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73.00 KB
- 文档页数:73
改革开放30年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和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奏响了一曲“托起人民健康重任”的雄壮凯歌。
改革开放30年来,xx县卫生事业的巨变不禁让人感慨万千,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才,从“望闻问切”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宾馆式医院,从“病去如抽丝”的治标到“预防保健为主”的治本,30年来,xx县无论是医疗环境还是治疗手段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革。
30年前,当时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及医疗设备仍十分简陋,除县医院有X光机算是大设备外,乡镇卫生院只有简单的血压计、体温表、听诊器老“三件”,且药品结构单一。
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传统合作医疗出现大面积滑坡,居民主要靠自费看病,经济负担沉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突出,这就是三十年前xx县医疗卫生事业的真实写照。
弹指一挥间,如今我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初级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危害人民健康的xx病、xx病、xx病等一批烈性疫病被控制或消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全县建立起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全县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目前,全县共有卫生事业单位17个(县医院、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结防所,xx等七个乡镇卫生院,初级卫生保健办、红十字会、医学会、合管办);共有个体诊所xx个,村卫生所xx个(均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乡村卫生所从业人员xx人,均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到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个,社区卫生服务站xx个。
中国医院改革30年
曹荣桂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学》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中国医院改革30年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面临的挑战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医院改革大船也破冰启航,时值今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
回顾30年探索实践的历程,充分肯定和认真总结医
院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医院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对于进一步深化医院改革,指导医院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曹荣桂
【作者单位】中国医院协会,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
【相关文献】
1.中国医院改革30年——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J], 曹荣桂
2.医院改革30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J], 曹荣桂
3.中国医院改革30年——主要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J], 曹荣桂
4.风雨兼程创新业与时俱进谱华章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眸(1978--2008) [J], 张海锋;吴亚黎
5.研究中国国情、强化卫生观念、深化医院改革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
生之路Ⅰ.从对比中找差距,确立我国深化医院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J], 郭卫峰;胡玲珍;岳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30年之医疗改革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医疗政策先后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调整,回顾30年来的医改政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路径和走向清晰可见。
总体而言,30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通过竞争以及民间经济力量的广泛介入,使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
但同时,政府投入不足、医疗保障覆盖率低、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且配置不均衡、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以及政府对医疗服务的监管不力等因素也造成了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超过了民众收入的增长,以及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下降。
目前新一轮医改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已初步确定,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
虽然对新医改政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论,但改革的方向毋庸置疑,即坚持公益性,走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改革发展道路。
关键字:改革开放医疗改革医疗现状医改历程一.我国医疗现状——过度医疗与保健不足到2020年中国内地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其中约70%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将发生在劳动力人口。
这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对中国今后劳动力健康状况的总体预测。
他指出,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 6.48%, 近七成没有科学的健康观,超过八成缺乏传染病预防、安全与急救知识,约九成不具备基本医疗素养,逾95%不了解慢性病预防。
有足够的事实报告显示,如果人们对慢性病长期存在误解,就有可能会助长对它们的忽视。
从这个角度而言,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权威机构将那些最新和最准确的疾病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公众。
而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远不够。
以高血压为例,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功焕教授去年就指出,目前,我国近两亿高血压患者中,三分之二的人不知道自己患高血压,不知道已身处心脑血管病的高危境地,不知道主动控制超重肥胖、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等高血压危险因素,更不知道接受规范治疗。
之前的一项专业调查同样显示,年龄在35至74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的不知道自己患病。
第一章我国医疗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节我国医疗改革的发展背景与历程新中国医疗改革的辉煌历程新中国医疗改革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萌发了中国医疗事业的春天,从摸索到成熟发展,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由刚建国时的35岁,大幅提高到了72岁,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头衔,成为昂首屹立于体育、健康事业的强国。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辉煌的成就,回顾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创新中迈着前进的步伐。
农村和城镇的医疗改革创造了一个个惊人的成就,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医疗改革是从三中全会开始了创新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医疗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风雨历程。
摸索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8年医疗保障改革试点这时期部分地方开始了对新的职工保障制度的摸索,出现医疗费用定额包干、对超支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等。
1984年4月28日,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慎重地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开始了政府对传统公费医疗改革探索的新阶段。
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改革发展道路。
1985年11月河北石家庄地区在六个县、市开展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试点;1985年对医院发展来说是医疗改革元年,扩大医院自主权。
1987年5月北京市东城区蔬菜公司首创“大病医疗统筹”。
1989年,卫生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公费医疗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具体的13种自费项目进行了说明。
同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体改委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在丹东、四平、黄石、株洲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同时在深圳、海南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试点。
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扛市进行了医疗改革试点,即着名的“两江试点”。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程1949年,中国复制前苏联模式,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服务社会结构:在城镇实行针对工人的劳保医疗制度和针对干部的公费医疗制度;在农村实行针对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1985年被认为是医改的启动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按照“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扩大了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并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围绕是市场化还是政府主导两种思路的争论。
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经验,由此揭开医改序幕。
1998年,医改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陆续出台医药分家、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
2000年,以江苏省宿迁市为典型,医疗卫生事业尝试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市场化为主导的改革道路,产权改革开始在争议中推进。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8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7月《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
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2003年初国务院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计划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中国医疗改革的历程与展望中国医疗改革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从医院改革到医保制度的改革,再到医疗服务的革新,每一步都与我们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
这篇文章将围绕医疗改革展开,介绍中国医疗改革的历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程1985年,中国启动了以“以药养医”概念为主的医疗体制改革,将药品管理和医疗服务相分离。
但这一决策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医疗体制改革后,药品价格快速攀升,医疗质量下降。
患者面临着贵药难买、贵诊难看、贵治难得这样的窘境。
接下来,医疗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对医疗改革的目标进行了重新评估,于是,医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以“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为主导,试图解决患者面临的种种问题。
2009年,医改3.0由此而生。
医改3.0是针对医改的全面调整和进一步完善,重点关注于三个方面:提高医疗基本卫生服务的保障水平、增加医保基金筹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加强医生和医院管理的规范与监督。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一些突出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医保制度全面改革、基层医疗服务、药品价格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展望医改的发展已经与中国国民的福利息息相关。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必将提升,中国医疗行业也将以新的方式实现发展。
1.强化国家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医改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强医疗保险的目的是帮助个人和家庭降低医疗费用,在健康生活中保障他们的生计。
未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家医疗保险中,以确保人民有更好的健康保障。
2.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障患者的健康生活也变得更加容易。
我们需要打造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通过数字化医疗、远程诊疗等方式实现患者就医的快捷性和便利性。
3.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是医改中的一个重点领域。
我们应该加强对医学的基础研究,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疗服务人员,建立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改善医患关系改善医患关系是关乎医改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国后医疗发展历程建国后的医疗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
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着手重建破碎的医疗体系,并推动全民卫生事业的发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全面动员医疗卫生工作的决议》等文件,提出了全国范围内改善人民卫生状况的目标。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建立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培养大量医疗卫生人员、提供普惠的医疗卫生服务等。
1951年,中国成立了卫生部,担负起卫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职责。
随后,各级政府相继设立了卫生局,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地区的医疗卫生事务。
此外,中国还成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在基层医疗卫生方面,中国积极推广和发展乡村医生制度。
乡村医生承担着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任务,通过培训和补贴等方式提高其医疗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此举使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此外,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中国还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药被纳入到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医疗资源。
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得到持续支持和投入,为人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医疗选择。
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医疗资源的供给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医疗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和药物的研发生产也得到了积极推动。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健康医疗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点关注疾病防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可以说,建国后的中国医疗发展经历了不断创新、积极探索的过程。
从基层医疗卫生网络的建立到医学科学的发展,再到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为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卫生和医疗两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区分,所以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回顾,而医院改革则作为本部分的主要线索。
按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医疗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现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分析每一阶段改革的背景原因,具体措施及改革成果。
第一阶段 1978~1984年背景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坚持了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等一系列正确方针路线,建立了完善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统计,中国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1981年的67.8岁,新生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在经济上濒于崩溃,财政基础薄弱,卫生费用紧缺;医疗卫生队伍青黄不接,领导水平、技术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从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期间虽然做出过一些努力,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
很多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落后,医生护士比例失调,护理人员不足,专家、学者、专业人员知识老化;许多地方疾病多发,卫生状况差。
与此同时卫生系统长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导致我们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径进行恢复性的改革的孕育。
1978年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拉开了中国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面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为卫生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具体措施本阶段的改革主要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调整、建设;同时,也包括培养相关人员业务技术,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等内容。
1979年,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采访时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卫生工作重点转移到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上,建设全国三分之一重点县”。
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中国式医疗改革之路1985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提出,"卫生部门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中国医改由此启动。
但从一开始,医改就缺乏明确的方向,几乎每一条改革路径都走过试过。
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政府的补偿机制,多元化的办医格局和全民医保等等还在摸索中前行。
1992-1999:老医疗卫生体系瓦解,医疗体系向市场化进军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浪潮。
"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此时风行各个行业,卫生系统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企事业单位不再办"社会"。
单位里的医务所医务室纷纷取消。
城镇职工进医保,有病上医院。
但一些单位缴不起医保费用,全部由职工自己负担。
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乡镇和村办集体企业多数拍卖,合作医疗卫生体系解体。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疾病治疗的第一道防线全面解体,门诊的病人全部挤到了医院。
特别是城市中的大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承受了空间的压力。
看病难的问题开始显现。
1992年,卫生部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成绩。
同时提出,卫生事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一时期,医院创收热情高涨,政府财政投入比重降低。
除普通病房外,医院还开设了"特需"病房,有单间甚至还有套间病房;当时,"专家门诊"开始出现,还有"点名手术",其中专家门诊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些创收方式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公共医疗资源。
普通人看病需要付出更高价格。
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因此允许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以药养医,医疗机构于是通过提高药品价格来补偿收入。
早在8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允许医院药品加成最高不超过15%,其初衷是把暗扣变明扣。
但多数公立医院,走得太远、太过,对药品的批零加价太高:据国家发改委调查,全国医院药品加成平均达45%。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借用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对此进行全面审视,并结合国家转型的时代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市场化运动和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两个阶段,在这当中成绩和问题并存,矛盾和争议不断。
在市场化过度与不足的争论中,第三条道路的优势和可行性日益凸显,即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功能,促进二者有机结合,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双向运动”;国家转型;市场化运动;社会自我保护运动1 前言中国政府于2009年4月颁布了新医改方案,直指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方案指出,中国争取到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医疗卫生问题是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难题,各国医改推进都很困难。
本文从国家转型视角审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在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解释?未来的方向将会是什么?本文借用波兰尼对于市场经济的批判性反思,尤其是他提出的“双向运动”理论,以国家转型的历时变化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
波兰尼认为,自我调节并能实现均衡的市场体系从来都是乌托邦,市场经济的运行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市场经济内在地导致收入不平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劳动力商品化,然而劳动力商品化将会摧毁原有的各种对个体的社会保护机制;资本的逐利倾向使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实施各种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如果国家不采取行动控制市场化运动的速度,舒缓市场经济发展伴生的社会问题,那么这些社会性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在他看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市场化运动和社会自我保护运动,这二者的结合就是其“双向运动”理论。
对任何国家而言,这两种运动都是国家治理变革的推动力量。
2012年7月第34卷第7期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ECONOMY%&%MANAGEMENTJul.%2012Vol.34%No.7中国公共医疗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笪从荣刚1,2(1.%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2.%瑞典隆德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中心,瑞典隆德22362%)眼摘要演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从孕育到全面医改的五个阶段。
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存在曲折,在一段时间内对医疗体制的公益属性有所忽视。
因此有必要对医改的政策变革进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加以回顾,从而为在新时期更好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眼关键词演医疗体制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法制化建设;公益属性眼中图分类号演F123.16;R012[文献标识码]A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2)07-0058-04一、引言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在新时期对医疗卫生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庞大。
医疗体制改革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数以亿计的民众的福祉,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1]。
回顾1978年以来医疗体制的改革历程及主要成就,总结医疗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基层医疗基础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1978年以来医疗体制改革历程回顾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来,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都开始了渐进性的市场化改革。
医疗卫生产业也受到了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影响:在农村范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瓦解;在城镇范围,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衰落。
中国100强药企排名(按利润总额) 序号 企业名称 利润总额(千元) 1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812538 2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1238571 3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031377 4 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011511 5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8740 6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 727719 7 南京医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716518 8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00869 9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 605542 10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589700 11 新华鲁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516070 12 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421742 13 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49121 14 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344422 15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339566 16 江西省医药集团公司 334178 17 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296585 18 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82260 19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275639 20 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 275041 21 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6322 22 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 253340 23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3491 24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42228 25 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 232551 26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4882 27 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217301 28 上海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10000 29 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 189118 30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1191 31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80280 32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5243 33 东北制药总厂 173191 34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 168346 35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 166000 36 深圳万基药业有限公司 156674 37 河北省高营企业集团公司 147133 38 横店集团康裕药业有限公司 131890 39 利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0311 40 山东淮坊海王医药有限公司 124541 41 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0040 42 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13270 43 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08709 44 成都地奥集团 107775 45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107277 46 陕西东盛集团有限公司 106343 47 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05576 48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105341 49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05035 50 福建同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4177 51 东港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102310 52 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101857 53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100658 54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100410 55 常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5565 56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95097 57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3734 58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92546 59 东药集团供销公司 92270 60 深圳中联广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1300 61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89180 62 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7016 63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86289 64 新疆新特药民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85191 65 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 77694 66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6611 67 福建三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75988 68 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 75171 69 广州中山医医药有限公司 74680 70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74565 71 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 74237 72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72669 73 武汉新琪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71581 74 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0460 75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70297 76 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70061 77 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 70001 78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69834 79 泰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 69758 80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69486 81 吉林敖乐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7373 82 重庆时珍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66879 国外制药企业
雪兰诺公司-
辉瑞制药 梅氏集
团 日本参天
制药株式会社-Santen Serono Pharmaceuti
cal
苏威制药-Solvay Pharmaceuticals
默克 安万特制药-Aventis
Pharmaceuticals
欧加农-Organon
卫材制药 阿拉莫制药-Alamo Pharmaceuticals 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药品信息网
诺华-novartis pharmaceuticals corp
Medtronic,Inc.(美国美敦力公司
Sabex aaiPharma Inc.
坎伯兰制药Cumberland Pharmaceuticals
阿目金-Amgen Inc. Takara Cumberland Pharmaceuti
cals(坎伯兰制药
Invitrogen BD Varian
Taro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td. Clontech wyeth pharmaceuticals inc GE healthcare Boehringer Ingelheim Corporation
Schering-Plough-先灵-葆雅 拜耳医药 Solvay Pharmaceuticals-苏威制药
Santen-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Johnson & Johnson sanofi-aventis Roche
德国拜耳制药有限公司 * 北京清华紫光制药厂
北京协和药厂 * 北京
紫竹药业
辉瑞中国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 * 北京华神制药 北京海联制药
北京万生药业 北京广大制药厂 * 北京亚东生物制药 默沙东中国 悦康药业集团 北京三九药业 北京华美达制药 双鹤药业
北京红惠制药 北京北陆药业 * 北京双鹭药业 第一制药(北京
森隆药业 * 北京市永康药业 北京建生药业 北京麦迪海药业
北京四环生物 北京益民药业 北京诺华制药 北京百奥药业
爱德药业(北京 辉凌制药(中国 北京万辉双鹤药业 北京赛科药业
北京同仁堂制药 北京天惠药业 北京双鹤药业 北京红太阳药业
北京北卫药业 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 北京长城制药厂
北京北大药业 北京韩美药品 北京托毕西药业 北京赛生药业
正大集团 史达德药业(北京 北京宝树堂科技药业 赛诺菲巴斯德中国 北京首儿药厂 北京永正制药 北京生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中新制药厂
NEB中国 北京华美达药业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 北京富元永兴制药
北京红林制药 北京协和药厂 北京安万特制药 国药集团国瑞药业
北京四环科宝制药 北京康远制药 北京赛生药业 北京御生堂集团
北京华泰康宁中医药研究所
北京九龙制药 北京九和药业 北京华
素制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
北京圣永制药 北京勃然制药 北京长
城制药厂
爱尔康中国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 万德玛医药集团 北京秦武田制药
北京羚锐卫生材料 北京泰德制药 北京嘉林药业 北京绿竹生物制药
首创大北京京北京国北京英 地药业 丰制药 生堂医药 硕力 北京曙光药业 中远威药业 箭锋制药 岐黄药业
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银建药业 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
北京利
祥制药
北京立时达药业 博大精益生物制药 北京时珍中草药集团 北京顺鑫祥云药业
北京华素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世纪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北京华靳制药
北京晨益药业 北京双鹤现代医药
北京市双桥燕京中药饮片厂 北京凯
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三硕医药
普洛麦格(北京)生物 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锐
业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福祥麟药业 北京首儿童鑫医药 东方康瑞(北京 北京多美康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