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80.04 KB
- 文档页数:1
研究I RESEARCH 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 丁爱斌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日益 重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企业对技能型人 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华人民兆和国职业教育法》对 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任务有了很清晰的阐述, 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 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造就能满足社会、企业在不同 时期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作为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任务的职业学校来看, 职业教育现存的培养模式似乎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 培养目的。有人简单地把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当作考 核培养效果的主要标准。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似乎不是这样 的!当前企业确实存在“用工荒”的情况,加之产业分工 越来越细化,流水作业更加完善,这样社会就出现了四种 声音。第一种是读职业学校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找到工 资两三干元的工作,企业条件不好我立马可以跳槽;第二 种是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去读职业学校;第三种是选 择职业学校是因为孩子去打工年纪不够,让学校帮忙还 “带”几年,多认识几个字也好;第四种是职业学校所学 的知识,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就业率掩盖了职业教育的本 质,职业教育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通过多年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我觉得现在的职业 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对初、中级人才 的大量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后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和 个人发展的要求成为一对矛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 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 不讲不懂、不看不记、不做不会是职业教育的特点。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多数学校采取的是 前两年校内学习,基本 卜是像普通教育那样从早到晚的课 堂教学,即使安排有操作训练,往往也因为指导教师、操 作设备、实习耗材的不足而收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第三 年名义上是实习,其实就是安排了就业,部分学校可能连 毕业考试(理论及操作)都免了。职业教育有别于应付中 考、高考的普通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点 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即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 能力。 1.改革教学模式就是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要适应专业与岗位的要求,合理分配课堂教学 与实训教学在时间上的比例与安排,调整传统的、简单的 “2+1”式的学制安排,可采取“教学一实习一教学一就 业”的培养模式,真正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 习”落到实处。要适应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日常教学可 采取“课堂一车间一课堂一车间”方式,突出实践性,将 知识传授与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形式,除了课堂 书本教学外,将案例教学、场地训练、信息化教学灵活运 用,既提高教学效果,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要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 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还是不 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发展,单靠学生的收费是 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 级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 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职业学校自己再投入一定的资金,使 学生的实训环境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探析四川省金堂县职业高级中学卢满琼摘要: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关键字: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普及的需要。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分类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我国职业教育历史较短,包括教学方法自身在内的教学各个环节正处于摸索之中,所以,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诸多实际问题,需逐步解决。
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存在的问题(一)职业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
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
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实施。
(二)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1)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相应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也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
浅析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索【摘要】学分制,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等院校全面推开。
面对这种教育模式大规模实行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是否也应该进行学分制改革呢?这个问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但是,在面对机遇的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考核机制等,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中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教育面对社会需求,而且还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一、学分制的内涵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等自主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学习期限有了更大的弹性。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
二、实行学分制的意义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实行学分制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使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让学习者能够顺利学完所选课程。
学分制的实行则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最终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不是选拔、淘汰学生。
职业院校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善于发掘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发挥他们的优势。
因此,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者应该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服务意识。
3、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学分制的实行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队伍,也就是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选择授课教师。
没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就缺乏教师间的竞争,也就很难实现学生选择教师;没有一定高质量的教师,学校就开不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