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都已加入。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什么不同? (1)就两者实施的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取得 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巩固苏维埃政权;后者则是为了恢复发 展生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就两者的内容来看,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 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 经济。
(2)政府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 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 交换。 (5)废除实物分配制。
3.历史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 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消极影响: ①“斯大林模式”本身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 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 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 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第20课 从“战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 教训。 2.学习要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作用。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