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区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的制度分析_以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59.80 KB
- 文档页数:7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那些事儿。
你说这汉长安城遗址啊,那可真是个宝贝!就好像是咱老祖宗留给咱的一个超级大宝藏。
想象一下,那古老的城墙、宫殿的遗迹,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呢。
这保护范围呢,可重要得很呐!它就像是给这个宝藏画了个圈圈,把那些珍贵的历史痕迹都好好地保护起来。
要是没有这个范围,那还不乱了套啦?人人都可以随便去破坏、去折腾,那咱以后还怎么去感受那历史的韵味呀!咱得知道,这可不是随便划出来的一个地儿。
这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都是有意义的呀!你要是不小心破坏了一点,那可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上划了一道口子,多让人心疼啊!所以啊,咱都得自觉点,别没事儿就往里面乱闯。
走在这保护范围内,你得轻手轻脚的,就跟呵护小婴儿似的。
别乱丢垃圾,别乱涂乱画,这些基本的咱得做到吧!这就好比你去别人家做客,总不能乱打乱闹吧?而且啊,这保护范围还得靠大家一起守护。
不是说光靠那些工作人员就行啦,咱每个人都有责任呢!看见有人破坏,咱就得勇敢地站出来制止。
这就像看见有人在大街上欺负人,咱能不管吗?咱可不能小瞧了自己的力量。
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那这保护范围就能一直好好的。
那以后咱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看到这伟大的历史遗迹,这多棒啊!你说要是大家都不重视,都不去保护,那过不了多久,这汉长安城遗址不就面目全非啦?那我们岂不是成了历史的罪人?这可不行,绝对不行!所以啊,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好好守护这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
让我们把这份历史的馈赠好好地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魅力!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骄傲!别不当回事儿,这可是关乎我们历史文化的大事儿呢!。
2001年12月第18卷第4期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f NW In st.of A rch.Eng.(N atu ral Science) D ec.,2001 V o l.18N o.4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规划权东计1,霍小平2(1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21长安大学建筑系,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以汉长安城为例,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分布概况、遗址构成要素、遗址特征与评价的分析,提出了汉长安城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对文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村镇景观建设、公园形象景观建设和旅游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探讨了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关键词]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TU984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569(2001)0420065205Prel i m i nary study on the susta i nable develop m en t of tour is m and grea t ru i n s protecti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 i ng of Han Chang’an C ityQUAN D ong-j i1,HUO X i ao-p i ng2(11D epartm ent of C ity&R esources Science,N o rthw est U niversity,X i’an710069,Ch ina;2.D epartm ent of A rch itecture,Chang’an U niversity,X i’an710061,Ch ina)Abstract:T he strategy of the p ro tecting and utilizati on of H an Chang’an C ity,the counter2 m easure of eco logical environm ent constructi on,villages and s m all tow ns landscape constructi on, figure landscape constructi on as w ell as tour developm ent,together w ith the m ain m eaures are put fo r w ar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 isto ry evo luti on,distributi on survey and constituti on fac2 to rs of the ruins of H an Chang’an C ity.Key words:H an Chang’an C ity;great ruins p ro tecti on;sustainable develepm ent;developm ent strategy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角,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的首都,是我国现存范围最大、保存完整、遗存丰富的一处都城遗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用地需求的增大,汉长安城保护遇到了新的问题:建筑遗址大多由夯土组成,植物破坏和受自然侵蚀比较严重;土地开发尤其是庄基地的扩大,使遗址受到严重威胁;遗址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荷塘、鱼池,对地下遗存造成严重破坏;遗址城墙外100m范围内现有各类企业的生产,对汉长安城区域造成空气、土壤、水质污染,对遗址环境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委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J I00205)[收稿日期]2001209210[作者简介]权东计(1963-),男,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风貌造成严重破坏.对此,本文提出了汉长安城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对策.1 遗址分布概况与特征111 遗址分布概况[1] 经1952,1956年调查与勘查和近年实测,汉长安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至范家村、朱红堡、庞马村一线,南至大白杨、南窑头、南洪口一线,西至 河一线,北至六村堡、相小堡、席王村、三官庙一线,遗址面积34139km 2.城墙以黄土版筑,东、南、西、北四墙地面上现存长度分别为4184m ,5873m 、1795m 和1399m ;原高度应在12m 以上,现存最高处约10m ,基宽12~16m .城墙均有曲折、城外有宽8m 、深3m 的壕沟.长安城共有城门12座,每面3座.东面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各宽约8m .城内共有8条大街,宽约45-56m .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北宫、桂宫集中于城的中部和南部,约占全城面积的2 3.东市、西市位于城西北角,城东北角为一般居民区.城西有建章宫,城南有礼制建筑、上林苑、昆明池等.112 遗址构成要素1)形象:人们对城市在视觉上直观的外表的感受,城市面貌,建筑的造型、色彩,城市轮廓,城市自然风光以及城市居民的服饰、举止等.2)表象:人们观察城市时,除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耳、鼻、口、身的综合感受,城市的风貌特色,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情趣等,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感受.3)抽象:把前两种感受联系起来,进行思索,并借助于其他的文字、图纸、人们的介绍,通过总结提炼而得出的城市变迁,城市格局,城市文化特征等(图1).图1 汉长安城遗址构成要素的关系66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8卷113 遗址特征汉长安城以“因天材,就地利”,“非壮丽无以重威”为规划营建思想;采取“方宫”“择中”,“面朝后市”、“前朝后寝”,“宫闾交错,宫苑相辅”为布局形式,形成以城垣、武库、五宫、东西市、闾邸、八街、十二座城门构成八街十一区“崇方”的总体空间结构[2].2 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为实现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为:保护和恢复部分城河、城垣、五宫、东西市,闾邸、八街、十二座城门,构成汉长安城八街十一区“崇方”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全面调查、勘探与重点发掘相结合,加强汉长安城的考古工作,揭示汉长安城的构成要素,为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创造条件;建设汉长安城遗址博物馆.211 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发展战略:立足保护汉长安城城市格局和历史环境风貌,逐步把汉长安城规划建设成全面展示汉长安文化,具有“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历史文化遗址性主题公园.产业发展战略:以遗址保护性展示为核心,以园林绿化和观光农业为基础,把汉长安城建成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环境建设为一体的综合性世界级历史文化遗址公园.社会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人口规模、逐步将遗址范围的居民向城市转移;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培育充满历史文化环境特征的现代都市旅游文化区;依法制园,形成按国际惯例运作的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实现文物保护、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环境发展战略:严格控制汉长安城区域内各类污染源,全面整治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土地开发,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动植物和历史遗址的保护,把汉长安城建设成西安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和生态性遗址保护示范区.协调发展战略:将城市绿化、环境建设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相结合;将城市农业人口的转移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相结合;将遗址旅游观光与西安旅游系统相结合.212 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汉城保护的内容可以从汉城所根植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形态、物质组成要素、语言文字和汉文化、精神文明面貌、城市生态结构6个方面着手,将汉长安城区划分成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3个层次.(1)核心保护区(建筑遗址,文物保护):汉长安城城墙外皮外延100m 所包围的范围.(2)重点保护区(城市形态,空间模式保护):东以城墙外皮外延100m 为界,北以城墙外延100m 和城墙西北角直线东西延伸到崎驱河为界,南以大兴路为界,西以崎驱河为界.(3)一般保护区(历史环境保护):一般保护区以外,南以大兴公路,北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界,东以朱宏路、西以崎驱河为界.借鉴汉长安城规划思想和布局手法,采用“园中有园”的布局手法,进行总体布局.以城垣和八街为骨架,以明渠和护城河为纽带将汉长安城划分为九个园区,形成以环境保护为基76第4期 权东计,等: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86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8卷础,城市格局保护为重点,文物遗址保护为核心,保护和展示汉长安城历史基本格局和汉长安城独特个性文化为内容的“九园相辅、功能互补”的空间结构.(1)未央园:以未央宫前殿为核心展示汉代宫城建筑和文化.(2)博物园:以武库遗址为依托,全面介绍汉长安城历史风貌和汉代军事文化.(3)长乐园:以长乐宫遗址为中心展示遗址与东宫文化.(4)桂宫园:以桂宫发掘遗址为核心展示建筑遗址与后宫文化.(5)北宫园:以北宫遗址为中心展示建筑遗址与后宫、皇帝祭祀文化.(6)城史园:在长乐宫遗址以北,以中国都城发展史为主线展示都城发展史和特色城市.(7)肆市园:以汉东西市遗址为中心展示汉长安城肆市文化景观.西市作坊,东市商贸.(8)闾里园:汉长安城东北部改造利用现有聚落景观,展示闾里市民文化和观光农业.(9)环城园:以汉长安城东南城墙保护利用为主体,逐步展示汉长安城特有的“斗城”形态文化.控制环境空间、营建生态园林[3].3 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311 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生态环境建设应从大气环境整治、水环境整治、环卫设施建设、绿化等方面实施.在规划期内,从根本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取缔汉长安城内一切有工业废气污染的企业,调整汉长安城内交通运输工具结构,控制车辆尾气排放,使大气环境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环境整治应做到:(1)团结湖水库在2005年应达到GB1294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C类标准.(2)流经汉长安城的各类排污水渠在2005年内应予以取缔.(3)流经汉长安城城西的 河,在2005年内应达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类标准,在2010年应达到GB1294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C类标准.在保护展示区内,在2005年建成15座公厕,设置100个垃圾箱,在2010年建成40座公厕,设置500个垃圾箱.到2010年基本实现以汉长安城道路绿化、环城绿化为骨架,遗址绿化为重点,生态观光绿化为基础,村镇绿化为点缀的城市园林绿化区.其中:汉长安城道路绿化面积1138km2,城墙绿化面积1125km2,遗址绿化面积0193km2.遗址绿化应注意根据各遗址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1)在建筑土台遗址周围栽植具有防护作用和景观作用的植物,形成保护隔离带;(2)地下遗址绿化应根据各遗址的特点和埋深分别采取绿化显示、绿化防护方法进行保护,以满足地下遗址展示、保护的目的.312 村镇景观建设对策根据遗址环境特点、村镇发展现状和目标把村镇聚落景观划分为:城镇型景观;环境型景观;展示型景观;了望型景观四大类(九小类).景观整治方式可分为搬迁、冻结和复原.(1)搬迁,对核心保护区以内的村镇采取逐步搬迁的方式进行整治,恢复汉长安城的历史格局,搬迁的村镇应结合城市化发展逐步向遗址以外的六村堡组团、未央组团、草滩农业开发区和城区迁移.(2)冻结:对重点保护区以内的村镇采取冻结的方式进行景观整治,限制其进一步扩张对遗址造成新的破坏,并按照规划类型逐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汉长安城遗址特色的中国乡村景观.(3)复原:对遗址区内的村镇,按照汉长安城的闾里风格或按具有传统汉文化特色的村镇进行建设.313 公园形象建设对策汉长安城形象景观设计理念为“面向世界的千年古都、充满生机的遗址公园”,包涵四方面的内容:广义的现状理念;场所痕迹的理念;独特的个性理念;延续和扩展的理念.在遵循空间历史格局所决定的空间序列同时,强调观赏路线上予人以富于变化的“连续综合印象”和“知觉群”程序安排,以产生摄人的艺术效果;强调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注重远势与近形对立统一关系及时空转换.处理好景观结点空间构成、视距控制、整体立意、空间序列.主要空间序列有:(1)西安门—未央宫前殿—椒房殿—天禄阁—桂宫遗址—肆市园—横门;(2)安门—博物园—未央宫前殿—官署遗址—石渠阁—桂宫遗址—肆市园—闾里园—城史园—宣平门;(3)霸城门—长乐园—北宫园—未央园—桂宫园—肆市园—雍门;(4)环城园—长乐园—博物园—未央园—桂宫园—北宫园—城史园—闾里园—肆市园.景观特质的构成应考虑以下几点.(1)空间构成以“极化中心,以点带线,点线结合,控制层面,梯度推进,强化门户,注重结点”为特质,突出“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宗旨.即:中心——未央宫;点——未央宫前殿遗址、官署遗址、椒房殿遗址、桂宫二号遗址、制陶遗址等;线——横门大街、安门大街等八街;面——未央宫、桂宫、北宫等九陌.(2)以游览线为主的景观轴与八街为依托的功能轴相结合,实现历史轴与现代轴的有机重构,再现汉长安城的历史风貌和满足现代旅游的景观需求.(3)空间构成形态,以“八街九陌”空间形态重构为组合模式,以期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4)空间视觉上强调视线内敛与延伸的效果,以期达到“天之道,不争而善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效果.314 近期旅游发展项目为尽快形成旅游规模,应首先进行下列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1)未央宫园、(2)桂宫园、(3)博物园、(4)肆市园、(5)闾里园、(6)环城文化园.4 启 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是一个较为庞大的课题,它涉及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园林旅游农业生产等方面,规划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大遗址保护区各项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从规划中得出以下启示:(1)树立正确的规划理念,是制定保护与利用规划的保障;(2)正确评价遗址价值,是制定保护与利用措施的根本;(3)查清遗址空间分布特征,是合理划定保护区的前提;(4)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共同保护,是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5)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是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化的保障.[参考文献][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 日本观光资源保护团.历史文化城镇保护[M ].路秉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3] 张永禄.汉代长安词典[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96第4期 权东计,等:大遗址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11•【字号】市政办发[2011]185号•【施行日期】2011.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1〕18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依照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十月十一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为有效遏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违法建设行为,全面改善遗址区内环境质量,保护汉长安城遗址风貌,树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良好形象,市政府研究决定,从2011年9月28日起,利用4个月时间,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违法建设行为进行综合整治。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整治目标通过此次综合整治,使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违法圈地、违法建设、乱搭乱建和乱倒垃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遗址保护区内用地秩序、建设秩序、治安秩序、市场秩序、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整体面貌显著提升。
二、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综合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组长:段先念西安市副市长副组长:张建政市政府秘书长李小六市政府副秘书长成员:田党生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志强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利民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孟宗林市公安局副局长王海玲市公安局副局长、市交警支队支队长潘党琦市信访局副局长罗亚民市环保局局长惠西鲁市规划局局长张永安市建委主任薛武平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任立新市交通局局长冯慧武市农委主任张雄斌市林业局局长周爱全市旅游局局长蒿芒喜市商务局局长王凯利市文化广电出版局局长秦鸿学市卫生局局长田高社市市容园林局局长张新民市安监局局长白湘霖市食品药监局局长吕强市城管执法局局长郑育林市文物局局长郝福京市法制办主任丁玉萍市质监局局长赵长春市工商局局长李毅刚市地税局局长洪增林莲湖区区长吴智民未央区代区长康军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副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小六同志担任,副主任由田党生、郑育林、吴智民同志担任,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职责是:按照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制定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负责对各部门综合整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21.06.011城市大遗址保护利用寸周边商品住宅价格辦机制研究——以汉长安城大遗址为例吴冲山从2,余压芳山从2,王思成",(1.贵州大学a.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贵州贵阳550025;2.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中心),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周边商品住宅为研究对象,通过反距离空间权重插值、特征价格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房价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遗址保护利用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①汉长安城大遗址周边房价形成了“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②城市大遗址周边房价受到文物保护区划的圈层梯度式制约与展示利用的正外部性共同作用。
③开放性强、居民参与度高的城市公园保护利用模式对周边的房价产生持续性影响,而专业性强、参与度低的环境整治和申遗活动对周边住房价格仅起到短期提升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汐卜部性;住房价格;汉长安城遗址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141(2021)06-0716-10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Great Relics on theSurrounding Commodity Housing Price-------Taking the Great Relics of Han Chang'an City as an ExampleWU Chong1a,1b,2,YU Ya—fan『a,b,,WANG Si-cheng1a,1b,2(1.Guizhou University a.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b.Research Center for Urban and Rur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Guiyang550025,China;2.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Guizhou Center),Guiyang550025,China)Abstract:Taking the commercial houses around the Han Chang'an City Sit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ousing prices in this area by means of inverse distance spatial weight interpolation and hedonic price model,and reveal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n commercial housing pric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The housing price around Han Chang'an City Site formed a pattern of 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h,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with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②H ousing prices around urban great relics were affected by limitation of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zones and th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of exhibition and utilization.③T he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 had a short-term effect on housing pricesof the surrounding areas,which was strong professionalism and low participation.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economic externality;housing price;the great relics of Han Chang'an City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国家和社会更加关注城市内涵式发展,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旨在保护和研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长安城的遗址。
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它是西汉朝和唐朝的首都,持续了近千年的历史。
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的目标是保护现存的长安城遗址,同时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以揭示长安城历史的重要性和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址保护:对长安城遗址进行保护,包括建立保护区域、修复遗址墙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加强对长安城遗址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性。
2. 考古发掘:对长安城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
考古发掘可以发现古代建筑、器物和文字等遗存,为研究长安城历史提供重要的证据。
3.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长安城遗址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文化习俗等。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加强人们对长安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 教育与旅游:利用长安城遗址作为教育和旅游资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旅游项目。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参观活动,向公众普及长安城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
趣和了解。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对于保护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传承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传承长安城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加深人们的历史认识和文化意识,并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
加强绿化工作,提升大遗址绿化管理水平——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项目为例作者:赵真真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8期赵真真(西安市城乡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成立之后,遗址内的绿化养护工作已经开展一年有余,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本文重点就这一年中在绿化养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结合国内相关大遗址保护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类似情况进行探讨,以期对后期大遗址的绿化养护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绿化;大遗址;遗址保护1 实际植物成活率较低,不能达到《规划》设计要求在《规划》中,共制定了六条规划原则。
根据相应的原则,并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共计选择栽植植物品种100余种。
其中主景植物选择文献中有记载且仍在今日西安适种的汉代植物品种,约占总量的80%;其余20%的配景植物选择其他西安地方传统植物或今日西安常见植物。
在开展绿化工作过程中,由于前期具备苗木栽植施工条件的场地较少,加上现场作业过程中出现部分人为阻碍施工的情况,错失了施工的最佳时节,造成了大量的植物需要反季节栽植。
虽然当时克服了植物品种多、缺水严重、移植难度大等困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管委会要求的种植数量和覆盖面积,但是种植的成活率和植株的长势远远没有达到绿化施工质量的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开春之后,乔木的成活率基本上达到70%;草花组合的成活率达到95%。
2 后期管理难度大,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在汉长安城遗址多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诸多学者都根据自己考查、调研及思路,提出了很多对遗址绿化建设有重要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也大量参考这方面的思路,譬如,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提出了“植被控制地带”的概念,即在地上遗迹本体外延100m范围内,除道路、水体遗迹外的地下遗迹本地外延50m的范围内,设立植被控制地带。
可以说,《规划》及施工的过程中,都很好地融入这种思路,把遗迹绿化和遗迹景观保护结合起来,既不影响遗迹的展示,又可以形成有层次的绿化景观。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大遗址保护利用路径探索摘要: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历史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分析目前“限制型保护”模式存在的弊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向“引导型保护”转变的思路和途径,即在汉长安城遗址内划定“三线”,文物保护线定规模、定界线,基本农田线和开发建设线定规模,边界可弹性处理,从而有利于在非核心遗址区引入企业、植入产业、盘活资源,同步解决民生和文保两大问题。
关键词:大遗址;汉长安城;引导型保护1.大遗址保护现状1.1被动式的“搁置”西安大遗址中属汉长安城遗址的规模最大,约36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6.1%,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西北角,三环以内,已成为西安市中心城区组成部分之一。
(见图1)汉长安城遗址依据相关文物保护规定及保护规划进行了严格保护,以“严控”为主。
由于汉长安城规模过大,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除未央宫片区外,目前汉长安城整体的文物勘察工作还未完成,且推进缓慢,各类建设受到不同的掣肘,使得汉长安城在城市发展中长期处于“被搁置”的状态。
从城市热力图可以看出,汉长安城基本成为了城市的空白区域,是城市发展的“洼地”。
(见图2)图1 汉长安城与城市发展关系图图2 城市热力图以汉长安城东侧朱宏路为分割,同属于未央区,两侧城市肌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相差极大,形成“一条朱宏路,东西两重天”的尴尬局面。
虽然汉长安城片区整体被保护,但并非一块“空地”,目前,汉长安城内居住人口为11.6万,其中现状村庄人口5.4万,流动人口7.2万。
1.2严控下的“荒废”(1)表面性的拆除。
受到历史保护的限制,一般的城市开发建设均被排除在外,早期由村集体招商进行的低端的以仓储为主的工厂先后被拆除、清理。
部分拆除仅进行了地面清理,很多废弃地基则被掩埋,成为无形的垃圾。
(2)基本农田撂荒。
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汉长安城中基本农田的规模为8.08平方公里,地面30公分以下禁止动土的“保护措施”导致无论是农田灌溉还是居民用水均无法与城市管网对接。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大遗址是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
它们占地范围广、面积大,小者几十公顷,大者可达几十平方公里。
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所伴生的城乡建设使得地处人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
一方面,囿于文物保护政策的限制,遗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多数大遗址区域发展水平与周边地区存在悬差。
另一方面,遗址区域的城乡建设与居民土地利用活动又对遗址造成严重影响。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郊,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建制布局完整的统一帝国的都城遗址,1961年,汉长安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我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汉长安城在近年来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矛盾。
遗址保护的限制,使遗址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与周边地区长年来一直存在明显差距;与此同时,遗址区数万居民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也对遗址构成严重威胁。
近年来,在我国遗产保护领域,学界愈益关注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并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大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大遗址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的结合,大遗址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等面向对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进行了探索。
然而,纵览以上成果,从大遗址保护规划的视角来缓解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矛盾的研究则略显薄弱,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协调性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工作实践对“如何通过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来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进行了以下探索:首先,通过遗址分布与保存状况的现场调查和遗址区内居民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分别揭示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和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基于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的相关性分析揭示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正向关联。
其次,通过大遗址保护中规划的作用与意义的介绍和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的规划需求分析,论证了编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对于实现“协同”目标的重要作用。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综述作者:甘洪更来源:《丝绸之路》2015年第20期[摘要]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大遗址。
本文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多年来保护管理工作的仔细梳理,提出可供我国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借鉴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大遗址;汉长城遗址;遗址保护[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65-03汉长安城是我国古代西汉王朝的都城,规模宏大,城垣雄伟,与西方的历史名城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昌盛的国际都会,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长安城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至汉武帝时,城市规模基本完备。
都城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开三门,城垣周长25.7公里,城垣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
主要建筑有城内的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及城西的建章宫和城南的礼制建筑群等。
西汉及以后的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文帝)10个王朝均建都于此,其作为都城的历史350余年,自汉至隋沿用近800年。
一、汉长安城遗址保存概况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的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整个遗址城市格局基本清楚,分布范围明确,不少夯土建筑台基至今仍耸立地面。
遗址分布范围涉及西安市多个行政区的54个行政村,遗址区约6万多人。
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开创期(1995~1997)1995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为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1994年底,西安市成立汉长安城址保管所,保管所机构规格科级,编制15人。
成立伊始,主要开展了遗址现状摸底调查,实施了邓六路口南城墙遗址、北城墙厨城门遗址、城墙东北角遗址围栏保护和建章宫双凤阙遗址砖砌保护,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碑15块,完成征地建所工作。
大遗址保护的环境视野r——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孔若旸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7
【摘要】本文立足于遗址保护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视角,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对大遗址保护中的环境整治环节作出了理论总结,同时结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现状,论述指出了当前环境的片段性、滞后性等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整治方法.
【总页数】2页(P89-90)
【作者】孔若旸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区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为例 [J], 陈稳亮;励娜
2.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植物修复为例 [J], 王婷;张晓巍;
3.对大遗址环境整治中绿化的思考--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植物修复为例 [J], 王婷;张晓巍
4.大遗址区城市改造与提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J], 郑育林;黄伟;甘洪更;李勤
5.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植物配置及生态修复策略——以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修复植物专项设计为例 [J], 刘卓君; 赵文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遗址保护中西安模式的启示摘要:大遗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研究大遗址保护对我们城市规划从业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这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建设城市,彰显城市特色,保持文化多样性,守望这些坐落在西安周围大遗址所组成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家园。
关键词:大遗址;历史沿革;保护思路一、分析西安市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1、西安市大遗址的基本概况西安是我国大遗址集中分布的主要城市之一,在我们城市周边分布着周丰镐都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大遗址。
西安是大遗址非常集中的地区,仅周、秦、汉、唐四大遗址的规模就超过100平方公里;西安的大遗址具有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种类全、等级高的特点,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较为罕见。
正因为西安的大遗址规模大、等级高,而像大宫殿遗址(大明宫、秦阿房宫遗址)、明清西安城城垣、周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包含大明宫遗址、曲江池遗址、大小雁塔等古建筑),都位于西安城市的目前或未来发展的热点区域。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的“西安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体现科学发展观,使城市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遗产和谐共生的理念”,即运用规划手段,寻求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运用生态技术,寻求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运用经营理念,寻求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纵观建国后西安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始终贯彻于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之中,也体现充分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和策略。
2、西安市历次总体规划对遗址保护的要求建国以来,在几代城建、规划、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西安在城市规划中把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西安已制定并实施了四轮总体规划,对于包含大遗址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保护措施和手段,随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与措施的逐渐完善而逐渐提高。
大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的矛盾与协同——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北徐寨为例李文竹【摘要】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和当地村镇发展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中国大遗址的突出代表,一直以来汉长安城遗址都深陷"保护限制发展,发展破坏保护"的双输尴尬局面.在此背景下,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的北徐寨为例,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北徐寨发展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对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之策提出了一些建议.【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2页(P99-100)【关键词】大遗址保护;村镇发展;矛盾;协同;汉长安城;北徐寨【作者】李文竹【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引言:最近以来,城镇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博弈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大遗址不单单带有一般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文物属性,还有着区域自然和社会特征的区域属性。
然而,大遗址所具有的多元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其保护与利用过程的复杂性。
笔者以“具有典型性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的北徐寨”为例,对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内村镇发展产生的矛盾进行探究。
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与复制,进而惠及整个遗址区,以期对我国大遗址区域的保护提供借鉴作用。
1.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发展的背景分析汉长安城遗址地处西安市西北角,是我国当前覆盖范围最大、保存完整度最高、遗迹最丰富的都城遗址。
受限于文物保护政策,汉长安城遗址周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均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差距。
此外,西安市城市外延发展规划导致遗址区内存在大量非法圈现象和违规用地企业,对遗址区内数万居民正常居住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北徐寨发展的矛盾分析2.1 北徐寨概况北徐寨村现属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办。
村南紧贴见证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场所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汉长安城遗址直城门大街。
与未央宫前殿遥遥相望,交通发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称“北阙甲第”。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9.01.02•【文号】办保函〔2019〕3号•【施行日期】2019.01.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意见办保函〔2019〕3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呈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8——2030)(修编稿)的请示》(陕文物字〔2018〕101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暂不同意所报规划。
一、所报规划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应系统梳理、总结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验成果,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结合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推进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进一步明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整体思路、规划原则、主要目标等,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切实加强与考古单位的沟通,收集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科学认定汉长安城遗址的分布范围、格局、重要遗迹位置和规模等,注意分析汉长安城选址及周边山形水势特点、汉长安城遗址与西安市的空间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文物构成和保护对象。
(三)应深化价值评估和现状评估内容,客观评价汉长安城遗址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及其保护利用的示范意义。
同时,应系统梳理、全面分析文物保护规划执行情况,客观分析规划范围内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等因素,为修订文物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四)应综合考虑文物保护管理需要、遗址保存现状和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等,科学划定保护区划及其具体边界,通过规划措施引导城市建设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范民众日常生产生活。
建议调整城墙保护范围的具体边界;统筹考虑南郊礼制区的整体保护,制定保护管理专章;细化建设控制地带分类,制定差别化控制性要求和具体控制指标;强化霸城门等3座城门两侧的控制强度,进一步降低新建建筑高度;明确景观控制区的控高要求,充分论证村庄建设控制高度12米的可行性。