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是指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发展前进的过程,比如,初中阶段是学生习惯培养的关键期,那么教师在这个阶段就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补偿的,比如,学生在某方面有缺陷,他可能通过其他方面来补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信心,充分相信每位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是每位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要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不顾学

生特征而编制的课程,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新的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为目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中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要充分适应和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因此,数学课程内容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学生一旦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总体上具有阶段性,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有一个逐渐抽象的过程。在课程种应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一次抽象完成不了的课题,可以通过反复出现,多次抽象来完成。教材中应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素材,尤其在学生未达到较高境界时,为他们提供形像支持的素材,以帮助他们理解。教学中则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重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体形像的认识支柱。第三,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发生了争论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所以课程内容在难度上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精力更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

随时愿意抛弃已有的思路和答案,积极寻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因此,课程内容应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之内,让成功感始终伴随学生学习的旅程,以保证学生不会因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展的机会。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的知识。然而,以学科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按公理化的体系,用成人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呈给学生,必然造成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贮存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在于教材的形态。新的课程一定要在呈现方式上有大胆的突破,把教师的“教”材变为学生的“学”材。另一方面,教师要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名符其实的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各种观点之间真诚的交锋,使学生从经验中、从活动中,通过思考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同时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和更有生气,从而更加有效。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物的和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要求一个模式。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因此,课程在评价上应把评价的对象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全面的、综合教育质量的评

价。应建立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另外在评价方法上,应作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其次,应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应提供学生解释与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就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的权利。有时候,学生的答案看似错误,其实却隐含着合理的成分和创造的火花。应该允许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答案不同。在此基础上,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身心发展计划的5个规律

心发展的5个规律,是大家在做题时容易搞混的,今天来偏长文帮大家梳理。静心来看: 一、顺序性 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教科书案例(此文所指教科书如无特别指明,均指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版的《教育学》): 个体动作的发展顺序: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 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 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 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教育要求:循序渐进。 经典例题(本文所选题目均为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或资格证考试真题): 1.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注】紫色选项为正确答案。 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3.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5.“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个体差异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顺序性和阶段性 D.均衡性 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规律 B.顺序性规律 C.不平衡规律 D.差异性规律 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注意:请各位童鞋比较下例5、例6和例7,从理论上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既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又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这两方面都能解释的通。但在做题时,如果单选,则优先选择顺序性。我们认为,首先违背的是顺序性的规律 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决定于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二、阶段性 概念: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教科书案例: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 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 确定的先后顺序。比如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的原则。儿童先会辨认上下,后会辨认前后。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 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均存在差异,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与此同时, 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的进程、内容、水平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成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心里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复杂关系中。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P67) 5、道德情感: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6、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等) 7、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自然美感,艺术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8、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等) 9、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和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 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等) 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P36) 1、青少年的向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能自觉地确定想象的目的和任务, 并能围绕目的展开象 2、青少年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占优势,随着表象内容的深刻和丰富,随着想象的 认知操作能力的提高,青少年的想象的创造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占优势。 3、青少年的想象更富于现实性,在青少年时期,由于个体的感知能力显著提高, 个体的表象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青少年的想象能更精确、完整的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的现实性。又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积累,青少年能很好区分现实和虚构,会主动抑制不符合现实的想象,想象中虚构成分逐渐减少。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确如此,尊重树木的本性、天性每一粒树种每一棵树苗都有发展成参天大树的潜力,正所谓无为而有为,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在规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只有顺应其发展,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学记》中记载过:“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因此顺应规律的发展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祥,庄稼的快速生长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源已经遭受到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庄稼必将荒芜。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效果只会浮在表面,而没有看到根源,必定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现教育刻意而为、教育刻痕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跳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我们反念一想,是否可以让教育像农业一样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知识本身成为一种吸引,一种魅力,这样一来,教育的悲剧会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激发内在动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发展牵动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教育要顺应规律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断为国家注

入新鲜的血液。一个种族的灭亡便伴随一个种族的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伴随的是另一个朝代的诞生。规律是客观的,没有人可以也不可能去阻挡规律的发展与变化。违背规律其结果只会和“反清复明”一样最终落得一个失败的下场。以大见小,如果教师在教育中一味的逾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只会是治标不治本,看似光鲜的背后缺乏生长的动力,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少年,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 鱼的生长,狼的生存与期望效应给了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启示。一个人因顺应天性潜质才得以发掘、一所学校因规律而有条不紊的运行,一个国家因顺应规律而生生不息。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顺应规律施以教学,促进学生个体、学校国家集体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确如此,尊重树木的本性、天性每一粒树种每一棵树苗都有发展成参天大树的潜力,正所谓无为而有为,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在规律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只有顺应其发展,潜能才能得以挖掘。《学记》中记载过:“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因此顺应规律的发展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祥,庄稼的快速生长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根源已经遭受到破坏,随着时间的推移,庄稼必将荒芜。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发展其教学效果只会浮在表面,而没有看到根源,必定不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因此教师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现教育刻意而为、教育刻痕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跳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我们反念一想,是否可以让教育像农业一样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知识本身成为一种吸引,一种魅力,这样一来,教育的悲剧会不会因此而减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顺应学生的天性,激发内在动机,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青少年的发展牵动着国家的发展,因此教育要顺应规律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不断为国家注

入新鲜的血液。一个种族的灭亡便伴随一个种族的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伴随的是另一个朝代的诞生。规律是客观的,没有人可以也不可能去阻挡规律的发展与变化。违背规律其结果只会和

(发展战略)学生心理发展以及规律等最全版

(发展战略)学生心理发展 以及规律等

学生心理发展以及规律等 1.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2.人和动物壹旦学会对某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和该条件相类似的刺 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4.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5.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选择性。 6.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自我实现需要。 7.“情急生智”所描述的壹种情绪状态是应急。 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9.精力旺盛,表里如壹,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胆汁质气质类型的特点。 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情叫原型。 11.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 12.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和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回忆。 14.受过去经验和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定势。 15.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自然适度。 16.当壹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壹些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 为晕轮效应。 17.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操作熟 练。 18.出乎意料的夸张场景下嗦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应激。 19.人们见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20.壹般地,教学中的感知能够区分为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2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22.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 23.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4.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25.当个体接受壹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壹致,他更可能接受壹项重大的,更不合意 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26.人的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27.有俩个学生,他们各自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成绩预期是:甲生80分,乙生100 分。结果,俩人都考了85分,甲乙二生的心理挫折,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甲生的挫折心理小于乙生。 28.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原型内化。 29.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壹般趋势是随练习次数而提高。 30.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且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遗传素质。 3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2.学校不得合未成年学生在危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 就是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33.说法不正确的是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3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壹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 稳定性和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程序的差异性) 3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梳理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梳理 纵观2016、2016、2016和2017年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的教育综合知识的真题,我们不难发现《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几乎都会涉及。如2017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判断题第11题和13题,和单选题第25题;2016年教育综合知识的单选题第14题。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地复习《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确保于此不丢分,特此进行相关梳理,以资诸生备考。 考点一、各个规律的表现及其启示 1、顺序性 具体表现:人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的特征。 教学启示: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例题1: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2: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3: 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2、阶段性 具体表现: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教学启示: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例题4: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不平衡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例题5: 判断: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身心发展规律指的就是两方面:身体与心理两方面、 (一)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 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男孩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2岁,年增长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长为5、9厘米。男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3岁,年增重为5、5千克。女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重为4、4千克。从发育时间瞧,女生不仅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长高峰期与体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与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第一就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第二先就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就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因此,小学生能做比较用力与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而对她们小肌肉运动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则很难做好,也不 能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别就是手部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

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与做手工劳动。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小的字。?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小学1~2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大脑重量达到1280克,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增强,并向平衡发展。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小学视觉感受性增长速度最快,在体育学习活动中运用视觉的机会特别多,学生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观察事物与学前儿童相似,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都较差。 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就是较为明显的特征。刚入学的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儿童的有意记忆、有意再现逐渐发展。儿童往往易于掌握具体、可感知事物的概念。 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概念,并能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但不能自觉地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儿童想象力在幼儿的基础上,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想象活动,其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往往就是事物的简单重现,儿童想象常常与现实不符,往往更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 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往往就是只注意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事物与学习材料,注意力也易于分散与转移。

学生心理发展以及规律等

学生心理发展以及规律等 1.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2.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 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4.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5.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选择性。 6.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自我实现需要。 7.“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应急。 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9.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胆汁质气质类型的特点。 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情叫原型。 11.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能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 12.野战部队身穿迷彩服以达到与周围背景相混淆的效果,这主要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13.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回忆。 14.受过去经验与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是定势。 15.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是自然适度。 16.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 为晕轮效应。 17.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操作熟 练。 18.出乎意料的夸张场景下嗦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应激。 19.人们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 20.一般地,教学中的感知可以区分为直接感知、间接感知。 2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22.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 23.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24.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25.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 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26.人的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27.有两个学生,他们各自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成绩预期是:甲生80分,乙生100 分。结果,两人都考了85分,甲乙二生的心理挫折,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甲生的挫折心理小于乙生。 28.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原型内化。 29.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是随练习次数而提高。 30.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遗传素质。 3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32.学校不得合未成年学生在危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 就是违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权。 33.说法不正确的是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3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

身心发展的规律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四)小学生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 1.考核知识点 心理的本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认知过程;认知发展观;新皮亚杰主义;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关键期;最近发展区。 学习及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创造力;问题解决;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品质;认知策略;技能;智力技能;动作技能;练习曲线;高原现象;学习过程;试误说;顿悟说;程序教学;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2.考核要求 (1)识记与理解 人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规律有: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不平衡性 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学校教育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与认知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2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à连续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à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 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同化,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2. 影响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记住这5大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资格考高分!

记住这5大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资格考高分! 提前备考,下半年教资笔试才能得高分!,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战教师资格考试,老师更新教师资格证常考知识点,助大家每日进步一点点,早日拿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小学科目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在历年的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曾多次出现,一般来说考察题型多为客观题,但也有可能考到简答题。 本文将会结合常见的历年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就好像个体运动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2.教育启示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具体表现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强调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 2.教育启示 教育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例如,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是儿童身高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例如,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 2.教育启示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只有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关键期,才能促进这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这个方面没有在应该发展的时期得到进步,那么在之后的生命中很难再得到发展,例如狼孩便是错过其语言形成的关键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行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 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我们经常发现残疾人身体上出现了问题,但是他们用自身的强大意志促使了自己的前进,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2.教育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2.教育启示 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人的发展具有两条规律:中心四周律和头尾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 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谈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初中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自觉与盲目同随,内心错综复杂,充满着各种矛盾。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产生许多的困惑和烦恼,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内容。 一、初中学生的特点 1、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特殊性。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处于青少年早期,这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这个时期,是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所以,也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 2、初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 从初中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他们受着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不健康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在社会中漫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健康信息和网络虚拟世界也侵蚀着初中学生稚嫩的心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离异家庭的增多,造成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完善;沉重的升学压力,同学间过度的竞争,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等也会造成初中学生心理不适应,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重者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极少数学生因为走不出心理的困惑,出现自杀的倾向。 成长过程的特殊性和所处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使初中学生具有了一些明显的特征: (一)生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由于生长素的作用,他们新陈代谢加强,身体内部各种器官机能迅速提高,逐步趋于成熟,身高体重急剧增长,体格趋于定型,形成了一生中迅猛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 初中学生性器官发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男女差异明显,性功能已经具备,性心理变化激烈,这标志着人体发育的全面完成,初中学生可以说“长大了”。 (二)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比较快,其心理发展成熟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学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会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身体的急剧变化,给初中学生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初中学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现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些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学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 总起来看,初中阶段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的时期。所以,有的人认为这是个体发展史上的“危险”时期。 (三)思想特点 初中学生的生理处于人生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心理处于成长的第二反抗期。他们的物质生活优越,缺少吃苦精神;面对家长要求成才的强烈愿望,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思想充满困惑;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却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习上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比平时要迅速稗多。 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上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的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些研究结论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个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的全过程的意义。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 学规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体育教学过程要遵循人体活动和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特殊规律。 首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有一个粗略掌握动作,改进提高动作,巩固动作、运用自如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严格明显的界限。它既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掌握动作技能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也反映了学生身体机能和体质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性变化,去确定教学任务、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有阶段性特征,作为身体素质基础的生理机能阶段性变化,又决定了身体素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的发展依赖于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只有在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锻炼中,才能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形成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样,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因为身心发展是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的条件。任何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都要以相应的体质为条件。学生身体发展水平越高,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就越快、越好;而体质较差的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就越困难。 体育教学要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其生理和心理的自身发育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也要关注其可塑性。教学过程需要依据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的特征,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另外还有“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体机能适应性变化规律” 体育教学能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是因为体育活动能增强学生机体机能的活动能力。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提高,有其适应性变化规律。在练习开始的时候,机能活动能力缓慢上升,随着活动加强,机能的活动能力逐渐达到最高水平,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这个水平,然后逐渐下降。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学生的机能水平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而由于年龄特点、身体健康状况、体育基础水平、教材的性质、教学组织教法以及气候条件等不同,学生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最高阶段的高度、稳定的时间,以及承担急剧变化负荷的能力均有所不同。学生的年龄不同,机能活动能力的特点也不同。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组织与安排教学,循序渐进,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机体适应性的波浪形曲线变化规律,和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情绪、注意、意志等心理活动所呈现的高低起伏的曲线。这种波浪形曲线变化规律,决定了体育教学过程也具有明显的节奏性,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对象,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过程。

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015四川教师招聘教育公共基础备考: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 规律 一、考点精讲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答题技巧】在判断是顺序性时,我们遵循两点:1.是题中描述学生的身心发展按规律进行;2.是不超前、不可逆;看这两点这两点是否遵循或违背来判断是否是顺序性。而且还可以运用一个技巧就是题中描述的是连续二字,即是顺序性。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岁~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