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三大学派简介

社会学三大学派简介

中国三大学派简介

乡村建设学派

1、乡村建设学派主要从事乡村建设事业,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晏阳初等。

2、梁漱溟以“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为依据,主持了邹平乡村建设实验;

3、晏阳初以“愚穷弱私论”理论为依据,主持了定县的乡村建设事业;

4、主要贡献:乡村建设学派的乡村建设事业发展了农村教育,培养了农村人材,传授和推广了农业技术,发展了农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业;乡村建设学派的探索引起社会学界的争论,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事业。

综合学派

1、综合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认为社会现象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故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

2、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孙本文、朱亦松、简贯三等人,其中孙本文是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

3、主要贡献:

(1)综合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正宗”;

(2)综合学派的社会学探究代表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之后;

(3)综合学派在“社会学中国化”问题上做了一定的贡献。

社区学派

1、社区学派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等。

2、社区学派以认识国情和改造社会为主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进行理论探索。

3、主要贡献:社区学派的研究及活动改变了中国社会学界译述西方社会学的局面,对“社会学中国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该派重视社区的实地研究,大大丰富与发展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与社会学 一、什么是社会 马克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社会唯实派:德国的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派:美国的吉丁、法国的G·塔尔德,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正实在的只是个人。 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科学 1873年孔德首创“社会学”这个名词。 科学的分类: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社会静力学(解剖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动力学(生理学)是运用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孔德:三阶段定律 神学阶段:用超自然的神来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阶段:用一些抽象原理,即潜伏在人的内心里的某些思想来解释一切,用一种臆测的方法来探求现象的本质。实证阶段:着重于观察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汇集、分类、归纳、推演、验证,得出规律来解释一切属于现象范围以内的东西。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学派的开创者 “进化”是其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确信宇宙是一个整体,可以用一条进化原理予以解释,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历程。 社会静学:着重研究最完全的社会均衡的法则。 社会动学:主要用以研究社会用以达到其完美的境界的种种“力”。 ●杰里米·边沁:普遍的功利主义者 功利原则:趋乐避苦 提出以“最大幸福”和“最大多数的最大量幸福”作为社会行为的标准 幸福:生存、富足、平等、安全 约翰·密尔:认为人事复杂,不单单追求物质利益,还有人性中最高的精神素质。功利主义所要求的是全社会的利益,并把为全社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的最高美德。 三、彼得·L·伯杰:社会学的主题 1、暴露性的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揭露活动的显功能,又要揭露活动的浅功能) 2、不体面性的主题 3、相对主义的主题 4、世界主义的主题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国外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和解释制度、社会群体、社会过程,即社会关系。个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或通过这种社会关系获得和组织他的经验。 布朗、费里波夫 (二)我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历以贤: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对象是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黄泽芳、吴康宁 (三)我们的尝试性界定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引言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

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 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 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代表人物有朱迪丝·巴特勒等。 结论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进行批判和超越的 新兴理论体系。通过反思现代主义社会学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社 会学试图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和相对的社会学视角。它的核心观点包 括反抗主导话语、去中心化、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结构主义。同时,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还有多个派别,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由孔德在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 学科概述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最初得名于孔德,经过K·马克思、H·斯宾塞、E·迪尔凯姆、M·韦伯等学者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理论、研究方法和范式的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其方法论思想是多元的,比如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另有以M·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唯名论。 社会学(英语:Sociology)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了由微观层级的社会行动(agency)或人际互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因此社会学通常跟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并列于社会科学领域之下。 社会学在研究题材上或研究法则上均有相当的广泛性,其传统研究对象包括了社会分层、社会阶级、社会流动、社会宗教、社会法律、越轨行为等,而采取的模式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都是由社会结构、个体机构的影响下塑造而成,所以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扩大其研究重点至其他相关科目,例如医疗、军事或刑事制度、互联网等,甚至是例如科学知识发展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一类的课题。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方法(social scientific methods)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20世纪中叶以来多样化的语言、文化转变也同时产生了更多更具诠释性、哲学性的社会研究模式。然而,自20世纪末起的科技浪潮,也为社会学带来了崭新的数学化计算分析技术,例如个体为本建模(ABM)和社交网络分析。 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现代性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经济体、城市、市场、政党、国家、文化、媒体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虽然―社会性‖的定义在不同学派之间仍有争执,但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人,且对个人的行为跟认知有影响,这一点是大致上为社会学者所共同接受的。 学科定义 定义类型 这众多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分属于三大类型: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宾塞、É.迪尔凯姆等人。其中孔德、斯宾塞在研究整体社会时,强调的是一般社会现象,而迪尔凯姆则强调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社会事实‖。这种观点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M.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这两类观点对后世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看法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马克思主义派的社会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中国社会学界的看法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教育社会学理论派别

教育社会学理论派别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此领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论派别,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释教育社会学的方式。本文将介绍几种不同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派别。 1. 功能主义 对于功能主义者来说,教育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因为它可以传授社会价值观和规范,将各个成员“学习”成为一个有序功能的社会。更具体地说,教育可以传递文化、保持社会结构、提供社会和个人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和提供职业培训等服务。 2. 冲突理论 与功能主义者相比,冲突理论者更加关注教育系统的不平等和权力问题。他们认为教育系统是社会不平等的反映,政治和社会权力主要在教育机构中掌握。此外,冲突理论者认为,教育的主

要目的是培养符合支配阶级的个人。这种观念也意味着教育有助 于令社会更加有序,但较少地强调文化传承的元素。 3. 解释学派 解释学派是一种哲学解释,强调语言和文化由个体和社会之间 的互动而来。在教育领域,解释学派主要研究如何学生理解状态、学习过程和成果,以及教育如何与这些关系形成。强调倾听和消 费者研究的解释学派经常关注学生的批判思考和学习能力。 4. 交互主义 交互主义认为,个人操作和互动的结果应该被认为是社会学上 的问题。对于教育社会学家来说,他们关注如何个人在教育环境 中制定策略和规则,并如何与他人互动。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学生 对个人经验和学习环境的“理解”过程,强调重要的重视学生的观 点和经验。 5. 社会学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视为家庭,社区,文化和经济上下环境的反映。教育社会学家通常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如学校,地区或国家)。教育的个体,小组和家庭特征(如社 会与经济脆弱性),通常被用作研究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有力方式。 总结: 教育社会学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领域。由于知识和观念的传 统以及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不同,许多理论派别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以上列举的教育社会学派别仅是其中的几种。对于不同的教育社 会学家而言,应该清楚每个人对教育和社会的理解方式可以在教 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社会学研究学派的比较

三大社会学研究学派之比较 中国早期社会学研究有三大流派,乡村建设学派,综合学派,社区学派。三大学派各有各的特色,运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开创中国社会学,使社会学本土化,为后来的中国社会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打下了基础。以下对三大学派作一介绍及比较。 背景 乡村建设学派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不少地区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一般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学派就是这一运动的实践者,这一团体成分很复杂,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和晏阳初。 综合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只中的一个重要学派,综合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认为社会现象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质,因此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向实际上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取向,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社会学大师及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一些代表性人物都是秉承上述观点的。其代表人物有孙本文,朱亦松,柯象峰,吴文藻,蒋旨昂,简贯三等。 社区学派是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的学派,社区学派以认识中国现实社会为宗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社区学派的活动大大地改变了此前中国社会学界往往以译述四方社会学为主的局面,在社会学中国化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关代表人物的理论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所谓文化失调是说中国原本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的社会组织结构在西洋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破坏却并未向西洋那样进入个人本位和阶级对立,而是陷入一种所谓的“旧辙已破,新轨未立”的境地。他还说出了自己对重建新的社会组织结构的想法。他的重建思想中提到要从农村引发工业,以农村为本而繁荣城市,这也是其后来主持邹平乡村建设实验的指导思想。晏阳初等人提出了“愚穷弱私论”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根本在农民身上,中国农民普遍存在四大问题:愚,穷,弱,私。即缺乏知识,生活贫困,身体素质差,不能团结。他后来主持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中就针对这四大问题采取里一系列措施,以文艺教育培养知识力,主要措施包括推广平民文学等,以解决愚的问题;以生计教育培养生产力,包括农民生计训练等,解决农民穷的问题;以卫生教育培养强健力,通过设立县级系统的卫生保健制度普及卫生知识等,解决农民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通过合作精神的教育和公民知识的传授,解决农民私的问题。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首先是孙本文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探讨,他首先确立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社会生活是由种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复合而成的现象。他的《社会学原理》一书中从对社会行为的概念的明确界定出发,进一步提出与社会行为相关的五种重要问题。并将社会行为分为基本社会行为和复合社会行为。孙本文还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社会问题即是为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之问题,他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探讨了态度,文化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没有注意到常态社会也有社会问题。孙本文对

社会学理论流派总结

社会学理论流派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Marxist sociology ) 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的通称。在世界社会学发展的两大传统中,它是与从A.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相对而言的另一大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K.马克思、F.恩格斯本人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学说等。 世纪60?80年代,在苏联、东欧各国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带有 各国自己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代表作有苏联 的 《社会学手册》(1976)、民主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社 会学原理》(1977)等。在西方各国也有一些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立场、观点出发,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和评述。英国学者 T.B.博特莫尔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975)可看作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中国,广大社会学者正在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自1979年社会学重建以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面的探索,已取得一些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这个问题主要涉及马 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对理解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这种观点在苏联30?50年代,在中国50?70年代均占主导地位。在60?70年代,苏联学术界弱化了这种等同”或 代替”的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三层结构,即一 般理论、专门理论和个别的经验研究,其中的一般理论就 是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 分,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组成部分。这种部分等同” 或部分代替”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是苏联学术界的主导观点。 第二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相反,认为历史唯物论应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中。在南斯拉夫学术界不少学者主张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一般科学,历史唯物论只是历史的逻辑学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社会观及社会发展观。因此,他们往往在社会学著作中系统地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卢基奇的《社会学原理》(1960)和布里舍里奇的《社会学原理》(1963)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中国,也有少数学者持类似的大社会学,小历史唯物论” 的看法,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属于社会学,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是具体科学。他们主张,普通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的基本构成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整体发展规律,它有一般社会学”、特殊社会学”和个别社会学”三个层次,而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一般社会学”的层次,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的指导论”是不能成立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历史唯物论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二者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者是紧密相联的。有的学者具体论证了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是哲学科学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①从二者研究的对象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特殊规律;②从二者所属的科学层次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它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对其他社会科学进行概括;③从二者的作用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学则着眼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例如从社会结构或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社会运行机制,由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因此在理论上二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学必须以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另一方面,社会学又以各种特殊规律丰富历史唯物论。许多学者对于要建立一种不同于历史唯物论但又以它为指导的作为具体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看法是一致 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形态主要涉及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 社会学一方面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同时又指出它从根本上、总体上说是一个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不合理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中国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种形态概括为“革命批判性形态的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所创立的主要就是这一形态的社会学。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工作。 在理论方面主要有:①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阐明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现实的人”等基本范畴,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揭露资本主义的恶性循 环提供了理论武器。②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的根源,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基本矛盾。③揭露了资本主义恶性循环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④揭露恶性循环不可避免的结果,即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并提出了解决这种恶性循环的办法一会革命。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315页)。 在调查研究方面,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和社会的运行机制及其必然灭亡的后果时,充分利用了各种调查材料。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则用长达21个月的实地调查所得的材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恶性循环的种种具体情况。恩格斯在该书开头的《致大 不列颠工人阶级》的信中说:我寻求的并不仅仅是和这个题目有关的 20 等等。

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了解当代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较成熟的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交换理论及互动理论。 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历史最长的重要的理论方法。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us,1902—1979)。他通过对社会功能系统的假定以及人们行为系统和控制人们行动的系统分析,为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规划了一个模式。他的观点也是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直争论的焦点。 2.冲突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源于结构功能主义内部的列维斯·科塞尔和兰德尔,还有自称受到马克思主义启发的拉尔夫·达伦道夫和怀特·莫尔斯。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十的持续的必然现象。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允满着不平等现象。 3.交换理论 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关于人们的社会行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从个人、心理出发的微观社会学理论。中心论点是将人的社会行为视为相互酬劳的交换行为,包括物质的、权力的、精神的交换,其思想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商品化倾向假设。此外,霍曼斯还认为,在这些交换过程中贯穿着“对等原则”的社会交换是公平的交易。 布劳利用霍曼斯的微观社会学中的交换概念与权利概念这样的宏观问题结合起来,以填补微观与宏观的鸿沟。他进一步指出交换并非都是平等的,作为交换论者,他也发展了霍曼斯关于社会行为的交换原则。 4.社会互动理论 以库恩(M.Kuhn)、布卢默(H.G。Blumer)和米德(R.H。Meed)的学说和著作为代表。互动理论观点庞杂,有符号互动论、拟剧理论、现象互动论、本土方结论等。

社会学学派

社会学学派 芝加哥学派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形式社会学 19世纪末形成的社会学的重要派别。主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集中研究社会关系的形式,而忽略其内容。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G.齐美尔和L.von维泽。 滕尼斯提出了“社区”(又译共同体)和“社会”两个概念,认为“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它由其成员的嗜好、习惯、道德规范、审美价值等本质意志所决定。成员依靠共同的群体意识来保持其亲密的自然关系,而不计较个人的利益。“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它的成员各有其目的,由人的选择意志所决定。“社会”成员因利益不同而决定其分工的差异,他们虽相互依赖,但由于各自的利益冲突而丧失了自然的亲密关系。滕尼斯对“社区”与“社会”这两种社会结构一般形式的分析,树立了社会形式(理想类型)研究的范例。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应该脱离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的形式或人类交往的形式。社会关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条件虽有不同,但形式却具有共同性,统治、顺从、竞争、交换、模仿、冲突、协作、分工、隔离、联合、接触、反抗,以及派别的形成、社团的持续、社会分化与整合等都可以看成是社会关系的一般形式。事物的形式与内容结合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人的行为的形式,如交换、个人爱好、模仿等同内容结合密切,变化较快;经济组织与政治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结合程度较低,其固定性较强,变化较慢;结合最不密切的是仪式形式如节日,经常脱离其原来内容而成为一种抽象形式。 维泽提出了关系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构成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关系社会学着重于关系的变化,认为社会关系不是社会有机体论所想像的实体或有机整体,而是在时间、空间中变化发展的。变化的过程由人与人之间的联合、接近、适应、同化、调和、分离、竞争、反对和冲突等关系形成;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的变化也受到人的外在条件的制约。关系社会学考虑到人的行为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大流派梳理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大流派梳理 社会科学是一门涉及社会、人类等众多现象的复杂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都包含着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也非常多样,其中,在社会科学中最为常见的三大流派分别是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主义。 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主要以客观事实为研究依据,以现有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实证规律或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并重视实证结论的可信度。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严格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对已有的结论进行可量化检验,专家分析结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测试进行验证。 实用主义的原则是将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用主义的核心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现有效、可行的改善效果。它不仅关注社会实际现象,更重视针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用主义不仅利用实证,还涉及经验主义、定性研究等方法。 解释主义是一种宏观范畴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它不仅重视客观观察,同时也重视主观意识,从系统的、宏观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形成、发展和改变社会结构,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社会规范、习惯等社会形态来驱使社会结构的演变。解释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通过观察、叙述、叙事等方法,以深入的访谈和抽样调查等方法,从群体的思想活动、行为活动等方面,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现象。 从上述可以看出,三大流派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不同的问题,合理的使用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实证主义

的测量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客观事实,而实用主义则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问题的实际需求;解释主义则通过深入的访谈和叙述来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将社会现象表面的现象与深层次的原因联系起来,实现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 另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综合运用不同流派,以达到更深入、更完整、更全面的研究目标。例如,在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先利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收集客观事实,然后结合实用主义的理论,探索潜在的社会解决方案,最后利用解释主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社会事件的历史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从三大流派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出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主义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常见的三大流派,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综合运用它们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如何合理地运用不同流派,以及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从上述可以看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三大流派的运用能够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以期使社会的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希望在将来,各种研究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现实人们面临的问题,并让社会更有序、更融洽地发展。

社会法学派概述(欧洲学派)[1]

社会法学派概述(欧洲学派) 社会法学派是西方19世纪末在社会学影响下和在批判分析法学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实证主义法学思潮,属于功利主义法学中的社会功利派。他们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律问题,提出了一种与分析法学不同的实在法观念。 1、社会法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逐渐暴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套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所产生的恶果也充分显露,为减缓经济危机及其所带来的后果,19世纪末西方国家开始干涉经济进行一系列改善劳动条件增加社会福利的立法,被称之为“法律社会化运动”。在法律理论界,对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分析法学也开始被怀疑和批判。 第二,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学提供了理论前提和精神动力。 2、社会法学的产生 社会法学的产生标志一般被认为是德国法学家耶林1872年《法律的目的论》的发表,这其中他表达了社会法学的基本观点,即法律的目的是社会利益,法律是人类有意识地创造的以达到一定目的即社会利益的手段。如果说耶林奠定了社会法学的理论基础,即法律根源于社会利益的话,那么埃里希则直接阐述了社会法学的法律观——

“活的法”观念。针对分析法学家们的司法行政过程只是机械地运用法律,因而导致毫无自由裁量权的主张,埃里希认为应该给法官以自由,这不仅包括适用法的自由裁量权,而且包括在法律已经陈旧和明显有缺陷时创制新的法律,即立法的自由。也就是说,法官可以自由地进行判决,自由地发现法律。埃里希提出“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却在社会本身。”他认为国家制定法仅仅是法律中很小的一部分,社会本身才是法律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秩序本身才是真正的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法律,是一种实际上的法律,即“活的法律”。 3、欧洲社会法学的流派 在欧洲,社会法学派发展出以下几大支派: (1)利益法学。这时从耶林的思想发展而成的支派,创始人是菲利普.赫克。该派因发挥耶林的法律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利益而得名。他们认为,传统的法学如分析法学是一种“概念论”的法学,它实际上假定法律是完整无缺的,因为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便可以从法律中的逻辑推论出判决。而事实上,法律只是立法者为了解决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而制定出来的一些规则,所以,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注意发现其背后冲突的种种利益,特备是社会利益,从而使判决真正地反映立法者的意图。 (2)自由法学。这是1886年德国民法典颁布后在等地兴起的“自由法运动”后产生的一个支派。其创始人是埃里希,主要代表有惹尼、坎特罗维奇等。该派的中心思想是反对“概念法学”过于拘泥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与学派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与学派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在过去的几个世 纪里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学派相继形成并 对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回顾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并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派。 一、古典社会学学派 古典社会学学派是社会学发展的开端,早期的社会学家主要关注 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秩序等问题。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等学者是古典社会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 通过对社会组织、经济系统和政治制度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 律和形成机制。 二、功能主义学派 功能主义学派是20世纪早期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学派之一。代 表性的学者包括艾米尔·德博(Emile Durkheim)和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功能主义学派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社会机构的功能,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三、冲突理论学派 冲突理论学派是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强调社会中存在阶级、种族、性别等各种冲突和不平等。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韦伯(Max Weber)是冲突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克思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变革,而韦伯则关注权力和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

四、符号互动主义学派 符号互动主义学派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学派之一,注重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和交流。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和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是符号互动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社会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构建的。 五、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20世纪后期的一支重要学派,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和罗伯特·金(Robert K. Merton)是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功能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六、后现代主义学派 后现代主义学派是20世纪末兴起的学派,对现代化和现代社会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让-博尔迪厄(Jean Baudrillard)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后现代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强调权力、知识和身份的关系,并质疑现代社会的主导价值和权威。 综上所述,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派和理论,每一个学派都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虽然每个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存在差异,但它们共同推动了社会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社会学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必将涌现出更多的学派和理论,以更好地解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社会学中的社会学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社会学中的社会学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社会学是一门探讨人类群体及其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类在社会中互相影响和互动的过程。而社会学史学派则是社会学发展史上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它主要研究的是社会学思潮的演进及其影响力,以及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学研究的贡献。以下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介绍社会学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一、传统社会学派 传统社会学派也称欧陆社会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以统一的社会规范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生活受到制度传统和价值观念的支配。 1. 费尼斯特 费尼斯特是传统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倡导建立社会学理论体系,以对现代社会进行深入分析。 2. 柯斯

柯斯是另一位传统社会学派的代表,他认为社会规范是在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并且社会发展是通过人们的实践和经验逐渐演化而来,最终形成法律和习俗等社会规范。 二、功能主义社会学派 20世纪初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功能主义社会学派是其中最有名的方向之一,主张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系统。 1. 坎特 坎特是功能主义社会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各个部分都有独立的功能,这些功能相互协调和调整,形成一个完整而稳定的社会体系。 2. 德里克

德里克是英国著名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功能是由 社会行动的目的而决定的,而且如果社会功能在一定情况下失效,那么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 三、符号交互主义社会学派 符号交互主义社会学派强调个人行为和个体心理在社会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个人的不断互动所产生的结果。 1. 布莱默 布莱默是美国著名的符号交互主义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现象 是由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获得自 我认知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参与到社会中。 2. 戈夫曼

社会学:第3章 社会学理论流派整理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各主要理论流派 2、理解社会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主要理论流派的观点 教学难点: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各流派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 §3 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话语:主要的理论流派 20世纪世界社会学最重大的事件是迎来了许多新学派的诞生,这节课就将历史上形成的几种主要的社会学理论和流派作简要介绍。 §3.1 结构功能论 一、理论渊源 结构功能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经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理论,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独霸美国社会学界。有两个主要原因: 1、美国社会在这个时期正是太平盛世,社会安定,国势雄伟壮大;功能论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整合,正适合解释当时的美国社会。 2、当时哈佛大学大帕森斯教授及其在全国各地的门生正主宰着美国社会学界。 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合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功能论相信,社会里的成分和各部门对社会都有某种程度的贡献和功能。社会总是向着稳定整合的方向运行。如果某一部门发生变动,其他部门必然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动,把失调的社会体系再调整回来,以维护社会的整合。 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是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涂尔干)以及20世纪的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布朗的功能论强调整合是每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社会里的结构与组织都是为此而存在的,而运动的。要研究社会结构就不能离开它的功能。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每一种风俗、概念、物质、思想、信仰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功能论不相信社会会产生激烈的变动或埃与破坏,社会问题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失调。因些,功能论很少重视社会变迁的研究。但是美国及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都遭受了激烈的变乱:学生运动、妇女运动、民权运动、嬉皮士文化、吸毒等社会问题充斥于社会里。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功能论受到怀疑,冲突论趋势出头。

社会学:第2章 社会学史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的创立过程。 2、了解社会学的现代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创立现代发展 教学难点:社会学的创立 教学内容: §2 社会学170年的历史回顾 与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也有着历史必然性,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社会学的创立与现代发展。 §2.1 社会学的创立 一、社会学的起源和社会背景 社会学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理论思想为前提条件。 1、社会变迁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明显的暴露出来,欧洲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产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冲击波及到了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产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和工厂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这就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在寻找市场的过程中,促进了海运和陆路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资本主义带着大炮加商品,攻击着世界上闭关自守得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化。 2、社会主义的兴起 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进程带来了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的大批破产,工业化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疯狂追逐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工人生活穷困潦倒、毫无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等社会革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学说。 3、都市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数目增加,中小城镇发展为大城市,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城市人口增加,住房拥挤,环境污染工厂噪音、交通、人系关系复杂化、卖淫、吸毒、犯罪等问题 以上问题使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和怀疑,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实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来改变现有社会关系。 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社会学基本理论__各流派观点

1、社会学:是一种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科学. 2、社会学理论:默顿: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家精神活动的产品,是从社会研究中得出的一般性原理,是一个总体概念,并不特指某一流派的理论观念。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是一组互相关联的观念,能够对社会世界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能够解释社会世界,并预测社会世界的未来。 3、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 4、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社会冲突论:科赛、达伦多夫;社会交换论:霍曼斯--行为主义,布劳--结构主义,爱莫森;符号互动论:米德--心灵、自我、社会,布鲁默---定性研究,戈夫曼---戏剧理论。 1、功能主义或者结构功能主义 孔德、史宾赛、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帕森斯、莫顿 正功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潜功能:未曾预料到得客观后果。 功能主义的相关特点: 第一、社会每一要素都会对社会发展期作用,因此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即'"存在的及是合理的"。 第二、关注系统稳定,协调及最大有效性条件。 第三、社会系统基本上处于动态均衡中。

第四、社会变迁是以渐进、适应的方式进行,而不需要贸然的革命方式进行。 第五、强调价值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作用。 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指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规秩序,从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共存的秩序与原则。特征:社会的协调、和谐、秩序是主题。构成社会的各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有不同的功能。研究对象有明显的共识性。 社会动力学:从社会纵向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特征:人类社会的变迁就是人类社会秩序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是人类智力或人性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实验观察为基础获得的知识与秩序的实证阶段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阶段。观点: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有三个阶段,认为智力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 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社会有机体论:生物与社会在结构,功能上的相似,依据生物有机体推论社会有机体,从而说明社会性质,整个世界是又无机领域、有机领域和超机领域构成,生物有机体是部分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是整体存在与部分之中。 社会进化论:进化是由同质结构向异质结构进化。 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对象及方法论: 社会是一个整体,不能还原为个体。

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观点回顾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主义又叫“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理论来源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喀斯特)—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 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5.涂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6.涂所倡导的整体主义方法论观点,对社会秩序、整合和稳定的重视,以及对结构分析的强调,都对现代功能主义又直接影响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7.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或说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 8. 拉德还突出强调了社会结构概念,指制度化的角色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的配置 9. 拉德克利夫-布朗还指出了以前的功能分析所存在的“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10.马林诺夫斯基勾勒出了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的基本轮廓,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11.马林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12.总之,功能主义者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以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 第二节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