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大纲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大纲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大纲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大纲

微生物学复习指导大纲

第一章绪论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1.微生物以其独特的共性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生物,归纳为五大共性:

(1)体积小,结构简单,表面积/体积比值大; (2)代谢活力强,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种类多(多样性); (5)适应性强,易变异。

2.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和其成就。

开创者:列文虎克、他是第一个观察、描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人,尊称为微生物的先驱者

微生物学奠基人; 巴斯德,

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了发酵是微生物引起(4)巴氏消毒法(在60~65温度下做短时间的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细菌学奠基人:科赫

3.微生物学发展前景的认识:

1.微生物是由荷兰商人列文虎克首先发现的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广。它一方面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

2.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诞生于19世纪中期,其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20世纪获得全面发展,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微生物学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跃居中心地位。

3.我国是最早利用微生物的少数国家之一但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发展

始于20世纪初,我国学者曾在某些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治,以及微生物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和研究等方面,取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成绩。近年来,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工作已与国际发展前沿接轨,在微生物应用方面也取得可喜成绩。

4.21世纪的微生物学和人体微生物组学将更加绚丽多彩。多学科的交叉、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将使微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

第二章: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技术

1、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称为菌苔

3、培养物: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

4、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它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5、纯培养:指在单一种类存在的状态下进行的微生物培养

6、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上接种多种微生物,只有满足生长需要的才生长,其他的微生物被抑制,从而选择出只有单一特征的微生物

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

纯种分离技术: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以及平板划线法等等

选择培养分离:即使在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这种微生物只占少数,也能把它选择培养出来。通过选择培养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技术

方法: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微生物保藏原理、方法和优缺点

(1)传代保藏

原理:在4℃低温下,微生物代谢强度明显下降。

方法:针对不同菌种,选择琼脂斜面、半固体琼脂柱、液体培养基或者蒸馏水、缓冲液等在一定时间内接种。置于 4 ℃冰箱保藏,定时传代。

优点: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简便易行、易于观察,是进行微生物保藏的基本方法。

缺点:保藏时间短、传代频、易退化、易污染、工作量大。

(2)冷冻保藏

原理:微生物处于冷冻状态,代谢作用停止,可以达到保藏目的。

方法:液氮保存、冰箱保存(普遍的菌种保藏方法)

优点:冷冻时介质的保护用可以显著减少细胞损伤;液氮保藏可以达到-196℃,从适用范围、存活期限、性状稳定等方面来看,是微生物保藏方法中比较理想的一种。

缺点:需专门设备,适合专业保藏机构。

(3)干燥保藏

原理:使微生物处于干燥,缺氧的条件下,细胞生命活动活动处于休眠的状态方法:沙土管保存和冷冻真空干燥是常用的两项微生物干燥保藏技术

优点:手段温和,细胞受损程度小,存活率和保藏效果好。

决定显微观察效果的三个重要因素;

1、放大倍数:观察物越小,放大倍数应越大,否则难以看清。

2、分辨率:显微镜能辨别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3、反差:另外也取决于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及良好的标本制作技术和观察

最小可分辨距离:即分辨率=0.5λ∕nsinθ

显微镜的种类: 1、普通光学显微镜、2、暗视野显微镜、3、相差显微镜

4、荧光显微镜

5、透射电子显微镜

6、扫描电子显微镜

7、扫描隧道显微镜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

细菌的形态,大小常用单位以及影响细菌大小的因素

球状(细胞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杆状(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螺旋状(细胞呈弯曲杆状)、柄杆菌(细胞上有柄、菌丝、附器)等细胞质伸出物,细胞呈杆状或梭状并有特征性的细柄;球衣菌能形成衣鞘,杆状的细胞呈链状排列在衣鞘内而成为丝状;支原体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故比较柔软,形态多变,具有高度多形性。

细菌和古生菌的细胞大小的常用单位是——微米(μm)

1、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同样影响细菌大小。如遗传因素、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培养基组成、pH等。

2、细菌大小与染色方法、固定方法有关

3、菌龄,一般幼龄细菌比老龄细菌大

4、培养基渗透压增加会导致细胞变小。

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细菌范畴。菌丝按照形态和功能可以划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霉菌:菌丝分两类一类是有隔膜菌丝,一类是无隔膜菌丝。固体培养基上培养,部分菌丝深入到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营养菌丝;另一部分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称为繁殖菌丝。

列表叙述四大类微生物的个体形态、繁殖方式、菌落特征。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比较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异同点,并结合细胞壁的

结构特点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2.芽孢的特性及研究意义

3.结合糖被的特点,说说糖被科研和实践意义。

4.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比较;总体比较;细胞质比较;细胞核比较;生理

特性比较

5.缺壁细菌的种类以及比较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1、营养;

2、生长因子:

3、天然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六种主要营养元素及用途

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能源和氮源、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

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

2、营养协调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原料来源的选择

四种菌的实验室常用培养基

5.培养基的类型与运用

天然培养基指一些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或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成分未知。培养酵母菌的麦芽汁培养基等合成培养基按用途划分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6.以伊红美蓝(EMB)培养基为例,分析鉴别培养基的作用原理。

7.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自由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一、概念:发酵、环式光合磷酸化、卡尔文循环、次级代谢、初级代谢、氨效应

1.发酵产能途径有那几种?他们之间区别与联系

2.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及底物水平磷酸化概念区别

3.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

2、什么叫生物固氮?其生化途径怎样?固氮的条件?影响固氮的因素有哪些?

3、反硝化作用、硫酸盐还原属于什么呼吸类型?

4硝化作用属于什么呼吸类型?硝化细菌属于什么营养类型?

5.光合磷酸化的类型及代表微生物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一、概念:生长,同步培养,连续培养、防腐、亿疗、消毒,灭菌

二、重点掌握知识点

1.细菌的生长曲线的概念,几个对期,各期特点,生产上如何应用。

2.微生物测定的方法

3.霉菌的几类孢子及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4.环境:温度、pH、氧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5连续培养技术:恒浊培养、恒化连续培养

6.厌氧菌的氧毒害机制

7.试述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微生物的抗药机理

第七章病毒

一、概念:毒粒、温和噬菌体、烈性磁菌体、类病毒、朊病毒、原噬菌体、噬菌斑

二、重点掌握知识点

2、病毒区别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3、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5、病毒复制循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过程如何?

6.HIV传染源、传染途径、致病特点、临床特征、HIV抗体的检测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

转化、转导、接合的概念

1.用细菌培养物经紫外线照射后涂布在有Str的培养基上,在有光条件下培

养,结果没有筛选出str抗性菌株,为什么?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参数及逻辑功能测试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参数及逻辑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TTL与非门各参数的意义。 2、掌握TTL与非门的主要参数的测试方法。 3、掌握基本逻辑门的功能及验证方法。 4、学习TTL基本门电路的实际应用。 5、了解CMOS基本门电路的功能。 6、掌握逻辑门多余输入端的处理方法。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原理 (一) 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参数 用万用表鉴别门电路质量的方法:利用门的逻辑功能判断,根据有关资料掌握电路组件管脚排列,尤其是电源的两个脚。按资料规定的电源电压值接 好(5V±10%)。在对TTL与非门判断时,输入端全悬空,即全 “1”,则输出端用万用表测应为以下,即逻辑“0”。若将其 中一输入端接地,输出端应在左右(逻辑“1”),此门为合格 门。按国家标准的数据手册所示电参数进行测试:现以手册中 74LS20二-4输入与非门电参数规范为例,说明参数规范值和测试条件。 TTL与非门的主要参数 空载导通电源电流I CCL (或对应的空载导通功耗P ON )与非门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电 源提供的电流是不同的。I CCL 是指输入端全部悬空(相当于输入全1),与非门处于导通状态,

输出端空载时,电源提供的电流。将空载导通电源电流I CCL 乘以电源电压就得到空载导通功 耗P ON ,即 P ON = I CCL ×V CC 。 测试条件:输入端悬空,输出空载,V CC =5V。 通常对典型与非门要求P ON <50mW,其典型值为三十几毫瓦。 2、空载截止电源电流I CCh (或对应的空载截止功耗P OFF ) I CCh 是指输入端接低电平,输出端开路时电源提供的电流。空载截止功耗POFF为空载 截止电源电流I CCH 与电源电压之积,即 P OFF = I CCh ×V CC 。注意该片的另外一个门的输入也要 接地。 测试条件: V CC =5V,V in =0,空载。 对典型与非门要求P OFF <25mW。 通常人们希望器件的功耗越小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但往往速度高的门电路功耗也较大。 3、输出高电平V OH 输出高电平是指与非门有一个以上输入端接地或接低电平的输出电平。空载时,输出 高电平必须大于标准高电压(V SH =);接有拉电流负载时,输出高电平将下降。 4、输出低电平V OL 输出低电平是指与非门所有输入端接高电平时的输出电平。空载时,输出低电平必须低于标准低电压(VSL=);接有灌电流负载时,输出低电平将上升。 5、低电平输入电流I IS (I IL ) I IS 是指输入端接地输出端空载时,由被测输入端流出的电流值,又称低电平输入短路 电流,它是与非门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入端电流就是前级门电路的负载电流,其大小直 接影响前级电路带动的负载个数,因此,希望I IS 小些。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学时数:108讲课:108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课程的任务: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能和建立无菌概念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重点掌握最基本的无菌操作技能,如接种、纯培养、计数等。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 通过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方法,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概念,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生物染色技术、形态学观察的方法、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配置和灭菌方法、微生物分离、纯化等基本操作技能,基本了解常用的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作风。 2. 本实验课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部分。验证性实验主要

通过光学显微镜镜检观察方法进行教学,综合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过程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整记录原始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实验现象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内容 (一)实验一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器皿 目的要求 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了解微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器皿,因其大多要进行消毒、灭菌和用来培养微生物,因此了解其质量、洗涤和包装方法的要求。 实验内容 一、器皿的种类、要求与应用: 1、试管 大试管(约18mm×180mm) :可装倒平板用的培养基;可作制备斜面用;装液体培养基用于微生物的振荡培养 中试管[(13~15)mm×(100~150)mm]: 装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或做斜面用;用于细菌、霉菌、病毒等的稀释和血清学试验。 小试管[(10~12)mm×100mm]:一般用于糖发酵或血清学试验,和其它需要节省材料的试验。 2、容量瓶 主要用于准确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它是一种细长颈、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配有磨口塞,瓶颈上刻有标线。 3、量筒 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一种玻璃仪器,外壁上有刻度。常用量筒的规格有5ml、10ml、25ml、50ml、100ml、250ml等。 4、三角瓶 用来装无菌水、培养基和振荡培养微生物等。 5、烧杯 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有些烧杯外壁标有刻度,可以粗略地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这种烧杯叫印标烧杯,也叫刻度烧杯,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允许误差一般在±5%。 6、烧瓶 通常具有圆肚细颈的外观,因瓶口很窄,不适用玻璃棒搅拌,若需要搅拌时,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医学微生物学II(Medical Microbiology II) 课程号(代码):501107020 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 [授课对象] 基础、临床、口腔、预防、医学技术、法医、护理学等专业 学时:32学时学分:2分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是医学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都是本科生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与学。重点与难点内容以下划线标示,供学生学习参考。课程考核方法为理论考核。 三、教学内容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的系统性和教学上的循序渐进,全课程分为绪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4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学科发展史及展望。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均由总论与各论组成,总论介绍该类微生物共同特点,主要有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各论主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医学上非常重要的微生物,从总论列举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学习。 绪论 学时分配:1学时 内容:微生物的概念、种类与分布;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及真核细胞型三大类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及医学微生物学的学科概况;微生物学发展史及展望。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学时分配:3学时 内容:细菌的定义;细菌的大小与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各自的形态特征;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细菌细胞壁的结构,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各自的细胞壁特点及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意义;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的定义及医学意义;细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菌细胞质的组成及各自特点;细菌核质特征;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医学意义;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显微镜及染色法)。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学时分配:2.5学时 内容: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物理性状;细菌的营养物质;细菌摄取营养物质的机制;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细菌个体及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方法介绍,培养基的定义、分类及各自用途,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物理消毒灭

实验一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测试

实验一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测试 一、实验目的 1、测试与门、或门、非门、与非门、或非门与异或门的逻辑功能。 2、了解测试的方法与测试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实验中用到的基本门电路的符号为: 在要测试芯片的输入端用逻辑电平输出单元输入高低电平,然后使用逻辑电平显示单元显示其逻辑功能。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数字逻辑电路用PROTEUS 2、显示可用发光二极管。 3、相应74LS系列、CC4000系列或74HC系列芯片若干。 四、实验内容 1.测试TTL门电路的逻辑功能: a)测试74LS08的逻辑功能。(与门)000 010 100 111 b)测试74LS32的逻辑功能。(或门)000 011 101 111 c)测试74LS04的逻辑功能。(非门)01 10 d)测试74LS00的逻辑功能。(两个都弄得时候不亮,其他都亮)(与非门)(如果只接一个的话,就是非门)001 011 101 110 e)测试74LS02(或非门)的逻辑功能。(两个都不弄得时候亮,其他不亮)001 010 100 110 f)测试74LS86(异或门)的逻辑功能。 2.测试CMOS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在CMOS 4000分类中查询 a)测试CC4081(74HC08)的逻辑功能。(与门) b)测试CC4071(74HC32)的逻辑功能。(或门) c)测试CC4069(74HC04)的逻辑功能。(非门) d)测试CC4011(74HC00)的逻辑功能。(与非门)(如果只接一个的话,就是非门)

e)测试CC4001(74HC02)(或非门)的逻辑功能。 f) 测试CC4030(74HC86)(异或门)的逻辑功能。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画好各门电路的真值表表格,将实验结果填写到表中。 2.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各逻辑门的逻辑表达式,并分析如何判断逻辑门的好坏。 3.比较一下两类门电路输入端接入电阻或空置时的情况。 4.查询各种集成门的管脚分配,并注明各个管脚的作用与功能。 例:74LS00 与门 Y=AB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120102 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 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 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目标 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3课时)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数电实验 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类型: 设计型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加深理解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 2. 熟悉74LS00、74LS11、74LS55等基本门电路的功能及其引脚。 3. 掌握组合集成电路元件的功能检查方法。 4.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测试方法及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5. 熟悉全加器和奇偶位判断电路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1.根据给定的功能要求,列出真值表; 2. 求各个输出逻辑函数的最简“与-或”表达式; 3. 将逻辑函数形式变换为设计所要求选用逻辑门的形式; 4. 根据所要求的逻辑门,画出逻辑电路图。 实验内容: 1. 测试与非门74LS00和与或非门74LS55的逻辑功能。 2. 用与非门74LS00和与或非门74LS55设计一个全加器电路,并进行功能测试。 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 学号: 日期: 装 订 线

3. 用与非门74LS00和与或非门74LS55设计四位数奇偶位判断电路,并进行功能测试。 三. 主要仪器设备 与非门74LS00,与或非门74LS55,导线,开关,电源、实验箱 四.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 1、一位全加器 全加器实现一位二进制数的加法,他由被加数、加数和来自相邻低位的进数相加,输出有全加和与向高位的进位。输入:被加数Ai,加数Bi,低位进位Ci-1输出:和Si,进位Ci 实验名称:组合逻辑电路 姓名:学号: 列真值表如下:画出卡诺图: 根据卡诺图得出全加器的逻辑函数:S= A⊕B⊕C; C= AB+(A⊕B)C 为使得能在现有元件(两个74LS00 与非门[共8片]、三个74LS55 与或非门)的基础上实现该逻辑函数。所以令S i-1=!(AB+!A!B),Si=!(SC+!S!C), Ci=!(!A!B+!C i-1S i-1)。 仿真电路图如下(经验证,电路功能与真值表相同):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药学微生物学》考试大纲.doc

《包装材料学》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包装材料学是随着我国现有包装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包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的科学。它是包装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包装科学的基础课程,为包装工程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纸、塑料、金属、玻璃、陶瓷、复合材料及包装辅助材料等的物理、化学结构、性能、用途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掌握改善和提高包装材料包装适应性的技术和方法;掌握相应包装材料及制品的质量检测技术,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知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商品性能和包装要求,正确选择包装材料、制订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正确测试评价材料质量,并能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绪论 掌握包装的概念和包装的目的与功能;掌握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定义和分类。 了解包装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第1章纸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纸和纸板的分类;纸和纸板的制造,重点是造纸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瓦楞纸板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及生产设备;包装常用纸和纸板性能和应用;瓦楞纸箱形式、制造及质量检测。 掌握纸盒的分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纸的结构组成、纸包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其他纸包装容器生产技术、性能及应用。 第2章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 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塑料制品的加工成型方法、常用塑料品种及性能; 掌握复合材料的组成、加工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塑料缓冲包装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塑料包装制品的分类、塑料包装容器及制品和塑料软包装材料的生产工艺

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捆扎材料及制品的生产工艺、性能及应用;了解塑料包装材料的鉴别方法;了解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第3章金属包装材料及其包装容器 掌握金属包装材料的主要品种(镀锡钢板、镀銘钢板和铝材)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掌握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重点是生产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了解金属包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了解除金属三片罐和两片罐之外的其他金属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4章玻璃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玻璃包装材料的基本知识、玻璃的性能、玻璃容器的制造和提高玻璃容器使用性能的相关技术方法。 了解玻璃容器发展趋势;了解玻璃容器的分类、安甑和管制玻璃药瓶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 第5章陶瓷包装材料及容器 掌握陶瓷包装容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了解陶瓷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分类、结构组成和发展趋势。 第6章木材包装材料及容器 了解木材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种类、生产工艺和技术方法、性能及应用。 第7章功能性包装材料 了解水溶性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等功能性包装材料研究进展。 第8章包装辅助材料 掌握黏合剂的黏合机理和基本组成,了解各类黏合剂的组成和基本配方,理解各类材料的粘合方法。 掌握胶带的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熟悉压敏型黏合剂的黏附特性,了解常用的封缄和捆扎材料。 了解涂料在包装中的应用,掌握涂料的组成及其作用,了解涂料的命名方法和施涂方式。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要求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察技术。 (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4)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适用专业和学时数 本大纲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学时数81,其中理论学时数为54,实验学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备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考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实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二)参考书 (1)沈萍著《普通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J. 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要求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科名代码:832 适用专业:生物化工 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周群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 考试内容要求 绪论 §1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3 微生物的概述 第一篇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3 病毒的繁殖 §4 病毒的培养 §5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处效果 第二章第二章原核生物 §1 细菌 §2 古菌 §3 放线菌 §4 蓝细菌 §5 螺旋体 §6 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 第三章第三章真核生物 §1 原生动物 §2 微型后生动物 §3 藻类 §4 真菌 第四章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1 微生物的酶 §2 微生物的营养 §3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第五章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 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3 其他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4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5 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微生物的遗传 §2 微生物的变异 §3 基因重组 §4 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二篇第二篇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第一章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1 生态系统 §2 土壤微生物生态 §3 空气微生物生态 §4 水体微生物生态 第二章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 氧循环 §2 碳循环 §3 氮循环 §4 硫循环 §5 磷循环 §6 铁、锰的循环 第三章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1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生态系统 §2 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 §3 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 第四章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1 污、废水深度处理——脱氮、除磷与微生物学原理 §2 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问题 §3 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 第五章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为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1 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2 废气的生物处理 第六章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2 微生物细胞外多聚物的开发与应用 §3 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逻辑门电路实验报告(精)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电工电子实验报告 电路设计与仿真—Multisim 课程名称 逻辑门电路 实验名称 2009112030406 陈子明 学号姓名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名称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所在院系 分数

实验逻辑门电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分析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的工作原理; 2、学习各种常用时序电路的功能; 3、了解一些常用的集成芯片; 4、学会用仿真来验证各种数字电路的功能和设计自己的电路。 二、实验环境 Multisim 8 三、实验内容 1、与门电路 按图连接好电路,将开关分别掷向高低电平,组合出(0,0)(1,0)(0,1)(1,1)状态,通过电压表的示数,看到与门的输出状况,验证表中与门的功能: 结果:(0,0)

(0,1) (1,0) (1,1) 2、半加器 (1)输入/输出的真值表

输入输出 A B S(本位和(进位 数)0000 0110 1010 1101 半加器测试电路: 逻辑表达式:S= B+A=A B;=AB。 3、全加器 (1)输入输出的真值表 输入输出

A B (低位进 位S(本位 和) (进位 数) 0 0 0 0 0 00110 01010 01101 10010 10101 11001 11111(2)逻辑表达式:S=i-1;C i=AB+C i-1(A B) (3)全加器测试电路:

4、比较器 (1)真值表 A B Y1(A>B Y2(A Y3(A=B 0 0 0 0 1 0 1 0 1 0 1 0 1 0 0 1 1 0 0 1 (2)逻辑表达式: Y1=A;Y2=B;Y3=A B。 (3)搭接电路图,如图: 1位二进制数比较器测试电路与结果: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学时数:72 讲课:72 学制:四年制本科 适合专业: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实验部分另有教学大纲)。理论课教学主要讲授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代谢特征、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是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许多课程关系密切,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绪论 一、本学期的教学安排

二、微生物和你 三、微生物学 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 六、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教学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状况、研究意义等等。本章要求学生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一、细菌和古菌 二、真菌 三、藻类 四、原生动物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熟悉显微观察样品制备的一般流程和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形态(细菌和真菌)。了解显微镜种类和原理、藻类、原生动物的形态。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无菌技术、获得纯培养的方法及其比较、菌种保藏技术以及各类显微镜的应用。

828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名称:微生物学 二.考试要求 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黑龙江大学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考生应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菌落特征、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等规律特征,考生也应具备完整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掌握如何利用各种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一般问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微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细菌 知识点:细菌的基本特征;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大小;细菌的基本构造(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功能;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细胞 质膜的结构、组成与功能;中体、核质体、细胞质、内含物及亚细胞结构。); 细菌的特殊构造: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的形态、组成与功能;细菌的繁 殖方式;细菌的菌落特征。 第二节放线菌 知识点:放线菌的基本特征;放线菌的一般形态(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囊及孢子);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与生活史。 第三节蓝细菌 知识点:蓝细菌的定义、分布和特点;异形胞的概念和特性。 第四节其它原核微生物

知识点: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蛭弧菌的形态、结构、营养特征与致病性。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第一节酵母菌 知识点:酵母菌的分布特征;酵母细胞的形态结构(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及内含物);酵母的培养特征;酵母的繁殖方式;酵母菌的菌落特 征。 第二节丝状真菌——霉菌 知识点:霉菌的分布特征;霉菌与人类的关系;霉菌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其与细菌、放线菌形态的比较;霉菌的菌落特征;霉菌的繁殖。 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 第一节病毒 知识点:病毒的概念;生物学特点及种类;病毒的形态与大小;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了解目前国内外在主要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和 进展。 第二节亚病毒 知识点: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概念、特性和致病特点。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知识点:微生物的营养需要,营养物及其功能。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知识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知识点: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主要方式。 第四节培养基 知识点:培养基的种类、配制原则与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实验三 组合逻辑电路

实验三组合逻辑电路(常用门电路、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2.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冒险现象与消除方法 3.熟悉常用门电路逻辑器件的使用方法 4.熟悉用门电路、74LS138和74LS151进行综合性设计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实验资料 (一)组合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 1.设计步骤 根据给出的实际逻辑问题,求出实现这一逻辑功能的最简单逻辑电路,这就是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时要完成的工作。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设计步骤如图所示。 图组合逻辑电路的一般设计步骤 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时,通常先将实际问题进行逻辑抽象,然后根据具体的设计任务要求列出真值表,再根据器件的类型将函数式进行化简或变换,最后画出逻辑电路图。 2. 组合电路的竞争与冒险(旧实验指导书P17~20) (二)常用组合逻辑器件 1.四二输入与非门74LS00 74LS00为双列直插14脚塑料封装,外部引脚排列和内部逻辑结构如图所示。它共有四个独立的二输入“与非”门,每个门的构造和逻辑功能相同。

2.二四输入与非门74LS20 74LS20为双列直插14脚塑料封装,外部引脚排列和内部逻辑结构如图所示。它共有两个独立的四输 入“与非”门,每个门的构造和逻辑功能相同。 图 74LS20引脚排列及内部逻辑结构 3.四二输入异或门74LS86 74LS86为双列直插14脚塑料封装,外部引脚排列和内部逻辑结构如图所示。它共有四个独立的二输 入“异或”门,每个门的构造和逻辑功能相同。 图 74LS86引脚排列及内部逻辑结构 3.3线-8线译码器74LS138 74LS138是集成3线-8线译码器,其功能表见表。它的输出表达式为 i A B i Y G G G m 122(i =0,1,…7;m i 是最小项),与基本门电路配合使用,它能够实现任何三变量的逻辑函数。74LS138为双列直插16脚塑料封装,外部引脚排列如图所示。 表 74LS138的功能表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104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总学时数:72 实验学时:30/24(单独开课)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程: 专业导论, 基础化学,生物化学, 生物技术基础实验 后续课程: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为生物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并要求学生会捕捉新的信息,注意学科的进展与动向。使学生能够运用微生物学原理,指导和解决今后学习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熟知微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手段,能够熟练进行微生物基本操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系统介绍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营养需求、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科研和实践方面的主要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会归纳解决常见问题所适用的方法与手段,知道微生物在生物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构造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讲授课程知识,并要求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该课程教材及PPT为英语形式,旨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Microbiology ------A systems approach,Marjorie Kelly Cowan, Kathleen Park Talaro,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主要参考书: 1.A photography atlas for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3rd Edition, Michael J. Leboffe; Burton E. Pierce;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2.Microbiology,6/e,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Mc 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006 3.微生物学导论(第二版)影印版,2003,科学出版社. 4.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 5.沈萍《微生物学》(第五版)(中文版)2003,高教出版社. 6.郝素珍《实用医学免疫学》,2005.2,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本逻辑门和逻辑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一 基本逻辑门和逻辑电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TTL 与非门、或非门和异或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 2.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3.熟悉TTL 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外型、引脚和使用方法; 4.初步掌握“TDS -4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平台”和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器件和设备 1.四2输入与非门74LS00 1片 2.四2输入或非门74LS28 1片 3.四2输入异或门74LS86 1片 4.三态输出的四总线缓冲器74LS125 1片 5.TDS-4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平台 1台 6.万用表 1个 三、实验内容 1.按图1.1测试与非门、或非门和异或门的输入和输出的逻辑关系; 图1.1 基本逻辑门 A1 B1 Y1 0 0 1 0 1 1 1 0 1 1 1 111B A Y ?=的真值表 222B A Y +=的真值表 A2 B2 Y2 0 0 1 1 0 0 0 1 0 1 1

A3 B3 Y3 0 0 0 0 1 1 1 0 1 1 1 333B A Y ⊕=的真值表 2.测试并分析下图1.2逻辑电路的功能。 图1.2 组合逻辑电路 A B C F1 F2 0 0 0 0 0 1 0 0 0 1 0 1 0 0 1 0 0 1 0 1 1 1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0 1 1 1 1 1 真值表 解:由逻辑电路图,可得 ()C B A B A F ?⊕??=1 ()C B A F ⊕⊕=2 化简得 BC AC AB F ++=1 由以上可知 1F 实现A 、B 、C 关于与和或的运算。 2F 实现异或门的运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