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六)(教师版)理综生物试题有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5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六)理科综合能力测试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D)A.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于细胞的特定区域B.经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不都是大分子也有小分子C.经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以留在细胞内发挥作用D.神经纤维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是依靠其离子通道维持的2.右图是研究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催化活性影响的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底物浓度的高低不会改变酶的催化活性B.增大底物浓度不能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C.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D.物质B能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而降低反应速率【解析】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等条件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A项正确;底物浓度较低时物质A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B项正确;底物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B的曲线重叠,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C 项正确;由曲线分析知,物质B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活性使反应速度降低,但不能判断物质B使酶活性下降的原因,D项错误。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A.分裂间期有核DNA和中心体的复制B.分裂间期核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4.组织液中K+浓度急速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D) A.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D.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解析】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B)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而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与此不符,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
绝密★启用前湖南省2019届高三六校联考试题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由常德市一中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岳阳市一中株洲市二中湘潭市一中联合命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Al~27 Cl~35.5 Hg~201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硅尘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从而使人得硅肺B给作物施厩肥,既能防止土壤板结,又能提高CO2浓度,有利于作物增产C.白化病患者体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从而表现出白化症状D.输入葡萄糖盐水是治疗急性肠炎病人最常见的方法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其原理是不同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不同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但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时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清水冲洗2次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作染色剂3.图1、图2、图3为某生物体内细胞分裂图像,图4是根据细胞核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的结果图,该生物的基因型为GgH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和d之间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B.图2细胞属于图4中的A组,具有4个染色体组C.若图3细胞基因型为 GGggHHhh,则该细胞中没有发生可遗传变异D.如抑制细胞质分裂,则图4中A组细胞数将下降,C组细胞数将上升4.下列有关细胞内的物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同一生物个体中,各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都相同B.胰岛B细胞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素最可能出现在内质网形成的囊泡中C.衰老的细胞中自由水含量和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D.细胞内各酶促反应所需空间是细胞需要适度生长的原因之一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方法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方法不同B蓝藻的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中,若将其遗传物质彻底水解会产生4种物质C.洋葱叶肉细胞中,核DNA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对于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达尔文沿用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来解释6.植物对植食性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防御机制日益受到重视。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理综月考试题附答案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红苹果生产基地,其中的“花牛”苹果广受好评。
回答下列有关“花牛”苹果果园生态系统的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该果园土壤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2)某“花牛”苹果果园中,其中一条食物链为:苹果(W1)—螃虫(W2) —七星瓢虫(W3),括号内为该生物每年的同化量,七星瓢虫属于第__三__营养级。
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1/10W1,其原因是__还有一部分流入了与螃虫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物种生物体内(3)某“花牛”苹果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A引起的。
A 招来了B和c, B把卵产入A体内,孵出的B的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A的其他个体。
c特别喜食A,也捕食B。
在体内有B 幼虫的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c发现而被捕食。
c捕食疯狂摇摆的A,对A种群的生存—有利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通过捕食,使体内有B幼虫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的生存_(2分)【解析】(1)蚯蚓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物质循环,因此蚯蚓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可再次被生产者利用,故分解者的作用可促进物质循环。
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
(2)在食物链中:苹果一螃虫一七星瓢虫,果树属于第一营养级, 螃虫属于第二营养级,七星瓢虫属于第三营养级。
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一般每个营养级都有多个种群,而W2的能量只是螃虫的同化能量,由于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了与螃虫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物种的生物体内,所以W2远小于1/lOWlo(3) c捕食疯狂摇摆的A,同时可使A的天敌B的幼虫也被c捕食, 使体内有B幼虫的A个体死亡,客现上促进了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A 的生存。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六)理综生物试题一、单选题(★★) 1 . 下列关于动物体内血浆及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可以维持血细胞酸碱平衡B.动物血浆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血浆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D.血浆中钙离子含量太高,会引起抽搐等症状(★★) 2 . 下图表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甘油和脂肪酸以图1中的b途径通过细胞膜B.图2中Na+的两次跨膜运输方式相同C.葡萄糖进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用图1中的c表示D.图1中①②③④都能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3 . 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材料和试剂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是相互对照实验,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B.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C.洋葱细胞吸水能力强弱取决于细胞中亲水物质的多少D.液泡中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低,吸水力越弱(★★) 4 . 如图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上C点表示此浓度的生长素即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B.当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并产生了顶端优势时,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大于iC.曲线OH段表示促进生长,HC段表示抑制生长,体现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D.当向光侧与背光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时,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小于2 m(★★) 5 .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条水沟中的全部同种蝌蚪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同一种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时,属于种群的垂直结构C.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田鼠种群不断繁衍,属于一个繁殖的基本单位D.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以不断发生变化,属于一个进化的基本单位(★★) 6 . 研究人员选择果皮黄绿色、果肉白色、果皮有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甲)与果皮黄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无覆纹的纯合甜瓜植株(乙)杂交F表现为果皮黄绿色、果肉橘红色、果皮有覆纹。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理综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其中第Ⅱ卷33-38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K~39 Cr~52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说法不准确的是(C)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B.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直接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氧气进入红细胞需借助血红蛋白协助属于协助扩散D.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解析】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A正确;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氧气进入红细胞不需要载体属于自由扩散,在血液中运输需与血红蛋白结合,C错误;葡萄糖进入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D正确。
2.下列各项属于同一种物质或结构的是(B)A.生长素与生长激素 B.ATP与三磷酸腺苷C.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D.一磷酸腺苷与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解析】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等,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A错误;ATP(A—P~P~P)是三磷酸腺苷,B正确;神经元是细胞,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一部分,由突起包裹着髓鞘组成,C不符合;一磷酸腺苷是AMP(A—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与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所含五碳糖不同,D不符合。
3.下列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D)【解析】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因为多基因遗传病容易受环境影响,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在自然人群中调查发病率,A能到达实验目的;鉴别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豌豆是闭花受粉、自花传粉植物,因此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六)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其中第Ⅱ卷33-38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D)A.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于细胞的特定区域B.经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不都是大分子也有小分子C.经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以留在细胞内发挥作用D.神经纤维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是依靠其离子通道维持的2.右图是研究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催化活性影响的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底物浓度的高低不会改变酶的催化活性B.增大底物浓度不能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C.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D.物质B能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而降低反应速率【解析】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等条件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A项正确;底物浓度较低时物质A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B项正确;底物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B的曲线重叠,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C 项正确;由曲线分析知,物质B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活性使反应速度降低,但不能判断物质B使酶活性下降的原因,D项错误。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A.分裂间期有核DNA和中心体的复制B.分裂间期核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4.组织液中K+浓度急速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D)A.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D.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解析】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六)理科综合能力测试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D)A.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于细胞的特定区域B.经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不都是大分子也有小分子C.经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以留在细胞内发挥作用D.神经纤维内外两侧的Na+浓度差是依靠其离子通道维持的2.右图是研究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催化活性影响的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底物浓度的高低不会改变酶的催化活性B.增大底物浓度不能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C.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D.物质B能通过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而降低反应速率【解析】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等条件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A项正确;底物浓度较低时物质A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B项正确;底物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B的曲线重叠,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C 项正确;由曲线分析知,物质B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活性使反应速度降低,但不能判断物质B使酶活性下降的原因,D项错误。
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A.分裂间期有核DNA和中心体的复制B.分裂间期核DNA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4.组织液中K+浓度急速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D) A.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D.可兴奋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解析】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
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B)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解析】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而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与此不符,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A错误;杂食性鸟类由于食物范围广,受环境影响较小,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C错误;变色龙的体色变化是基于和环境同步,并非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D错误。
6.生物体内某基因被选择性表达过程如右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A.在解旋酶作用下DNA分子双螺旋解开B.转录区域DNA的U应与RNA的A配对C.该过程不可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D.该mRNA翻译出的两条肽链氨基酸数量不同29.(每空2分,共10分)图甲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其中①~⑧表示不同生理过程;表乙列出了在不同光照强度与温度条件下该植物所在环境中O2的变化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该植物叶肉细胞在表乙中的0 klx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图甲中的__②③④⑦⑧__(填数字序号)过程。
(2)CO2浓度属于表乙所示实验中的__无关__变量。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浓度突然降低,将导致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降低,结合图甲中⑤⑥过程分析原因:__CO2浓度降低导致⑤过程中C3产生速率小于⑥过程中C3消耗速率(CO2浓度降低导致⑤过程减弱,C3产生速率明显降低;⑥过程受影响很小,C3消耗速率变化很小)__。
(3)该植物在10 ℃、10 klx的条件下培养4 h共产生O2__18__mg。
若此植物在20 ℃、5 klx的条件下培养4.8 h后转入10 ℃、黑暗环境中继续培养19.2 h,在此24 h中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其原因为__植物积累有机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此24__h中该植物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等于黑暗中消耗的有机物量(合理即可)__。
【解析】(1)植物叶肉细胞在表乙中的0 klx光照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只能发生图甲中的②③④⑦⑧过程。
(2)CO2浓度属于表乙所示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浓度改变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情况要从C3的来源和去路两方面分析。
(3)此植物在10 ℃、10 klx条件下的实际光合速率为4.5 mg/h,故该植物在此条件下培养4 h共产生O218 mg。
此植物在20 ℃、5 klx条件下培养4.8 h积累的有机物量与在10 ℃、黑暗环境中培养19.2 h消耗的有机物量相等,故此种情况下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30.(每空1分,共8分,答案写全才给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__甲状腺(和肾上腺)__。
某人较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不断搓手跺脚,其体温基本维持在37 ℃左右。
这段时间内,其体内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肝脏和骨骼肌__,其体内的产热量必需__等于__(“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抗利尿__激素的合成,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肾小管和集合管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神经—体液__调节。
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
据此推测:Ⅰ型糖尿病实质上是一种针对胰岛B细胞的__自身免疫_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_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__免疫导致的。
31.(除注明处外,每空2分,共9分)如图是以二倍体水稻(2N=24)为亲本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__杂交育种(1分)__。
(2)图中所示育种途径中,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是E方法,原因是__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__。
(3)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水稻新品种,而海岛水稻没有抗旱类型,有人想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水稻新品种,但是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__陆地水稻与海岛水稻存在生殖隔离__。
(4)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两对基因控制不同性状,且A对a、B对b完全显性):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杂交组合是__甲、乙__。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4__种纯合植株。
【解析】(1)A表示雌雄两个亲本杂交,D表示F1自交,经过连续自交和选择,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所需性状的个体,这种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
(2)图中E是获得具有新基因的种子或幼苗,采用的是诱变育种的方法,所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故采用这种方法最不容易获得所需品种。
(3)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说明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4)①甲(AaBb)与乙(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_BB(1/4)、A_Bb(1/2)、A_bb(1/4),故后代表现型之比为3∶1。
②乙(AABb)与丁(aabb)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产生的配子有AB、Ab、aB、ab,Aabb产生的配子有Ab、ab,故利用单倍体育种可以获得4种纯合植株(AABB、AAbb、aaBB、aabb)。
32.(每空2分,共12分)热带雨林中的某种昆虫(XY型性别决定)的体色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由等位基因B/b控制,翅长度有短翅和长翅两种,由等位基因D/d控制。
现有两只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杂交得到数量足够多的F各种表现型及比例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1)__灰身____常__染色体上。
(2)只考虑体色遗传时,F1中灰身个体杂合的概率为__2/3__,F1灰身个体自由交配得到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灰身∶黑身=8∶1__。
(3)亲代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BbX D X d__,F1中雌性比例为1/3的原因是__基因型为X D X D个体致死__。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体色性状没有和性别联系在一起,所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身为显性性状。
(2)因为亲本的表现型相同且后代灰身∶黑身=3∶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Bb和Bb,所以F1中灰身个体杂合的概率为2/3。
这些个体自由交配,可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得到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灰身∶黑身=8∶1。
(3)根据表格可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BbX D X d,F1中雌性比例为1/3的原因是基因型为X D X D个体致死。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除注明处外,其余每空2分,共15分)(1)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创造了生态工程最早和最生动的模式。
其中,__无废弃物农业__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它遵循的基本原理是__物质循环再生__原理。
(2)人类处于一个__社会——经济——自然__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因此,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应遵循__整体性__原理,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通过研究发现,樟子松适应辽宁西部地区的干旱环境,于是,当地政府决定,辽宁西部的章古台地区种植樟子松林带,结果导致松毛虫肆虐一时。
这是违背了__物种多样性(1分)__原理而造成的恶果。
因此,当地政府为防止生态灾难的再度发生,一方面按照__协调与平衡__原理选取多种本地树种与樟子松混合种植外;另一方面还积极与某植物研究所合作,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经过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__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__和__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__4个步骤成功培育了樟子松抗松毛虫新品种,用于新建设的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