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9.98 KB
- 文档页数:2
兽用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高泽乾;孙建男;武炜;李成会【摘要】佐剂可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可以显著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综述了在兽用疫苗研究领域中常用的免疫佐剂,并对佐剂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Adjuvant can improve the body's immune response to antigen and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to enchance vaccine effect.In accordance with consulting lot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we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vaccine adjuvants commonly used in veterinary and prosp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veterinary vaccine.【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2【总页数】5页(P45-48,51)【关键词】免疫佐剂;免疫应答;疫苗【作者】高泽乾;孙建男;武炜;李成会【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5.4随着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兽用疫苗的研发获得了巨大成功,经历了从灭活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等传统疫苗到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新型疫苗的演变[1]。
新型兽用疫苗与传统兽用疫苗相比,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和低毒性,但由于其抗原分子小,纯化程度高,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差。
所以应用佐剂来增强疫苗免疫原性或增强宿主对抗原的保护性应答就显得尤为重要。
鸵鸟霍乱病的诊断和防治
梁华;刘庆功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禽霍乱又称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禽类的一种出血性、败血性疾病。
该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即可以流行,也可以零星散发。
感染该病的决不限于禽类,各种鸟类都可以感染。
旅顺口区某鸵鸟养殖场曾发生过一起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鸵鸟霍乱病。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65)
【作者】梁华;刘庆功
【作者单位】大连市金州区畜牧管理总站,金州,116100;大连市旅顺口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16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65
【相关文献】
1.鸵鸟霍乱病的诊断和防治 [J], 崔德海
2.规模化鸡场禽霍乱病的诊断与防治 [J], 许坤;刘宏斌;薛邦玉
3.鸡禽霍乱病的诊断及防治 [J], 聂柱权
4.禽霍乱病的诊断与防治 [J], 王彩丽
5.蓝孔雀禽霍乱病的诊断和防治 [J], 卢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疾病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张皓博1,樊晓旭1,刘蒙达1,迟庆安1,2,刘婷婷1,亓 菲1,3,孙淑芳1,范伟兴1(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动物结核病参考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32;2. 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海口 571100;3.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 要:近几年兴起的纳米孔测序技术(nanopore sequencing)为新一代测序技术,又称第三代测序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细菌、病毒、抗生素耐药及动物疫病等多个领域的检测。
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瓶颈,包括测序精度不高、样品制备过程需要优化等,但该技术在疾病检测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包括可直接检测碱基修饰,超长读长、高分辨率和实时测序以及强大的生物信息学支持。
未来,随着准确性的提高和性能的不断改进,加之在成本、测序时间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面的明显优势,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在临床实验室成为疾病检测的重要选择。
本文通过综述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在疾病检测中的优势,以期为纳米孔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纳米孔测序;疾病诊断;原理;应用;优势中图分类号:S851.3,R7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2021)06-0082-08DOI: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8Research Progress on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Disease DetectionZhang Haobo1,Fan Xiaoxu1,Liu Mengda1,Chi Qing'an1,2,Liu Tingting1,Qi Fei1,3,Sun Shufang1,Fan Weixing1(1. China Anim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 Center,Qingdao,Shandong 266032,China;2. Hainan Center for Anim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Haikou,Hainan 571100,China;3.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266109,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a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s a new generation of sequencing,also known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sequencing,and starts to be appli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detection of bacteria,viruses,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animal diseases. The technology is obviously dominant in disease detection with the advantages of direct detection of base modification,long read,high-resolution and real-time sequencing as well as strong bioinformatics support,although some bottlenecks are still encountered in practice,such as low accuracy of sequencing,samples needing to be optimized during preparation,etc.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nanopore sequencing c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detection of disease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in the future,with the continuously improvement of its accuracy and performance,as well as its obvious advantages in cost,sequencing time an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In the paper,the principle,application and advantages of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 disease detection were summarized,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upports for its further application and study.Key words:nanopore sequencing;disease diagnosis; principle;application;advantage收稿日期:2021-01-25 修回日期:2021-02-07基金项目:兵团财政科技计划项目(2020AB015);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6)同等贡献作者:张皓博,樊晓旭通信作者:范伟兴。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李学钊;洪炀;王治仓;李祥瑞;宋鸿雁【摘要】本文从免疫佐剂的发现、作用机理、发展进行论述,综述了传统免疫佐剂、细胞因子佐剂、天然来源佐剂及新型免疫佐剂的类别与免疫机理,并就免疫佐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discovery,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adjuvants, and reviews categori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immunoadjuvants, cytokines, adjuvants, natural adjuvants and newly developed adjuvants. In addition, the perspective of immunoadjuvant is briefly described.【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疫苗;免疫佐剂;免疫机理【作者】李学钊;洪炀;王治仓;李祥瑞;宋鸿雁【作者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威733006;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200241;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威733006;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43李学钊1,洪炀2,王治仓1,李祥瑞3,宋鸿雁4(1.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威 73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3.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 210095;4.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南通 226019)疫苗(vaccine)是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抗原制剂。
通常用钝化、弱化或无害的病原体或其产物制成,用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1]。
鸡霍乱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鸡霍乱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对养鸡业危害非常严重,一旦爆发死亡率很高。
通常病鸡往往发病急,几乎看不到任何症状就出现死亡。
该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以高温、雨水多、闷热的夏季最容易发生。
建议这个阶段,养鸡人注意做好防控。
鸡霍乱的症状有哪些?1、临床症状病鸡初期症状并不明显,病程仅几分钟至数小时,有的病鸡在死亡前精神异常,出现不安拍打翅膀现象。
有的病程稍长的,有精神不振、独自呆在一处、体温升高、喜欢饮水、食欲不振甚至不食症状。
有的伴有呼吸道症状、腹泻、胃肠炎、关节炎等。
有的病鸡在死亡前,有嗜睡、昏迷现象。
2、剖检症状有的病死鸡看上去,比较消瘦、肛门处有粪便污染。
将其解刨后,可见腹膜、心外膜、肝、小肠有出血点,心包有少量积液,肺部、小肠有不同程度出血,十二指肠有红色粘液。
鸡霍乱怎么治疗?1、治疗本病可用科尔福到0.2~0.3g/1kg 体重,一天2次,连用3~5天。
也可取本品适量1天1次进行混饮或混饲给病鸡服用。
2、也可用杆菌顺康0.2~0.3g/1kg体重,一天2次,连用3~5天,对病鸡进行内服本药品进行治疗。
3、此外,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对本病也有着非常好的疗效,用药后可降低死亡率。
使用这些药物,可取适量,对病鸡进行肌注治疗。
一般用药一天就会看到好转,连续用药2天可治愈。
对于病鸡较多进行集中治疗,看将药物加入饲料或饮用水中给病鸡服用,连用3-5天可看到明显疗效。
4、民间一些中草药方也有一定的疗效,如黄连、黄苓、大黄、穿心连、银花叶、板兰根、龙胆草。
注意: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一定要先将病鸡隔离出来,病死鸡要深埋处理,同时要对病鸡接触的环境、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染源,避免造成其它健康鸡只感染。
如何预防鸡霍乱?该病的危害极大,控制难度大,因此要遵循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控原则。
预防此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管理。
引进鸡苗时注意做好检疫,避免引进带病鸡苗而造成感染。
女贞子改善家禽肝脏损伤的作用机制张云露,张海涵,谷雪玲,谢凯桓,宋泽和,贺喜*(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饲料安全与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家禽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长沙 410128)摘 要:肝脏是动物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和重要的免疫组织,肝脏健康是保证家禽正常生产的前提。
女贞子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功能,特别是其护肝作用显著。
齐墩果酸是女贞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临床上被用于护肝、抗炎、治疗急性肝炎等。
本文主要探讨肝脏损伤在家禽生产中的危害及女贞子改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女贞子在家禽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女贞子;齐墩果酸;肝脏;家禽中图分类号:S815.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326-02女贞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冬青子,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四川、江苏、浙江和陕西等地,是治疗肝病最常用的补肝中药之一[1]。
齐墩果酸(OA)是女贞子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护肝、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炎等生物活性功能[2]。
在我国OA已被作为治疗人类肝脏疾病的非处方口服药物,其最重要的药理特性是对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和慢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保肝作用,具有药理活性强、易获得、生产成本低等优点[3]。
肝脏是保障家禽正常生产的主要器官,也是脂肪酸代谢的中心器官,在营养过剩和肥胖的情况下,肝脏脂肪酸代谢发生改变,通常会使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堆积,并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生[4];肝脏还是关键的前线免疫组织,含有体内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是机体与外界交互的重要屏障[5]。
在家禽生产中,病毒、细菌、寄生虫、营养代谢紊乱及饲养管理不当均能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或纤维肝等,从而降低家禽的免疫力及生产性能[6]。
本文对OA的护肝作用机理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女贞子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禽霍乱名词解释禽霍乱是一种传染病,也叫猪瘟热。
它是由猪霍乱毒株病毒引起的,其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腹泻和呕吐。
它可以打击全球各地的猪群,从而对人类的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
禽霍乱病毒的传播通过多种途径发生。
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污染的猪血液、挥发液和粪便传播有害病毒的粒子。
另外,它还可以通过猪的食物和水、以及在猪场之间传播的食物和水中传播。
此外,当猪在污染环境中接触时,也可能会受到病毒的影响。
治疗禽霍乱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免疫治疗,通过给猪接种疫苗来预防禽霍乱病毒的传播;另一类是治疗患者,通过抗病毒药物、药物疗法和抗生素等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毒的活动。
为了防止禽霍乱传播,应该对涉及到的猪养殖场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清洁,确保养殖猪的活动场所不受污染。
其次,在养殖猪的日常管理中,应尽量避免猪的迁移,以及限制与其他猪只的接触。
此外,还应重视猪只的健康状况。
应及时进行体检,并在确诊有鼠疫病毒感染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毒传播。
在监督管理方面,应加强对禽霍乱病毒的检测,以及疫苗接种的实施和管理。
同时,应严格禁止携带病猪的牲畜运输,以及在潜在感染者的场地上进行牲畜贸易。
此外,要严格执行宠物和食用动物的检疫措施,确保进口猪肉符合国家规定。
最后,应注重科学教育,加强人们对禽霍乱预防的认识和意识,以及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禽霍乱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将可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应持续加强预防措施,坚持综合管理的思路,加强动物疫控,而不是依靠个别措施,确保禽霍乱病毒的有效控制。
基于鹅几种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探究 摘要:随着养鹅业及其加工行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鹅产品及其种苗的流通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由于从事鹅养殖的饲养户在对鹅进行养殖的过程中,防疫意识较为淡薄,缺乏较为完善的饲养管理技术,导致了养殖过程中的一些疫病对养殖户造成了一系列的不必要损失。由此可见,利用临床分析的手段来对鹅病进行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文章将简单的对鹅几种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养鹅业;传染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s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1-1 1 小鹅瘟 所谓的小鹅瘟是在雏鹅生病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急性病毒性类传染病,其致死率高达95%。该病的高发群体为日龄一般都是在3~4天以上,1个月之内的任何品种的雏鹅中,日龄在30天以上的鹅基本上不会出现此类病症。日龄在7天以内的雏鹅被传染后,其病情一般都是最急的,情况严重时将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就直接死亡。鹅生病时的主要症状就是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水样稀粪,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甚至会出现神经症状。通过临床剖检、分析可以发现,此类传染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消化道,尤其是在小肠部位,偶尔还会有明显的腊肠样栓塞。 2 鹅副粘病毒病 此类病症的高发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年龄限制,大小鹅都有可能发生此类病症,不过鹅的日龄越小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就越高。患有此类病状的鹅在发病之初,会排出灰白色的稀粪,当其病情加重后,排出的粪便就会呈水样,且带有绿色、黄色或暗红色。鹅在患病后的主要症状有:随水漂浮、浮在水面、拒食或少食、单脚提起、常蹲地、无力、精神萎靡。部分病鹅在患病后期常常会出现仰头、转圈以及扭颈等一系列的神经症状,在其饮水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对其进行临床剖检时,可以发现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的坏死点,有坏死肚,脾脏肿大、有瘀血等一系列的症状。 3 鹅流感 鹅流感是败血性、发病较急、死亡率高、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此类病症的高发群体就是1个月龄内的雏鹅,其发病率基本上是100%。鹅流感的主要病症就是:腺胃乳头、肌胃角质膜与腺胃肌胃相交的地方有淤斑状的出血现象,法氏囊、粘膜以及内脏器官出血、头颈部皮下胶样浸润或出血、眼出血、头颈部肿胀等。 4 鹅鸭瘟 鹅鸭瘟又被称为溃疡性病毒性肠炎,此类病状主要是由鸭瘟病毒引发的鹅、鸭以及雁形家禽的急性败血类传染病。该病的主要发病症状有两腿发软、排绿色稀便、泄殖腔溃烂、头颈肿大、流泪、高热等特点。此类鹅病的传播速度十分迅速、传播的范围较广,大小鹅均有可能出现此类病症,该病的高发群体为成鹅,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相对较高。 5 禽霍乱 禽霍乱又被称为鹅巴氏杆菌病,它是由巴氏杆菌所引发的急性败血传染病,它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相对较高。鹅在患有此病后的主要症状为:排出白色或绿色的稀粪、剧烈腹泻、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嗜睡、尾翅下垂、精神沉郁,其神经症状没有明显的表现。该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为肝脏,其表现为肝脏肿大,肝脏的质地变硬、颜色变深,且在其表面还有许多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肺出血,从而引发肝变,心冠脂肪组织的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此外,患病鹅的十二指肠、腹部脂肪、皮下组织以及腹膜也会出现出血点,但没有凝固性的栓子。 6 鹅蛋子瘟 鹅蛋子瘟就是人们常说的鹅“蛋子瘟”,它主要是由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所引发的,其发病时间一般在母鹅产蛋的过程中,其死亡率相对较高。该病主要是大肠杆菌对母鹅的生殖器官造成感染,该病对于母鹅的出雏率、受精率以及产蛋率都有很大的影响,最终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该病的特殊之处就是:它随着母鹅的产蛋开始,当母鹅的产蛋过程完成时,该病就结束。当产蛋鹅群受到该病感染时,其产蛋率将会降低1/3,且在孵化雏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量的臭蛋。患有该病的母鹅粪便中带有凝固蛋黄、凝固蛋白或蛋清,且其粪便呈煮蛋汤样。 7 鹅球虫病 所谓的鹅球虫病主要是由鹅球虫引发的仔鹅球虫病或雏鹅球虫 病。该病在日龄为3~12周的育成鹅以及雏鹅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集中在5~9月份。患有该病的鹅的粪便一般呈现出棕褐色或鲜红色,且含有脱落的肠粘膜。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鹅病具有多样性以及较大的危害性。随着养鹅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鹅及其附属品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养鹅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还处于探索研究的阶段,因此,养殖户对于鹅病的预防以及分辨都比较缺乏。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养鹅的技术以及常见的鹅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为养鹅业的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艳君,李金岭,韩岩等.鹅几种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j].养殖技术顾问,2008,(2):78-79. [2] 鲜思美.鹅四种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13-15. [3] 裴颖,李广兴.小鹅瘟与鹅几种常见病的鉴别诊断[j].甘肃畜牧兽医,2008,38(1):36-38. [4] 朱云芳,温鹏.小鹅瘟与鹅其它常见病的鉴别诊断[j].水禽世界,2009,(1):31-32. 作者简介:卢宪玲(1966-),女,就职于土桥畜牧兽医站。
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禽流感疫苗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禽流感疫情的不断增多,禽流感疫苗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对家禽和人类都具有严重的威胁,对养禽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发高效、安全的禽流感疫苗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关注。
一种常用的疫苗研究方法是利用病毒株的繁殖和传播过程中的致病性突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对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制备疫苗株。
以H5N1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例,科学家通过删除其表面蛋白HA (hemagglutinin)基因的主要部分,将其替换为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HA基因,并将其引入H1N1流感病毒的内部基因,得到了一种双亚型的无致病性疫苗株。
该疫苗株不仅不会对鸟类和人类造成感染,还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提高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抵抗力。
此外,科学家还开展了一些新型疫苗的研究。
例如,研发基于DNA和RNA的疫苗。
DNA疫苗通过将带有禽流感病毒基因的质粒注射至机体,利用机体的细胞合成病毒相关蛋白,激发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RNA疫苗则以RNA为模板合成病毒相关蛋白。
这些新型疫苗具有制备简单、成本较低、能够迅速应对疫情等优势,并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新的策略。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应用于疫苗研究。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可以直接针对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进一步增强病毒的致病性或削弱病毒的致病性。
通过这种方法,在疫苗的制备过程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病毒株的性状,从而提高疫苗的效果。
这项技术的应用将为禽流感疫苗的研发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禽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宿主特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疫苗研究和流感病毒的控制工作。
在流感病毒的宿主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因此,更深入地了解禽流感病毒的宿主特性将为疫苗研究和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次静注,每日1次,连用3天;犬免疫球蛋白6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中药:白头翁6g,黄连5g,地榆6g,秦皮5g,葛根6g,金银花5g,黄柏5g,白芍6g,乌梅5g,诃子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天。
病犬5天痊愈。
5 讨论与小结 5.1 本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早确诊、及时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5.2 本病单纯采取抗菌消炎,补液疗法效果往往不理想,结合中药治疗并使用了免疫球蛋白,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5.3 为了防止本病的发生,用犬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在犬6周龄,14周龄分别免疫2次;也可用犬五联苗进行免疫,当年仔犬在42、56、84日龄连续接种3次,成年犬每年加强免疫一次。
文章编号:1003-8655(2002)04-0025-05中草药防治鸡传染病研究进展张庆茹,郭红斌,李清艳,陈福星(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河北定州 073000) 中国分类号:S853.31 文献标识码:B鸡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它一直严重危害着养鸡业的健康发展,传染病防治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养鸡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效防治鸡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是各养鸡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根据中兽医理论及现代医药学理论,运用中草药防治各种鸡传染病是广大兽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尤其是随着人们对绿色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具有来源广泛、疗效显著、无药物残留、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的中草药作为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替代产品用于防治鸡传染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些年来,许多兽医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 中草药防治传染病的机理研究1.1 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 大量试验研究证明:许多中草药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杀灭病原微生物而达到防治各种传染病的目的。
1.1.1 抗菌作用 许多中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在体内外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从而可以消灭病原体治疗细菌性疾病和在病毒性疾病中防止继发感染而治疗病毒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