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兰亭集序》复习导学案

《兰亭集序》复习导学案

《兰亭集序》复习导学案
《兰亭集序》复习导学案

《兰亭集序》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梳理并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训练词义的推断能力和文句的翻译能力。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积累写作素材。

【自主复习落实基础】

1、解释加点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

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取诸.怀抱:

虽.趣舍万殊:及.其所之.既倦:

终期于.尽:喻.之于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趣舍万殊()(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3、解释一词多义。

(1)修

茂林修.竹()重修.岳阳楼()

修.守战之具()雨村修.书二封()

修.身洁行()修.短随化()(2)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谢、致.敬()以致.天下之士()(3)期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不期.而至()

(4)信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必信.,行必果()大丈夫能屈能信.()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低眉信手续续弹()

(5)之

(1)所之既倦。()(2)以之兴怀。()(3)夫人之相与。()(4)暮春之初。()(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6)一

(1)一如既往()(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觞一咏()

4、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②一觞.一咏()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④所以游.目骋.怀()

⑤一.死生为虚诞()⑥齐.彭殇为妄作()

⑦其致一.也()

5.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列坐其次

..古义:今义:

⑵俯察品类

..之盛古义:今义:

⑶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古义:今义:

⑷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古义:今义:

⑸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古义:今义:

6、判断特殊句式并口头翻译。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当其欣于所遇()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④悟言一室之内()

⑤死生亦大矣()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7.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4)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译文:

(5)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译文: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译文:

(7)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

【拓展训练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6题(22分)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种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晋书·王羲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3分)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4分)

(2)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3分)

(3)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3分)

13、名句默写:

(1)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夫人之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

______________。

(13)向之所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积累活学活用】

适用话题:人生、生命自然、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精彩运用:人生无常年高之叹,时不我待,常见文人笔端,在感慨流金岁月时,我们更应把握今天.青春的日子,流失的时光是一片片凋零而凄美的枯叶和花瓣,渐去渐远的是原本属于我们的纯情与浪漫,谁还会记得昨日急风骤雨,谁还会想起昨日荣辱伤悲?惟有走过累过的沧桑爬上时间的脸。当我们拥着梦枕着追求与时间同行,尽管“人参生如梦”“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是我们可以执着的傲视时间的风霜,因为我们队的对理想的追求已形成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

【整理反思领悟提升】

《兰亭集序》导学案答案

1、答案毕、咸:全,都。次:地方,旁边,水边。所以:连词,表目的,用来…的。极:动词,穷尽。夫:发语词,无实义。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交往。诸:兼词,之于。虽:即使。及:等到。之:动词,到达。于:到。喻:明白。一: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动词,把……看作相等。致:情趣。

2、答案“趣”通或“取”,往,取“悟”通“晤”,交谈

3、答案【修】高;修筑,修建;修造,打造;撰写;修养;长【致】兴致,情趣;达到;表达,表示;招致。【期】注定;音jī,周;约定。【信】副词,确实,的确。形容词,真实的。动词,讲信用。同“伸”,伸展。真实的,形容词;名词,信物;副词,随意,随手。【之】(1)动词,往,到达。(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4)音节助词,补足音节。(5)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一】(1)一概,都(2)一样(3)把……看作一样。(4)一边……一边……

4、答案①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有才能的人;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③副词用作动词,穷尽;④使动用法,使……游,使……骋;⑤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⑦数词活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5、答案⑴其次:古义—这个地方;今义—居于次一等的。⑵品类:古义—物品,物类;今义—种类

⑶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⑷怀抱:古义—襟怀抱负;今义—怀里抱着。⑸所以:古义—以此用来……;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6、答案①介词结构后置句②介词结构后置句③省略句:引(之)以(之)为④省略句:(于)一室之内⑤判断句⑥定语后置

7、答案(1)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物类,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2)有时倾吐襟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时借其所爱,寄情自己的情怀,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3)(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4)虽然人们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性情的安静和急躁不同。(5)等到对于向往的东西已经厌倦,情绪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6)何况寿命的长短,完全听从造化安排,终归要走到尽头。(7)总是面对着他们的那些文章而感叹悲伤,而我自己也不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三、【拓展训练迁移运用】(共22分)8、【答案】B.(“目”应为“认为、品评”。)9、【答案】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但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10、【答案】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11、【答案】D(“述深以为恨”中的“恨”古代应该是“遗憾”的意思而不是“怨恨”。)

12、【翻译】(1)王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4分)【分析】(“雅”,很;“焉”,兼词,于此,在这里。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译出大意得2分。)(2)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欣然,高兴地样子;笼,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着。两词各1分,译出大意1分。)(3)如果天下人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3分)(译出大意得1分;“使”,如果;“耽”,入迷,沉迷。两词,译对一个得1分。)

【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

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能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王述深以为遗憾。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学案及答案 【篇一:《兰亭集序》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二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关于序、跋类文体 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自序),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他序)。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 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 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笔 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2、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岁在癸丑会稽修禊事也清流激湍流觞游目骋怀.......(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引以为流觞曲水.... 所以游目骋怀.. (3)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映带左右.... 所以游目骋怀,.. (4)古汉语句式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引以为流觞曲水(); (5)一词多义 次列坐其次余船以次俱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翻译句子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 (7)熟语积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整体感知】 课文第一二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 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 了集会者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三四自然段,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段落思路,积累文 言知识。 (2)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 蕴含的积极情绪,探究作者的生死关。 【自主学习】 古汉语知识梳理 (1)注音 放浪形骸感慨系之临文嗟悼彭殇..... (2)通假字 趣舍万殊悟言一室之内 (3)词类活用

兰亭集序导学案及答案

《兰亭集序》 【复习目标】 1.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知识积累】 一、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①趣舍万殊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列坐其次 (2)是日也 (3)向之所欣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极视听之娱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四、解释加点的词语 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 修竹: 3. 列坐其次: 4. 所以游目骋怀: 5. 极视听之娱: 6. 信可乐也: 7.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8.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 趣舍万殊: 10. 欣于所遇: 11. 快然: 12. 曾不知老之将至: 13. 及其所之既倦: 14. 感慨系之: 15. 向之所欣: 16. 以之兴怀: 17. 昔人兴感之由: 18. 临文嗟掉: 19. 喻之于怀: 20.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1. 其致一也: 五、一词多义 之 ①所之.既倦 ②以之.兴怀 ③夫人之.相与 ④极视听之.娱 所 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或因寄所.托 ③录其所.述 一 ①若令一.契 ②其致一.也 ③因知一.死生为虚诞 ④一.觞一咏 夫 ①悲夫. ②夫.人之相与 六、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①死生亦大矣。 ②欣于所遇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默写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此地有,;又有,, ,列坐其次。 3、虽无,一觞一咏,亦。 4、是日也,,,,,所以,,信可乐也。 5、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6、虽,,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7、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8、况,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指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清苦:守贫刻苦 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考绩:考试成绩 C、访禾主酬直而去酬直:偿付价值 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改操:改变品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框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是() A、隋高祖受禅,(高祖)转齐州别驾。 B、公清若水,(百姓)请酌一杯水奉饯。 C、其左右马逸入田中,(轨)暴人禾。 D、轨于是劝课人吏,(轨)更开三十六门。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汝等宜以为诫——你们应该把我的话作为告诫。 b)水火不与百姓交——像水和火一样不和百姓交往。 c)轨驻马待明——赵轨停下马等着看明白。 d)人赖其利——人们都依赖这个水利设施。 5、下面的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①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 ②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④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 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 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着于世的《兰亭集序》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兰亭集序》导学案(附答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历程。 3、体会作者感叹人生苦短、时不我待较为积极的人生观。 4、积累本文的优美词句,并尝试运用。 二、时代背景导读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三、基础知识导学 (一)、文学常识 1、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 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2、《兰亭集序》作者______ ,字_______ ,_________ (时期)琅邪临沂人。 有______________ 之称 (二八朗读课文,掌握下列重点词句: 1、给加点字注音,并翻译词句 会墮()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癸()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浪形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舍万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文嗟()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学案

第三单元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一般要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我们可以按照文章段落的构成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并简要概括出每一段的大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鉴赏景物,体会情感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重在写景及表达感情。首先要浏览全文,确定写景的语句,其次分析景物特征,并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感情。 3.探明义理,把握意图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并不单纯是为写景,大多都会借写景或游历阐明一定的道理或寄寓明确的写作意图。阅读文章时,要重点把握体现义理或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也就是作者游览后的心得、感想。 4.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借助阅读分析,对作者在文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的思想进行概括。 第8课兰亭集序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兰亭边的小溪,荡漾着诗意的涟漪。圣地会稽,诗文相遇;暮春之初,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墨香飘逸,竹林葱郁,溪水汩汩,把酒临风,赋彩天地。只是俯仰之间,一切皆为陈迹,而羲之你,却用诗意书写自己。风雨凄凄,世相迷离,锦绣河山,胸中耸立。你拿着毛笔,挥洒泼墨,传世的墨迹——《兰亭集序》,终于赋成,它也成了一代书法家的心迹。 王羲之(303~361),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气,屡屡召其为官,他都辞谢。初为秘书郎,后为征西将军庾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集会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二导学案兰亭集序导学案

王羲之你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你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由此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由此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强风潇洒地舞蹈。 名句集萃(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9)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1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学习目标】(学习,从明确目标开始)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并默写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法。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表达的生死观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悠远的文思,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知人论世】 一、走进作者: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著有《王右军集》。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师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他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千古书家之范,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明确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三、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

《兰亭集序》优秀导学案

《兰亭集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脉络。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学习方法】 学案引导,朗读背诵,评论鉴赏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2. 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 序的体裁特点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

《滕王阁序》导学案_及答案

2. 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5、正字音: 翼轸()瓯越( ) 台隍( ) 綮戟( ) 懿范( ) 襜帷()胜饯( ) 潦水( ) 俨骖騑( ) 崇阿()绣闼( ) 雕甍( ) 云销雨霁()孤鹜( ) 遄飞( ) 睢园( ) 邺水( ) 6、成语积累: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钟鸣鼎食】【云销雨霁】 【响遏行云】【天高地迥】【兴尽悲来】 .【萍水相逢】【冯唐易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涸辙之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介书生】【高山流水】 课堂案 一、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1) 襟.三江而带.五湖(2)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 宾主尽.东南之美.(6)序属 ..三秋 (7)披.绣闼,俯 ..雕甍(8)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9)逸兴遄.飞(10)穷.睇眄于中天 (11)天高地迥.(12)命途多舛. (13)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14)一介 ..书生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兰亭集序》复习学案

《兰亭集序》复习学案 编辑:王显军审核:吴福标 2018/11/22 复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挖掘文本作文素材,学以致用。 课前知识梳理 一、解释划线的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3、列坐其次() 4、信可乐也() 5、当其欣于所遇() 6、曾不知老之将至() 7、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8、不能喻之于怀()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0、齐彭殇为妄作()() 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夫人 ..之相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列坐其次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次第较后,第二 3.亦有感于斯文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映带.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引以为流.觞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足以极视听 ..之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难点探究 一、一词多义 1.致(10年5考)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________________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________________ (3)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________________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 (5)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________________ (6)专心致.志 ________________ (7)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__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自主预习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2l-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今山东省临沂市)。因其在王羲之先后在东晋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后人亦称“王右军”。他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欢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据传其真迹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一般是指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通常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类称为书序。另有一种为因文人雅集时的诗作集结成集后而为之作的序,被称作宴集序,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即为集会兰亭的文人所作诗的序文,而且对聚会情况作了生动的描绘,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想。《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 二、词句积累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癸.丑修禊.兰渚.激湍.流觞.游目骋.怀晤.言趣.舍万殊齐彭殇.会稽 ..感慨系 ..之若合一契.蕲.曾.不知老之将至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导学案教师版

《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并背诵全文。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诗意栖居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的情感。 (第一学时) 【知识积累】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兰亭集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2、《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本文大致是作者在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李白又是一个骨子里充满的是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的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3、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好剑术,志气宏放,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风格(豪放飘逸)。 【学习过程】一、活动一:吟咏诗韵,朗读成诵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唐〕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逆旅(nì,迎接。)秉烛(bǐng,拿着,握着。)琼筵(yán泛指筵席。)羽觞(shāng古代指酒杯。) 2、再读,体会韵律美。 二、活动二:疏通文意,交流释疑 翻译下列句子: (1)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1)天地是万事万物的旅舍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何况温煦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来召唤我们,大自然把美好的锦绣风光提供给我们。(3)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3)诸位弟弟才智出众优秀,都有谢惠连的才华。 (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4)摆开丰美的筵席,坐在花丛中间;大家飞快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之下。 三、活动三:合作赏析,品读课文(三读,体会情感) 1、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表达什么意思

《兰亭集序》导学案讲解

《兰亭集序》导学案1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 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 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 极进取的人生观。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 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朗诵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知识链接】 1.解题 本文选自《晋书?王羲之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2.关于序的体裁的常识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3.作者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

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王羲之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法,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雄逸流动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蛇”,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4.时代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5.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谢安、孙绰、支遁、谢万、许询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人在兰亭修禊集会,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余姚令谢胜等15人不能赋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其中11人各赋两首,15人各赋一首,共得37篇。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修禊”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洗濯,祓除不祥。魏晋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并且迷信色彩淡化,节日气氛增强——文人学士喜欢在这个日子于水边举行高雅的集会,老百姓也都出去到水边郊游。 6.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预习检验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法指导方法〗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 —说303?361),字逸少,东 晋琅琊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 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

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 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 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 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兰亭集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兰亭集序》导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书序的特点。 2、掌握本文出现的“毕”“修”“引”“次”“是”等重点实词、 3 4 1. 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 1. 创新,“ 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他的《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梁武帝赞其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太宗对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2.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 B帝王 16年)D ) 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

兰亭集序 教案2套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2、解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3、《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4、文体简介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5、写作背景 6、诵读感知课文 (1)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2)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