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21.50 KB
- 文档页数:13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
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4分)2、默写。
(6分)【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去也。
(《〈论语〉七则》)(2),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4)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6)书不尽言,。
(《周易?系辞上》)(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散文能够真正地见出一位作家的个性和__________。
阅读散文,我们能体味到鲁迅的________,冰心的________,梁实秋的幽默机智,丰子恺的清雅淡泊。
“情”是散文的命脉和灵魂,对于散文的“情”来说,真挚_________。
A.情趣冷峻深沉温和娴雅至关重要B.情趣冷峭深沉冲淡平和至关重要C.情调冷峭阴沉温和娴雅举足轻重D.情调冷峻深沉冲淡平和举足轻重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纠葛(gã)瓜蔓(màn)牛皮癣(xuǎn)为(wâi)虎作伥B.惬(qiâ)意觊(jì)觎蒙(mēng)蒙亮扺(zhǐ)掌而谈C.谄(chǎn)媚压轴(zhóu)一溜(liù)烟间不容发(fà)D.豆豉(chǐ)箴(zhēn)言轧(zhá)马路开门揖(yī)盗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届高三上学期联合竞赛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运用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的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
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
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
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的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
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
每当海棠花盛开,就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
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辽宁省五校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王维的“名大家”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
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还取决于作家本人在为人行事方面的崇高和磊落。
杜甫得到“诗圣”的桂冠和普遍的尊奉主要就出于这种观念,所谓“论诗者观其大节而已”。
同样,王维被主流诗学排除在“大家”之外的首要原因也就是其气节人格不够符合儒家正统思想。
王维笃信佛教,不是“醇儒”,所谓“耽禅味而忘诗教,此《三百篇》之罪人矣”。
“陷贼”事件又于大节有亏,宋人对王维的指摘就是典型论调。
而王维的拥护者为了提升王维的地位,首先做的就是强化王维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推尊王维为唐诗正宗的赵殿成在《王右丞诗笺注·序》中努力为王维“陷贼”事件辩诬,强调王维的立身大节以及其诗中“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和“温柔敦厚”的一面,都是为了确立王维一流“大家”的诗歌地位。
兼容并蓄,富于学力,气骨沉雄,也是取得“大家”资格的必备条件。
这从宋人以杜甫的“集大成”作为“入圣”的重要条件亦可见出,明代诗学的“格调派”也是以此推尊李、杜为“大家”。
王维之所以“大家不足”,主要是其诗歌表现出的自然情韵与主流诗学倡导的学养和骨力之间的差距。
由于重学力格调,轻自然情韵的思想在诗学传统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代表王维诗歌艺术特色的山水短章向来被视为诗歌正统之外的“一偏”,以至于清初王士祯为了抬高王维的地位,也要强调王维诗歌中的“沉着痛快”。
铁岭市2012-2013学年度六校第三次联合考试数学(文科)试卷命题学校:西丰高中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第Ⅰ卷和第Ⅱ卷试题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设集合,,则=()A. B.(2,4) C.(-2,1) D.2.已知条件p:,条件q:,则p是q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3.已知表示直线,表示平面,则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A 若∥,则B.若,,则∥C.若,,则∥D.若∥,则4.函数的零点个数为A.3 B.2 C.1 D.05.将函数的图像向左平移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像对应的解析式为,则的值可以是A. B. C. D.6.已知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在圆上,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A.B.C.D.7.在△ABC中,点M满足,若,则实数的值是(A) (B)(C) (D)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部分数据如图所示,侧视图为等腰三角形,俯视图为正方形,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A.B.C.D.9. 已知,、的等差中项为,设,,则的最小值为 ( )A. B. C.D.10.已知偶函数f(x)在区间上满足,则满足的x的取值范围是()A. (-3, 1)B.C. (-3,3)D. (1, 3)11.已知函数是奇函数且是上的增函数,若满足不等式,则的最大值是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A. B. C. D.12.已知函数,若存在互不相等的实数a,b,c,使f(a)=f(b)=f(c) 成立,则a+b+c的取值范围是 ( )A. B.C. 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满足,则的值等于14.点是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一动点,定点是坐标原点,则的取值范围是;15.设二次函数的值域为,则的最小值为 .16.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 则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是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本大题共6个大题,共70分)。
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数学文数学(文科)试卷 命题学校:西丰高中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第Ⅰ卷和第Ⅱ卷试题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2(log 2-==x y x A ,{}0452<+-=x x x B ,则B A =( )A.φB.(2,4)C.(-2,1)D.),1(+∞2.已知条件p :1>x ,条件q :11<x ,则p 是q 的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3.已知,l m 表示直线,,αβ表示平面,则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 若l ∥,m m α⊥,则l α⊥ B .若βα⊥,l β⊥,则l ∥α C .若m α⊥,l α⊥,则l ∥m D .若,l αα⊥∥β,则l β⊥ 4.函数x x x f ln |2|)(--=的零点个数为 A .3 B .2 C .1 D .05.将函数)32cos(2π+=x y 的图像向左平移6π个单位后得到的图像对应的解析式为)2cos(2ϕ+=x y ,则ϕ的值可以是A .34π-B .2π-C .3π-D .2π6.已知双曲线1922=-m y x 的一个焦点在圆05422=--+x y x 上,则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A .x y 43±=B .43y x =±C .xy 322±= D .x y 423±= 7.在△ABC 中,点M 满足=++,若 =++m ,则实数m 的值是(A) 3 (B) 23(C)23-(D)3-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部分数据如图所示,侧视图为等腰三角形,俯视图为正方形,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A .13B .23C.6 D.249. 已知0,0a b >>,a 、b 的等差中项为12,设2x b a =+,12y a b =+,则x y+的最小值为 ( )A .92 B .5C . 112D .610.已知偶函数f(x)在区间上满足,则满足的x 的取值范围是( )A. (-3, 1)B.C. (-3,3)D. (1, 3)11.已知函数()f t 是奇函数且是R 上的增函数,若y x ,满足不等式22(2)(2)f x x f y y -≤--,则22x y + 的最大值是( )AB. C .8 D .12 12.已知函数2)(-=x x x f ,若存在互不相等的实数a,b,c,使f(a)=f(b)=f(c) 成立,则a+b+c 的取值范围是 ( )主视图侧视图俯视图A. ]23,4[+B. )23,4[+C. ]23,4(+D.)23,4(+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n a 满足2469a a a ++=,则579a a a ++的值等于14.点(,)M x y是不等式组030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一动点,定点A O 是坐标原点,则OM OA ⋅的取值范围 是 ;15.设二次函数2()4()f x ax x c x R =-+∈的值域为[0,)+∞,则c a 41+的最小值为 . 16.点P 是曲线x x y ln 2-=上任意一点, 则点P 到直线2+=x y 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本大题共6个大题,共7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何况他这个半路出家的?B.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了家乡,用省吃俭用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拳拳爱心。
C.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D.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5、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治学(东汉)徐幹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矇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铁岭市2016-2017学年度协作体第三次联考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调兵山市第一高中高三语文组 审校人:何国石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的神话 刘大杰 上古的神话传说,都是当时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它们反映了人类和自然界的斗争,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和愿望。
神话的产生绝不是凭空的创造,是建构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现实基础上的。
在中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里,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女娲氏的造人、补天等等,说明了每一个神的存在都与人民的劳动和生活要求联系在一起。
只有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在初民的社会里,才能上升到神的世界中去。
那样的神,实际是劳动英雄的典范化,是广大人民愿望的最高表现。
再如《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故事,都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那种征服自然的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费尔巴哈说:“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
”其他如自然现象的神——太阳神、风神、雨神等,同样是在劳动过程和生存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为神是来自人民的,是人民的集体创作,在那些神话里面必然会表现人民勇敢的性格、超群的智慧、丰富的想象,以及与自然界作斗争的现实生活和对于幸福自由的渴望,所以神话是富有人民性的。
同时,神话也可以体现出原始现实主义和原始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神话是文学的渊源,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它有很高的价值。
研究神话,我们可以理解初期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也可以看出上古历史的影子;同时,神话故事对于后代文学、美术的创作,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神话资料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
此外,在《穆天子传》《国语》《左传》和诸子诸书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片段。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一、(9分)1.(3分)C2.(3分)D3.(3分)D二、(36分)(一)(19分)4.(3分)A5.(3分)B6.(3分)B7.(10分)(1)(5分)“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译出大意给2分;“荒政”“恤”“论”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2)(5分)(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译出大意给2分;“遇”“矫饰”“称”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
(二)(11分)8.(5分)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
”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分)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6分)(1)言笑晏晏信誓旦旦(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每答对一空给一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分)11.(25分)(1)(5分)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6分)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合考试政治试题命题学校:铁岭县高中政治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一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假定去年某国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2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4次。
今年该国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增加了10﹪,而实际纸币发行量为660亿元。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去年售价50元的商品今年的售价应为A.40元B.60元C.50元D.70元2.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
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0%;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消费品价格上涨7.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CPI指数上升可能会①物价上涨,降低居民购买力②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③人们消费水平会急剧降低④促使企业提高商品的价值量,获得更多利润A.②④B.①④ C.①②D.②③3.面对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的压力,我国沿海某服装出口企业,把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具有优势的内陆地区,并致力于生产研发、品牌设计和营销推广,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出口竞争力。
该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有①调整经营战略,利用资源优势②领先技术创新,维持低价竞争③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2012年5月27日,国务院同意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意见》认为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
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有利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平等竞争③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④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5.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还不到10%。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镜子中的难题①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
然而,为什么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题”。
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②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
这时你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
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合。
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能重合。
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
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断“那个东西在左边”。
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左右反转。
③我们照镜子,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
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
在这种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如果将这个搞错了,以为既然是镜像,左右反转,因此判断摩托车是想从左边超越自己,则十有八九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什么我们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不管是镜子内或镜子外,都能看到延伸向前方或后方的道路,两者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
但这个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在镜子内外的世界里使用同一个坐标系,所以有后视镜的场景中,人对镜中的像不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④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人们用共同的坐标系捕捉镜子内外的世界时,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而如果人们用不同的坐标系分别适用在镜子内外的世界时,我们就会产生反转的感觉。
很显然,镜子的神秘有潜在的心理机制的作用。
⑤通过对镜像问题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大脑意识是具有可塑性的,脑内生理上的机制可以根据后天情况加以改变,产生对后天情况的适应。
通常,我们毫不怀疑地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生活着。
但是,如果情况改变,我们的大脑能够把过去的常识封锁,重新塑造出另一套坐标系。
总之,镜子既平凡又神秘,它把我们的大脑引向无边无际的深邃世界,而且,它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这是多么地不可思议。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四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镜像难题”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看映在镜子里的物体时,有时会感觉到左右反转,有时却感觉左右不反转。
B.人们在照镜子时发觉,镜子会使物体发生左右反转,而不能使物体发生上下反转。
C.镜像反转这一镜像难题,不仅与几何光学的性质有关,更与照像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D.从镜子成像的机理来看,镜像只是把物体的前后反转了,而不是左右方向的反转。
2.下列对于“镜像难题”形成原因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B.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C.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来判断位置情况。
D.人们在照镜子时,多会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觉。
3.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镜像难题其实并不玄妙,它只是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不知不觉置换了定向的坐标系。
B.用箭头做实验,镜子中的虚像通常与镜子前面的实像能够重合,唯独那些与镜面垂直的箭头不能。
C.有过驾驶经验的人,一般情况下不易产生左右反转的错误感觉,尤其是在驾驶过程之中。
D.镜像难题之所以让人有神秘之感,是因为其中有潜在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
并州尝有强盗,长流参军推其事,所疑贼并已拷伏,唯不获盗赃。
文襄付琼更令穷审,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并获赃验。
文襄大笑,语前妄引贼者曰:“尔辈若不遇我好参军,几致枉死。
”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盗,及琼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有百姓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引,乃至百人,琼召普明兄弟对众人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众人莫不洒泣,普明弟兄叩头乞外更思,分异十年,遂还同住。
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令俭而中礼。
又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
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货粟。
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在郡六年,人庶怀之。
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
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
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
迁三公郎中。
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
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
”昂大惭。
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
(节选自《北齐书•苏琼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署为府长流参军署:部署,安排B. 禁断淫祠淫:过分,过度C. 乃别推得元景融等十余人推:推求,推断D. 复欲推其货粟货:收买,买进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吏民对苏琼的信服的一组是(3分)①民吏肃然,奸盗止息②从此牧畜不收,多放散③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④当时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⑤寺署台案,始自于琼⑥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A.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⑥C. ①②④⑥D. ②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琼对事情有独到的见解,办案细致用心。
对于为官一事,幼时的苏琼就有其独到的见解,并由此踏入仕途。
为官之后,为寻得真正的罪犯,能秘密巡视私访。
B.苏琼为政有方,成为一时典范。
苏琼在治盗、安民、约束官吏、设立制度方面颇有成效,他的做法不仅使民众信服,也使得其它州郡前来学习。
C.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
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
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D.苏琼有着真性情,能一心为民,有担当。
在解决乙普明兄弟的纷争时,他动情泪下;在帮助百姓渡过饥荒时,他宁愿牺牲自身;在别人为其点明仕途经济时,他能正色反驳;在面对不合理的制度时,他能尽力申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郡中旧贼一百余人,悉充左右,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知。
(5分)(2)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秋日酬王昭仪汪元量①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
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苑》)④劲气:寒气。
8.“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5分)9. 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乙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蒲公英情人[美]欧•亨利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
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
菜单上的字迹潦草的几乎无法辨认。
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
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
老舒伦堡十分高兴。
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
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
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
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
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何物了。
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
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
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
除了打印餐馆的餐单之外,她无事可做。
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