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职能结构的规划首先要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他们的城镇性质,力求把他们的主要职能特征准确表达出来,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有必要指出的是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也应考虑未来一定年限内的新设城镇,确定其职能类型,使其与城镇体系原有城镇协同发展。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确立应建立在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及分布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下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保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发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这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1)全局性。研究对全局发展有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影响总体目标实现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长远性。不仅要研究全局整体的发展方向,而且要研究自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 (3)综合性。任何一种战略谋划都不是单一的,都必须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如科技、经济、社会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问题,整个发展潜力问题等。 (4)层次性。事物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决定着为其发展服务的战略研究具有结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因此,一个战略方案常常是具有多层次结构(子战略)的有机整体。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4依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依据国民经济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依据利用方式,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活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在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7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幼儿园室内区域环境规划

幼儿园室内区域环境规划 董旭花 无论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幼儿一日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所以,室内环境规划尤其重要。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大多以区域形式呈现,适宜的区域环境规划,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地选择区域、玩具和伙伴,主动进行游戏活动、探索活动和交往活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观察幼儿,更好地组织班级活动,促进师幼良好的互动。 一、室内区域的类型: 在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有多种多样的区域,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常规区域 如:建构区、美工区、表演区、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商店、医院、餐馆、交通岗、小记者、小警察)、阅读区、益智区、语言区、科学区、感官操作区、沙水区、运动区等。 这些区域名称和活动内容大家都不陌生,在很多幼儿园都有,几乎也不受年龄的影响,在各个年龄斑都可以设计这样的区域,只不过具体投放的材料和开展的活动有异,所以称之为常规区域。 2、特色区域 所谓特色,可以解释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那么特色区域也就是与别的幼儿园不同的、比较独特的区域。这种特色可以是地域特色,也可以是园本、班本特色的体现。

特色区域并不仅仅反应在独特的名称上,有些区域用的是常规区域的名称,比如建构区,但却在建构区投放只有本地区独有的建构材料,或者只有自己幼儿园开发挖掘的建构材料,开展富有特色的建构活动,这也可以称其为特色区域。 还有一种特色区域,尽管别的幼儿园也有,但是某个幼儿园有自己持续深入的探索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环境和活动特色,这也是一种特色区域。 3、主题区域 伴随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主题环境的建构已经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主题环境可以体现在墙饰上,也可以体现在区域环境上。主题区域即是主题目标、主题活动内容物化在区域材料当中,引导幼儿在区域的自主活动中实现主题目标。 主题区域的名称其实还是采用常规区域的名称,只不过区域材料是根据主题目标投放的,区域活动目标也与主题目标相吻合。 主题区域的活动相对来讲学习成分多一些,游戏成分少一些。主题区域从目标到操作,结构性更高一些,是主题教学很好的补充。 幼儿园班级中也可特设1-2个主题区域,随时把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转移到主题区域中,并不断根据主题目标和活动内容调整材料、丰富材料,使主题区域成为课程教学很好的延伸和扩展,满足不同水平幼儿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讲,主题区域在班级中不可以太多,太多的主题区域会限制幼儿的自主游戏,主题区域、常规区域和特色区域应有恰当的比例。 二、室内区域规划的一般要求 1、合理有序地利用空间,充分挖掘空间的实用价值 室内环境不仅仅要用来开展区域活动,还有集体活动、生活活动等,所以室内空间的规划应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如果室内面积比较宽敞,可以在集体活动

城乡区域规划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 二、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的三要素:1)人口数量; 2)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 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一)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 ● 这一阶段大致始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1760年,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 发展因素: ? 防御要求 ?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 经济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的选址 1、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2、 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 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3、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 4、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社会形态影响: 二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

(二)工业社会时期城市 1750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前后约经历200年. 标志:工业革命(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 特征: ? 城市人口集聚 ? 城市结构布局改变,产生了圈层化和城市分区 ? 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对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 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 出现城市问题 ? 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带来的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 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 ? 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 ? 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 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 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 ? 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 ? 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 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背景: ? 二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严重破坏,战后面临恢复重建; ? 美国是二战的受益者,在战争期间经济。技术都有很大进步; ? 渴望和平、建设发展。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②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出现了巨型城市。 ③城市职能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是多种城市职能的叠加,综合性中心城市增多;二是城市职能的分化,出现了以1-2种职能为主的专业化城市。 ④城市的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城市。 ⑤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城乡差距趋向缩小。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洪卡成平面 图 1、长方形城市,用墙 分为两部分; 2、墙西为贫民居住区; 3、墙东路北为贵族居 住区; 4、墙东路南为中等阶 层居住区。

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摘要:城市规划的定义,任务,内容。充分阐述其含义与个人的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任务,内容。充分阐述其含义与个人的理解。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planning, tasks, content. Fully expounded the meaning and personal understanding. 关键词:城市规划的任务,原则,内容。 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应分为战略性规划与操作性规划两个层面。近期建设规划的战略性内容和实施性的“建设”内容应分别归至战略性和操作性层面。总体规划应向战略规划转变,近期建设规划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互配合,共同组成操作性规划的一个层面。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既可组成一个层面并成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上位规划,又可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组成并列层面。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有五项,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1.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1)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3)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的体系及其基本内容

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的体系及其基本内容 1.所谓城镇体系规划,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2.所谓城市(镇)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 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城市(镇)规划在指导城市(镇)有序发展、提高建设 和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统筹作用。城市(镇)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措施,是引导和调控城市(镇)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镇)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编制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法定程序批准的编制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实施城市(镇)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法定依据。各类涉及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行业发实施法定依据展规划,都应当符合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城市(镇)总体规划已经成为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

城市(镇)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镇)的总体规划为依据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的依据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和设计。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镇)的总体规划为依据依据,确定城市(镇)建设地区的土依据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 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镇建设发展最直接的法定依 据最直接的法定依据最直接的法定依据,是具体落实城市(镇) 总体规划各项战略部署、原则要求和规划内容的关键环节。城市(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城市(镇)的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以依据,制定用以指导依据城市(镇)各项和工程设施及其的规划设计。对于城市(镇)内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 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具体的、操作性的规划。城市(镇)近期建设规划,是对城市(镇)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内容作出的安排,以及对近期城市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布局的确定。 城乡规划 .

区域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方案 大班区域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内容:语言区、美工区、科学区、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选择活动材料与活动伙伴,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并获得快乐。 2、能专注、认真地进行2,善于探索游戏材料的玩法。能根据数字在计数器上进行播珠,培养幼儿的 3、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4、养成良好的收拾整理的习惯。 三、活动准备 语言区:提供图书、故事书、幼儿用书供幼儿讲述故事。 数学区:提供自制计数器、瓶盖若干数字卡片供幼儿播珠练习。 美工区:提供水彩笔、勾线笔、蛋壳、供幼儿自由作画。 科学区:提供沙子、磁铁、积木、放大镜供幼儿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生活区:提供穿珠供幼儿穿项链。 益智区:提供拼图供幼儿拼及飞行棋供幼儿玩。 建构区:提供塑料水管、积木供幼儿搭建。

四、活动过程 1、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师:今天又到了区域活动的时间了,小朋友们高兴吗?上次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们都能积极游戏探索,但是也有些小朋友交流的声音过大,还有个别小朋友会离开位置,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这次的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棒,做到小声的交流,不离开自选的区域,好吗? 2、介绍区域 师:今天呢,我们在数学区增添了一些新的材料,让小朋友们去探索。瞧!这是老师自制的计数器 强调旧区 A、语言区 B、美工区 C、科学区 D、生活区 E、益智区 F、建构区 3、幼儿游戏,师观察指导 提出游戏要求 A、请你先想好自己要去哪个区,然后结合进区卡到自己选择的那个区去。 B、在游戏时要注意爱护好材料,交流时声音不要过大,需要帮助时请举手。 幼儿自主选择区角,师指导并做好记录。 4、整理环境、分享评价

城市区域规划

城市区域规划 姓名:__戴文华_______ 一、研究问题和背景 城市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正向着城市化和人口密集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体现:比如住房难、城市污染严重、绿化少等。城市区域的合理规划已经成为了热点话题。 就本县而言,我县正努力建设生态化海港城市。 那么,城市区域应当怎样合理地规划呢? 二、研究目的 了解城市的区域规划的历程、目标、遵循原则、重要性、发展趋势等。探究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区域应当怎样合理规划,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研究方法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方法。以一个现代化城市合理的区域规划的例子来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四、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能够增加我们关于现代化城市规划的一些知识,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为将来我们有机会参与建设规划如东以及其他城市增加一些宝贵的经验。 1、什么是城市区域? 狭义的城市区域是指城市内按其功能(职能)划分的小区。 广义可理解为城市发展和与之有紧密相连的周围地区间的一种特定的地域结构体系。 2、那么,什么是城市区域规划呢?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3、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区域规划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自50年代中起,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普遍重视。 4、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遵循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有五项,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1.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2.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3.安全原则 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城市规划要将城市防灾对策纳入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4、美学原则 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5.社会原则 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 6、发展趋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