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了拂尘去,私作凤鸾交——浅析《玉簪记》思想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86.88 KB
- 文档页数:2
清歌一曲露华浓,良辰美景伴君同——浅析昆曲《玉簪记•琴挑》的艺术特色张心悦(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 明代戏剧家高濂笔下的《玉簪记》被誉为中国传统十大喜剧之一,戏剧描写了书生潘必正与小尼姑陈妙常之间冲破世俗禁忌的爱情故事。
昆曲《玉簪记》的唱词清丽脱俗,人物表演生动活泼,可谓是动静皆由心生,悲喜出于真情的典范。
其中《琴挑》一出戏的生成,对促进故事情节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凸显出昆曲独有的艺术美感。
[关键词]昆曲;《玉簪记•琴挑》;淡雅;写意;空灵[中图分类号] J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0-191(2014)04“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抚琴弄乐向来在古人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比重。
文人雅士借琴音抒心音,倚琴声表心声,琴,似乎是男女爱情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绝妙元素。
明代戏剧家高濂笔下的《玉簪记》,描写了书生潘必正与小尼姑陈妙常之间冲破世俗禁忌的爱情故事,其中《琴挑》一出戏,正是二人由琴传情的绝美体现。
《琴挑》唱词清丽典雅,处处透露着男女主人公情窦初开,热切而又谨慎的细密心思。
精读剧本,便不难发现《玉簪记•琴挑》一出的生成,对整出戏的情节脉络和艺术造诣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完美呈现了昆曲《玉簪记》的淡雅之美,写意之美,空灵之美。
一、因琴生情,淡雅之美(一)以琴结缘——未见抚琴人,但闻幽琴声夜色,似一个无形的细网,网住了几颗幽微的远星,和暗夜里两个孤寂的心灵。
一个是清冷冰花,却并非千年不化;一个是翩翩公子,也正当最美年华。
今夜凄清幽雅,星耀芳华,闲庭信步于月下,任那凉风吹拂,树影婆娑响沙沙。
忽听得不远处传来一阵琴音,缠绵悱恻,似诉似泣,它飘渺于耳畔,却又萦绕于心房。
恰便似高山遇流水,伯牙会知音,又惊又喜,引得悠哉之人顺着琴音寻了过去。
熟不知,只这一曲,便牵出了书生潘必正与小尼姑陈妙常的宿世姻缘。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
昆剧玉簪记观后感近期,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推荐了昆曲《玉簪记》这出戏。
我是一个爱听戏、爱看戏的人,而且对于戏曲中的唱词很感兴趣,觉得唱词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古典文学的内容,还包含了我们祖先对待生活的态度。
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本《顾曲麈谈》,收集了关于戏曲唱词方面的资料,还购买了一些关于戏曲表演的书籍。
我认真地阅读了书中的内容,并把相关的唱词抄录在笔记本上,作为一种资料来使用。
可以说,每一次学习都是我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天的昆剧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它秉承着戏曲原始的艺术特征,又融入了新时代发展的因素,让整个昆曲体现出更加独特的艺术气质。
这次的观看昆剧《玉簪记》,正是让我感受到了昆剧的魅力。
这出戏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潘必正和李三娘的爱情故事。
他们二人自幼就相识,长大后,双双拜师学艺,立志要成为出色的才子佳人。
在学习过程中,两人日久生情,渐渐产生了爱慕之意,但却碍于社会规范,不能将爱情公之于众,反倒互相牵挂、思念。
后来,二人不忍分离,又私定终身。
因为担心被师傅发现,所以选择在临行前半月完婚。
《玉簪记》这个戏文是明朝的,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非常相似,揭露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不合理现象,同时也歌颂了两位男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潘必正和李三娘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违抗家人安排的婚姻,那么等待他们的可能是悲惨的结局。
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没有自由,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有一句俗话叫做“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皇帝,但他们统治的手段却基本相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进步,社会制度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现在的社会是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社会。
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依旧存在,我们的社会应该是男女平等的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众所周知,昆曲是中国的戏曲,同时也是中国的国粹。
玉簪记观后感《玉簪记》是中国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主人公花妖儿被玉簪定格成人形后的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观后感如下。
影片《玉簪记》通过精美的画面和饱满的情节,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这部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视觉特效和动画技术,将一个神话故事逼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故事的主人公花妖儿是个天真烂漫、纯真善良的女子,她因为愚蠢的误会而被玉簪变成了人形。
从此之后,她踏上了一段寻找真爱与自我救赎的旅程。
影片首先让人难以忽视的是其精美的画面。
导演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将花妖儿的故事娓娓道来。
花朵的绽放、树叶的飘散、星空的闪烁,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艺术美感。
而花妖儿的造型更是独特而精致,她温柔的面庞和华丽的衣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整个影片的视觉效果简直让人陶醉其中。
影片的情节也非常吸引人。
故事中的花妖儿是一个被困在花丛中的孤独女子,她渴望着能够融入人类世界,寻找自己真正的归宿。
在她与人类世界接触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善良的人,也经历了种种挫折与考验。
但她一直保持着乐观、勇敢和善良的态度,最终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并完成了从花妖儿到普通女子的蜕变。
整个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除了精美的画面和吸引人的情节,影片《玉簪记》还通过花妖儿和其他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一系列深刻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比如,电影中的主要反派角色乌龟仙人代表了对传统观念的执拗与守旧。
他拒绝接受花妖儿的改变,并试图将她重新变回原来的模样。
而花妖儿则代表了对自由、爱情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通过这种对比,影片在人性和社会观念的层面上做出了深刻的探讨。
观后感觉得,这部影片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它不仅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吸引人的情节让观众享受了一个美妙的视觉盛宴,更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和人性的深思。
影片中的花妖儿是一个让人心生敬佩的角色,她的坚持和善良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和逆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玉簪记赏析摘要:一、玉簪记背景介绍二、主人公李娇与书生的爱情故事三、玉簪的意义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四、玉簪记的主题及启示五、玉簪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文:【玉簪记赏析】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而《玉簪记》便是其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篇。
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个名叫李娇的女子,容貌出众、才情过人。
她经常穿着一根镶有明珠和玉簪的头钗,美丽动人,引人注目。
故事讲述了李娇与一名书生的爱情纠葛。
两人互相爱慕,但由于身份差异,无法在一起。
李娇为了能够与书生长久地相守,决定舍弃自己的玉簪送给书生,希望他能将其作为定情信物,永远珍爱。
然而,不久之后,书生却将玉簪遗失。
李娇历经艰辛,寻找玉簪,以此表达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玉簪在故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象征着李娇对爱情的无私奉献和书生对爱情的承诺。
玉簪的丢失,反映出两人爱情面临的困境和外部压力。
最终,在李娇的努力下,书生找到了玉簪,寓意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得以重燃。
《玉簪记》这一故事的主题在于表现爱情的真挚、纯粹和执着。
它告诉我们,爱情面前,身份、地位等世俗观念都不值一提。
只有真心付出,才能收获美好的爱情。
故事通过对李娇和书生之间爱情的描绘,启示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勇敢面对困境,坚定信念。
在文学史上,《玉簪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古代爱情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如今,我们仍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汲取营养,体会爱情的美好与伟大。
总之,《玉簪记》是一部值得品味的作品。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粹与执着,也让我们明白,真挚的感情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玉簪记》作者:孟令悦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08期摘要:本文围绕《玉簪记》从儒释道“三教合流”以及文化专制的时代大背景入手论述其创作产生的原因,并与其他作品相比较,观其瑕瑜,作出较为公正合理的评判。
在无“情”之“道”的背景下,通过对悲喜交织、离合起伏的情节进行细节分析,重点突显了《玉簪记》中高昂的“情”,阐明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最后,在看到其讴歌纯真自由情感,展现人性解放时代精神的同时,本文也提及了本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三教合一”;“灭人欲”;欲理之争;情欲之辨;无情与真情;不足之处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1]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到了明代,便是传奇在文学界中逐渐开花,大行其道。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所撰《玉簪记》就是传奇作品代表之一。
作为轻喜剧的《玉簪记》本身带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古今曲作家对此其点评也是褒贬不一,有不少人甚至将此作品归于“中下品”、“能品”之类。
吴梅曾作评价:“记中寄弄、耽思诸折,文彩固自可观,而律以韵律,则不可为训……”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2]中也批评道:“幽欢在女贞观中,境无足取,惟着意填词,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而意不能贯词,……”更有人抨击此作“只见有淫事,不见有善行也,人心焉得不邪,世道焉得还淳哉?”虽说此作并不像《西厢记》[3]、《牡丹亭》[4]等剧作一般闪耀于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列,但从创作至今的四百多年里它也从未被人遗忘,而是在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兀自开花,并在后人的继承与创新中持久地发挥着它的光与热。
若此作当真就如上述评论所说的这般烂俗不堪,那它流传至今且广为人知的现象不就成了一大“怪象”?对于这些微词,既要避免感性偏袒,又要综合分析,利用理性为其进行合理的辩护。
一、不可忽视的催生剂——时代大背景元明时期,儒释道三教早已不仅是社会功能的互补,它们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内质性的演变——三教合一。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在初期并不像佛家一般重“禁欲”,不过由于三教合一的倾向,“欲”后来在儒释道三教都遭到了强硬的抨击,全真道体现了道教的禁欲主义,表现在儒便是程朱理学的兴盛。
188浅析寺观爱情模式成因——以《玉簪记》为例★ 支千梦寺观爱情模式由来已久,在包括《西厢记》《牡丹亭》等多部脍炙人口的戏剧及小说中均采取这种模式,都以寺庙道观为主要场景。
而到了《玉簪记》中,则更加“放肆”——女主人公陈妙常已经出家为尼。
原本寺庙道观乃清净之地,斩绝七情六欲,又何以成为戏剧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爱情萌芽进展的高发场地,我想,这与寺庙的清净环境与内涵、戏剧小说的审美需求还有人的自然欲求的苏醒、人的自我价值的发现都有分不开的关系。
近来热播的《知否知否》一剧中,多次出现男女在寺观祈福还愿的过程中相见甚至相恋相许感情加深的情节,包括小公爷与明兰在玉清观里多次幽会私定终身以及顾廷烨去玉清观祈福发现墨兰与梁公子在内偷情等众多情节。
何以产生这种现象:寺观竟成为男女爱情的“圣地”?上溯寺观爱情模式的起源与流变,本文从古代戏剧《玉簪记》切入,探寻原因。
寺观环境与作家地位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幽静的寺庙自是诗情画意,实在是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男女主人公难免心旌摇曳,难以自持。
再加上寺观长期被笼罩在一种禁欲无为、六根清净的环境中,如果不是毅然决然摒弃红尘、对世俗之事全无兴趣的人,难免会感觉长日无聊、时光漫漫,而这时候,如果再来一个条件优秀的异性,爱情的产生也在情理之中。
而且这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中的大少奶奶成为寡妇后为了贞节牌坊不能改嫁,只能不断地压抑自身欲求,甚至把黄豆都数的光滑一样,也同曹禺的《雷雨》中的繁漪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长期的自然欲求的非正常压抑必定会造成欲求的汹涌、喷射与发泄。
何况陈妙常是半路被迫出家,又是独自一人,无人照拂,缺少关怀,还姿容出众,青春正好,那么后续男主人公的出现与感情线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
而这种欲求也可能并不仅仅是肉欲的需求,也会是娱乐等的欲求。
如《牡丹亭》的片段《春香闹学》中春香对于春天、自然与玩耍的追求和她对刻板呆滞的诗文学习的厌恶以及对迂腐正经的先生的戏弄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玉簪记-秋江哭别》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玉簪记-秋江哭别》原文及鉴赏【导语】:【水红花】 (生、老旦、丑上) 天空云淡蓼风寒,透衣单。
新版《玉簪记》,说的就是才子佳人事眉来眼去情
杨江波;许培鸿(摄影)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08(000)021
【摘要】《玉簪记》说白了就是发生在佛门净地的段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以玉簪和扇坠为定情信物,上演段被视为离经叛道的爱情故事,不曾想,两人却是从小就订了亲的,于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因为说的是尼姑和书生,《玉簪记》一度遭各朝各代禁演。
戏文里说得好,“佛门来了个书生俊俏,白玉堂里裹起暗潮。
秀才尼姑怎能成相好?”。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杨江波;许培鸿(摄影)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才子佳人戏曲中"琴"意象琐议——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J], 张隋全
2.情到深处剧亦真——从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解读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 [J], 刘奔
3.《玉簪记》中的爱情心理探究——《玉簪记》研究之二 [J], 孟宁宁
4.曲曲有情,步步生莲——新版昆剧《玉簪记》品析 [J], 熊月蕾;
5.论世情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之关系——兼论鲁迅对世情小说和人情小说的界定[J], 陈怀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