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社会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2.80 KB
- 文档页数:1
世界十大奇观探秘世界上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观,它们以其独特的美丽和壮观的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世界上的十大奇观,了解它们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1. 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奇观之一。
它们建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最著名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它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世界奇观之一。
2. 长城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物,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城建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7世纪,是为了保护中国免受外来入侵。
它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吸引着无数游客。
3. 印度泰姬陵泰姬陵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墓之一。
它建于17世纪,是为了纪念莫卧儿帝国的皇后。
泰姬陵以其华丽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和精美的花纹而闻名于世。
4. 巴西基督像巴西的基督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像,也是巴西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它位于里约热内卢的科尔科瓦多山上,高达38米。
基督像以其壮观的景色和宏伟的规模吸引着无数游客。
5. 秘鲁马丘比丘马丘比丘是印加帝国的遗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它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上,建于15世纪。
马丘比丘以其精美的石头建筑和壮观的景色而闻名于世。
6. 罗马斗兽场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竞技场。
它建于公元70年至公元80年,用于举办角斗士比赛和其他娱乐活动。
斗兽场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7. 美国大峡谷美国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壮丽的峡谷之一,也是美国最著名的自然奇观之一。
它位于科罗拉多河上,长约446公里,深约1.6公里。
大峡谷以其壮丽的景色和多样的地质特征而闻名于世。
8. 澳大利亚大堡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它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长约2,300公里。
大堡礁以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多样的珊瑚礁而闻名于世。
9. 索尔伯里石柱索尔伯里石柱是位于北爱尔兰的一组巨大的石柱,也是世界自然遗产。
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解析奇观电影一、奇观概念的溯源“奇观”一词很早就已成为戏剧乃至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术语。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提出的戏剧六个要素将其按重要性递减排位,依次为“情节”、“人物”、“主题”、“对话”、“音乐”以及“奇观”。
这里的“奇观”是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妆容以及服装,可以理解为戏剧表演中视觉元素的总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奇观,尽管具有吸引力,却是所有部分里最没有艺术性的,也是与诗艺最少发生关联的。
”作为一个独立成义的文化批评方面的专有名词,“奇观”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情景主义者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又译为《奇观社会》)是他对消费社会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修正。
德波所述的“奇观”是将马克思有关生产积累的理论扩展至消费社会中的奇观积累,作为视觉文化的产品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只是“奇观社会”众多表象之一,具体电影产品背后隐藏的,仍旧是以观看为中介的权利分配。
在社会演进的层面上,“奇观”是具有高度概括且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内部“奇观”则是十分生动具体的,是每个观众都能敏感体察到的现象。
对电影中“奇观”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版本,本文将采用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提出的定义,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
二、奇观电影对奇观电影讨论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穆尔维,她在1970年代发表的一篇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明确地指出了当代电影中揣进“奇观”的现象。
她认为,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奇观性。
四川大学的曹俊兵把这种视觉上的“奇观”定义为:“影片视觉上雄伟、惊奇、罕见的景象。
它可是火爆的打斗场面、惊栗的飞车追击,可是轰然的山崩地裂、霎时的桥毁楼塌,可是盛大的喜庆大典、少见的风俗仪式,可是神秘的外星飞船、无垠的星际空间,也可是反常的自然现象、诡异猛兽狂奔等。
一、媒介拟态消费环境1、李普曼《舆论学》“拟态环境”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3、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4、福柯“社会区隔”5、索绪尔能指/所指6、罗兰巴特神话7、媒介经济整合营销、互文性二、电视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1、德波“景观社会”、凯尔纳“奇观社会”2、戴扬、卡茨“媒介事件”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4、选择性记忆三、全球化——就是世界范围内社会联系的强化。
这种社会联系把相距遥远的地方连成网状,致使地方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常因为千里之外的事情所左右,反之亦然。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四、媒介化的社会/社会的媒介化五、谈大众传播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有限性和有效性(把关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使用与满足)六、弗拉哈迪的纪录片拍摄手法:“搬演”“纪录片”一次源于格里尔逊七、中国食品安全报道的问题1、消息来源比例失衡。
政府官员多,权威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发言少2、深度报道薄弱,题材分布与公众信息需求错位。
3、科学素养缺乏,损害报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波及无辜企业甚至整个行业。
4、部分媒体及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妨害报道客观性和独立性。
八、传媒大公司在竞争中的优势1、成熟的盈利模式与超强的盈利能力;2、丰富的内容产品和领先的生产技术;3、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管理、规模、偿付能力4、广泛的品牌影响力。
九、话语的建构与意义的争夺1、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意义选择的过程,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与建构主体的关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语言使用目的的差异导致了意义争夺的不可避免,而对意义的争夺就变成对现实的解释权的争夺,从而也就成为对世界现实利益的争夺,语言中的权力问题因此就无法回避。
”(胡春阳)2、在梵·迪克的新闻图式中,故事包含“情景”和“评价”两个范畴,这实际上涵盖了“事实——价值”两个向度的内容,即事实向度的情景描述和价值向度的意见表达。
在新闻报道中,最理想的方式是在情景描述中自然而然地带出价值向度的意向表达,以期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要求。
神秘的长颈族部落非洲的文化奇观神秘的长颈族部落:非洲的文化奇观非洲大陆上,存在着一个令人神往的部落——长颈族。
他们以其独特的颈部拉长技艺而闻名,成为世界文化的奇观。
本文将深入探讨长颈族部落的背景、文化特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带领读者了解这一神秘部落。
长颈族部落位于非洲东南部的泰国、缅甸和老挝一带,主要分布在这些国家的边境地区。
这个部落最醒目的特征就是其女性成员都佩戴着大量金属和蓝色涂料塑造的饰品,这些饰品将她们的脖子看起来拉得非常长。
其实,这并不是她们的颈骨真的拉长了,而是通过衍生的视觉效果和重力作用所形成的。
长颈族部落的特有文化也是吸引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他们传统上使用手工编织的服装,通常以大胆而鲜艳的颜色和几何图案为特征。
这些服装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审美需求,更是对部落文化和人物身份的重要象征。
此外,长颈族部落还有着丰富的音乐和舞蹈传统,他们经常以这种方式表达情感和团体认同。
在长颈族的生活方式方面,他们主要以农耕为生。
他们种植水稻和各种蔬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此外,他们还会从事一些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等副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长颈族社区通常由几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住宅,但同时也有共有的社区设施,如聚会场所和教育机构。
尽管长颈族部落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个部落中,女性的地位非常重要。
长颈族的女性会在年幼时开始佩戴颈环,逐渐增加环数,以追求视觉拉长效果。
这种拉长颈部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女性美的追求,并且也是一种向族群中的男性展示自己地位的方式。
因此,在长颈族的社会中,女性拥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长颈族的生活方式遇到了一些考验。
全球化的影响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长颈族逐渐面临文化冲击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他们需要在传承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与现代社会保持联系并适应变化。
为了保护长颈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些组织和研究机构已经采取了措施,提供支持和保护。
自然奇观介绍
自然奇观,就是大自然所创造的奇观。
它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也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大自然是一部奇妙的杰作,在这世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
这些自然奇观,有的是自然现象;有的是自然景观;有的则是大自然本身创造出来的奇观。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个自然奇观吧!
1.日全食
日全食,顾名思义就是太阳完全被遮挡住了,这在天文学上叫“食日”或“冲日”,而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在这一天文奇
观中,日本的东京都、美国的旧金山和澳大利亚悉尼都曾经出现过。
但只有在日本北海道、美国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悉尼以及新西兰奥克兰这四个地方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观。
发生时间为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期间。
2.水晶头骨
水晶头骨是一种罕见而神秘的自然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
它之所以被发现,是因为有人在巴西发现了一块大约2米长、2米宽、2米高的水晶头骨,由于这块水晶头骨看起来就像一个
人头,所以人们将它命名为“水晶头骨”。
这种现象十分罕见,
在世界上仅有几十例。
—— 1 —1 —。
视觉文化下奇观社会成因初探作者:黄震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占据着愈加重要的位置。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视觉文化的绝对优势也渐渐凸显,关于视觉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视觉文化的奇观化也影响了大众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文化的图像化、影像化对图文地位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部分视觉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就视觉文化奇观的形成背景、原因及其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视觉文化;奇观社会;读图时代;奇观文化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07-02一、读图时代图文地位发生变化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从文字上获取信息的速度已经远远不能跟上信息更新的节奏,人们需要从更直观的图像中获取信息。
电视、电影、网络、动画、报纸杂志等媒体方式在向人们传递着大量的图象信息,除非是深入研究和专业掌握的需要,大众越来越不适应通过深入而广泛的阅读文本来获取信息,图像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图像信息为主的传递过程中,文本的风光已经大不如从前,沦为对图像的解说和定性,潜藏着边缘化的危机。
人们对图像信息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这种依赖还与日俱增。
这种依赖大多数时候还表现得超乎寻常,上升到唯美甚至苛求的高度乃至影响了对事物功效的表达。
利用这一大众心理,视觉形象设计者并不急于表现事物的功效,而是利用各种设计原理,巧妙的将他们所要传递的信息潜藏在唯美的视觉效果之中。
电视剧中偶像演员使用某一种商业产品,写字楼夜晚的装饰灯,包装上与产品无关的而又放在一起的视觉形象,这些设计是如此的巧妙,以至于内在主旨并不突出,需要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才能领悟,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积极、良好的印象得以延续并扩散至画面的其他元素中。
无论是视觉形象设计者还是大众,对于通过图像认知事物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性都达成了潜在的共识,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修饰。
电视奇观现象及其反思作者:陶盼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7期【摘要】近年来,媒体奇观文化飞速发展,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领域引发了强烈反响。
本文试在厘清媒体奇观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现象及其特征,并探讨其所引发的反思。
【关键词】媒体奇观娱乐化奇观文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学者德波(Guy Debord)就已经指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以“景观”为核心的社会。
电影、电视、广告、商品橱窗、建筑装潢将我们的目光牢牢抓住,除了那些正常的视觉享受外,仿佛连我们的感情、思想和欲望也越来越视觉化甚至被视觉替代了。
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景观”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注意力经济”大行其道的社会了。
正如《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这本书的作者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所说:“奇观文化涵盖了从影视到网络文化,从总统大选、恐怖主义到当下的媒体活剧的种种现象。
”一、奇观社会理论20世纪60年代,法国理论家盖·德堡和他的“国际境遇主义运动”中的同事们共同提出了景观社会这一概念。
德堡认为,在消费社会里,视觉形象越来越受重视,只有在商品被包装得更能吸引眼球时,才越能引起受众的注意以达到最终的消费目的。
在德堡景观社会这一理论基础上,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了媒体奇观理论。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
”①奇观现象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娱乐、体育、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大众传媒作为各种奇观现象的展示平台更是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因此,笔者试从微观角度入手,以电视上呈现的各种“奇观”为具体案例来分析电视文化奇观的具体表现特征。
二、电视奇观现象及其表现特征1、电视奇观盛宴之新闻节目颇“软”纵观国内新闻栏目,近几年,除了少数几档新闻栏目保持严肃风格外,其他电视台几乎都将新闻栏目的报道重点放在了软新闻上,对市井趣闻、犯罪新闻、网络奇谈等软性内容给予了极大关注;另外,即使是报道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等严肃的硬新闻,不少媒体也极力淡化其严肃性,尽量挖掘其中的娱乐价值。
1、释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居伊 徳波提出了“奇观社会”这一概念,用以概括商品和媒体技术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
他说:“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奇观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他把这种社会称为奇观社会。
在这种奇观社会中,奇观经常是通过媒体这一介质传播的,媒体成为奇观发生的主要场所,所以,这种媒体现象被称为媒体奇观。
就手段而言,主要有电影、电视和网络媒体。
在现代社会,奇观化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性社会经济不断上升的动力。
正如德波认为的那样,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使得炫耀性消费成为社会经济再生产的核心动力。
产品的符号意义胜过实物,现象胜过本质。
由此,人类社会进入到“奇观社会”阶段。
而媒介更是和每个人都密不可分。
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的那样,“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媒介之中,不能免受媒介的影响。
2、奇观社会的意义
审美上:奇观并非现代独有的现象,古时的金字塔、大教堂等都是奇观,它们能给观者带来视觉美学经验的震撼感。
目前的媒介奇观现象带来了审美的日常化,让审美现象遍布于人们身边,穿插于各个生活细节中。
可以说,媒介的普及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政治上:自古以来,奇观被制造出来并非只是为了观赏,它总是特定的组织用以展示权力的合法性、神秘性和威慑力的工具。
正如雄伟的教堂一样,此类奇观不是单纯的艺术活动,而是与权力、金钱、宗教信仰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一方面,媒介的出现和发现,使得权力的触角以更隐蔽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伸展到个人领域,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实现统治。
另一方面,媒介也可以为大众所用,反过来抵抗权力和资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媒介像一张“谈判桌”。
经济:奇观现象的原动力是消费性社会。
通过审美等手段,刺激人的欲望,让人陷入物质和精神消费的循环中,乐此不疲,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商品的炫耀性价值日益重要,所以人们对品牌的追求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人的认知影响:首先,人与真实的世界本隔离了。
世界越来越变成了媒介所建构的世界,而非本来的面目。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媒介想给我们看的世界。
其次,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感性的物质欲望取代了理性的自我反思,人在精神有迷失的危险,陷于浅表,人的本质被湮没在欲望中。
“认识你自己”成为日渐遥远和困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