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团簇型吸波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5.00 KB
- 文档页数:4
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潜在应用。
团簇分子是由几个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小团簇,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常常展现出与单个原子或分子不同的特性。
钛原子和碳原子都是有机物质中常见的元素,具有丰富的化学性质和应用价值。
将这两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气态团簇分子,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材料,同时也为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钛原子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
碳原子则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具有高度的化学活性和结构多样性。
将钛原子和碳原子组合在一起,可以构成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质的气态团簇分子。
这种团簇分子不仅具有传统材料的优良性能,还有可能展现出全新的特性和应用价值。
气态团簇分子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由于其小尺寸和特殊结构,团簇分子在催化、传感、储能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可以有效地结合两种元素的优良性质,为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气态团簇分子的制备和表征是团簇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精密的实验设计和仪器检测,可以制备出不同组成和结构的团簇分子,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深入研究。
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来制备和表征,以揭示其结构特征和性质表现。
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催化领域,团簇分子可以作为优良的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在传感领域,团簇分子可以作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在储能领域,团簇分子可以作为高效的储能材料,提供持久稳定的能源供应。
第二篇示例: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分子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
这种团簇分子由钛原子和碳原子组合而成,可以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通常具有球形或平面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与软物质的研究现状、应用与未来发展1引言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与第五届国际扫描隧道显微学会议同时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纳米技术》与《纳米生物学》两种国际专业期刊相继问世,标志一门崭新的科学技术——纳米科技的诞生。
从此纳米科技得到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并迅猛发展。
1991年,诺贝尔得主、法国物理学家P.G. De Gennes在诺贝尔授奖会上以“软物质(Soft Matter)”为题进行演讲,提出了软物质的研究,统一了欧洲科学家笔下的“软物质”与美国科学家口中的“复杂流体”两个称呼。
从此,软物质研究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纳米材料与软物质的研究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是在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的新兴科技领域。
巨大的需求与技术支撑,使其在诞生之初就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而且对它们的研究经久不衰。
在知识与学科互相交叉的今天,纳米材料与软物质有可能相互结合,在材料、生物、医学、高分子等领域开拓出一片片新大陆,筑起21世纪工业革命的基石。
2纳米材料的概念广义的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按照维数,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以分为三类: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的材料,如纳米尺度颗粒、原子团簇等;一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的材料,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在纳米尺度的材料,如超薄膜、多层膜、超晶格等。
纳米科技是面向纳米材料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并在应用中实现特有功能和智能作用的技术问题,发展纳米尺度的探测和操纵。
纳米科技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等七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学科和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尺度的检测与表征三个研究领域。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纳米科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贯穿到七个分支领域中,以其为分析和加工手段所做的工作占一半以上。
《兼具多功能普鲁士蓝衍生物及其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兼具多功能特性的普鲁士蓝衍生物及其复合吸波材料。
通过对普鲁士蓝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与其它材料组成的复合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和吸波效果的研究,探讨其潜在的工程应用前景。
研究不仅揭示了其多功能的性质,而且为设计更高效、环保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引言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波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吸波材料作为一种有效的电磁波控制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普鲁士蓝衍生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电磁性能,在吸波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单一组分的吸波材料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的实际应用需求,因此研究普鲁士蓝衍生物与其它材料的复合,开发兼具多种功能的吸波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普鲁士蓝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普鲁士蓝衍生物是一类具有立方结构的过渡金属配合物。
其合成方法多样,本文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合成。
通过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了纯度高、结构稳定的普鲁士蓝衍生物。
该衍生物具有优异的电磁性能,如高磁导率、高介电常数等,使其在电磁波吸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本文通过将普鲁士蓝衍生物与其它材料进行复合,制备了多种复合吸波材料。
通过改变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研究其对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后的吸波材料具有更优异的吸波效果,能有效吸收特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
此外,通过调节复合材料的组成比例和微观结构,可以实现吸波频带的调节和优化。
四、多功能特性的研究与应用普鲁士蓝衍生物及其复合吸波材料具有多种多功能特性。
首先,它们具有良好的电磁屏蔽效果,能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其次,这些材料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在恶劣环境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此外,部分普鲁士蓝衍生物还具有光催化、电化学储能等特性,为其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五、结论本文研究了兼具多功能的普鲁士蓝衍生物及其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1、前言1985年9月,Curl、Smally和Kroto发现了一个由个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称作为富勒烯。
这个新分子是碳家族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这一最熟悉元素的认识,并宣告一种新的化学和全新的“大碳结构”概念诞生了。
之后,人们相继发现并分离出C70、C76、C78、C84等。
1991年日本的Iijima教授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时,首次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的多层管状物—碳纳米管。
年,日本公司的科学家和匆通过改进电弧放电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克量级的碳纳米管。
1993年,通过在电弧放电中加入过渡金属催化剂,NEC和IBM研究小组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同年,Yacaman等以乙炔为碳源,用铁作催化剂首次针对性的由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合成了多壁碳纳米管。
1996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大面积定向生长。
1998年,科研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作电子管阴极同年,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制作室温工作的场效应晶体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研究小组采用催化热解碳氢化合物的方法得到了较高产率的单壁碳纳米管和由多根单壁碳纳米管形成的阵列以及由该阵列形成的数厘米长的条带。
1999年,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制成了碳纳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
2000年,日本科学家制成了高亮度的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样管。
2001年,Schlitter等用热解有纳米图形的前驱体,通过自组装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单晶,表明已经可以在微米级制得整体材料的单壁碳纳米管,并为宏量制备指出了方向。
2、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获得大批量、管径均匀和高纯度的碳纳米管,是研究其性能及应用的基础。
而大批量、低成本的合成工艺是碳纳米管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保证。
因此对碳纳米管制备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常用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石墨电弧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激光蒸发法。
一般来说,石墨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和晶化程度都较高,但产量较低。
浅谈碳纳米管的独特性质及应用摘要:碳纳米管具有特殊的导电性能、力学性质及物理化学性质等,自问世以来即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众多科学研究领域,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性质近年来在复合材料,纳米机械,微电子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碳纳米管;独特性质;应用A Brief Study on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carbon nanotubeAbstract: Carbon nanotube have drawn 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such as special electric conductivity,mechanical,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since they were first introduce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 in such as composite materials, nano-machinery, and micro-electronic due to its unique nature in recent years.Keywords: Carbon nanotube;unique properties; application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管直径一般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管壁厚度仅为几纳米,长度可达数微米。
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两种主要类型。
单壁碳纳米管由单层石墨卷成柱状无缝管而形成,是结构完美的单分子材料;多壁碳纳米管可看作由多个不同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同轴套构而成。
单壁碳纳米管根据六边环螺旋方向(螺旋角)的不同可以是金属型碳纳米管,也可以是半导体型碳纳米管,并可以用碳纳米管的螺旋矢量参数(n,m)来表征。
磁性吸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在吸波材料中的应用及展望王文婷;李巧玲;常传波【摘要】总结了近年来磁性金属或合金/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在雷达波吸波材料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并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磁性吸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最后对碳纳米管在吸波材料中的应用作出展望.【期刊名称】《上海化工》【年(卷),期】2010(035)009【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雷达波吸波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磁性吸附;吸波性能【作者】王文婷;李巧玲;常传波【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太原,030051;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太原,030051;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太原,0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27.1+1未来纳米技术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各种用途的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加工和应用上。
为适应现代高技术、立体化战争的需要,将纳米技术引入隐形材料的研究开发已受到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
纳米吸波材料就是新涌现的一类高科技、高性能的纳米功能材料[1]。
吸波材料是利用吸波剂吸收、衰减空间入射的电磁波能量,并将其电磁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散掉或使电磁波受到干扰而消失,从而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达到隐形的目的。
传统的雷达波吸波材料,如铁氧体、钛酸钡和石墨等物质比重大、匹配厚度薄,在高频和宽频吸收段吸收弱,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因此逐渐被新型吸波材料替代[2]。
自1991年Iijima[3]发现碳纳米管(CNTs)后,碳纳米管凭借其独特的性质,优良的机械、电学性能迅速渗透到各种行业当中。
碳纳米管细小而狭长的管腔具有很强的毛细作用,能够把外界的微小颗粒吸入管腔并且密集排列[4]。
利用这一特性,碳纳米管可以在中空管中吸附磁性颗粒,使其具有一定的磁损耗。
按照碳纳米管制备与填充过程是否同步完成,可将这些制备方法分为两大类[5]:两步法和一步法。
所谓两步法是指先制备出碳纳米管,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打开碳纳米管的端帽,将第二相物质填充到管腔里;而一步法则是指在制备碳纳米管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第二相物质的填充,即制备和填充一步完成。
金属团簇li-co2电池金属团簇Li-CO2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其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性。
Li-CO2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CO2气体还原为固态物质来释放能量。
这种电池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利用二氧化碳这种常见的废弃物,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Li-CO2电池的核心是金属团簇,它是由几个原子组成的纳米尺度的团簇结构。
这些金属团簇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催化性能,可以促进CO2的还原反应。
在Li-CO2电池中,金属团簇作为催化剂,加速了CO2分子的还原反应,将CO2转化为碳酸盐,并释放出电子和氧气。
Li-CO2电池的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CO2气体进入电池的阳极,与金属团簇发生反应,产生氧化碳中间体。
然后,中间体进一步与金属团簇反应,生成碳酸盐和电子。
最后,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动,产生电能,而碳酸盐则嵌入电池的阴极。
Li-CO2电池的优势在于其高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性。
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Li-CO2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可以提供更长的使用时间。
另外,Li-CO2电池利用了CO2这种常见的废弃物,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环境友好。
尽管Li-CO2电池具有很多优势,但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金属团簇的合成和催化性能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其次,Li-CO2电池的循环寿命较短,需要更好的材料设计和循环策略来解决。
金属团簇Li-CO2电池是一种具有很高潜力的新型电池技术。
通过利用金属团簇作为催化剂,Li-CO2电池可以将CO2转化为可再生能源,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性。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以克服其面临的挑战,实现商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