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景观及城市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规划师论坛Forum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当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必然会有更高级的需求产生。
它是激励人们不断努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将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爱、尊严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后来他在1954年出版的《激励与个性》一书中补充了另外两种需求,即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并指出二者应居于尊严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本期主题:城市风貌规划与特色塑造[编者按]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的灵性,它使城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得以延续、发展并发挥其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
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风貌趋同、特色丧失现象日益显现,如何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特色,进一步挖掘具有个性化和典型文化意义的城市风貌特质,加以培育、提升和强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城市风貌规划与特色塑造”为主题,刊发“《规划师》・百色论坛”上四位发言专家的主题报告,对城市风貌特色的本质与作用、城市风貌规划的角色、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 陈秉钊城市风貌与特色 —从街道美学说起[摘 要]城市风貌与特色应从街道美学中体现人的主体地位;风貌与特色,不是简单追求视觉的效果,而应挖掘历史,丰富城市的文化;城市历史是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元素,要尊重历史的原真性,在保存历史信息的同时,又要有所创新,反映城市的时代特性。
归根到底,风貌与特色虽然要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但根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街道美学;城市文化;历史原真性;保护机制[文章编号]1006-0022(2009)12-0008-0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Cityscape and Characteristic: Street Aesthetics/Chen Bingzhao[Abstract] Cityscape should be human oriented in street aesthetics. Cityscape pursues both visual effects andcolorful city culture. We should preserve original city history and create new city features. In essence,cityscape is to satisfy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Key words] Street aesthetics, Explore city culture, The originality of history, Preservation mechanism当我国基本实现小康并走向富裕时①,人们对城市的环境需求也日益迫切。
1.城市⾊彩 是指城市或某个城市⽚断的基调⾊彩,它由建筑及建筑群的⾊彩混合⽽成。
每⼀个城市在其发展历史中由于所处⾃然环境、⼈⽂环境不同⽽具有各⾃独特的⾊彩基调,它是城市⽂化和城市风貌特⾊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伊利尔?沙⾥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 关于城市⾊彩研究⽅⾯的⼯作,西⽅发达国家开展较早,很多城市都进⾏了这⽅⾯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彩特征。
波⼠顿以暗红⾊承载着历史的红砖为主调;纽约以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为突出;华盛顿的灰⽩的花岗岩⾊与湛蓝的天空⾊构成了⾸都明朗的主⾊谱;芝加哥则给⼈沉稳、⾼雅的灰⾊调印象。
相⽐⽽⾔,尽管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很悠久,由于⾊彩⽅⾯的研究起步较晚,⼤部分城市明显缺乏个性和⾊彩魅⼒。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中理念的更新,城市⾊彩问题也⽇渐受到⼈们的重视,城市规划界也开始对城市的⾊彩进⾏研究。
尤其是2000年之后,⾃从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建筑物外⽴⾯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后,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们也密切注视着⼯作的进展,城市⾊彩规划也逐步⾛上正轨。
⽬前,国内⼀些⼤城市在这⽅⾯已经取得了⼀些成就,初步确定了城市⾊彩的基调。
如北京确定以灰⾊系为主的稳重、⼤⽓、素雅、和谐的城市⾊彩环境,哈尔滨市城市⾊彩确定为⽶黄⾊和⽩⾊为主⾊调,⼤连市定为⽶黄⾊。
2003年初,为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统⼀⽽⼜富有变化的城市⾊彩形象,武汉市开展了“城市⾊彩最美的建筑摄影⽐赛”、“武汉市⾊彩最美的建筑公众投票”、“武汉市⾊彩最美建筑公众调查”等⼀系列关于城市⾊彩的调查研究活动。
同时,⼴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彩的经验和教训,在分析城市⾊彩现状的基础上,为下⼀步城市⾊彩导则的制定奠定基础。
2.武汉城市⾊彩现状问题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长江、汉⽔穿城⽽过,城市呈现依江发展的汉⼝、汉阳、武昌三个组团的格局。
浅谈城市公园建设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合理加强都市群城市公园的建设,塑造集生态、休闲、娱乐和展示城市特色文化风貌于一体的公共景观空间是当前十二五规划创建民生工程的一项重大建设任务。
本文从建设城市公园的重要意义入手,阐述了在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明确的几大原则和把握要点,提出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和公众参与的规划理念,为城市公园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关键词:城市公园;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城市公园对于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进行户外活动而言非常重要。
人们在享受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远离大自然,污染严重,环境喧闹,住房拥挤所带来的一系列困扰。
在现代高楼大厦中紧张工作的人们渴望回到自然的怀抱,大自然的宁静、闲适与生趣对都市人来讲是难能可贵的。
而城市公园的建设正是契合了人类这一重返生态乐园需求,恰到好处的提供了供市民休闲娱乐和释放压力的公共场所。
城市居民在公园中或散步、或游戏、或躺或坐陶冶性情,在公园文化中充分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闲适美好。
城市公园已成为提升城市文明、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最大的开放空间,正确把握其形态空间上的韵律节奏,将建筑与景观、自然风光与人类活动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是城市公园设计中的最需把握的关键要点。
公园规划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服务,空间的目的是人的活动,为人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界面。
在这个界面里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生活包袱、压力痛苦,充分享受自然和生态的美好。
一、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的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公园中最重要建设也是最广泛建设的是必然城市公共绿地部分,面向“绿色是生产力”、“绿地是地球之肾”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新世纪,如何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健康的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规划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中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个大类。
摘要: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家园,更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交流、获取信息、展现自我的公共舞台。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精神与性格。
本文以杭州著名的南宋御街为例,采用Barnes and Duncan (1992) 的景观话语分析方法将城市景观作为话语分析的对象进行解读。
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文化街区的兴建体现了构建民族和地域身份认同感的必要性。
关键词:景观话语;南宋御街;身份认同城市空间作为人们生活和发展的栖息地,是人类文明、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而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展现城市个性特点的有效构筑。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城市受到“千城一面”的强烈垢病,城市街区和公共中心场所经过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城市改造后丧失了地方和历史特色。
而房地产开发形成的新住区景观西洋化的趋势,将富人们安家在恍若异国的氛围中,直接导致了民族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失语。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街道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与扩展。
为重现杭州旧城文化、塑造杭州皇都形象,城市规划者们致力于打造充分体现杭州悠久历史、重现旧都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营造出精致典雅、融贯中西的城市景观。
本文选取杭州典型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御街为研究对象,采用Barnes and Duncan (1992) 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将景观看做是“意识形态的具体转化”,把景观作为另一种文本来进行解读。
一、历史话语——记忆中的十里御街御街始建于南宋,全长约4.3千米,又称十里御街,是当时临安城的中轴线,众多坊巷沿御街分布于东西两侧。
根据其社会功能,御街又可分为三段:首段从和宁门到朝天门,是临安城的政治中心;第二段从朝天门到观桥,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最后一段从观桥至武林门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
此时的御街前承宋廷,后接闹市,是南宋临安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脉。
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研究摘要: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仅需要绿化率达到相应标准,而且还要注重美学与意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视觉的心理上的双重享受,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的关系,重点分析园林设计方法分析景观风格与意境,以期可以为有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意境1城市规划建设中常见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1.1 中式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中式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始于古代中国,体现了中国文化、哲学和审美理念,这种风格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在布局、材料选择和植被配置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中式园林通常采用对称、轴线和层次感的布局,以中心轴线为基础,通过设置门楼、廊亭、回廊等建筑物来划分空间,并营造出不同的景观区域。
建造过程中常使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竹子、石头和瓦片等,经过精心的加工和组合,营造出自然而优雅的氛围,石头在中式园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用于做山石、石桥、石凳等。
中式园林常见的植物包括盆景、花卉、竹子和各种树木,植物的选择通常考虑四季景观,以及色彩、形态和香气的多样性[1]。
中式园林特别注重装饰细节的精致和讲究,常见的装饰包括雕刻、壁画、廊柱上的彩绘等,这些装饰元素往往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营造出一种雅致的氛围。
1.2 日式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日式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源于日本传统文化和宗教哲学,强调简约、平衡和自然的美感,日式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细的手工艺和和谐的氛围而闻名。
日式园林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力求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氛围,常见的自然元素包括石头、水池、湖泊、瀑布和草木等,这些元素被精心布置,并通过巧妙的排列和组合来创造出自然的景观效果。
常见的植物包括苔藓、竹子、松树和枫树等,植物被精心修剪和摆放,以增强自然的美感,并营造出四季变化的景观效果。
2020年07月July 2020浅谈城市山地公园的空间营造——以兰州市白塔山公园为例苗童童 李 彬(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城市山地是开放空间,兼顾生态与游憩功能,对城区内的自然山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现象,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市民。
关键词:城市山地公园;空间布局;空间序列;空间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4-0107-04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9%。
城市中的山地景观有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城市建设的基底高低起伏,形成了特色的城市景观[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居民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大多数山地城市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城市内部及建设用地周边的自然山体进行公园化的开发利用[2],在保护城市山体的同时,扩大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满足市民游憩需求。
本文以兰州市白塔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空间布局、空间层次和空间营造手法3个方面出发,通过历史资料考证和现场调查,对城市山地公园景观的空间营造进行分析研究,为其他城市山地公园的空间营造工作提供借鉴。
1…城市山地公园的概念及作用城市山地公园指用地范围内的基底地形为山地或具备山地地形特征的城市公园绿地,是一种结合人工与自然景观的复合型生态系统,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
作为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山地公园与普通城市公园相比,以自然山地为主体进行规划设计,复杂的地形使其景观独特,坡向变化丰富,地貌空间多样,具有地域性和人文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山地公园的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山地公园利用山地自然地形地貌、植被资源和建筑群落进行建设,一方面满足山地复绿的需要,为城市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城市景观形态,打造城市特色景观,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城市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具有生命力的绿色空间和具有文化展示性的地域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观赏、游憩、健身等活动的场所。
浅谈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住宅小区已不仅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的重要空间。
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能够为居民营造出舒适、美观、宜人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一、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对于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绿化设计,可以增加氧气含量、吸收有害气体、降低噪音污染,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新、健康的生活空间。
其次,景观设计能够提升小区的整体美观度。
优美的景观可以使小区更具吸引力,增加居民的自豪感和满意度。
再者,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如花园、广场、健身设施等,让居民在闲暇时光能够放松身心,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1、以人为本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使用习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为出发点。
例如,设置合理的步行道和休息设施,确保居民能够安全、舒适地在小区内活动。
2、生态优先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
3、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结合景观设计不仅要美观,还要具有实用功能。
如设置停车位、垃圾收集点等,同时要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这些功能性设施融入到整体景观中,不影响美观。
4、多样性与统一性在景观元素的选择和布局上,要保持多样性,避免单调。
但同时也要注意整体的统一性,使各个景观区域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文化性与地域性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小区景观。
这样可以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要素1、植物景观植物是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小区入口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形成壮观的景观;在花园中可以搭配各种花卉和灌木,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浅谈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摘要:城市公园简称公园,不同于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属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
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同时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科普教育的场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防灾减灾、美化城市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城市公园(Urban Parks)和公园系统的演进,是此时城市发展上的重要的规划观念。
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是全国最早也是开发最完整的城市公园系统之一,它不仅将城市中心和新郊区及偏僻的园地连接起来,还以街车(streetcar)路线和排洪系统将公园、公园道(parkways)结合为一体。
我国城市公园一般分为综合性公园、专类型和专题性公园和花园。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总之,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会以一个城市公园数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现代公园与早期公园的设计理念不同。
早期公园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效果需求,或者是为了满足达官贵族的奢华享乐而建造的,抑或是统治阶级、富有阶层为了家族显赫等等许多的因素。
因此,公园强调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会有假山石堆叠成各式景致,修剪得精巧别致的亭台楼阁,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隐,借景,对景,曲径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确感到惬意、放松。
历史上国内外这样的景园不在少数,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观的。
如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广场。
对城市广场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无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时的、随意的;对公园的需求则是有目的的。
目标十分清楚: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向往;二是与人交往的需求。
浅谈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摘要: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对使用者、环境及周边区域影响进行尝试性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空间人性化随着我国全面的高速发展不断发生着波澜壮阔的变化,城市建设实时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新月异地提高,此时城市中空间的景观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巨变...景观设计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亦可以给使用者带来幸福感。
针对城市内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如下几点:一、因地制宜1.每个项目在设计启动之初最基本的原则在于利用现状资源,如现状地形、水文、植被等,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尽可能少地破坏现状环境融入新的设计内容及理念,以做到现有资源的再次利用确保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并利用先进的生态科技运用到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加有利于人类发展可持续性。
2.了解项目地点人文、历史、特色文化等,并有效的通过设计语言展现项目所在地的文化,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如:植被的模纹种植、铺装的花砖铺设、特色的文化小品等。
在造型上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符合城市形象,提升项目环境品质,强化视觉识别性为使用者及途经此处人们增加记忆点,在使用的过程中从而为人们带来亲切感和认同感。
3.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绿化植物,它们可以为公共空间增添自然的氛围,净化空气,吸收噪音,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环境。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光照条件的植物,可以使景观更加适应环境。
在保证使用空间的前提下更多地减少硬质铺装,提高绿化面积。
设计合理的路径可以引导人们自然地流动,创造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
硬质铺装在建造过程中会大面积地破坏场地内的土壤结构,铺装也会使场地内竖向调整较大,并且后期的维修及维护提高成本。
众所周知提高绿化面积会可增加大气中的含氧量,据统计每公顷树木每天可吸收约1t二氧化碳,并释放0.735t氧气,我们身处森林中会觉得空气特别清新,身心都得到放松。
绿化还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当今社会城市中的人们对空气质量的优劣意识越来越强,根据研究绿化整体覆盖率约30%的空间内,空气中含二氧化碳量下降至少约90%,含可致癌物质含量约降低58%,绿化也可以更好地吸收及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粉尘,并有效阻挡粉尘在空气中弥散。
浅谈城市景观及城市特色
【摘要】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产物。
城市景观反映了城市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历史积淀的特征。
城市景观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当起到一定的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作用。
但现代的城市景观却在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地域文化的传承、城市特色的打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要以正确的方式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文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关键词】城市景观;城市特色;地域文化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建立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的地域性空间,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城市景观是城市空间与物质实体的外显表现,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
[1]城市景观依据一定的自然景观建立起来,自然景观中的构成要素(地貌、水文、自然植被)影响了城市景观的面貌和轮廓。
如重庆多山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山城重庆的景观轮廓,苏州多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水乡苏州的城市面貌,西双版纳植被丰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植物王国”的景观特征。
城市景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类适应、改造自然景观的创造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对自身发展的科技、文化、历史、社会的一种总结与概括,通过形体、色彩以及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创造物。
它的具体组成有建筑物、桥梁、陵墓、园林以及雕塑等等。
[2]
一.现代城市景观中在打造城市特色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景观由于受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独特的景观特征,是城市个性的体现。
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城市景观来反映。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起到记载城市历史、体现城市地域文化的作用。
然而现代的城市景观在体现城市特色、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一)盲目跟风追求国际化,造成自身特色的丢失
在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到:“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
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
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
”[3]吴良镛教授的这段话准确地反映了在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世界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技术、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和迅速,国外的各种景观设计理念纷至沓来。
在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文化冲击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传承受到巨大冲击。
很多城市盲目地追求国际化,城市建设不顾理性的需要而盲目复制,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城市风貌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景观的异质性越来越小,造成城市的可识别性降低、城市特色的丢失。
(二)过度强调城市特色,造成传统符号的简单堆砌
与盲目跟风追求国际化的城市景观的做法相反的是,过度强调城市特色,造成传统符号的简单堆砌。
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的综合体现。
[4]传承地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过度的追求地域文化的彰显,不分地域环境、不分场合泛滥地彰显地域特色,简单而粗暴的将城市景观披上地域文化符号的外衣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些城市在打造城市特色的过程中,不顾周围环境及城市功能的需要,简单地采用仿古的形式,直接照抄照搬传统符号及代表地域文化的符号。
例如大规模地进行街道立面改造,给现代的建筑披上带有地域特色的外衣;斥巨资重建古镇等等。
这些仿造出来的“伪古董”,大多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在形式上既没有古建筑的精巧细致和传统街道的韵味,又不能满足城市生活实际的功能需要,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极大的浪费。
近年来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湖南斥资55亿再造凤凰,山西大同斥资500亿重现古城,河南开封斥资千亿再塑汴京!这样的一座座伪古城,只会使其失去地域历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变成一副徒有形式的空壳,失去城市发展的动力。
如果把城市特色简单的理解为地域文化符号的在建筑、街道形式上的再现,显然是十分肤浅的。
虽然古老的形式和特有的景观符号可用来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视及传承,但真正的景观文化内涵并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的堆砌,符号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种要素,并非一成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深深植于传统历史背景与地域文脉之中的景观思想和文化意识。
[5]
二.浅谈城市特色的打造
不论是盲目跟风追求国际化还是简单堆砌传统符号的做法,都反映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心态。
追求国际化,突出功能性主题却遗忘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随意嫁接“国际风格”,企图以这种方式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与国际接轨”。
这种做法会造成城市景观可识别性降低,城市也会因此而失去特色和吸引力。
这也是造成“千城一面”的主要原因。
简单堆砌传统符号,突出形式而不顾及实际需要,希望利用这种方式打造城市特色,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
这样却做可能会适得其反,因过大的投资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
城市特色来源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恰如其分的传承、发扬。
如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对地域特色的保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极富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体现了城市个性,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
现代建筑和城市空间因其简洁明快的形式和功能性,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大行其道,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与此同时,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的保护与传承也应受到重视。
在城市景观的营造过程中,应重视发掘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地域特色,以恰当的方式展现城市特色:不是拘泥于形式上的延续,而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城市景观的方式传承城市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文脉。
总之,一座城市因其地域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才会不可替代,一个城市因为城市风貌的地域性才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 魏向东,朱言奇. 城市景观[M].2005-12,P1
[2] 魏向东,朱言奇. 城市景观[M].2005-12,P2
[3] 王向荣,林箐. 欧洲新景观[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玲,刘静.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体现和运用[ 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35—137
[5] 张晓明.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特色[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