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4
纪昌学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纪昌学射》的故事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纪昌学习射箭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射箭的基本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全面感知和理解《纪昌学射》的故事。
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等方法,学习并掌握射箭的基本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纪昌勤奋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纪昌学射》的故事内容,包括纪昌的背景、学习射箭的过程和成就。
2.2 射箭技巧:射箭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射箭的瞄准和射击技巧。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纪昌学射》故事的兴趣。
3.2 课文学习: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故事复述,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3.3 射箭技巧学习:教师演示射箭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学生模仿并练习射箭姿势和动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瞄准和射击的实践。
四、课堂练习4.1 课文理解练习:学生完成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选择或简答题。
4.2 射箭技巧练习:学生进行射箭靶练习,提高射箭技巧。
五、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和射箭技巧。
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射箭比赛或表演,展示所学射箭技巧。
学生可以进行创意射箭活动,如射箭游戏或射箭艺术创作。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和练习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的射箭靶练习结果,评价学生对射箭技巧的掌握程度。
6.2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对于学习射箭的心得体会,进行自我评价。
七、教学资源7.1 教材资源:使用《纪昌学射》的故事教材,包括文本和插图。
提供射箭技巧的教材或指导书,供学生参考。
一、教案主题:作文贴鼻子上交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2. 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 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写作,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作文的组成部分。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写作,选取自己喜欢的动物,描述其特征和生活习性。
4. 讲解:讲解如何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5. 实践:让学生根据观察和思考,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借鉴,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7. 讲解:讲解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8. 实践:让学生根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9. 讲评:选取优秀的作文进行讲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10.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11. 作业:布置作文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的质量:内容是否完整,结构是否清晰,语言是否准确。
2. 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是否能准确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特征,是否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六、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作文基本结构和要求的内容,以及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作文纸张:为学生提供作文书写的纸张。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供学生参考。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课题:Module 11 PopulationUnit 1 It’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教案背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本模块以人口为主题,涉及人口过剩以及由此产生的连带后果。
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冠词的用法和大数字的表述,提供了充足的语言实际运用机会。
通过阅读,希望能够唤起学生们的优患意识,并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It’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通过看图讨论以及一篇介绍北京、重庆的人口的听力短文引出主题“人口问题”;通过学生们关于城市人口问题的激增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强化对主题的认识,并引出了对新词及语法知识点的学习。
对“语音与口语”的训练,对大数的表达方式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并针对人口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
教学方法:“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与互联网结合教学过程:Teaching aims:1.To learn ,to understand new words: population crowd increase percent smoke minuteappointment ;New phrases: along with /thanks to 掌握基本含义及用法,准确地加以运用;2.学习、理解和掌握冠词a /an/ the的用法以及万以上大数的表达方式,并运用;3.能听懂学生日常会话以及人口问题的讨论;4.能生动、流利地看图说话,能重音准确、声调合适地阅读课文。
New Teaching:Step 1 The daily reports 每日播报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Ss: There are three/four/five……in my family.T: Who are they?Ss: They are my mother ,my father/my grandma/grandpa/my brother……T: Do you know what’s the population of China?Ss: ……T: Do you think it’s small or large ?(师生问答,话题继续)Step 2 Leading-inT: First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 .(/i?ct=503316480&z=879380351&tn=baiduimagedetail&word=人口&in=3 )出示视频图片让学生谈论We can see a lot of people .Please use the words of Activity 1 in the box to describe it .Who can have a try ?Now can anyone try?(鼓励学生积极发言)Step 3 Pre-Listening (Read before listening )教师先让学生迅速浏览Activity 2 的问题题干,带着任务听,效果好。
月光下的凤尾竹上交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主题,通过学习凤尾竹的种植、养护、欣赏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凤尾竹的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1.2 课程目标(1)了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分布区域。
(2)掌握凤尾竹的种植、养护技巧。
(3)欣赏凤尾竹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了解凤尾竹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凤尾竹的形态特征(1)竹子的结构(2)凤尾竹的叶、秆、节、根等特征2.2 凤尾竹的生长习性(1)光照、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凤尾竹生长的影响(2)凤尾竹的繁殖方法2.3 凤尾竹的分布区域(1)我国凤尾竹的分布特点(2)世界各地凤尾竹的分布情况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凤尾竹的基本知识。
3.2 演示法教师展示凤尾竹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凤尾竹。
3.3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参与凤尾竹的种植、养护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凤尾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凤尾竹的美。
4.2 讲解凤尾竹的基本知识分别讲解凤尾竹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区域等方面的知识。
4.3 欣赏凤尾竹的美展示不同品种的凤尾竹图片,让学生欣赏凤尾竹的美。
4.4 总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凤尾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5.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种植、养护凤尾竹过程中的表现。
5.3 课后作业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凤尾竹的种植技巧6.1 选择合适的种植地点(1)光照条件:凤尾竹喜半阴,应选择阳光充足但避免直射的地方。
(2)土壤要求:凤尾竹喜湿润土壤,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
6.2 种植时间春季和秋季是种植凤尾竹的最佳时间。
学校教师个性化备课表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时间课时数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尝试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应用,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数学思考: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渗透数学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2.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一创立情景,引入课题:学校计划在校门口到教学楼的主干道一侧改种一排银杏树,要准备多少棵银杏树?(引导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必要数学信息:路长和间隔,并接受间隔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间隔,带学生数间隔数量,感受间隔数。
)如果全长90米,每隔5米种一棵,要种多少棵树呢?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将路按路长平均分给三个班种植,让学生分配三个班的种树任务:一班先种前30米,从头种到尾;二班接着种30米,三班再接着种30米,三个班各要种植多少棵树?(一)审题:明确三个班的种树任务是从哪里中到哪里(二)观察:发现三个班种植情况不一样(三)完成学习单,研究三个班的植树数量合作要求:1、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画一画算一算2、小组交流讨论各班的种植数量三、课堂展示,师生探讨一班种树:(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到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在两端种树时,先在首端种第一棵树,然后一个间隔一棵树,后面的间隔和树的一一对应,加上首端这一棵树,所以棵树在间隔数的基础上加1。
《我该怎么办》上交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内容:1. 导入: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出主题。
2.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解决问题的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和借鉴。
3. 问题解决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问题和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分析。
2.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要求,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
3. 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包括观点的提出和讨论的深度。
3. 课后实践: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交实践报告。
根据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享案例:介绍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在面对问题时,如何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5. 总结提升: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提炼出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和技巧。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针对案例和问题解决方法,邀请学生进行问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五十六朵花》教学设计思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用葫芦丝独奏的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得到更突出的彰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
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能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节奏,所以本节课将使用图片、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于一种舒适、富有乐趣额的情境之中,既陶冶情操,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教材分析:一、作品简介《月光下的凤尾竹》是根据倪维德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的。
这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音乐风格的乐曲。
乐曲为四三拍,宫调式,两段体,曲调清新流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傣族风情画卷。
葫芦丝音色婉转、优美,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云南傣族乐器特色,用葫芦丝演奏这首乐曲,使优美的旋律得到更突出的表现,民族特色也更加浓郁。
1、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6+6+5+6),旋律流畅,一气呵成。
节奏较为紧凑,大量的小三度音程使旋律具有小调的风格,柔和、优美。
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完全相同。
装饰音的使用,不但使旋律的衔接更为柔和,也让乐曲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傣族竹楼幽静、优美的情境之中。
第三乐句开始优美的情绪变得活跃起来。
第五小结是个过渡,引出第四乐句。
这种写法非常独特。
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变化重复,也可以说是同头换尾。
2、第二主题第二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4+4+6)。
第一、二乐句沿用第一乐段的方法,两个乐句基本相同。
节奏较为舒展,五度和六度音程的大量交替运用使旋律起伏具有跳跃性,给人以舞动的感觉,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
接着的第三乐句是六小节,是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在变化中又呈现了统一。
整首乐曲在不规则中又有内在的统一,别具风格。
教学目标:1、能说出《月光下的凤尾竹》具有的优美情绪并学习简单的傣族舞动作表现主题。
有病真难受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二册活动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学生对常见病的病症的了解以及防治措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的意识。
2、行为与习惯:初步掌握一些照顾自己的方法,养成爱清洁、多锻炼的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的病症以及原因,懂得爱清洁、多锻炼是预防常见病的有效方法。
活动准备:师:课件学生:调查生病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准备洗手液、毛巾一、想一想,谈一谈。
师:小朋友,你生过病吗?师:生过什么病?生病时有哪些不舒服的感觉呢?师小结:是呀,感冒了、鼻塞了、发热头疼了,牙痛了,腹泻,多么难过呀!吃饭没胃口,睡觉不舒服,学习没精神,连玩耍都没力气了,多痛苦呀!揭示课题。
师: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结合课前调查同桌讨论讨论生1:妈妈说我体质差,才会生病。
生2:我不锻炼身体,所以经常感冒。
……师:是呀,各种原因会让我们生病。
今天老师抓来了两位小坏蛋,生病都是由他们造成的,请认真看一看,听一听吧!二、听一听,说一说。
1、看动画片(病毒和细菌聊天)病毒:小朋友,我是病毒,我非常喜欢与你们小孩子交朋友,嘿嘿,我来也悄悄,去也悄悄,但是我特别喜欢在你们的体内安家。
我专门找那些不爱锻炼身体,体质差,而且又喜欢挑食、偏食的孩子下手。
春天,是我们弟兄们活动最厉害了,有些孩子不能感受天气的冷暖变化,不能及时添加衣服,我们就会盯上他的!感冒、发烧、喉咙痛,鼻塞,让他们难受得不得了!要知道,我们一上身,几天之内想赶走我们那是不可能的!(课件播放有关画面以及可怕的声音)细菌:病毒真厉害,其实我们更厉害!小朋友们用眼睛根本看不到我们,我们随处可见。
一双不干净的小手上有我们的兄弟姐妹几千万呢?现在有些孩子手不洗干净就拿东西吃,更喜欢天天吃油炸的、小摊上的东西,哈哈,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进入他们的嘴巴了!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在他们的肚子里作怪,让他们肚子痛,变得面黄肌瘦,学习、上课没精神!(教室里一片肃静,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可怕的病毒和细菌,静静地听着他俩的聊天。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21莫泊桑拜师一.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体会福楼拜话的深刻含义。
3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的准备:有关莫泊桑和福楼拜的资料。
学的准备: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课前激趣,导入新课。
(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会向别人请教,俗话说不懂则问,我们可以向哪些人请教啊?(老师、同学、父母,懂得的人)(二)的确,遇到问题我们既要勤于思考,还要大胆实践。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就是这样一个勤奋的人,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新课《莫伯桑拜师》(三)齐读课题。
课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人物——(生:莫泊桑),事情——(拜师)1.什么叫拜师?(恭恭敬敬地认某人为师)2.向谁拜师?(福楼拜)3.你对这两位作家都有哪些了解?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或是联系上下文解决。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帮助正音,随机抽查词语的意思。
酷爱单调简陋吆喝孜孜不倦焦急万分直截了当烙印咖啡本质揣摩富丽堂皇滔滔不绝全神贯注万般无奈(三)默读全文,感知大意,思考。
1. 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怎样拜师求教的?2.他拜师后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3.抓住‚拜师‛这一事件,直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脉络。
三、抓住重点句子,理清脉络。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三次求教:2-5第一次;6-8第二次;9第三次)(二)老师对学生分别提出哪些要求?(重点)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突破重点(一)我们一同走近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两位著名作家,你能用四字词来概括吗?(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全神贯注虚心求教悉心指导)(二)我们就用大家所说的词语扩展课题,概括课文内容。
(莫泊桑向福楼拜虚心求教,经过老师循循善诱地指导,莫泊桑终于写出了不少的世界名著。
)五、学习第一段。
(一)自由读第一段。
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二)学生交流。
(莫泊桑从小酷爱写作,作品平常,心情焦急)(三)指名朗读。
(读出钦佩、焦急的语气)(四)(课件出示福楼拜肖像)这位当时法国文坛赫赫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字被看作法语的典范。
(课件出示莫泊桑肖像)莫泊桑是他出色的学生,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名师出高徒啊!究竟这位福楼拜老师有什么绝招?我们跟随莫泊桑一起去聆听大师的教诲!六、精读。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2到9节写莫泊桑三次拜师,(课件出示):他都得到了老师的哪些指点呢?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呢?师:请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受颇深的一次来学习。
1.学生自学,要求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抓重点词语品析。
【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品析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揣摩人物的品质。
】2.大组交流:他都得到了老师的哪些指点呢?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呢?选择第一次拜师的小组来谈谈你们的收获和体会?▲第一次①‚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哪个词最能体会_____心情?)从‚坦白‛读出莫泊桑态度是怎样的?(莫泊桑态度坦诚。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工夫还不到家。
’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从‚直截了当‛说明福楼拜能一眼就看出莫泊桑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
②‚‘那——怎样才能使工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
从‚急切‛读出莫泊桑急于寻求提高自己写作功力的有效途径,心情迫切,说明他好学上进。
老师所说的功夫指的是什么?(肯吃苦,勤练习)怎么肯吃苦,勤练习,举例说来就是——(指名读例子)(说明做学问需要勤奋苦练)③小结:从第一次拜师我们知道了莫泊桑是个(虚心求教)的人。
福楼拜对待学生(直言不讳)④分角色朗读把这一次拜师的情景展现出来?【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人物的品质。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第二次过渡:那么莫泊桑有没有按老师说的去下功夫了呢?这次他的功夫下到家了吗?引读:莫泊桑按照老师的指点一丝不苟照做了,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
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什么发现。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
)他明明已经按老师说的话做了,为什么你们还认为他的功夫还没下到家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老师说的话,看看这功夫还没有更深的意思。
①‚不,不不!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好写的呢?‛从一个感叹号和一个问号,你又读懂了什么?(三个不中可以看出福楼拜首先以三个‚不‛字毫不留情地否定了莫泊桑的错误看法,特别是后两个‚不‛字连用并辅之以感叹号,加重了否定语气。
)②‚怎么能说没有什么好写的呢?‛换句话说就是(有很多东西可写,他告诉莫泊桑可以写些什么东西?)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连续问句。
福楼拜一个接一个的问,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滔滔不绝‛)老师看到的马车和莫泊桑看到的一样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老师不仅是看马车,他还看到了不同样子的马车,不同天气下的马车,走不同的路的马车,甚至还看到了驾车的人。
)(你看和学生相比较而言,老师看得是更加仔细。
它们中有作为老师的严厉,有对莫泊桑的轻微的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指导,循循善诱。
)小结:现在你能体会到这功夫里还有怎样的意思?(仔细观察)这么精辟的道理,老师可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举了一连串的例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让学生自己感悟到的,那么你们能试着用老师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吗?④引读第八自然段:老师说的话像烙印一样深深印在莫泊桑的心上,从万般无奈再次登门拜访,得到了老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对于莫泊桑来说真是受益非浅。
从此以后他就按老师说的那样去下功夫,从此他天天——全神贯注地——从中获得了——写了——于是——【设计意图:进一步揣摩福楼拜的语言,反复地朗读,了解‚功夫‛含义,从而为学生掌握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有更感性的理解。
】▲第三次这个虚心好学的莫泊桑没有满足,带上一些作品第三次登门拜师赐教,哪个小组来谈这一次他有什么收获?①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从这句话我们能够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②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是呀,正像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要仔细,还要用心揣摩,体会他们的独特之处,抓住他们的精神本质。
(这句话又告诉我们写作方面应当注意:写作要避免拾人牙慧、陈辞滥调、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毫无特色的毛病。
)是呀,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王尔德有句名言:‚第一个用花比美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用是庸才,第三个再用就是蠢才了。
‛小结:从第三次拜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莫泊桑学习真可谓(勤奋好学),福楼拜教导学生时(悉心指导)良苦用心啊!③让我们朗读第9段,用心去体味,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启迪。
(齐读第9段)小结: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让我们牢记福楼拜老师的教诲,出示:(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二)引读学习第10节酷爱写作,虚心求教,诚意拜师的莫泊桑把老师的话____ ____,更加___ ___,他仔细,用心_ ___,积累了___ ___,终于写出了_____ ___。
是呀,‚功到自然成‛,最终莫泊桑成了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于世,例如《项链》就是一篇举世闻名的名作。
环节三:回归整体——总结课文七、阅读着莫泊桑拜师的经历,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成长足迹——骑马出去跑一圈,一两个钟头之后回来,记下看到的一切,按此方法锻炼观察力。
1年1873年师从福楼拜----------- 1880年正式发表作品7年13岁开始写作--------------- 30岁登上世界文坛17年(四)课文读完了,再看到这些数据,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呢?(结合自己的写作方法)莫泊桑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他(勤学)的结果,还离不开福楼拜的指导、善教。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莫泊桑的大作《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几个精彩片段。
(自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片断一:(都德)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
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时调子有些像唱。
他手势生动、举止活跃,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片断二:(左拉)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
他的头十分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
在他那很发达的前额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
这张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
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十分尖锐,透着探求的目光。
师:看了这几个片段,你能用一个成语赞一赞莫泊桑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师总结:写好一篇文章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笔耕不辍,才能写成锦绣文章,才能妙笔生花,让我们牢记: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资料的提供,进一步懂得莫泊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听了福楼拜的指点,然后坚持不懈,笔耕不辍。
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进而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八、总结全文,布臵作业。
】(一)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