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海军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和潜艇战在20世纪初期,世界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摧毁和痛苦。
战争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战斗形式,其中海战和潜艇战成为了世界大战中两个重要的战术手段。
本文将探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和潜艇战,以及它们对战争的影响。
一、海战1.1 北海海战北海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海战之一。
它发生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在北海的约特兰岛海域展开激烈的交战。
双方出动了大量的舰船,包括战列舰和巡洋舰。
这场战斗最终以英国稍微占据上风而告终,德国的海军力量在海战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2 威廉斯敦会战威廉斯敦会战是一场发生在1916年12月28日至29日的重要海战。
德国海军试图利用其强大的潜艇力量打击英国的舰队,但结果却在这场战斗中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
英国舰队成功地击沉了多艘德国潜艇,使德国失去了在海战中的优势。
二、潜艇战2.1 德国的潜艇战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了激进的潜艇战略,试图通过潜艇封锁英国海域来削弱英国的经济力量。
德国利用其先进的潜艇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的潜艇袭击,对英国的船只和商船进行猛烈的攻击。
这使得英国在海运方面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严重威胁到了英国的经济。
2.2 罗斯布雷德事件罗斯布雷德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起轰动全球的潜艇袭击事件。
1915年,德国潜艇袭击了一艘英国客轮罗斯布雷德号,导致128名美国公民丧生,引起了美国的公愤。
这一事件加速了美国参战的步伐,对德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三、海战和潜艇战的影响3.1 经济影响海战和潜艇战对参战各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海战中,舰船的建造和维护成本高昂,参战各国的财政负担加重。
潜艇战则直接打击了英国的海运业,造成了大量财产损失。
3.2 军事技术的进步海战和潜艇战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双方在战争中不断改进和发展舰船和潜艇技术,提高了作战能力和破坏力。
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未来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是最宝贵的战争资源”——这是小说《战争风云》里面,帕格·亨利对罗斯福总统的说法。
横渡大西洋的快速邮船是其政府的宝贵战争财富。
30多节的航速,可以使其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运输大量士兵而不需护航。
仿佛要对作者沃克借亨利所说出的观点做出证明,在战后,这样的场面又被重演了一次。
在1982年的福克兰群岛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也以最快的速度征用了正在巡游地中海的乌干达号邮船作为医院船,征用了邮船堪培拉号和著名的伊丽莎白二世号作为运兵船。
在一、二战时期的大型远洋邮船,也有很多被其政府征用,改做运兵船或医院船。
以下对其中属于德国的一些著名邮船在两次世界战争中的用途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威廉大帝号(Kaiser Wilhelm der Gross):辅助巡洋舰19世纪90年代,德皇威廉二世狂妄地宣布,要让德国成为公海上的霸主。
不光是帝国海军要称雄七大洋,德国的商船队也要如此。
如同英国的两家大轮船公司——白星和卡纳德不断竞争一样,德国的北德意志—劳埃德(Norddeutscher Lloyd)和汉堡—美洲公司(Hamburg-Amerika Line ,HAPAG)参加到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中,互相展开了热火朝天的造船竞赛。
1897年,北德公司造出了第一艘四个烟囱(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烟囱多意味着锅炉多,速度快,更安全)的邮船,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船——威廉大帝号。
威廉大帝号下水之时,它是1860年英国“大东方”号之后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由于英国和德国其他新的大型豪华邮船的竞争,在1913年改为美洲移民船,只搭载三等舱旅客。
(左)德国的威廉大帝号邮船。
15000吨。
划时代的德国邮船。
(右)被击沉的威廉大帝号一战爆发后,威廉大帝号被改装为辅助巡洋舰,在大西洋上击沉了三艘协约国商船。
它还曾经俘获两艘敌人的客船,本想将其击沉,但是船长发现对方的船上有妇女和儿童而作罢。
那时交战双方还都保有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
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
代之而起的是格雷伯爵这样的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
1918年的欧洲不同于1914年的欧洲,就象1815年的欧洲不同于1789年的欧洲一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这些挑战在世界大多数地区被设法成功地阻止了。
但这种缓解只持续了20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削弱过程,使欧洲各地的帝国处于大混乱之中。
不但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而惹人注目。
本章目的是分析这一重大事件的根源、过程和全球性的影响。
一、战争的根源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的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文件的出版,总计达6万多份。
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时,这场论战才平息下来,出现了较少地关心"战争罪行"、更多地注意引起战争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性力量的较有学术价值的研究。
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历史(图文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人类浩劫,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协约国士兵的伤亡: 5,497,600比利时: 13,700英国: 908,000澳大利亚: 60,000加拿大: 55,000印度: 25,000新西兰: 16,000南非: 7,000联合王国: 715,000法国: 1,240,000法国殖民地: 114,000希腊: 5,000义大利: 650,000日本: 300黑山: 30,000罗马尼亚: 336,000俄罗斯: 1,700,000塞尔维亚: 450,000美国: 50,600同盟国士兵的伤亡: 3,382,500 奥匈帝国: 1,200,000保加利亚:87500德国: 1,770,000奥斯曼帝国: 325,000平民的伤亡: 6,493,000奥匈帝国: 300,000比利时: 30,000英国: 31,000保加利亚: 275,000法国: 40,000德国: 760,000希腊: 132,000罗马尼亚: 275,000俄罗斯: 3,100,000塞尔维亚: 650,000奥斯曼帝国: 1,000,000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场浩劫吧!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点:主战场为欧洲,波及全世界时间:1914年8月参战方:同盟国、协约国结果:协约国获胜参战方兵力:6500万左右伤亡情况:死亡1000万左右受伤2000万左右造成损失:1700亿美元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本简介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11张)第一次世界大战(The First World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等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的正义性质外,其他都是非正义的。
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亚洲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直接原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影响:(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发起国家:同盟国、协约国主要参战国:①协约国一战资料(6张)英国、法国、沙皇俄国、塞尔维亚、美国、比利时、中华民国、日本、意大利(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葡萄牙②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
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编辑本段战争背景普法战争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First World War)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
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
随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大战起因和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大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早在1882年,德国即拉拢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即同盟国。
1892~1907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即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巴尔干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奥匈对塞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
大战从此全面展开,先后卷入战争的达33国,总人口达15亿。
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
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
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主要参战国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俄罗斯帝国、法国、比利时、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黑山、意大利王国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约国占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年表政治上1914年6月 28日弗兰西斯·费迪南德大公及其妻子在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被加夫里洛·普林齐普暗杀。
27日德国拒绝英国的调停新提议。
29日俄国动员。
宣战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
8月 1日德国对俄国。
3日德国对法国。
4日德国对比利时;英国对德国。
6日奥匈对俄国;塞尔维亚对德国。
9月 12日英国对奥匈。
13日法国对奥匈。
23日日本对德国。
11月 1日俄国对土耳其。
5日英国和法国对土耳其。
1915年5月23日意大利对奥匈。
8月21日意大利对土耳其。
10月 14日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
15—16日英国、法国和塞尔维亚对保加利亚。
19日意大利和俄国对保加利亚。
1916年8月 27—28日罗马尼亚对奥匈,德国对罗马尼亚,意大利对德国。
30日土耳其对罗马尼亚。
9月1日保加利亚对罗马尼亚。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国。
7月2日希腊对中欧强国。
12月7日美国对奥匈。
西线1914年8月 2日德军侵入卢森堡。
4日比利时被侵。
7日英军在法国登陆;法军侵入阿尔萨斯—洛林。
14日边境之战。
16日德军攻克列日。
20日德军进入布鲁塞尔。
22日蒙斯之战。
26日勒卡托之战。
9月 3日法国政府自巴黎迁波尔多。
5日马恩之战。
13日第一次埃纳之战,导致“奔向大海”。
10月 9日安特卫普失陷给德军。
11日第一次伊普雷之战。
1915年3月14日圣埃卢瓦之战。
4月22日第二次伊普雷之战。
德军采用毒气。
5月9日佛兰德和阿图瓦的法—英战役。
9月25日在香巴尼和洛的法—英攻势。
1916年2月 21日凡尔登之战。
25日杜奥蒙炮台被德军攻占。
7月1日索姆之战。
9月15日英军在索姆首次使用坦克。
10月24日杜奥蒙炮台被收复。
11月18日索姆之战结束。
12月 12日罗贝尔·尼韦尔将军取代霞飞。
18日凡尔登之战结束。
1917年4月 9日阿腊斯之战;维米山脊被攻占。
16日尼韦尔的攻势(第二次埃纳之战)。
美国对日政策演变:从“九一八”到珍珠港摘要:从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到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这十年间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时期。
开始时美国因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上孤立主义盛行对日本的扩张采取了妥协绥靖的政策。
但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扩大美国开始转变对日政策,从绥靖到遏制,最后采取强硬的制裁。
而此时的日本已在扩张的道路上难以回头直至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
这十年间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这十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做一简单的梳理,希望能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深受经济危机的困扰,日本国内市场狭小急需对外扩张转嫁国内危机。
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美国苦于国内经济危机并且不愿意与日本发生武力冲突最终导致了以牺牲中国为基础的“不承认主义”的出台。
罗斯福上台后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美国国内实施“新政”并且深受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也对日本采取了绥靖政策。
虽然罗斯福本人不对日本存有幻想但为了在国内推行“新政”争取连任也向孤立主义势力让步。
在罗斯福的第一任期对日本的政策甚至比“不承认主义”还要倒退。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美国在华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
美国对日政策也开始有了转变,1937年10月,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防疫演说”,对日本表示谴责。
但依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制裁措施。
在之后的“帕奈号”事件,美国也接受了日本的所谓道歉。
但是之后不久美国宣布对日实施“道义禁运”,显示了美国对日政策开始转向强硬。
1940年,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对此做出了更加强硬的反应,但对与日本开战美国还是在尽量避免以争取时间。
1941年,日本加快了南进的步伐。
美国对日政策也从警告、威胁、禁运,上升到了全面的经济制裁。
但此时美国仍希望以牺牲中国的权益为代价满足日本的侵略要求来达到避免美日战争的目的。
然而日本已在侵略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并且美日分歧巨大难以达成和解,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
五星上将尼米兹生于公元1885年2月24日,卒于公元1966年2月20日全名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美国海军五星上将。
生于得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
19 05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曾任潜艇艇长、大队长。
1922~1923年在新港...1千字2009-12-30 百科ROBOT五星上将: (共15个)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人物简介这是一个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战争中,他打的胜仗如同狼的捕获量一样多;尽管他也打过败仗,然而,他却把失败的捕猎当作磨练自己技能、增添对成功渴望的手段。
有人说他是一名笑对失败、超然前进的将军。
他忠于自己的国家,但反对这个国...11千字2010-02-12 H·K·尤里潘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潘兴(约翰·潘兴(John Pershing 1860—1948),美国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欧洲美国远征军总司令。
潘兴,美国著名军事家、陆军上将,又称"铁锤将军",出生于密苏里州林思县拉克利德。
1886 年在西点军校毕业后,曾...1千字2009-12-26 百科ROBOT阿诺德军事家阿诺德阿诺德(Arnold,Henry Harley 1886~1950) 美国空军五星上将。
毕业于西点军校、陆军工业学院和陆军指挥参谋学校。
1911年学习飞行,是美军最早的几名飞行员之一。
30年代曾担任航空兵联队长、陆军航空兵团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 2千字2009-12-26 百科ROBOT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姓名:切斯特·威廉·尼米兹(1885~1966年) 最高职务:海军作战部部长最高军衔: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1966年)。
1885年2月24日,尼米兹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
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
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
2.《凡尔赛和约》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
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签订《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凡15部分,440 条。
其主要内容:1 领土条款。
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
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法国。
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1920年6月15 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
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
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
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
据1922年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
德国放弃尔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 年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
2军事条款。
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
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
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 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
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军事冲突之一,如同巨浪席卷全球。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最初选择保持中立,但最终于1917年正式加入战争。
本文将探讨美国参战的原因,其中包括德国的不受限制潜艇战、潜在的经济利益、及国际政治动态的变化等。
1.德国的不受限制潜艇战首先,德国激起了美国的怒火,通过采取不受限制潜艇战来实施封锁。
在战争爆发初期,德国执行了潜艇封锁政策,这意味着德国潜艇将瞄准一切进入战区的舰船,无论其是否有军事目的。
这种政策违背了海洋国际法的原则,并导致多艘美国商船受到袭击和沉没。
其中最令美国公众震惊的是1915年的卢西塔尼亚号事件。
这起事件中,德国潜艇击沉了一艘美国客轮,造成128名美国公民的死亡,加剧了美国对德国的敌意。
2.潜在的经济利益从经济角度来看,美国参战也有一定的自身利益。
战争爆发后,欧洲各国为了支持战争而需要大量武器、军火和其他物资。
美国作为一个相对来说安全的国家,生产力强大且经济较为稳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机会。
美国的出口额在战争期间大幅增长,为美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此外,美国还向法国和英国等盟国提供了大量贷款,这加强了美国与盟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3.国际政治动态的变化另一个参战原因是国际政治动态的变化。
战争期间,各大强权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
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而德国及其盟友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联盟。
为了防止地缘政治权力的失衡,美国开始在欧洲事务中发挥更大的角色,加强了与盟国的外交关系。
美国政府重申了对盟国的支持,并在经济和军事上提供援助,以维护其地区权益。
总结:美国参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德国的不受限制潜艇战引发了美国的愤怒,并造成多起美国船只的损失。
经济利益也是美国参战的重要因素,战争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并加强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更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促使美国在战争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以维护自身和盟国的权益。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十年真题2023年1.(2023年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
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
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
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2.(2023年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折页:1924年温布利博览会20世纪初,英国提出了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举办一次博览会的计划。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搁浅。
一战后,计划重启。
1924年,博览会在伦敦温布利举办。
下图为本次博览会规划示意图和相关展览内容——据《谢菲尔德每日电讯》等材料中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解释英国为什么举办这次博览会的证据?概括说明理由。
3.(2023年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
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
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
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处于划时代的地位.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著名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著名战役1914年奥匈帝国弗朗茨·费迪南(FranzFerdinand)大公遇刺身亡,此事成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下,许多国家接连卷入其中。
随后,英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俄国结盟,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
随着欧洲各大帝国在全球范围冲突不断,一战的战火蔓延至全世界。
1917年,美国也宣布参战,他们加入到反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战斗中。
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终有900万人死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以下是一战中人们应该知道的五大标志性战役:1、第一次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5日至12日)一战初期,德国准备实施施里芬计划(the SchlieffenPlan)。
他们通过中立国比利时迅速进入法国,这使得英国也被卷入其中。
德国击退了比利时、英国以及法国的军队,并先后在洛林(法国东北部)、沙勒罗伊(比利时)和蒙斯(比利时西南部)取得胜利。
不久之后,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利用德军战线上的空档进行袭击,几乎包围了德军第一和第二集团军。
面对这样的形势,德军停止前进,将阵线拉回到埃纳河。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略形势,也导致了后来西线的堑壕战。
原文配图:凡尔登战役示意图2、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至12月20日)1916年初,经历了一年毫无建树的进攻,西线一直保持着僵局。
为了打击协约国,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ErichvonFalkenhayn)开始策划一场大规模持久战,他将打击目标定在法国境内著名要塞凡尔登。
凡尔登是英法军队战线的突出部,德军将从三个方向进攻。
这场战役开始于二月底。
开始阶段,德军一路推进,法军也不断增援,顽强抵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海军(1914-1918)
档美国发现德国的商船Ypiranga携带非法武器到墨西哥时,威尔逊总统命令海军在 Veracruz港口拦截这艘船。
1914年4月21日,一支海军陆战旅和船员占领了Veracruz。
准备作战(1914-1917)
战争。
威尔逊总统迫使德国停止非限制潜水战。
国会通过了1916年海军法案,批准500000000美元建设计划,用3年的时间建造10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10艘护卫舰,50艘驱逐舰,67艘潜水艇。
到一战结束,美国有273艘驱逐舰,为二战做了准备。
在美国的主要港口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
领的必需条件。
然而,他的道德改革疏远了海军的军官,这些改革涉及军官俱乐部内不许饮酒,军营内不许有欺凌,YMCA中要有更多的宗教活动等。
他不顾国家的战略需要,拒绝专家的建议,Daniels停止与联合陆军和海军委员会的协商会长达2年,因为该协会总是出逆耳之言。
他砍掉了总委员会建议建造新船的决议,无视造船和新船的需要,裁撤造船厂人员。
Bradley Fiske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的一名改革家,1914年也是Daniels的第一助理,他建议重新调整机构,做好战争准备。
但是Daniels拒绝了。
相反他在1915年撤换了Fiske。
1915年,Daniels组建了海军咨询委员会,由Thomas Edison担任委员会主席,听取首席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建议。
这推广了技术,海军发展和军事来了准备,并被掩盖的很好。
aniels and Benson 拒绝了向欧洲派出观察员,使得海军对于德国潜艇研制成功一
发现只有10%的海军战舰人员满编,首先的至少缺编43%。
只有三分之一的舰船做好了准备。
轻型反潜船数量少。
海军仅有作战计划,“黑色计划”设想皇家海军消失,德国舰船在大西洋横行,威胁巴拿马运河。
他的最近的
个人传记说,aniels确实没有为作战做好准备。
1917年到1918年的战争:
美国在1917年4月宣战,海军的任务大多限于护航和兵力投送,主战场在北海。
美国海军
派出一支战斗舰大队到Scapa Flow配属英国的大舰队,爱尔兰,潜艇帮助护航。
一些海军陆战队队员被派往了法国。
海军取得第一次胜利是在1917年11月17日,美国的Fanning和尼克森好击沉德国的U5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军是美国第一支允许有女性服役的武装力量。
文职官员监督了美国海军战事的扩编,尤其是助理部长Franklin D. Roosevelt.在和平时期,海军承认缺乏弹药,和文职人员,包括战船,舰船上的机枪,以及装甲。
海军造船厂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与企业签订合同,订购装甲和炸弹。
在民用试产上可以获得的物资都通过商业合同获得。
武器弹药和飞机也在市场上购买。
两次大战期间的防御设施和海军扩张发展(1918-1941)
在一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有大约500,000名军官、服役人员,是世界上兵力规模最大的一支来了。
更加年轻的军官对发展岸基海军航空兵和航空母舰很有热情,认为它们有很大发展潜力。
海军作战部部长Benson却并不在其中。
在1919年他试图解散海军航空兵,因为他认为有用的舰队都不会使用航空兵。
然而Roosevelt 听取激进的改革派意见,否定了Benson 的决定。
军队在短期复原后,主要国家海军都在进行扩编计划,威尔森的计划是建立世界一流的舰队,日本制定了应对计划,英国的计划是建立足够使用的舰队,维持海上优势,美国独立主义者的感情和对经济的关注导致了1921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
出台了华盛顿海军协议,提出要限制使用潜艇。
限制了协议国的海军舰船比例以及吨位数。
结果是促进了轻型巡航舰的发展和航空母舰的发展。
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陆军航空队比利米切尔挑战了海军,试图证明战列舰可以被陆基的炸弹摧毁,比利米切尔的事业毁于1925年,因为他诋毁陆军和海军的高级军官叛国。
军的发展到协议允许的上限。
海军的发展得益于另一人的支持,海军助理部长后来变为美国
号被日本的飞机击中,爆炸。
但是华盛顿迅速接受日本的道歉和赔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非洲裔的美国人服役,但是只有到1942年罗斯福执政后,才大量加入军队。
1936
扩编20%,194011%。
1941年大西洋舰队服役。
海军第一枪在4月9日打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
指挥关系
艇部队服役,他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知识。
他也许是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强势的司令。
他招人恨但是却让人却对服从,他的所有决定都出自他的指挥所,不告诉任何人。
海军部长都被蒙在鼓里,只是个摆设,只有当1944年,这位部长去世时,情况才改变。
罗斯福他强硬的助手James Forrestal.入主海军部。
尽管参谋长联席会议一开始反对德国,King仍然认为首先要对付日本。
他的主力部队是部署在珍珠港的航空母舰,尼米兹有一个主要战斗舰队,。
海军有一个优势,它破译了日军的密码。
知道了夏威夷在1942年6月成为打击目标。
King
只有四艘航母,他派出这些船到中途岛,击沉了日本舰队。
他特别注重用潜艇破坏日本的后勤补给线。
航母大战,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
冷战(1945-1991)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冷战后(1991——)
海湾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
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的战略适应军事战略在分散部署的前线同事打赢两场战争。
冷战后,海军参与了一些局部冲突。
与伊拉克海湾战争。
海军舰船发射了上百枚
2007年,美国海军规模最小化,只有274艘舰船。
作战任务由大规模作战转为特种作战和地区冲突。
海军参与持久自由,伊拉克自由行动,发展了新型舰船和武器,伊拉克战争中103名海军人员死亡。
美国舰船在奥德赛黎明行动中发射导弹打击利比亚目标。
前任美国海军部长,现在的海军学院院长提醒打击关注伊朗和中国的反进入能力。
美国要把50%的舰船部署到大西洋,60%部署到太平洋60%的潜艇在太平洋,应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