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六艺论”之逻辑结构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305.58 KB
- 文档页数:5
讨论国学,首在辨义。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
”(《研究国故的方法》)又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这是胡适给国学下的定义。
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问题是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
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内。
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后来大家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
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之弁言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开宗明义也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泰和会语》)这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
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的新的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泰和会语》)也就是说,马一浮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
“揩定”一词是佛家用语,马先生说:“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揩定。
”(《泰和会语》)所以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即“六艺之学”的定义,态度既俨然郑重,学理意味也极深厚,惜时人未予重视耳。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马一浮,字仲杰,清朝末年陕西平利知县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儒家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理气体用论”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当时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重要功绩。
理气体用论主要讲述了马一浮的认识,“理”是指理智,称为“智理”,它是指人的本性;“气”是指使命,称为“人物”,它的作用是指导人的行为和言谈;“体”是指人作为一个整体的身体,称为“肢体”;“用”是指身体所能使用的资源,称为“实际”,它是指人们行使人物,做出正确的行动。
因此,马一浮认为,理、气、体、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这四者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人们达到至理、至道、至真、至善的境界。
其实在理气体用论中,马一浮表达的是他对古代儒家思想的深刻思考,他坚持以“人性”为准绳,认为“理”的实现必须以“人性”为中心,即要本着孔子所主张的“诚信”,以“道德”原则作为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全体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在此“正念正思正见”之下进行行为。
同时,他还认为,“气”是有社会感染力的,如果它能得以坚持,就能够影响人们社会行为的本质,使社会内部成员之间都能够处于一种有规划的状态,从而让社会整体取得良性发展。
在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中,也提出了人的使命所在的一个重要原则至善,也就是所谓的“真善美”意识,即人们需要本着真理、善良、美好的原则,在自身最高境界上展开思考。
至此,马一浮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们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把人的价值本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让人类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
所以,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古代儒家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为现代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对我们今天的修养价值观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人书法之长——马一浮马一浮先生学人书法之长——马一浮阿迪马一浮(1883—1967)先生,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是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
马一浮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阐发他的理学思想的,这也就是他在《复性书院学规》中提出的“可以终身由之而不改,必适于道”的四点:“主敬”、“穷理”、“博文”、“笃行”。
他指出:“主敬为涵养之要,穷理为致知之要,博文为立事之要,笃行为进德之要。
”马一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论,从形式上来看是固守传统的。
他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全部中国文化都可以统摄于“六艺”之中,即所谓:“国学者,六艺之学也”(《泰和会语》,)。
这里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经”。
书法对于马老是文余艺末之事,却是其心性载道之托。
马一浮书法虽是其闲暇余事,可勿作所谓的文人书法来看。
他的童年接受了非常严格的科举会试教育,书法功底异常深厚。
马一浮书法,凝练高雅,不名一体。
篆书,取法李斯和钟鼎刻文。
隶书则径取汉碑及南北朝碑帖,对《石门颂》参透最深。
其行书植根于钟王诸帖,兼用唐贤骨法,对欧褚朱董多有取法。
独心契沈曾植草法,参用其翻转挑磔笔意。
碑帖结合,收敛体势,书风清隽,神采遒逸。
马一浮自题《维摩诘经佛道品》有云:“痴儿不解事,强分碑与帖。
吾逢郑道昭,携手追繇羲。
娇娇云峰势,濯濯兰亭姿。
墨林有真契,不许野狐知。
”由此可知其书法论者甚多,但往往不得要旨,妄言欺世。
马一浮先生眼高手也高。
曾云:“昨为张知白书一联,略无笔墨痕,真是神品。
何子贞一生不能到此境界,伊墨卿庶几近之,然犹着意。
何书结体不好,只是太着意,吾书乃了无意......”论书以“无意超妙而自然超妙”最不易得到,此乃先生学养襟怀高人一等所致也。
但先生对己书也有自知之明,大家就是大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马一浮:释学问先释学问之义后明问答之旨人人皆习言“学问”,却少有于此二字之义加以明晰之解说者。
如见人读书多、见闻广或有才辩、能文辞便谓之有学问,古人所谓学问似乎不是如此,此可说是有知识、有才能,若言学问,却别有事在。
知识是从闻见得来的,不能无所遗;才能是从气质生就的,不能无所偏。
【今所谓专家属前一类,所谓天才属后一类。
】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
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
唯尽知可至于盛德,乃是得之于己;尽能可以为大业,亦必有赖于修。
如此,故学问之事起焉。
是知学问乃所以尽知尽能之事,而非多知多能之谓也。
“学问”二字,今浑言不别,实际上“学”是学、“问”是问,虽一理而有二事。
浅言之:学是自学,问是问人。
自学,是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衣服之于寒暖,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
【《学记》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美也。
”佛氏亦有说食不饱、数宝不富之喻,最善。
】问人,即是就人抉择,如迷者问路、病者求医,须是遇善知识,不然亦有差了路头、误服毒药之害。
【古语曰:“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又曰:“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
”皆指师家不明之误,所谓自救不了为人即祸生也。
禅师家接人,每以言句勘辨,故有宾主料简。
不惟师择弟子,弟子亦要择师。
若学者不具参方眼,师家不辨来机,互相钝置,名为一群瞎汉相趁。
儒家问答、接人手眼实与禅师家不别,会者自知,但先儒不显说耳。
】故必先学而后问,善问者必善学,善学者必善问。
师资道合,乃可相得益彰。
孔子自居好学,又独称颜回为好学;舜好问而好察迩言,所以为大智。
由此言之,好学、好问皆为圣贤之事,未可轻易许人。
圣贤是果位人,犹示居学地,示有下问,“有若无,实若虚”。
何况学者在因地,若得少为足便不肯用力【今人于记诵考据之学非不用力,但义理则非所尚,此其蔽也】,安其所习而耻于问人【今人于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未尝不研究、未尝不问人,但于自己心性则置而不谈、未尝致问,此由耽于习而忽于性,故以为不足问也】,何由得有成就?【今日学者为学方法,可以为专家,不可以成通儒。
判教与分科:马一浮的六艺论与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
胡晓明;刘炜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马一浮借鉴佛家判教之法,形成其六艺论思想,主张据六艺判教、以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其目的则在应对近代中国的学术分科大势,以坚守重博通重价值的中国学术传统.
【总页数】8页(P65-72)
【作者】胡晓明;刘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相关文献】
1.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J], 罗志田
2.四部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分科 [J], 黄晏妤
3.近代中国学术分科背景下"史地合一"现象原因论析r——以史地期刊为中心 [J], 姚正平
4.学术分科制度的建立与现代中国学术典范的内在缺失——学术史反思札记之二[J], 戴登云
5.近代中国学术分科背景下“史地合一”现象原因论析——以史地期刊为中心 [J], 姚正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载: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刘梦溪在探讨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之前,我们不妨先讲几个关于马先生学问经历的故事。
故事一:1909年,在上海办《民呼》报的邵廉存写信给马一浮,希望他拿出自己的撰述出版或给报纸写些文章。
马先生没有立即回信,邵又来函督促。
这种情况下,马一浮写了一封长信给邵,详细阐明自己对著述的态度。
大意是说:我是山野之人,对当世之务固然不是很了解,但古君子之立言,凡有书留下来的,我未尝不找来阅读,并力求探明其旨趣。
可是拿现在的人写的东西和古人比较,相差实在太远了。
报纸刊登的那些新闻、言论,也许自以为是在“立言”,而究其实不过是以稗贩为标榜,体例猥杂、文辞芜秽,目的无非是想赚钱牟利,还有的干脆就是借舆论骗人。
当然也有好的,你们的《民呼》看过几张,很有生气。
但仍有不足,内容和过去的邸报差不多,语言也琐碎欠雅,还不如野史笔记,真为之可惜。
那么原因何在呢?马一浮说:今日之祸,不患在朝之多小人,而患在野之无君子。
不患上之无政,而患下之无学。
祸之灼然切肤一国所共见者,得豪杰之士,犹可弭也。
独其中于无形发于隐微之地者,为学术人心之大忧。
履霜坚冰,驯致其道,辨之不早辨,则人欲横流,天理将废。
呜呼,吾为此惧矣。
夫天理终不可灭,人心终不可亡,此确然可信者。
然其间必赖学术以维系之。
不然者,几何不相率以渐而入于兽也。
今之炫文者去经术,尚口者綟躬行,贪功者矜货利,鹜名者贼廉耻。
人人皆欲有所凭借以求逞。
循此以往,人与人相食,不待异族之噬而吾属尽矣。
诸君子果欲以济民物为己任,安可不于此加之意乎。
古之君子,其立身有本末,其出言有物有序,夫而后可以行远有信。
诸君子信能以道谊自任,其中纯然不杂以功利之私,使浮持三寸弱翰竭其所欲言,助诸君子张目,以尽匹夫之责,亦所固愿。
【14】马一浮认为国家的最大问题在学术人心,而不是那些人人得而见之的社会弊端,因为社会弊端一旦有能人出来,就可以解决。
但天理和人心则需要学术来维系,如果不及早着手,后果不堪设想。
马一浮:向内求自心之义理按语:马一浮先生(1883—1967),号湛翁,别署蠲叟,儒家思想代表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代表作品《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等。
梁漱溟先生称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本文马一浮先生认为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学术之根本,“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
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而且说:“从自己心体上将义理显发出来,除去病痛,才可以为立身之根本。
”读书不穷理,只是长习气。
反求自心义理,不负自己不负先圣。
原文:马一浮:说忠信笃敬(节选)大凡学术有个根原,得其根原才可以得其条理;得其条理才可以得其统类。
然后原始要终,举本该末,以一御万,观其会通,明其宗极,昭然不惑,秩然不乱,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乎无不备。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大学》所谓知本、知至,便是这个道理。
知本是知其所从出,知至是知其所终极。
华严家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与此同旨。
所以说天下万事万物,不能外于六艺,六艺之道,不能外于自心。
黄梨洲有一句话说得最好,曰:“盈天地间皆心也。
”由吾之说,亦可曰:“盈天地间皆六艺也。
”今日学子只知求知,以物为外,其结果为徇物忘己。
圣贤之学乃以求道会物归己,其结果为成己成物。
一则向外驰求,往而不反;一则归有极,言不离宗。
此实天地悬隔。
学者要养成判断力,非从根原上入手不可。
初机于此理凑泊不上,只为平日未尝治经。
其有知治经者,又只为客观的考据之学,方法错误,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
吾今所言虽简,却是自己体验出来,决不相诳。
望诸君著实体究,必有省发之时。
一念廻机,便同本得,方知此是诚谛之言,方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先圣,此是夷狄所不能侵,患难所不能入的。
天地一日不毁,此心一日不亡,六艺之道亦一日不绝。
人类如欲拔出黑暗而趋光明之途,捨此无由也。
第33卷第6期 2011年11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33 No.6
Nov.2011
简易视阈中的朱陆之辨 ——论马一浮对宋明理学两大系的融通与判析
刘乐恒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72)
摘要:马一浮是现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打通了孔子六艺与宋明理学,建立“六艺论”,为儒学在现代的转进作 出重要贡献。然而,马一浮与宋明理学的渊源关系,学界意见不一。马一浮评判宋明理学及其中的朱陆之辨,乃根 据一个“简易”视闯。在简易的视阈下,马一浮对程朱陆王之学作出融通与辨析,我们据此亦总结出马一浮在融朱 陆的基础上,更自觉地继承程朱一系;而在继承程朱一系的基础上,更自觉地继承与扩展程伊川之学。 关键词:马一浮;简易视闻;六艺论;程朱;陆王 中图分类号:B26/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1)06—0037—08
众所周知,马一浮与熊十力、梁漱溟、牟宗三、唐 君毅等共同建立并发展了广义的现代儒学(Contem. porary Neo—Confucianism)思潮。而事实上,现代儒 学之建立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儒学包括先秦儒学与 宋明理学的辨析、继承与扩发。但是,传统儒学历经 二千余年,流别交错、思想丰富、论题复杂,如何对此 庞大的儒学传统作出具体鉴别、判析、扩发,以蠲涤 歧义、取精用宏,贞定儒学本位下的天地人生之根本 意义,从而实质性地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去, 进而对人类文化进程有所贡献,成为现代儒者毕生 思考的问题。而就传统儒学来说,宋明理学因为涵 具丰富深入的思想维度,并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论题有待后来者辨析、总结与转进,故往往成为现代 儒学所正视的思想资源;而现代儒学亦往往在体认、 辨析理学诸论题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的学术渊源, 展示了各自的思想取向,从而为儒学传统的反本开 新、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作出自身的贡献。 在此背景下,熊十力于理学中,契心于远承孟子 直指之道的陆象山、王阳明一系,并融会王船山之 学,开创出一个在“本心”、“仁体”基础上的“体用不 二”、刚健生生的现代儒学系统…。牟宗三于理学 中,极力辨析理学除了程(伊川)朱、陆王两系外,还 有在濂溪、横渠、明道三先生思想基础上建立的胡五 峰、刘蕺山的“以心着性”一系,三系之中,后者为嫡 系。同时,他竭力论证伊川、朱子一系是一个“横 摄”的认知系统,是“别子为宗”,与其余两系的“纵 贯”系统绝不相同。牟氏这一辨析,为其“道德形上 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根据 J。与熊、牟等相似,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